神猎手安卓 官网:作业求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3/29 16:41:44
1、有关战争的两个故事(每个故事尽量简短)
2、有关战争的名言三条(说明作者)
3、有关战争的古诗句五句(说明出处)
4、有关战争的人物两个(是简介)
这么多问题,如果你都能帮我答出,我会再追加悬赏分的。谢谢了

1.四面楚歌 声东击西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诸葛亮>
得到多助,失到寡助<孟子>

关羽 张飞

1 马其顿在伯罗奔尼萨战争时期还是希腊北部的一个山区国家,但是当雅典和斯巴达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的时候,这个效果得到了机会乘虚而入。这首先要归功于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Philip),他给了亚历山大一个很好的基础,在底比斯没落以后,他带着马其顿开始在希腊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虽然底比斯和雅典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泛希腊同盟,甚至他们找到了波斯的支持,但是公元前338年,腓力在喀罗尼亚之战中一举击败了泛希腊同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亚历山大是左路军的统帅,腓力本人则指挥着右路军),当年,他被柯林斯会议上被推选为希腊联盟的盟主。此后,他开始着手准备远征波斯,似乎没有什么人能阻止他了。
但是很遗憾,死神在公元前336年带走了腓力,他把他的大业留给了他的儿子、我们故事的主角、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出生在公元前356年,当他继承马其顿王位是年仅20岁,据说亚历山大是中等身材,有着白皙的皮肤,而且习惯于把头偏向左肩。他奔跑速度极快,连职业体育家也不是对手。同时他也喜爱狩猎和读书,并且有着惊人的精力和勇气,同时他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所有的幻想都不会超出理性的范围。同时他还受到过亚里士多德的影响,13岁起,亚历山大跟着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在一个小村中住了3年,受到其熏陶,对于希腊文化产生了特别的热爱,同时对于波斯充满了仇恨(亚里士多德的亲人和好友曾被波斯人杀害)。
亚历山大从父亲这里继承的,不仅仅是帝国的军队和领土,同时,更重要的是,亚历山大得到了父亲的军事体制和战略观念,当时马其顿的军阵,是比较先进的混合方阵,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人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这样的混合编组,使得马其顿方阵更具有灵活的战术性和冲击力。同时马其顿也是最早将骑兵看做主力兵种的希腊国家,在过去的希腊方阵中,骑兵由于技术限制无法施展其冲击力往往被当作辅助力量,而在马其顿,骑兵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次冲击对手的侧翼,作为战斗的主力,有时候甚至步兵还没有进入战斗敌军就已经崩溃了。
亚历山大继位之后,马其顿的形势并不乐观,腓力的死使得希腊联盟开始松动,有几个国家受到波斯和其他原因的鼓动准备脱离马其顿的控制,亚历山大花了两年的时间,重新控制了局面并做好了东征的准备。公元前336年,也就是腓力去世的两年之后,亚历山大踏上东征的道路。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从达达尼尔海岸出发,开始向南行进,在格拉尼卡河上击败了波斯的掩护兵力。然后,亚历山大继续向南攻入沙尔底。这里是利地亚的政治和经济枢纽。之后他指挥大军转向西方的埃菲苏。迫使该城投降,7月,马其顿军队攻陷了米莱塔斯。现在,亚历山大回到了爱琴海的海岸,他面临着一个问题,他希望摧毁波斯人的制海权,却无力对抗波斯舰队,所以他选择了一个漫长而简单的方法:占领东地中海海岸上所有波斯人能够利用的港口和补给基地,是的波斯舰队失去行动能力和补给能力,慢慢被困死,这是一个远大而又漫长的过程。
公元前333年,经过一年的征战,马其顿已经控制了小亚细亚几乎所有的港口,为了继续贯彻他的计划,亚历山大转向南方,准备进入叙利亚以封闭地中海东岸的港口,当亚历山大前进到马拉萨斯一带时,突然接到报告说波斯人越过阿曼尼亚关口并占领了伊苏斯,切断了亚历山大的补给线,亚历山大听后立刻率军后撤,赶回伊苏斯,在该地击溃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指挥的波斯军队,保住了后勤补给线的安全。此役,亚历山大俘获了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孩子,甚至还缴获了大流士的斗蓬和武器。
会战之后亚历山大不急于尾随波斯败军趁机进攻巴比伦,而是继续沿着海岸南下,在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占领了地中海东岸所有的波斯海军基地和可以利用的港口,推进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并攻陷了加沙城。当年年底,亚历山大征服了埃及,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座港口,就是后来的亚历山大港,很多城市都以亚历山大的名字来命名,但是这个港口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
次年,亚历山大把埃及的管辖权交给当地法老,之后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东部的波斯方向。大流士三世写信给亚历山大,愿意以西部七省的代价和马其顿议和,遭到亚历山大的拒绝。接着亚历山大占领了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大流士三世则收缩到了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阿贝拉(Arbela,亚述古城,今伊拉克北部地区)附近,并重新组织了更庞大的军队,包括伊朗草原地区人组成的重骑兵和众多战车等。大流士犯了一个错误,他面前原本有两条可以阻止亚历山大的障碍: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但是大流士不知道什么原因放弃了在两河地区抵抗的行动而直接退回底格里斯河东岸,当亚历山大来到底格里斯河畔时,发现没有任何抵抗力量,虽然河水很湍急,但是在无抵抗的情况下渡河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公元前331年,马其顿军渡过了底格里斯河,并在四天后侦察到了波斯骑兵的行踪,亚历山大立即下令部队组成战斗队形前进,之后几天,亚历山大亲率侦察部队和皇家中队突击了几个波斯骑兵的驻地,波斯骑兵见到马其顿军立刻撤退,大部分骑兵得以逃脱,但是仍有小部分波斯士兵连人带马被俘虏,从他们口中得知大流士率领的大部队距此不远,兵力大约骑兵4万,步兵100万,战车200辆,战象大约15头(以上是根据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数字,但是根据多方考证,认为这个数字明显偏大,合理的估计大约25万左右,其中步兵20万,骑兵5万,这个数字根据纽先钟先生的《历史与战略》得到)。相对的,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队人数大约在4.7万。其中骑兵大约7000人。波斯军队数量众多主要因为他集结了大量的部族单位,包括帝国东部巴克特里亚边境地区的印度人和远在帝国东北部西徐亚的萨卡人等边远部落的士兵。大流士将大军安排在距离阿贝拉城100多公里的高加梅拉扎营,选择此处作为战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因为此处地形平坦而开阔,而平原地区正是对于战车部队和骑兵驰骋的理想战场,同时伊苏斯战役中,大流士认为地形战场过于狭窄无法发挥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而在这个开阔的地形上波斯人就能更好的利用其兵力优势压倒马其顿。大流士将平原上的障碍物移去,将高加梅拉平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阅兵场。亚历山大得到波斯军队主力在附近的情报之后,命令部队就地安营,并在营地周围布置里防御,马其顿的部队在原地休息了4天之后,留下了辎重部队和行李,作战部队开始向大流士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大流士也通过撤回的骑兵得知了马其顿大军已经杀到,于是他命令部队摆开战斗队形。当双方相距大约5公里时,亚历山大发现了大流士的军队,于是他在和部下研究以后决定暂时安营休息,同时带领着侦察部队全面侦察战场情况。当夜,巴尔米尼奥建议亚历山大趁夜黑偷袭伯斯的军阵,但是遭到了亚历山大的反对,亚历山大希望通过一个光明正大的,全面的胜利来征服波斯人。此时是公元前331年9月30日。
波斯人早已部署好了战斗队形,通过战役之后获得书面材料,波斯军队的部署为:大夏骑兵在左翼,达汉人(赛西亚部落之一)和阿拉科提亚人的组成的骑兵和步兵部队也和他们混在一起,他们的右翼是波斯人的骑步兵混合部队,其后是波斯苏西亚骑兵和卡都西亚人组成的步兵,从左翼一直延伸到了中央,左翼由比沙斯担任总指挥(Bessos,大夏的总督,最后出卖大流士的人。被亚历山大抓获后处死。)。而在右翼顶点,所集中的为下叙利亚骑兵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部队,其次则为米提人,与他们在一起的还有帕西亚人和赛西亚人组成的骑兵的部队,再其次为塔普里亚人和希卡尼亚人,最后是阿尔巴尼亚人和沙赛西尼亚人,直到整个方阵中心为止,整个右翼的统帅则是马查斯。全军中央则是大流士和皇族所在的位置,由大流士本人亲自指挥,这是由波斯贵族组成的波斯部队,这些波斯人的长矛上都装着金苹果(苹果象征着太阳),其次为印度人,当时被称为“移居的”卡利亚人,和马尔地亚人的弓弩手。在他们的后面则为乌克西亚人,巴比伦人,红海各部落,和西塔西尼亚人,都组成纵深的队形。如此庞大的部队具体如何展开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据记载大流士将骑兵部队放在第一线而步兵则跟在后面构成二线力量。
在左翼最前沿直接面对着亚历山大的右翼的地方,为西徐亚人的骑兵,大约1000名大夏骑兵,和一百辆战车。在大流士的皇家中队前方为十五头战象,和五十辆战车。在右翼的前沿为亚美尼亚人和卡派多西亚人的骑兵,和五十辆战车。而希腊的佣兵则紧靠在大流士和他的皇家波斯部队的两侧,正对着马其顿人的步兵方阵。
而马其顿方面,亚历山大做了如下的部署:亚历山大本人和克雷塔斯指挥的皇家中队排在整个右翼的右端点前方(这里有一点个人观点,在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提到了伙友骑兵的概念,马其顿贵族中男性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去服兵役,加入国王的近卫队,而近卫队的骑兵部队则就是伙友骑兵,他们是近卫军中的精锐力量),在他们左翼紧挨着他们的是格劳希亚斯的中队,再挨下去是阿里斯托、索波里斯、赫拉克里德斯、德米提流斯、梅里格尔等人所率领的骑兵中队,最后是赫格罗卡斯的皇家中队,全部的骑兵由巴尔米尼奥之子-费罗塔斯任总指挥。在他们前沿是由阿吉里亚尼亚人,马其顿弓弩手和鲁斯标枪兵组成的前卫,其任务就是利用远程火力打散对手的方阵为后面的骑兵冲击做掩护。在挨着骑兵的马其顿步兵方阵中,首先是最精锐的近卫军团,之后是其他近卫军,由费罗塔斯的兄弟-尼卡诺统一指挥。中间的重步兵方阵战斗序列如下:柯拉斯在右,其次即为佩尔狄卡斯、米里吉,米里吉尔、波里希普尔强、希门米亚斯和克拉提拉斯的部队。照例,这左翼方面的全部步兵又均由克拉提拉斯担任总指挥。再左面为艾利吉亚斯所率领的希腊骑兵和菲利普所率领的底萨莱骑兵。而整个的左翼的统帅巴尔米尼奥则在队伍最左前方,在他的身边由塞沙利骑兵担任护卫。
除此以外,亚历山大还在一线部队的后面还布置了预备队,分别安排在左右两翼的后面,呈八字型面向两侧前方。在右翼,预备队包括剩余的一半阿吉里亚尼亚人,一半马其顿弓弩手,被称为老卫队的雇佣兵。在他们之前,排列了阿里奥斯托和阿里提斯率领的佩奥尼亚骑兵和轻骑兵侦察队,最后作为右侧翼主帅的米尼达斯率领雇佣骑兵在右侧翼队伍的最前面。亚历山大命令:如果波斯军队企图包抄马其顿军的右侧翼,那么米尼达斯的侧翼部队就应该迂回并进攻对手的侧面,以支援一线部队的侧翼免遭包围。而在左翼,亚历山大则布置了西塔西斯率领的色雷斯部队,他们的左侧则是希腊联军骑兵和阿德里西亚骑兵,在这些部队的前沿,亚历山大还布置了外籍骑兵部队。而辎重则由色雷斯步兵负责保卫。
两军的阵势排开以后可以看出双方都有自己的打算,大流士希望通过一线的骑兵进行两翼的迂回,同时利用战车和战象的威力打乱马其顿正面的方阵,而布置在战车和战象之后的骑兵和步兵则趁乱分割马其顿的中央战线。由于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所以大流士选择这样全线突进的战术。事实上,这个战术地区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作为处于兵力上劣势的亚历山大,他则选择了惯用的锤砧战术,或者称之为打铁战术,马其顿军队的右翼明显要强过左翼,骑兵数量众多而且是近卫军中的精锐,战斗力较强。如果右翼的骑兵能够击退对面波斯军的左翼,将波斯军主力压迫到马其顿右翼步兵组成的砧板上,那亚历山大就能够获得胜利。同时为了应对兵力上的不足,亚历山大创造性的布置了第二道战线,由于波斯军队人数众多,很可能展开相当漫长的正面,从而可以超越马其顿军侧翼的端点而迂回到马军的侧后方。特别是作为铁锤的右翼,一旦被敌军包抄,很可能陷入包围,这样很可能导致整个马其顿军的崩溃。对于这个问题的担心使得亚历山大命令米尼达斯指挥二线骑兵在波斯军队超越其正面右侧翼的端点进行迂回的时候打击波斯军的侧翼以保障右翼的安全,令其战术计划可以顺利的实施。而当侧翼没有危险时,这些二线的部队也可以向内旋转到平行与正面的方向以加强一线部队的冲击力。
次日,两军开始相互靠近,亚历山大已经可以看见大流士引人瞩目地站在卫队中间一辆高耸的战车上。他是一个高大而漂亮的人,由很多最好的骑兵保护。这些骑兵排成密集有序的队形,做好了迎敌的准备,甚至都能看清楚波斯皇族卫队长矛上的金苹果了。从一开始起马其顿军的右翼就成为了战场的焦点,亚历山大并没有如同大流士预想的那样开始正面进攻,而是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开始向右(也就是波斯人的左侧)斜行,大流士原本计划的两翼包抄似乎陷入危险,如果亚历山大不断向右延伸,那么他将超越波斯的左翼而进入地形不平坦的地区,那么波斯骑兵将无法迂回到亚历山大的侧翼,同时还面临着被反包抄的危险,所以大流士命令左翼的大夏骑兵和达汉骑兵也同时向左延伸,远远超出了亚历山大军的右侧翼,以阻击正在不断向右延长的马其顿军的侧翼。亚历山大立刻命令米尼达斯的右侧预备队前进接敌,米尼达斯则直接带着雇佣骑兵迎击正向马军右翼迂回的大夏骑兵,但是米尼达斯的雇佣骑兵数量相当少,仅有大约400人。作为应对,波斯军的左翼统帅比沙斯派出在左翼前沿的西徐亚骑兵,这些骑兵是波斯骑兵中较有战斗力的一部分,骑手和战马都有着较良好的盔甲保护,他们伙同大夏骑兵依靠数量优势将米尼达斯的反击阻挡了下来,并给予对手重大打击,西徐亚骑兵的冲击突破了马其顿军右翼的阵型,使其发生了混乱,大流士认为这是个机会,就命令布置在左翼的100辆战车出击,希望能冲散马其顿的方阵,加快马军右翼的崩溃。但是亚历山大早有准备,右翼阵前布置的马其顿弓弩手和鲁斯标枪兵组成的前卫部队对战车进行远程打击,很快击溃了波斯人的战车冲锋,只有少量的战车在弓箭和标枪的杀伤下得以幸存,但是当他们冲到马其顿方阵面前时,马其顿人迅速让开一条通道,那些穿过方阵的战车被后面的近卫军一一俘获,战车对马其顿军没有造成任何损失。马其顿在经过了一阵混乱之后迅速稳住了阵脚,右翼的佩奥尼亚骑兵和被称为老卫队的雇佣军也接到命令从两翼支援米尼达斯进行反击,马军骑兵一个中队又一个中队的向西徐亚骑兵发起冲锋,双方展开了近距离的骑兵大战,这时马其顿军队优良的战斗意志和纪律产生了作用,他们顶着巨大的伤亡将波斯军队击退。
与此同时,在马其顿的左翼形势相对平和,原本大流士就打算两翼迂回,所以在其左翼迂回马军右翼的时候,波斯军的右翼骑兵也同时迂回到了马其顿军左翼的侧面。但是由于亚历山大采用斜型的运动方式,使得左翼位置相对靠后,加上侧面有预备队的保护,波斯军在该处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可是亚历山大不停的向右延伸使得马其顿军左右两翼之间距离之间拉大,形势不容乐观。
至此,双方谁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但是战场形势对于亚历山大较为不利,由于其兵力上的绝对劣势,使得他无法冲破波斯军右翼的阻截,从而无法迂回波斯军的侧翼。虽然波斯军的突破也被遏制,但是人数上的优势是的波斯军的形势相对好过一些,因为在他们的右翼,马其顿军已经显露颓势,马其顿兵力较少,无法维持向波斯军那样绵长的战线,哪怕较短的战线,马其顿军要维持也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造成了马其顿军中央出现的一个大空当,这给了波斯人一个好机会,可是后来的战局发展却没有和大流士预想的一样。
由于左侧翼现有的骑兵部队无法完成迂回任务,比沙斯命令左翼剩下的骑兵单位到战场来增援 ,但这样还是无法突破马其顿军左翼的阻击,而与此同时,亚历山大发现到波斯大军的中央出现了一个空当。由于波斯人把所有的左翼骑兵投入迂回作战,使得波斯军左翼和中央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兵力真空,这对于亚历山大是个梦寐以求的机会,他立刻集中手中的右翼近卫骑兵和中央步兵战线右侧的4个步兵方阵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楔型突击群,四个步兵方阵—从尼卡诺的轻步兵营直到米利亚格的玻利佩松步兵方阵—组成了进攻箭头的左侧翼,而相对短得多的右侧翼和宽大的正面则由亚历山大和他的近卫骑兵组成,这个巨大的楔尖队形向中央旋转并从波斯战线的缺口中挤了进去,之后再次向左迂回,直趋大流士所在的波斯大军中央位置,而为了避免突击群的侧后受到波斯军左翼的威胁,马其顿军右翼的轻骑兵和步兵也开始向右旋转以阻挡右侧正在和马军作战的波斯左翼骑兵,而在亚历山大迂回的行动开始之前,他命令阿里提斯率领骑兵向正在拼命迂回马军左翼的波斯骑兵的另一侧移动,以配合米尼达斯和轻骑兵从两翼夹击波斯军左翼。最先受到威胁的是大流士和他的皇家卫队,亚历山大带着部队勇猛的砍杀波斯士兵,那些近卫军们直扑波斯皇家骑兵,用长矛刺他们的脸(由于当时的骑兵没有马鞍和马蹬,所以要刺杀对手的距离重心距离较远处以避免长矛的反用力太大而把骑手自己扫下马来),同时还有长矛如林的马其顿方阵也在冲杀过来。大流士觉得一切全完了,在前面保卫他的皇家骑兵部队崩溃了,不停的后退,向大流士的坐车退过来。而他的战车既无法转弯,也没办法摆脱,因为这里波斯人的尸体堆积成山,不仅阻碍了战车的移动,也几乎覆盖了马匹,使战马暴跳起来,越来越难以控制,惊惶失措的马夫已经无法驾驭它们了,于是大流士选择逃跑,丢下了他的军队和伊苏斯战役一样逃之夭夭。而在大流士逃跑的同时,原本企图迂回马其顿军侧翼的波斯左翼骑兵发现他们的侧后出现了阿里提斯的骑兵部队,他们正将受到两面夹击,顿时波斯左翼阵型大乱,开始全线撤退。亚历山大立刻下令追击。
而在马其顿军的右翼,形势却是完全不同,之前由于左右两翼距离拉大,加上亚历山大抽走了4个步兵方阵作为突击群的一部分,使得中央出现了一个大的缺口,此时从波斯军中央冲出一支波斯和印度骑兵,穿过这个空当进入马其顿的后方,但是他们并没有向左或者向右迂回,而是直扑马其顿的辎重营,在打败色雷斯的步兵之后,控制了马其顿军的辎重营地,他们释放了被马其顿俘虏的波斯士兵,并且抢劫马其顿人的行李和物资,与此同时波斯军的右翼也已经迂回到了巴尔米尼奥统帅的左翼侧面。但是由于亚历山大在左翼已经布置了一支二线部队,他们迅速向后转并向正在辎重营抢劫的波斯人发动反击,波斯人没有想到马其顿军从他们后面出现,在受到一定伤亡之后迅速撤退。而正在受到正面和侧面双重夹击的巴尔米尼奥在发现有被夹击的危险时就命令一名传令兵飞马通知亚历山大要求增援,而其手下的士兵则全力抵抗着波斯人不停的四处骚扰。此时虽然波斯军的左翼已经崩溃,但是右翼的马查斯由于没有收到大流士逃跑的消息,仍在继续进攻而且局势相当乐观,至今为止波斯右翼所战皆捷,巴尔米尼奥已经受到包夹,不出意外,马其顿左翼将很快崩溃。
现在我们来关注那位传令兵的命运,现在据笔者所只有2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传令兵到达了亚历山大的阵中,亚历山大得知左翼的危险之后立刻放弃追击,掉转过头救援巴尔米尼奥,此时中央和右翼的波斯骑兵主力正在后撤,他们发现亚历山大从侧后方向出现并切断了自己的后退线后,军心大乱,全力猛攻亚历山大,双方展开了会战中的最后一次肉搏战,波斯人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他们不顾一切的冲击亚历山大的防线,此战中亚历山大的近卫骑兵死亡60人,米尼达斯,柯拉斯和亚历山大的宠臣赫费斯提昂负伤,但是他们击溃了波斯骑兵主力,之后围攻巴尔米尼奥的剩余波斯骑兵也落荒而逃。第二种说法:那位传令兵到达亚历山大原本所在位置是,亚历山大早已前去追击大流士了,所以那位传令兵只好悻悻而归,而巴尔米尼奥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独自依靠塞沙利骑兵的战斗力和波斯人得知战况之后的沮丧情绪一举击退敌人,而亚历山大并不是接到了巴尔米尼奥的告急信而向后转,他回头的原因是因为把大流士给追丢了,而同时又恰好遇上了撤回的波斯军右翼的骑兵,亚历山大又和其大战一场,最后的损失也就是这样得到的。
两种说法中,个人认为第一种更加可信,当时巴尔米尼奥的情况的确非常危险,否则也不至于以最快的速度要求亚历山大的增援,可见巴尔米尼奥依靠自己的得力量应该很难会那么快击退波斯人,同时亚历山大追丢了大流士之后恰好遇见撤回的波斯军队,在击败对手之后为何不继续追击而要等到于左翼部队会和之后继续追击,他既然没有收到巴尔米尼奥的求援信,就没有理由回头,而回头之后又继续追击已经跟丢了的大流士。
无论怎么说,最终波斯的右翼也被击溃,亚历山大在为巴尔米尼奥解围之后继续追击大流士,直到天黑为止,之后亚历山大率部渡过莱卡斯河,并让部下稍事休息。到半夜亚历山大又命令部队急行军到阿贝拉,希望在那里抓到大流士,可是大流士并没有回到阿贝拉或者巴比伦,而是向北进入亚美尼亚。虽然波斯帝国惨败,但是这位皇帝却逃过追击,在不久之后不光彩的被自己的臣子杀害。
整个高加梅拉战役中波斯军队几乎崩溃,只有一些大夏骑兵和皇家卫队跟着大流士北撤,剩下的不是战死就是四散奔逃,具体战死人数不详。而亚历山大军大约战死500人,很多人负伤,还有几千匹战马由于过度疲劳或者受伤而死。
波斯人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大流士撤出战斗,同时左翼骑兵受到致命的打击,而亚历山大的胜利则是由于波斯军队中央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这个漏洞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马其顿右翼顶住波斯人的冲击迫使波斯人把左翼主力调离造成的,我个人认为,大流士的原始计划没有很大的问题,两翼包抄的确是一个合理的战术,但是出现的问题是波斯人没有能够成功的迂回马其顿军的侧翼,,而在右翼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没有抓住机会击溃马其顿左翼的部队,如果从马军中央突破进入马军后方的波斯骑兵能够向左或者向右迂回(个人认为向左迂回的效果可能会比较好,因为马其顿右翼的预备队已经和波斯军左翼的骑兵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而亚历山大则正指挥骑兵主力突击大流士所在的波斯中央阵地,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在亚历山大的后方出现一支敌军,无论士气上还是实际形势上都是很大的打击),而大流士也没有随主力出动在最关键的地点直接指挥部队贯彻其指挥意图,在古代这样信息交流不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大流士不参与现场指挥,就无法对部队进行有效的实时控制,这一点上亚历山大就做得更好,他参与了主力在关键地点的进攻行动,在当时通信落后的情况下,亚历山大的亲自指挥是很重要的,因为各部队的主官很可能无法贯彻统帅的战略思想,如果主官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差的话很可能会贻误战机,所以统帅的实时指挥还是相当重要的。同时大流士的逃跑也是会战的一个关键,我们且不说其逃跑的和理性,但是统帅逃跑或者阵亡在古代战争中对于部队心理的杀伤力是很大的,长平一战中,赵军统帅赵括在突围时阵亡,赵军士兵立刻崩溃。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大流士没有逃跑而是移动到了其他部队中继续指挥,那么情况又会如何,马其顿军的右翼虽然击溃了对方的左翼,但是马军自己的左翼也已经难以招架,如果中央突破的波斯骑兵能够迂回其后方,那么马其顿左翼将陷入3面包围,到时候很可能也会崩溃,这样一来,双方的胜负还很难预料。
同时这场战斗还有2个亮点,第一就是马其顿骑兵的战斗力,马其顿重装骑兵的战斗力的确要高于波斯人的骑兵不少(波斯人的军队体系中欠缺的就是重装骑兵),其两翼的骑兵部队顶住了数倍于己的波斯人的进攻,而中央的近卫骑兵的突击更是势如破竹,这点是波斯军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二就是预备队的运用,亚历山大在会战中将马其顿军布置在3个正面上,左右两个侧翼都有预备队,但是线与通信手段的关系,当时的预备队没有办法实时指挥而只能事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应对的准备,这也是当时战斗中不存在预备队的根本原因。亚历山大的这个布置直接导致了波斯骑兵左翼包抄的失败,也间接导致了后来波斯军的大崩溃,可以说预备队的运用是这次会战的又一个关键。
高加梅拉战役使得大流士失去了他的国家,也完成了亚历山大和他父亲腓力的夙愿,这次会战,是真正意义上决定波斯和马其顿命运的会战,也是亚历山大一生中最伟大的一次会战。

2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诸葛亮>
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

3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为还。 (出塞)

4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现有“事后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诸葛亮还发明了孔明灯和手推车(木牛流马)。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一千石。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圭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和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虽躬耕陇亩,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封建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

马其顿在伯罗奔尼萨战争时期还是希腊北部的一个山区国家,但是当雅典和斯巴达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的时候,这个效果得到了机会乘虚而入。这首先要归功于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Philip),他给了亚历山大一个很好的基础,在底比斯没落以后,他带着马其顿开始在希腊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虽然底比斯和雅典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泛希腊同盟,甚至他们找到了波斯的支持,但是公元前338年,腓力在喀罗尼亚之战中一举击败了泛希腊同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亚历山大是左路军的统帅,腓力本人则指挥着右路军),当年,他被柯林斯会议上被推选为希腊联盟的盟主。此后,他开始着手准备远征波斯,似乎没有什么人能阻止他了。
但是很遗憾,死神在公元前336年带走了腓力,他把他的大业留给了他的儿子、我们故事的主角、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出生在公元前356年,当他继承马其顿王位是年仅20岁,据说亚历山大是中等身材,有着白皙的皮肤,而且习惯于把头偏向左肩。他奔跑速度极快,连职业体育家也不是对手。同时他也喜爱狩猎和读书,并且有着惊人的精力和勇气,同时他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所有的幻想都不会超出理性的范围。同时他还受到过亚里士多德的影响,13岁起,亚历山大跟着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在一个小村中住了3年,受到其熏陶,对于希腊文化产生了特别的热爱,同时对于波斯充满了仇恨(亚里士多德的亲人和好友曾被波斯人杀害)。

1 马其顿在伯罗奔尼萨战争时期还是希腊北部的一个山区国家,但是当雅典和斯巴达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的时候,这个效果得到了机会乘虚而入。这首先要归功于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Philip),他给了亚历山大一个很好的基础,在底比斯没落以后,他带着马其顿开始在希腊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虽然底比斯和雅典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泛希腊同盟,甚至他们找到了波斯的支持,但是公元前338年,腓力在喀罗尼亚之战中一举击败了泛希腊同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亚历山大是左路军的统帅,腓力本人则指挥着右路军),当年,他被柯林斯会议上被推选为希腊联盟的盟主。此后,他开始着手准备远征波斯,似乎没有什么人能阻止他了。
但是很遗憾,死神在公元前336年带走了腓力,他把他的大业留给了他的儿子、我们故事的主角、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出生在公元前356年,当他继承马其顿王位是年仅20岁,据说亚历山大是中等身材,有着白皙的皮肤,而且习惯于把头偏向左肩。他奔跑速度极快,连职业体育家也不是对手。同时他也喜爱狩猎和读书,并且有着惊人的精力和勇气,同时他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所有的幻想都不会超出理性的范围。同时他还受到过亚里士多德的影响,13岁起,亚历山大跟着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在一个小村中住了3年,受到其熏陶,对于希腊文化产生了特别的热爱,同时对于波斯充满了仇恨(亚里士多德的亲人和好友曾被波斯人杀害)。
亚历山大从父亲这里继承的,不仅仅是帝国的军队和领土,同时,更重要的是,亚历山大得到了父亲的军事体制和战略观念,当时马其顿的军阵,是比较先进的混合方阵,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人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这样的混合编组,使得马其顿方阵更具有灵活的战术性和冲击力。同时马其顿也是最早将骑兵看做主力兵种的希腊国家,在过去的希腊方阵中,骑兵由于技术限制无法施展其冲击力往往被当作辅助力量,而在马其顿,骑兵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次冲击对手的侧翼,作为战斗的主力,有时候甚至步兵还没有进入战斗敌军就已经崩溃了。
亚历山大继位之后,马其顿的形势并不乐观,腓力的死使得希腊联盟开始松动,有几个国家受到波斯和其他原因的鼓动准备脱离马其顿的控制,亚历山大花了两年的时间,重新控制了局面并做好了东征的准备。公元前336年,也就是腓力去世的两年之后,亚历山大踏上东征的道路。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从达达尼尔海岸出发,开始向南行进,在格拉尼卡河上击败了波斯的掩护兵力。然后,亚历山大继续向南攻入沙尔底。这里是利地亚的政治和经济枢纽。之后他指挥大军转向西方的埃菲苏。迫使该城投降,7月,马其顿军队攻陷了米莱塔斯。现在,亚历山大回到了爱琴海的海岸,他面临着一个问题,他希望摧毁波斯人的制海权,却无力对抗波斯舰队,所以他选择了一个漫长而简单的方法:占领东地中海海岸上所有波斯人能够利用的港口和补给基地,是的波斯舰队失去行动能力和补给能力,慢慢被困死,这是一个远大而又漫长的过程。
公元前333年,经过一年的征战,马其顿已经控制了小亚细亚几乎所有的港口,为了继续贯彻他的计划,亚历山大转向南方,准备进入叙利亚以封闭地中海东岸的港口,当亚历山大前进到马拉萨斯一带时,突然接到报告说波斯人越过阿曼尼亚关口并占领了伊苏斯,切断了亚历山大的补给线,亚历山大听后立刻率军后撤,赶回伊苏斯,在该地击溃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指挥的波斯军队,保住了后勤补给线的安全。此役,亚历山大俘获了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孩子,甚至还缴获了大流士的斗蓬和武器。
会战之后亚历山大不急于尾随波斯败军趁机进攻巴比伦,而是继续沿着海岸南下,在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占领了地中海东岸所有的波斯海军基地和可以利用的港口,推进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并攻陷了加沙城。当年年底,亚历山大征服了埃及,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座港口,就是后来的亚历山大港,很多城市都以亚历山大的名字来命名,但是这个港口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
次年,亚历山大把埃及的管辖权交给当地法老,之后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东部的波斯方向。大流士三世写信给亚历山大,愿意以西部七省的代价和马其顿议和,遭到亚历山大的拒绝。接着亚历山大占领了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大流士三世则收缩到了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阿贝拉(Arbela,亚述古城,今伊拉克北部地区)附近,并重新组织了更庞大的军队,包括伊朗草原地区人组成的重骑兵和众多战车等。大流士犯了一个错误,他面前原本有两条可以阻止亚历山大的障碍: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但是大流士不知道什么原因放弃了在两河地区抵抗的行动而直接退回底格里斯河东岸,当亚历山大来到底格里斯河畔时,发现没有任何抵抗力量,虽然河水很湍急,但是在无抵抗的情况下渡河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公元前331年,马其顿军渡过了底格里斯河,并在四天后侦察到了波斯骑兵的行踪,亚历山大立即下令部队组成战斗队形前进,之后几天,亚历山大亲率侦察部队和皇家中队突击了几个波斯骑兵的驻地,波斯骑兵见到马其顿军立刻撤退,大部分骑兵得以逃脱,但是仍有小部分波斯士兵连人带马被俘虏,从他们口中得知大流士率领的大部队距此不远,兵力大约骑兵4万,步兵100万,战车200辆,战象大约15头(以上是根据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数字,但是根据多方考证,认为这个数字明显偏大,合理的估计大约25万左右,其中步兵20万,骑兵5万,这个数字根据纽先钟先生的《历史与战略》得到)。相对的,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队人数大约在4.7万。其中骑兵大约7000人。波斯军队数量众多主要因为他集结了大量的部族单位,包括帝国东部巴克特里亚边境地区的印度人和远在帝国东北部西徐亚的萨卡人等边远部落的士兵。大流士将大军安排在距离阿贝拉城100多公里的高加梅拉扎营,选择此处作为战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因为此处地形平坦而开阔,而平原地区正是对于战车部队和骑兵驰骋的理想战场,同时伊苏斯战役中,大流士认为地形战场过于狭窄无法发挥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而在这个开阔的地形上波斯人就能更好的利用其兵力优势压倒马其顿。大流士将平原上的障碍物移去,将高加梅拉平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阅兵场。亚历山大得到波斯军队主力在附近的情报之后,命令部队就地安营,并在营地周围布置里防御,马其顿的部队在原地休息了4天之后,留下了辎重部队和行李,作战部队开始向大流士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大流士也通过撤回的骑兵得知了马其顿大军已经杀到,于是他命令部队摆开战斗队形。当双方相距大约5公里时,亚历山大发现了大流士的军队,于是他在和部下研究以后决定暂时安营休息,同时带领着侦察部队全面侦察战场情况。当夜,巴尔米尼奥建议亚历山大趁夜黑偷袭伯斯的军阵,但是遭到了亚历山大的反对,亚历山大希望通过一个光明正大的,全面的胜利来征服波斯人。此时是公元前331年9月30日。
波斯人早已部署好了战斗队形,通过战役之后获得书面材料,波斯军队的部署为:大夏骑兵在左翼,达汉人(赛西亚部落之一)和阿拉科提亚人的组成的骑兵和步兵部队也和他们混在一起,他们的右翼是波斯人的骑步兵混合部队,其后是波斯苏西亚骑兵和卡都西亚人组成的步兵,从左翼一直延伸到了中央,左翼由比沙斯担任总指挥(Bessos,大夏的总督,最后出卖大流士的人。被亚历山大抓获后处死。)。而在右翼顶点,所集中的为下叙利亚骑兵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部队,其次则为米提人,与他们在一起的还有帕西亚人和赛西亚人组成的骑兵的部队,再其次为塔普里亚人和希卡尼亚人,最后是阿尔巴尼亚人和沙赛西尼亚人,直到整个方阵中心为止,整个右翼的统帅则是马查斯。全军中央则是大流士和皇族所在的位置,由大流士本人亲自指挥,这是由波斯贵族组成的波斯部队,这些波斯人的长矛上都装着金苹果(苹果象征着太阳),其次为印度人,当时被称为“移居的”卡利亚人,和马尔地亚人的弓弩手。在他们的后面则为乌克西亚人,巴比伦人,红海各部落,和西塔西尼亚人,都组成纵深的队形。如此庞大的部队具体如何展开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据记载大流士将骑兵部队放在第一线而步兵则跟在后面构成二线力量。
在左翼最前沿直接面对着亚历山大的右翼的地方,为西徐亚人的骑兵,大约1000名大夏骑兵,和一百辆战车。在大流士的皇家中队前方为十五头战象,和五十辆战车。在右翼的前沿为亚美尼亚人和卡派多西亚人的骑兵,和五十辆战车。而希腊的佣兵则紧靠在大流士和他的皇家波斯部队的两侧,正对着马其顿人的步兵方阵。
而马其顿方面,亚历山大做了如下的部署:亚历山大本人和克雷塔斯指挥的皇家中队排在整个右翼的右端点前方(这里有一点个人观点,在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提到了伙友骑兵的概念,马其顿贵族中男性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去服兵役,加入国王的近卫队,而近卫队的骑兵部队则就是伙友骑兵,他们是近卫军中的精锐力量),在他们左翼紧挨着他们的是格劳希亚斯的中队,再挨下去是阿里斯托、索波里斯、赫拉克里德斯、德米提流斯、梅里格尔等人所率领的骑兵中队,最后是赫格罗卡斯的皇家中队,全部的骑兵由巴尔米尼奥之子-费罗塔斯任总指挥。在他们前沿是由阿吉里亚尼亚人,马其顿弓弩手和鲁斯标枪兵组成的前卫,其任务就是利用远程火力打散对手的方阵为后面的骑兵冲击做掩护。在挨着骑兵的马其顿步兵方阵中,首先是最精锐的近卫军团,之后是其他近卫军,由费罗塔斯的兄弟-尼卡诺统一指挥。中间的重步兵方阵战斗序列如下:柯拉斯在右,其次即为佩尔狄卡斯、米里吉,米里吉尔、波里希普尔强、希门米亚斯和克拉提拉斯的部队。照例,这左翼方面的全部步兵又均由克拉提拉斯担任总指挥。再左面为艾利吉亚斯所率领的希腊骑兵和菲利普所率领的底萨莱骑兵。而整个的左翼的统帅巴尔米尼奥则在队伍最左前方,在他的身边由塞沙利骑兵担任护卫。
除此以外,亚历山大还在一线部队的后面还布置了预备队,分别安排在左右两翼的后面,呈八字型面向两侧前方。在右翼,预备队包括剩余的一半阿吉里亚尼亚人,一半马其顿弓弩手,被称为老卫队的雇佣兵。在他们之前,排列了阿里奥斯托和阿里提斯率领的佩奥尼亚骑兵和轻骑兵侦察队,最后作为右侧翼主帅的米尼达斯率领雇佣骑兵在右侧翼队伍的最前面。亚历山大命令:如果波斯军队企图包抄马其顿军的右侧翼,那么米尼达斯的侧翼部队就应该迂回并进攻对手的侧面,以支援一线部队的侧翼免遭包围。而在左翼,亚历山大则布置了西塔西斯率领的色雷斯部队,他们的左侧则是希腊联军骑兵和阿德里西亚骑兵,在这些部队的前沿,亚历山大还布置了外籍骑兵部队。而辎重则由色雷斯步兵负责保卫。
两军的阵势排开以后可以看出双方都有自己的打算,大流士希望通过一线的骑兵进行两翼的迂回,同时利用战车和战象的威力打乱马其顿正面的方阵,而布置在战车和战象之后的骑兵和步兵则趁乱分割马其顿的中央战线。由于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所以大流士选择这样全线突进的战术。事实上,这个战术地区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作为处于兵力上劣势的亚历山大,他则选择了惯用的锤砧战术,或者称之为打铁战术,马其顿军队的右翼明显要强过左翼,骑兵数量众多而且是近卫军中的精锐,战斗力较强。如果右翼的骑兵能够击退对面波斯军的左翼,将波斯军主力压迫到马其顿右翼步兵组成的砧板上,那亚历山大就能够获得胜利。同时为了应对兵力上的不足,亚历山大创造性的布置了第二道战线,由于波斯军队人数众多,很可能展开相当漫长的正面,从而可以超越马其顿军侧翼的端点而迂回到马军的侧后方。特别是作为铁锤的右翼,一旦被敌军包抄,很可能陷入包围,这样很可能导致整个马其顿军的崩溃。对于这个问题的担心使得亚历山大命令米尼达斯指挥二线骑兵在波斯军队超越其正面右侧翼的端点进行迂回的时候打击波斯军的侧翼以保障右翼的安全,令其战术计划可以顺利的实施。而当侧翼没有危险时,这些二线的部队也可以向内旋转到平行与正面的方向以加强一线部队的冲击力。
次日,两军开始相互靠近,亚历山大已经可以看见大流士引人瞩目地站在卫队中间一辆高耸的战车上。他是一个高大而漂亮的人,由很多最好的骑兵保护。这些骑兵排成密集有序的队形,做好了迎敌的准备,甚至都能看清楚波斯皇族卫队长矛上的金苹果了。从一开始起马其顿军的右翼就成为了战场的焦点,亚历山大并没有如同大流士预想的那样开始正面进攻,而是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开始向右(也就是波斯人的左侧)斜行,大流士原本计划的两翼包抄似乎陷入危险,如果亚历山大不断向右延伸,那么他将超越波斯的左翼而进入地形不平坦的地区,那么波斯骑兵将无法迂回到亚历山大的侧翼,同时还面临着被反包抄的危险,所以大流士命令左翼的大夏骑兵和达汉骑兵也同时向左延伸,远远超出了亚历山大军的右侧翼,以阻击正在不断向右延长的马其顿军的侧翼。亚历山大立刻命令米尼达斯的右侧预备队前进接敌,米尼达斯则直接带着雇佣骑兵迎击正向马军右翼迂回的大夏骑兵,但是米尼达斯的雇佣骑兵数量相当少,仅有大约400人。作为应对,波斯军的左翼统帅比沙斯派出在左翼前沿的西徐亚骑兵,这些骑兵是波斯骑兵中较有战斗力的一部分,骑手和战马都有着较良好的盔甲保护,他们伙同大夏骑兵依靠数量优势将米尼达斯的反击阻挡了下来,并给予对手重大打击,西徐亚骑兵的冲击突破了马其顿军右翼的阵型,使其发生了混乱,大流士认为这是个机会,就命令布置在左翼的100辆战车出击,希望能冲散马其顿的方阵,加快马军右翼的崩溃。但是亚历山大早有准备,右翼阵前布置的马其顿弓弩手和鲁斯标枪兵组成的前卫部队对战车进行远程打击,很快击溃了波斯人的战车冲锋,只有少量的战车在弓箭和标枪的杀伤下得以幸存,但是当他们冲到马其顿方阵面前时,马其顿人迅速让开一条通道,那些穿过方阵的战车被后面的近卫军一一俘获,战车对马其顿军没有造成任何损失。马其顿在经过了一阵混乱之后迅速稳住了阵脚,右翼的佩奥尼亚骑兵和被称为老卫队的雇佣军也接到命令从两翼支援米尼达斯进行反击,马军骑兵一个中队又一个中队的向西徐亚骑兵发起冲锋,双方展开了近距离的骑兵大战,这时马其顿军队优良的战斗意志和纪律产生了作用,他们顶着巨大的伤亡将波斯军队击退。
与此同时,在马其顿的左翼形势相对平和,原本大流士就打算两翼迂回,所以在其左翼迂回马军右翼的时候,波斯军的右翼骑兵也同时迂回到了马其顿军左翼的侧面。但是由于亚历山大采用斜型的运动方式,使得左翼位置相对靠后,加上侧面有预备队的保护,波斯军在该处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可是亚历山大不停的向右延伸使得马其顿军左右两翼之间距离之间拉大,形势不容乐观。
至此,双方谁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但是战场形势对于亚历山大较为不利,由于其兵力上的绝对劣势,使得他无法冲破波斯军右翼的阻截,从而无法迂回波斯军的侧翼。虽然波斯军的突破也被遏制,但是人数上的优势是的波斯军的形势相对好过一些,因为在他们的右翼,马其顿军已经显露颓势,马其顿兵力较少,无法维持向波斯军那样绵长的战线,哪怕较短的战线,马其顿军要维持也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造成了马其顿军中央出现的一个大空当,这给了波斯人一个好机会,可是后来的战局发展却没有和大流士预想的一样。
由于左侧翼现有的骑兵部队无法完成迂回任务,比沙斯命令左翼剩下的骑兵单位到战场来增援 ,但这样还是无法突破马其顿军左翼的阻击,而与此同时,亚历山大发现到波斯大军的中央出现了一个空当。由于波斯人把所有的左翼骑兵投入迂回作战,使得波斯军左翼和中央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兵力真空,这对于亚历山大是个梦寐以求的机会,他立刻集中手中的右翼近卫骑兵和中央步兵战线右侧的4个步兵方阵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楔型突击群,四个步兵方阵—从尼卡诺的轻步兵营直到米利亚格的玻利佩松步兵方阵—组成了进攻箭头的左侧翼,而相对短得多的右侧翼和宽大的正面则由亚历山大和他的近卫骑兵组成,这个巨大的楔尖队形向中央旋转并从波斯战线的缺口中挤了进去,之后再次向左迂回,直趋大流士所在的波斯大军中央位置,而为了避免突击群的侧后受到波斯军左翼的威胁,马其顿军右翼的轻骑兵和步兵也开始向右旋转以阻挡右侧正在和马军作战的波斯左翼骑兵,而在亚历山大迂回的行动开始之前,他命令阿里提斯率领骑兵向正在拼命迂回马军左翼的波斯骑兵的另一侧移动,以配合米尼达斯和轻骑兵从两翼夹击波斯军左翼。最先受到威胁的是大流士和他的皇家卫队,亚历山大带着部队勇猛的砍杀波斯士兵,那些近卫军们直扑波斯皇家骑兵,用长矛刺他们的脸(由于当时的骑兵没有马鞍和马蹬,所以要刺杀对手的距离重心距离较远处以避免长矛的反用力太大而把骑手自己扫下马来),同时还有长矛如林的马其顿方阵也在冲杀过来。大流士觉得一切全完了,在前面保卫他的皇家骑兵部队崩溃了,不停的后退,向大流士的坐车退过来。而他的战车既无法转弯,也没办法摆脱,因为这里波斯人的尸体堆积成山,不仅阻碍了战车的移动,也几乎覆盖了马匹,使战马暴跳起来,越来越难以控制,惊惶失措的马夫已经无法驾驭它们了,于是大流士选择逃跑,丢下了他的军队和伊苏斯战役一样逃之夭夭。而在大流士逃跑的同时,原本企图迂回马其顿军侧翼的波斯左翼骑兵发现他们的侧后出现了阿里提斯的骑兵部队,他们正将受到两面夹击,顿时波斯左翼阵型大乱,开始全线撤退。亚历山大立刻下令追击。
而在马其顿军的右翼,形势却是完全不同,之前由于左右两翼距离拉大,加上亚历山大抽走了4个步兵方阵作为突击群的一部分,使得中央出现了一个大的缺口,此时从波斯军中央冲出一支波斯和印度骑兵,穿过这个空当进入马其顿的后方,但是他们并没有向左或者向右迂回,而是直扑马其顿的辎重营,在打败色雷斯的步兵之后,控制了马其顿军的辎重营地,他们释放了被马其顿俘虏的波斯士兵,并且抢劫马其顿人的行李和物资,与此同时波斯军的右翼也已经迂回到了巴尔米尼奥统帅的左翼侧面。但是由于亚历山大在左翼已经布置了一支二线部队,他们迅速向后转并向正在辎重营抢劫的波斯人发动反击,波斯人没有想到马其顿军从他们后面出现,在受到一定伤亡之后迅速撤退。而正在受到正面和侧面双重夹击的巴尔米尼奥在发现有被夹击的危险时就命令一名传令兵飞马通知亚历山大要求增援,而其手下的士兵则全力抵抗着波斯人不停的四处骚扰。此时虽然波斯军的左翼已经崩溃,但是右翼的马查斯由于没有收到大流士逃跑的消息,仍在继续进攻而且局势相当乐观,至今为止波斯右翼所战皆捷,巴尔米尼奥已经受到包夹,不出意外,马其顿左翼将很快崩溃。
现在我们来关注那位传令兵的命运,现在据笔者所只有2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传令兵到达了亚历山大的阵中,亚历山大得知左翼的危险之后立刻放弃追击,掉转过头救援巴尔米尼奥,此时中央和右翼的波斯骑兵主力正在后撤,他们发现亚历山大从侧后方向出现并切断了自己的后退线后,军心大乱,全力猛攻亚历山大,双方展开了会战中的最后一次肉搏战,波斯人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他们不顾一切的冲击亚历山大的防线,此战中亚历山大的近卫骑兵死亡60人,米尼达斯,柯拉斯和亚历山大的宠臣赫费斯提昂负伤,但是他们击溃了波斯骑兵主力,之后围攻巴尔米尼奥的剩余波斯骑兵也落荒而逃。第二种说法:那位传令兵到达亚历山大原本所在位置是,亚历山大早已前去追击大流士了,所以那位传令兵只好悻悻而归,而巴尔米尼奥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独自依靠塞沙利骑兵的战斗力和波斯人得知战况之后的沮丧情绪一举击退敌人,而亚历山大并不是接到了巴尔米尼奥的告急信而向后转,他回头的原因是因为把大流士给追丢了,而同时又恰好遇上了撤回的波斯军右翼的骑兵,亚历山大又和其大战一场,最后的损失也就是这样得到的。
两种说法中,个人认为第一种更加可信,当时巴尔米尼奥的情况的确非常危险,否则也不至于以最快的速度要求亚历山大的增援,可见巴尔米尼奥依靠自己的得力量应该很难会那么快击退波斯人,同时亚历山大追丢了大流士之后恰好遇见撤回的波斯军队,在击败对手之后为何不继续追击而要等到于左翼部队会和之后继续追击,他既然没有收到巴尔米尼奥的求援信,就没有理由回头,而回头之后又继续追击已经跟丢了的大流士。
无论怎么说,最终波斯的右翼也被击溃,亚历山大在为巴尔米尼奥解围之后继续追击大流士,直到天黑为止,之后亚历山大率部渡过莱卡斯河,并让部下稍事休息。到半夜亚历山大又命令部队急行军到阿贝拉,希望在那里抓到大流士,可是大流士并没有回到阿贝拉或者巴比伦,而是向北进入亚美尼亚。虽然波斯帝国惨败,但是这位皇帝却逃过追击,在不久之后不光彩的被自己的臣子杀害。
整个高加梅拉战役中波斯军队几乎崩溃,只有一些大夏骑兵和皇家卫队跟着大流士北撤,剩下的不是战死就是四散奔逃,具体战死人数不详。而亚历山大军大约战死500人,很多人负伤,还有几千匹战马由于过度疲劳或者受伤而死。
波斯人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大流士撤出战斗,同时左翼骑兵受到致命的打击,而亚历山大的胜利则是由于波斯军队中央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这个漏洞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马其顿右翼顶住波斯人的冲击迫使波斯人把左翼主力调离造成的,我个人认为,大流士的原始计划没有很大的问题,两翼包抄的确是一个合理的战术,但是出现的问题是波斯人没有能够成功的迂回马其顿军的侧翼,,而在右翼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没有抓住机会击溃马其顿左翼的部队,如果从马军中央突破进入马军后方的波斯骑兵能够向左或者向右迂回(个人认为向左迂回的效果可能会比较好,因为马其顿右翼的预备队已经和波斯军左翼的骑兵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而亚历山大则正指挥骑兵主力突击大流士所在的波斯中央阵地,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在亚历山大的后方出现一支敌军,无论士气上还是实际形势上都是很大的打击),而大流士也没有随主力出动在最关键的地点直接指挥部队贯彻其指挥意图,在古代这样信息交流不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大流士不参与现场指挥,就无法对部队进行有效的实时控制,这一点上亚历山大就做得更好,他参与了主力在关键地点的进攻行动,在当时通信落后的情况下,亚历山大的亲自指挥是很重要的,因为各部队的主官很可能无法贯彻统帅的战略思想,如果主官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差的话很可能会贻误战机,所以统帅的实时指挥还是相当重要的。同时大流士的逃跑也是会战的一个关键,我们且不说其逃跑的和理性,但是统帅逃跑或者阵亡在古代战争中对于部队心理的杀伤力是很大的,长平一战中,赵军统帅赵括在突围时阵亡,赵军士兵立刻崩溃。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大流士没有逃跑而是移动到了其他部队中继续指挥,那么情况又会如何,马其顿军的右翼虽然击溃了对方的左翼,但是马军自己的左翼也已经难以招架,如果中央突破的波斯骑兵能够迂回其后方,那么马其顿左翼将陷入3面包围,到时候很可能也会崩溃,这样一来,双方的胜负还很难预料。
同时这场战斗还有2个亮点,第一就是马其顿骑兵的战斗力,马其顿重装骑兵的战斗力的确要高于波斯人的骑兵不少(波斯人的军队体系中欠缺的就是重装骑兵),其两翼的骑兵部队顶住了数倍于己的波斯人的进攻,而中央的近卫骑兵的突击更是势如破竹,这点是波斯军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二就是预备队的运用,亚历山大在会战中将马其顿军布置在3个正面上,左右两个侧翼都有预备队,但是线与通信手段的关系,当时的预备队没有办法实时指挥而只能事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应对的准备,这也是当时战斗中不存在预备队的根本原因。亚历山大的这个布置直接导致了波斯骑兵左翼包抄的失败,也间接导致了后来波斯军的大崩溃,可以说预备队的运用是这次会战的又一个关键。
高加梅拉战役使得大流士失去了他的国家,也完成了亚历山大和他父亲腓力的夙愿,这次会战,是真正意义上决定波斯和马其顿命运的会战,也是亚历山大一生中最伟大的一次会战。

2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诸葛亮>
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

3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为还。 (出塞)

4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现有“事后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诸葛亮还发明了孔明灯和手推车(木牛流马)。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一千石。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圭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和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虽躬耕陇亩,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封建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