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广告创意:中医的前景会如何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3/28 21:02:59

三位中医界权威人士谈中医的前景!

  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

  20世纪我国文化学术界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与认识欠全面,认为要发扬中医,必须用西医的模式及理论去帮助中医药学。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中医药学无论医、教、研,都借鉴西医的模式,表现出来一个很强的倾向,就是把中医导向西医的评价体系和轨道当中。但由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西医的模式给中医药学术带来的束缚多于帮助,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点,今天应该是觉悟的时候了。

  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是宏观医学,两者都是科学。但现在大家只承认西方的科学模式才算科学,虽然中医能治好西医治不了的病,但是与该模式不符,便是“不科学”。不知道这是不是文化上的西方霸权主义?

  所有的中医都要温习、钻研、挖掘中医的经典和文化精髓,这才是正确的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千万别搞错了,误以为把中医改造成西医就以为是中医的现代化。也不要以为把中药打入美国市场就是现代化、国际化,错了,我们发展中医药不是为了让西方接受。这不仅涉及民族的自尊,应该搞清楚现代化不是目的,服务人群才是目的。首先应该为13亿人口着想,保护好中国人的健康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

  游向前(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

  据我了解,目前国外医学界一般认为医学分主流医学和替补医学两种。在中国,西医目前已经取得了主流医学的地位。主流医学之所以承认替补医学的存在,是因为人的生命有限,减轻病痛、延长生命是很现实的需要。西医至少在目前还无法包打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在现有的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中寻找其他方法。

  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而中医把医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用哲学化的语言表述病症,用理论指导治疗过程,是替补医学中最系统最悠久的一门方法,可以说是生命力最强的古老医学。去年成功治疗“非典”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

  邓铁涛:“非典”是温病的一种,而中医治疗温病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去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两个附属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非典”,疗效显著。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收治的36例“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医护人员无一人被感染。绝大多数患者痊愈出院,没有任何后遗症。患者平均退热时间2.97天,平均住院天数8.86天(不计自动出院者)。

  这些病例均用西医方法确诊为“非典”,用中医药治疗后,再用西医方法确认痊愈,均有严格的病案记录。

  我们国家重西轻中的现象严重,西医有点小成绩就宣传,中医有点成就,先说“不知道是不是可靠”;即使被证实了,还要想方设方去否认。其实像出血热之类比“非典”更厉害的病,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流行性出血热,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研究组治疗,中医组的死亡率是1.11%,西医组的死亡率则为5.08%。

  刘立红(南京中医学院医学博士,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

  中医落到这样一个地步,不能不令人生疑。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中医院搞临床,这家中医院有一条明文规定,发热病人用中医治疗,如果3日内不退烧,就一定要上西药。为什么中医院不规定用西药退烧3天不退,必须上中药呢?难道真正的中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吗?

  近10年来,中医界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临床疗效上不去?中医理论已经形成2000多年,会不会因为理论落后所以不能为临床提供有效指导呢?于是就有人提出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问题。我想问的是你真正弄通中医理论没有?把原因错误地归结到理论落后上,那我们就会形成真正的倒退和落后。问题并不出在理论上,而是出在我们的认识上。

  在西医里,理论和应用之间有一个庞大的技术中介,整个现代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在为这个中介服务,这使得医学理论的应用非常方便。而中医没有这个中介,完全靠医生自己把握。在现代科学面前,精英是可以复制的。而中医没有这个方便,理论再好,如果你不能把握还是零。中医的落后就落后在这个环节上。中医的现状就出在我们自身对理论的领悟和运用技巧上面。这个理论不但适用以往,而且能够解决21世纪的问题,非典就是一例。

  《内经》将医生分上工与下工,张仲景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而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识,都是从已病的层次上去认识;我们采用的现代中医教育路子,只是一条培养下工的路子。

  游向前:的确,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在西医里各种先进的科技应用速度很快,所以西医诊断的技术进步很快,但其治疗的进步比诊断要慢得多。很大的原因是药物的发现慢。西医的药物发明通常都是发现肌体或缺或多某种物质,然后化学合成近似物弥补,先在动物体上做实验,然后在人体上试用,出现问题后再改进,或减少其副作用,或停止使用。

  中药一开始就是以人体为基础进行实验,有几千年的实验基础。而西医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尤其是药物治疗史只有200多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药是安全的有效的。并不是说中药就没有副作用,但是中医很早就认识到药物的毒性,通过不同药物的配伍和炮制过程减少毒性对人体的损害。国外时常发生根据中医复方药中的某一味药物属于有毒物质而禁止使用的情况,因为西医根本没有配伍用药的概念。

  邓铁涛:现在的问题是国内的有关部门也在用西药的方法管理中药。很好的药在药检部门却无法通过,比如牛黄安宫丸,让昏迷了3个月的凤凰卫视的记者刘海若苏醒过来,但是因为里面含有重金属,现在却不能批准生产。

  国外从动物到人的实验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而我们却要倒过来,原来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在人身上的临床实践,现在居然行不通了,要回过头来让“老鼠点头(小白鼠实验)”才能通过。

  在早期我国从事药审的人很多还是很有经验的老中医,当他们走向年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新一辈的药审人员大多接受的是西医教育。脱离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来管理中药,恐怕将来准许用的中药会越来越少。

  为什么大家会对中医没有信心,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必须要改造中医才能走向现代化。现在需要的是用临床的疗效和新科技结合来实现中医现代化,需要很多“铁杆中医”,就是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临床过硬,并且能够治疗疑难病症的医生。中医药在一片繁荣景象的后面,埋伏着后继乏人乏术的衰亡危机!

  刘立红:现在有几个能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会报考中医学院?我看没有。“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所谓的现代中医教育,其实是模仿了西医的一种教育。分科越来越细,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多,但教学质量如何呢?这些年一直有大四的学生请我在实习前做讲座,题目就是《如何学好中医》。为什么呢?因为学了4年还是不清楚用什么去对付实习。

  我们提倡科研、提倡现代中医教育,完全是在用现代科学的筛孔对中医进行过滤,滤去的都是中医的精华。当前中医出现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教育传承上出了问题。现代教育模式里,只有工具式的老师,却没有师父。要想学好中医,一定要有“师传”。这门学问没有现代科学的通透性,特别在技术应用上并不通过技术中介来实现,而必须靠人去用功。所以在教育过程中确实需要言传身教。

  至于实验,《黄帝内经》里面,我们并没有看到黄帝问岐伯,你的阴阳理论是怎么发现的?是不是通过小白鼠实验发现的?中医确实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运用人体之外的东西进行的外证实验,但是在传统文化里存在着细微精深的内证实验。正是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构建了中医理论。经络、穴位这些东西光凭思考你能思考出来吗?

  现在中医界有一个可怕的怪现象,就是对中医经典的教育在逐步减弱。大多数中医院校都已将经典改成选修课。一个支持经典选修的依据就是搞民意调查,许多人认为经典意义不大,打了“×”。你认为经典没什么,恰恰说明你在经典中没有学到东西。只允许中医搞现代化,不允许中医搞传统化,我看这个中医很快就会完蛋。

  游向前:对于中医药的现代化,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态度。

  药厂为了便于制造、销售,希望开发更多的片剂等方便服用的药品,倾向于简化配方;研究机构可能希望尽快搞清中药的药理,用西医的科学标准解释清楚中药的疗效;而很多中医院都愿意配置更多的现代科技仪器和器械,希望自己什么病都能治,什么手术都能做。

  这3个方面都属于中医现代化的一部分,但是并不是中医现代化的核心部分。中医现代化应该在保留中医本质(辨证施治)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现代需求。提高治疗的重复性、可测性、方便性,也应该是中医现代化的目标。

  邓铁涛:中医院的出路在于有没有高水平的中医人才。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才是当务之急,转向是没有出路的。把全国的中医院都变成二流的西医院,对中国对世界的卫生事业有什么帮助呢?

  解放前我国有40~50万的中医,如今这个数字没有增加,而西医却从不到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万。从大学来看,西医大学有多少?中医又有多少?拿广东讲,现在只有一所中医药大学,其他都是西医大学。以前有实实在在的师徒班,现在这种关系反而是不被承认了,也就根本没有了这种师徒教育制度,丧失了一种最有价值的中医传承。

  美国的医疗费用1996年达到1035.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以上。西方这样的医疗模式,以中国的人口规模能承受得了吗?中国要解决人人有医疗保健的权利,我认为非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不可。-

1. 现在,一些中医院经营惨淡,
守旧的中医必定经营惨淡,了解临床前沿信息,是相当一部分中医薄弱环节,
了解市场需求的同时,了解临床前沿信息,再用中医看家本领解决,才是出路。
2. 人们可能更信赖西医的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是一切医疗实践的生命线。
3. 现在学中医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对口的工作,而学西医临床的却依旧热门,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执业的有振兴事业的责任,看来,中医师兄断送了师弟前程。
4. 大家是怎么看待中医的呢?你得病回去看中医吗?中医的未来是繁荣是衰亡呢?
中医涉及范围广,演变众多;
未来,
符合时代潮流的部分会繁荣.
不符合时代潮流的部分自然衰亡.
出现一个未来的中医.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研究

--------------------------------------------------------------------------------

[录入时间 2004/07/12 14:46 ]
[浏览次数 390]

黄明达

一、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是在充分汲取了我国汉族及藏族、蒙族、苗族、彝族、傣族、回族、鲜族等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及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

经过几千年的医学实践证明,中医药学不仅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重大贡献,而且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从阴阳互动的平衡观、脏腑经络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以人为本的生命观、三因治宜的辩证观对疾病的预防控制上,还是在人类生育、健康、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现象全过程的科学认识方面,尤其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长人类生存寿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对目前现代医学病因不清、疗效不佳的各种疑难杂症及高死亡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肾病综合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以及新型的高致病性传染病,如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甚至对21世纪有黑死病之称的高致命性传染病如艾滋病等,都显示出了中医药独特疗效和显著优势。对于患有现代社会文明病及占世界城市人口70%-80%的亚健康人群,传统医药学及中医养生学在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在对于13亿中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及独特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东方医学最具代表性的中医药产生了浓厚而广泛的兴趣,并加大了经费及人员投入,希望能从古老的传统中医药学中领悟其现代生命科学的真谛,寻求解决数量在不断增加的人类疾病的最终方案。与现代西方医学生命科学物质还原论研究相反的方向上,传统中医药学对疾病辨证、动态的宏观认识和对生命现象整体把握,在疾病防治尤其是适应WHO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适应能力的社会医学模式方面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可行性。从疾病生物医学到生命医学,从生命医学到生态健康医学,中医药最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和科学发展价值,是人类医学生命科学价值体系的完整体现和先进文化的突出代表。在未来后现代医药学发展时代,中医药不但不会消亡,将继续为13亿中国人民及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中外医学界有识之士尤其是从事边缘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已基本达成共识,中医药所代表的先进的生命观和科学的医学方法论将引领世界未来医学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并将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二、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

中医和中药是传统医药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就必须首先对中医药有一个正确、客观、全面、系统的理解与认识。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自上而下过度强调了现代中药研究、中药现代化和中药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问题,而严重忽略了对现代中医研究,中医对中药研究的主体指导地位以及中医产业化开发的问题,出现了“胡子眉毛一把抓”和“一手硬、一手软”的政策导向问题。没有在中医与中药的研究及发展方面实现平行互动。由于中药西制、中药西用、废医存药倾向,并以中西结合为名而实行以西代中为实的策略,导致了如马兜铃酸事件、龙胆泄肝丸事件、小柴胡汤事件等所谓“问题中药”的社会争议,接连不断地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中药信誉危机,这不仅对中药产业经济发展是一个信誉重创,而且在中国加入WTO后将为国外西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扫平了道路。因此,在弘扬中医药的口号下必须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政策导向及具体策略,必须以最大程度地满足13亿中国人民卫生保健的实际需求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必须站在为人类医学生命科学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高度。在促进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同时加强传统中医药研究开发并推动中医产业发展。

在发展中医药国际化之前首要目标应是中医药本土化发展的最大化。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本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而且还因为中医药在中国最具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最具经济可行性。中医药本土化发展应成为中医药国际战略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最大的经济,也是最大的政治。

中医药现代化应在中医药研究与研究中医药两个方面同时展开,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中医药国际化不仅是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更是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偏面追求唯技术论和唯成分论,只有加速中医药的消亡,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历史的千古罪人。只有在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之间实现东西方医药学双向接轨,以文化辅轨,以理论接轨,以服务为基础,以产品为载体,才能真正体现中医药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中医药国际合作与发展战略。

中药现代研究方面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应以复方中药制剂的方剂学研究与开发为重点,创立具有中医药学科特色的现代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疗效两大标准体系。中医现代研究方面应在充分保留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内涵的同时,以中医现代医学生命科学表述研究为重点,创立具有中医药学科特色的现代中医生命科学理论及其标准语言体系,尤其在经络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方面是中医最具国际化发展机会的重大领域,应创立具有中国比较优势的现代中医经络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开发具有巨大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全球经络养生产业。

在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方面,除以往重视国家各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资源与技术力量之外,还应加强对民间中医药技术与人才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对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民间验方与治疗技术及各医院门诊的内部制剂和协定处方的研究开发给予高度重视,在技术、资金以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中医药的灵魂在其独特的先进文化,而中医药的活力在于其丰富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疗效是硬道理,尤其是中医药人体临床应用的医学实践研究更具有科研开发的可行性和应用推广的实用性。过去以往比较重视对中药新资源、新成分、新机理、新标准的药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实验动物药理学研究,却对在生命整体水平上的医学实践及临床比较学研究重视不够。而且目前所推崇的循证医学研究又缺乏中医药学科特色及文化内涵,不能完整系统地体现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技术优势,需要在未来进一步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并充分体现中医药比较优势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工作,在此之前不宜将现代西方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地用于中医药研究,否则将丢失对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尽管循证医学的初衷有利于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一切传统医学、自然医学疗法及成果在疾病临床治疗规范方案中的应用推广,但不要因为所采用和实施的具体方案有误而影响到我们最终目标实现。

在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方面不仅要重视科技与产业化发展,而且更要努力并加快培养与未来中医药发展相适应的能够真正领会中医药真谛,有坚实的中医理论与实践功底,又具有现代生命科学广泛知识的新型人才。因此必须从加强中医药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不仅要继续重视和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而且还要努力发展传统医学文化的中等教育,甚至从小学开始就要将祖国医学养生文化植入全民素质教育之中。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不仅是中医药行业内的头等大事,也是全民族发展的大事,应在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高度给予重新认识和政策定位。
参考资料:http://active.chinainfo.gov.cn/zyy3/ViewInfoText.jsp?infoid=84251&COLUMN_ID=0101

支持中医要发展关健在创新应该开办第三批中医带徒班

中医呀,不要把他看作过去的东西,他在发展中,吸取好多新的东西,他是一个现在,一个将来.

说的有道理啊啊!!!支持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