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素馅饼的做法大全:和尚为什么要天天敲木鱼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19 19:05:53
如题!

和尚为何敲木鱼

“和尚敲木鱼”是句日常用语,然而倘问和尚为什么敲木鱼,则连和尚自己也说不清楚。《唐摭言》说:“有一白衣问天竺长老云:‘僧舍皆悬木鱼,何也?’答曰:‘用以警众’。白衣曰:‘必刻鱼何因?’长老不能答,以问卞悟师。师曰 :‘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这就算是自古至今最圆满的答案了。
其实,和尚敲木鱼原不是用以警戒自己,而是警醒木鱼。它的起源,与7千年前的一次海侵有关。
考古资料表明:距今7千年前,发生了一次叫做卷转虫式的海侵,使浙东平原成了浅海,杭嘉湖平原只剩下一小部分,太湖一线以东全被海水席卷,杭州市区是个海湾。海侵的结果,迫使原始居民一部分后退到会稽、四明、天台山,一部分迁散到浙西和江苏南部丘陵,一部分逃移到了海岛上。
当时的人们还不能科学地解释海侵,就用想象和借用想象去观察、说明它,并口口流布代代相传,到战国的时候,经过一个叫列御寇的人的综合熔裁和再创作,就产生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粒光彩闪烁的明珠 ——《列子·汤问》。《汤问》说:在渤海之东的海岸上,原有5座神山,都是仙圣居住的地方。因为神山无根连着,所以时常随波飘荡。仙圣们很是担忧,就向天帝禀告,天帝命禺强带15只巨鳌,用鳌头把神山顶住,这五山才固定不动。而龙伯国有个特别高大的人,他抬起脚来只要走几步,就能踏遍五山。他来到这里,一下子就钓走了6只鳌,于是岱舆、员峤这两山沉入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古代的方位概念与今不同,《汤问》说的渤海之东,指的就是浙江海岸,所谓神山,就是会稽、四明、天台山以及由这些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倾斜、陡落东海而再起的舟山群岛、嵊泗列岛,“仙圣之播迁者”就是创造史前文化的原始居民。与列子同时代的庄子,也说过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钓鳌的寓言,他们两人说的都是同一个内涵,秦、汉、晋、唐的许多名流文人都到这里来寻神山,并自称是钓鳌客。可见这次海侵影响之深远了。
《汤问》是海侵的产物。人们既然把沧海横流归罪于鳌鱼的失职和禺强的管束不严,于是就仿鱼雕木,来象征鳌鱼,并请那谈空说无的和尚,朝朝暮暮地敲打它,使它常备不懈,防止被钓。这就是和尚敲木鱼的原始象征意义;而那脚踏鳌鱼背的观世音菩萨,则是木鱼的后起象征意义。她在印度,负的是观闻世间苦难之音,拯救众生普渡到极乐世界的使命,到中国以后,了解到民间对鳌鱼的关注,就多了管教鳌鱼的职务,没日没夜地站在鳌背之上。上面说的那位白衣,虽然开动脑筋好问,但没有追究到底,以致卞悟师的胡诌流传至今。(选自竺岳兵著《唐诗之路文化底蕴趣谈》)

  和尚敲木鱼除了上述用途外,尚有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自警”。因为“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这里说得十分明白,佛教徒在修行中的这种“警众”与“自警”(不寐),乃是他们之所以敲木鱼的宗教内涵。
  木鱼是佛教的一种法器,共有两件。最常见的一种是圆鱼形,大小不等,大者置于佛殿,小者置佛案。二者均使用硬木制成,中心挖空,和尚诵经时用木锤敲击它,便发出清脆的声音。其用途是便于掌握诵经节奏与调整音节。
另一种木鱼,悬挂在寺院斋堂附近,呈直鱼形,扁平而中空,又称着“梆”,敲击声十分响亮,是作为通知僧众进斋饭的信号之用的。这种木鱼大都是吊在庑廊的木梁下,悬吊的方向却很有讲究。按佛门规规矩,一般寺院只许鱼头朝寺内方向,只有十方丛林方可鱼头朝外。
  僧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远在汉朝时期,皇帝派慈光大师和两个僧徒去西天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在取经归途中,乘船渡海之时,突然风浪大作,一条恶鱼张着大口朝船扑来,船头上的经书被大鱼一口吞掉,两僧徒跃身入海与大鱼搏斗,了结了大鱼性命并将它拖上船头。刹时间,风平浪静,阳光灿烂,大鱼身躯化为污水流入大海,只剩下鱼头摆在船头上。慈光师徒带着大鱼头返回佛寺,为了讨还经卷,每天敲打大鱼头口念“阿弥陀佛……”。日复一日,大鱼头被敲得粉碎,后来只好照着大鱼头的模样做了个木头的,天天敲打。就这样,敲木鱼诵经成了佛家的习惯。
  木鱼之名称由来,盖取“鱼日夜不合目”,故刻木象鱼,击之,用以诫昼夜思道。于诵经礼忏时,与铜磬相互配合,用以节制经颂。
  佛、道通用之木鱼,与铜磬为一对不可分离之通神乐器,皆系仪案上必备之法器。其大小、形式、材质不一,唯须与铜磬大小相称。

木鱼的由来

木鱼是佛殿里的法器,是一种木制品,剖木为鱼形,中凿空洞,敲之发出声音。

木鱼有两种:一种为圆形,刻有鱼鳞,和尚念经时敲敲,以调音节。又说,鱼睡眠时是不闭眼的,提醒和尚念经时要集中精力,不要闭眼入睡。另一种为长形,悬于寺院斋堂之前,朝、中二时粥饭击之,禅僧呼之为“梆”。

关于木鱼的来由,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中国有一位佛教信徒去印度取经。有一天遇到洪水,无法渡过大河。正当他无计可施时,一条大鱼游到他身前,说:“我修行多年,因犯错被罚在河里生活,今日您遇难我相助,也算我做一件好事,以赎我的罪过。您见到释迦牟尼,请代询我何时才能变为菩萨。”

那信徒急于过河,便满口答应了大鱼的要求。他在印度整整过了17年,便带着许多经书返回中国。一天,他又来到达河边,又遇到洪水。正在发愁,大鱼又游到他的面前助他渡河。大鱼游到河中心问道:“您在印度多年,是否帮我问了?我何时可变成菩萨?”信徒说:“对不起,我忘了问。”大鱼十分生气,一抖鱼身,那人连人带书都掉到河里去了。幸巧有位打鱼的人,把人救起,可经书却被洪水冲走了。

信徒回到家后,非常生气,自言自语道:“就是这条鱼,使我在印度17年所得的佛经全付之东流了。”于是他命人仿做一个鱼头雕像,当他回忆此事时,便用木锤敲鱼头。可喜的是,他每敲一下鱼头,鱼就张一次嘴,还吐出一个字来。信徒转怒为喜,他有空时便敲,没几年功夫,他所学到的东西又从木鱼的嘴里全部得到了。

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版,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不同。《释氏要览》卷下〈杂记〉犍稚条云(大正54·304a)∶‘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稚也。’《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木鱼条云(大正48·1156a)∶‘斋粥二时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普请行者二通。’由此可知,古代的木鱼是板状(挺直的鱼形),主要用以集合僧众。

至于为何为作鱼形,《释氏要览》云(大正54·304a)∶‘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创鱼象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蒲牢为之大鸣也。’《敕修百丈清规》则云(大正48·1156a)∶‘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

关于它的起源,日本·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三〈宋神宗熙宁五年八月八日〉条云∶实性院本名清泰寺,中有傅大士像供人礼拜烧香。院主长老谓诸寺打木鱼鼓召集行者,乃源于傅大士。往昔,大士觅头陀于嵩山时尝打鱼鼓,头陀即应鼓声而来。其后,天下大小寺院均以木鱼鼓集合大众。又,有认为木鱼是隋代沙门志林所造,但因史料缺乏,无从采信。此外《增修教苑清规》卷下〈法器门〉木鱼条又有另一传说(卍续101·791上)∶
‘婆沙云∶有僧违师毁法,堕鱼身,背上一树,风涛摇摆,出血苦痛。本师渡海,鱼遂作孽云∶汝不教我,致堕鱼报,今欲报怨。师曰∶汝名甚么。鱼曰∶某甲。师令忏悔,复为设水陆追拔。夜梦,鱼曰∶已脱鱼身,可将我树舍寺,以亲三宝。师果见鱼树,刻鱼形,悬挂警众。’

至于现今诵经、礼佛时所使用,头尾相接的团圆形木鱼,可能是明代的产物。明·王析《三才图会》即谓∶‘木鱼,刻木为鱼形,空其中,敲之有声。(中略)今释氏之赞、梵呗皆用之。’并绘图说明。《禅林象器笺》〈呗器门〉也说∶
‘按图会木鱼图,鱼头尾自相接,其形团栾。今清国僧称木鱼者,作龙二首一身,鳞背两口相接,衔一枚珠之形,亦空肚团栾。盖与图会木鱼同,讽唱时专敲之以成节。’

其中所谓改鱼身作龙头,可能是取《群籍一览》卷上所载刘斧《摭遗》所谓‘鱼可化龙,凡可入圣’之义。

一般,木鱼都是横穿腹部中央,作中空的团栾形,头部、鳞甲、龙珠等多隈以黑漆,押上金箔,其它部分则涂以朱红;安于小布团上,以包皮的木槌敲击腹部中央。至于体积大小,普通是径一尺乃至六尺,较小的则有三寸乃至五寸等。现今台北金山乐园中,安有一高七尺半、宽六尺的巨型木鱼,并撘配一支长八尺四寸,重六十公斤的大木槌,全部由樟木雕造而成,堪称一绝。

〔参考资料〕 《古尊宿语录》卷十四;《雪峰义存禅师语录》卷下;《入众日用》;《黄檗清规》;《洞上伽蓝杂记》;《忍辱杂记》卷下;《海录》卷十七;《持宝通览》卷

敕修清规法器章木鱼曰:‘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释氏要览曰:‘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刻鱼象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蒱劳为之大鸣也。’摭言曰:‘有一白衣问天竺长老云:僧舍皆悬木鱼,何也?答曰:用以警众。白衣曰:必刻鱼何因?长老不能答。以问悟卞师。师曰: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按此言召集僧侣等所用者。

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西天之后,拜过如来佛祖。佛祖因他们未带赠礼,不愿传经给他们,后来多亏观音菩萨说情,佛祖这才答应了下来,但要他们自己去抄经书。

唐僧师徒见佛祖不肯赐传经书,无奈,只好准备纸笔,跟随着引路的阿傩、伽叶来到一间小屋里。只见屋子里空空的,并没有经书,只是屋子中间有一只木做的鲤鱼,闭着嘴,放在一张书桌上,书桌前放着一张椅子。除此以外,别无他物。师徒四人暗自纳闷,阿傩、伽叶也不言语,只是笑嘻嘻地让唐僧对着木鱼坐好,摆好纸笔,然后对着鲤鱼轻轻吆喝一声,只见鲤鱼把口一张,经文便源源不断地从它口中吐了出来。

这下可忙坏了师徒四人,不停地轮流抄着,别看孙悟空降伏妖怪挺勤快,可要他抄经,却没这份心思,一篇经文没抄完,就嚷开了:“这还不如降妖快活。”

吃过晚饭,又轮着孙悟空抄经了。抄了一会儿,手就酸麻得抬不起来,小小的笔竿儿仿佛比呼噜声,懒劲儿就上来睡在地上的师徒三人,听着那甜甜的呼噜声,懒劲儿就上来了。可这该死的木鱼一会儿也不停,孙悟空真恨不得给它一棒才解气。他望着木鱼口中的经文,灵机一动,伸手就去掏,可木鱼嘴立即就闭上了,再也不愿开口了。孙悟空慌了神,赶忙学着阿傩、伽叶的样子吆喝了一声,可木鱼理也不理他。孙悟空更慌了,又跪下求拜了一番,木鱼儿还是不卖帐。这下可把个孙大圣惹恼了,耳后“嗖”地抽出金箍棒。天哪!三万多斤的东西,木鱼儿层了阵,赶忙张开了嘴。

孙悟空一见,早乐的跳起来。“哼!没想到你也怕打。”便越发地骄横起来,高声喝道:“慢点!我用笔竿敲你一下,你就吐点出来。否则,棒儿伺侯。”木鱼儿惧怕棒重,乖乖地照办了。

抄了一会,孙悟空嫌累。他想:我何苦抄它呢!只要把这木鱼儿偷回去,诵经时边敲边念,不是很好吗!他赶忙叫醒师父,说明原由。这唐僧也是就抄累了,八戒、沙僧更是叫妙,忙忙地收拾行李、带上木鱼,连夜逃出了灵山。

师徒四人回到大唐,消息震动了全国,太宗皇帝想试试他们有没有求到真经,便排回雁塔寺,要听他们诵上一段。

那天,雁塔寺里人山人海,人们都想听听圣僧取来的真经。只见孙悟空把个木鱼摆在师父面前,又取了一根小棍儿递给师父。唐僧把小棍儿往木鱼上一击,马上就口若悬河地念了起来。

各地和尚听说取经回来的和尚念经时边敲木鱼,于是争相效尤,不久,就传遍了所有寺庙。从此以后,这习惯便一直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