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翡翠庄园钻石山:中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节风俗,习俗与地理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16 13:51:46
要详细回答哦!~~~
强调:说明与地理的关系

岳阳地区俗称"过年",风俗大体同祖国各地相同, 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日吃"团年饭",十分丰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区鱼较少,为了有"百里鱼"这个菜,用木头雕刻一个"百里鱼",放在盆中,撒上葱花,象真鱼一般。人们极重视团年饭,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赶,家里人等了又等。吃团年饭,要关着门,意在不让财宝跑了。饭后放上一挂鞭炮, 表示已吃过了年饭,人们可以走动往来了。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全家人都从四面八方汇全了,也就赋予了年节团圆的意义。而过年自古以来讲究的就是一个团圆,也甭管远近,到年三十都要赶回老家团聚,实在不能回的,也要捎封信回去报个平安。此正是老人们所谓的“年齐日齐”。齐就是齐了、团圆的意思。团聚了,吃便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年饭”在年文化中占了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年饭”指大年三十除夕夜半夜时分的那一顿“饺子”。这顿饺子与平时的不同,有子夜新旧交替的“交子”之意。那时,无人入眠,都在等候着新一年的到来,是为“守岁”,俗称“熬年”。等到了时候,吃了饺子,便长了一岁。所以这顿饭也叫“增岁饭”,到了下饺子的时候要注意了,此时可不能像平时那样称“下饺子”,因为“下”字不吉利,会说话的称“清水煮金银”。煮饺子时,为了讨吉利,有时男人会向女人冷不丁的问一句:“挣不挣?”,反映快的说“挣了,挣了,挣老鼻子了”。挣就是碎了的意思。然而在这儿是挣钱的意思。为了图吉利,人们还在饺子里包上铜钱,也有包进红枣的,称为“大钱饺子”。大钱饺子只包十来个,吃着的中大奖,标志着今年一年大吉大利,大发横财。

广义的年饭指正月十五以前人们的吃喝。除了蒸饽饽外,面食以发糕为主,取越发越多之意,也有做年糕的,区年年高之意。过年过年,处处都讲究个吉利,吃的,喝的,用的,在那时都有另一种名字。比如称“蒜”为“颐和菜”,称呼“醋”为“忌讳”。蒜通散,吃醋都不吉利。改之以求顺流、顺口、顺小性儿。
在新年前夕,家家户户为过年而忙碌起来:清扫房屋、除旧布新、采办年货等。在除夕(年三十晚),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菜式通常都十分丰富,鸡鸭鱼肉,鲜腊荤素,应有尽有。而且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买些年花回家,平添了不少过年气氛。此外,不少父母都会派压岁钱给自己的子女,勉励他们好好做人,努力读书和工作。

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他们开始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此外,还有不少过年食品,如:年糕、还有炸成金黄色的油角,煎堆,蛋散等。

过新年有许多的禁忌和习惯: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因鸡谐音吉(ji));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祭田;

初四:猪日—祭财神,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就不请他来拜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五路财神生日,有“接财神”的习俗;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铺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放花炮,起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烧香祭拜石具。

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莆田市辖的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只称兴化。兴化人家俗例,从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开始,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全中国都一样。但在兴化,至今还沿袭"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的习俗——

"做大岁"

明嘉靖41年11月间,倭寇进犯兴化,杀戮掠夺,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尸骸遍地,惨不忍睹。

农历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难的人陆续回来,悲喜交集,既为幸存者庆幸,又为死者悲伤。此时亲友之间急先互相探望,然后擦干眼泪,重过春节,补做大岁,庆贺光复。

因家家都没过大年节,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以后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并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

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亲友家拜年过,初二日就不必忌讳了。

"白额春联"

全国各地春联均为一色满红,唯独兴化春联有一段两寸长的白色联头,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家家户户贴红联,以饰"国泰民安"。有人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习俗,流传至今。

关于新年的来历,丽江金沙江边有这样一个传说,说的是古时候,有师徒俩修成正果,出去治理人世。到一座山下,老师明日佛见树上投井下挂块破布,叫徒弟吉日亮拣来,吉日亮说:"做皇帝用破布做什么?"老师自己拣进篮里。走一会,见路边有根绳子,老师又叫徒弟拣,吉日亮说:"去当皇帝用不着绳子。"老师自己拣进蓝子里。到山顶,见树上挂着一个猎人用的茶壶,徒弟不愿拣,老师又自己拣进篮里。两人走累了便就地打野煨茶。老师找柴烧火,叫徒弟找水,吉日亮一滴水也没找到,老师在塘边挖了个坑,水就冒上来。刚煨上茶,忽然下起大雨,老师把拣来的茶壶用拣来的绳子吊在树上,自己变作苍蝇躲进壶里。吉日亮无处躲,变个兔子挤进壶来,躲了头就露了尾,一夜被雨淋,脚也被撞伤。次日,徒弟脚痛难行,师傅用拣来的破布替他包扎。明日佛见徒弟既没有大本事,又懒,只想坐享皇帝的福,就说:"我们还没有治世的本事,回去吧。"吉日亮不甘心,说:"谁的茶碗开朵茶花,谁去人间做皇吧。"两人烧好茶坐等,师傅碗里开出一朵茶花,吉日亮悄悄摘自己碗里,忙说:"我去做皇帝了!"明日佛知道徒弟心术不正,又不好明说,只嘱咐道:"你去当皇帝,强盗贼人会多,要好好治理……每年头十五天我先给你做个样子,十五天后由你自己治理吧。"于是,正月初一到十五,由明日佛管理人间,以后让吉日亮管。吉日亮功德不足,人间富的富,穷的穷,日子过不安生。挨到正月,由贤明的明日佛管理,人们才天天吃大肉,穿新衣,过上快乐日子,这十五称为过新年。

丽江地区各民族过年的时间、活动内容各有所区别。纳西族、白族等过年时间与汉族相同。小凉山彝族按十月太阳历过十月年,时间为农历十二月中旬,普米族则大约在农历十二月初开始过年,称为"吾昔节",僳僳族过年则称"阔时节",时间相当于公历的12月。摩梭人过年分为小年和大年,小年在农历十一月十二日,大年在腊月三十日。小凉山彝族称过年为"库施",意为过新年。按照十月太阳历,一年为10个月。1个月为36天,10个月为360天,另剩余的5天为过年日。每年的彝历十月初一(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左右)以后,小凉山彝族各村寨便先后开始过年,具体的时间并未统一,由各家支根据各自的情况而定。过年除了祭祖先、请客拜年、探亲访友以及举行摔跤、赛马等活动外,彝族过年还有杀猪看苦胆、供奉"吉尔"之俗。"吉尔"是指一种认为是常游荡在主人家周围或依附于某种没有生命的物质之上的精灵,能暗中帮助主人家人畜平安、吉祥如意、家道兴旺。因此,过年时的第一份肉,第一杯洒得先敬自家的"吉尔"。

绍兴过年风俗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接神。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拜年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娱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政府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开门出行,旧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须从历本寻出喜神所在方向,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本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此俗今废。

数罗汉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开元寺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确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纪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已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未来。如是长眉罗汉,便为长寿;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健壮。

赶鸡睡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庆特早,小孩亦因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故晚饭后即提前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沿袭至今。

禁忌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吉语求乞。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顺流"等方式求乞。"讴顺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

五路日。五路者,五路财神也,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诞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财神之举,祈祷财运亨通,利市百倍,并自此日起开门营业。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财神者。此俗今废。

迎春。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地方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农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备耕生产。

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颂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旺。"

波罗诞庙会。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年历史,会期是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至十三,十三日为正诞。这几天,南海神庙(波罗庙)方圆数十里,包括水上的、陆上的周边地区都热闹非凡,呈现出一派节日景象,那时四乡云集,路上行人如蚁,庙中人声鼎沸,紫烟缭绕,爆竹轰鸣,胜似春节,故民间有"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之说。

波罗鸡。波罗诞买波罗鸡,是广州人的"保留项目"。这波罗鸡并非真鸡,而是一种工艺品。传说旧时,波罗庙附近一条村,有个张姓老妇,无儿无女,只与一只大公鸡相依为命。村外有个有钱的员外,酷爱斗鸡,对张老妇的雄鸡早有所闻,派人要那只雄鸡与他的较量,被老妇拒绝。员外不甘心,偷偷地拿了自家最威猛的雄鸡去斗,结果被杀得一败涂地。员外出高价想买老妇的鸡,仍被拒绝。他恼羞成怒,一天,趁老妇下田之机,派家丁将雄鸡偷了回来。谁知,这只鸡从此再不啼叫。员外一怒杀了它。伤心不已的老妇将鸡毛一根根捡回家,洗净晒干,用黄泥作鸡身,纸皮作鸡皮,把鸡毛一根根粘上去,说也奇怪,粘上去的鸡栩栩如生,第二天早晨,老妇又听到雄鸡在啼叫。她高兴至极,又做了不少这样的鸡,留下最心爱的一只,其余的都拿到波罗诞卖。波罗诞上买波罗鸡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岁幕新春前,漳州人有互赠水仙花贺新春的习俗。其寓意是向亲朋好友送去新春的祝福,祝新春吉祥如意,万事如水仙花盛开。

说起这一习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龙海九湖蔡坂村有个在河南汲县做官的族人张光惠。那一年,张光惠告老返乡,带着家人南归,乘船过洞庭湖时,在碧水连天的湖上,忽然见到前面出现一片仙景:殿宇巍峨,亭阁错落,云霞缭绕,仙乐阵阵。两位身着白色、金黄色和素白淡黄色霓裳羽衣的仙女走出金碧辉煌的宫殿,翩翩向他们飞来。张光惠一家人见此美景,不由同时揉起眼睛,怀凝自己是否花了眼。待定睛细看时,仙境已烟消云散,前面湖上漂浮着两茎鲜花。张光惠急忙让船家赶上,从水中捞起这两茎美丽的鲜花。放在船上,芬芳朴鼻。细看,如亭亭玉玄的仙女,美丽、端庄、可爱。

张光惠一家回到故乡——漳州南郊圆山脚下的琵琶坂村(今蔡坂村),在合家团聚"围炉"守岁的除夕夜时,这两球茎又抽出新的花箭开出鲜艳的花朵。

来年,张光惠把这两个球茎种植在自家花园里,于是萌生出小球茎,越种越多。以后每年新春佳节前,张家就把这些花球分赠亲朋好友,并附上一首赠花诗曰:“漳郡圆山穴鳖峰,花含仙露水流香。玉盘金盏仙祝酒,送给君家福寿堂”。人们问:"这叫什么花?"张家人答"这叫'水上花'"。因为年长月久,代代相传,"水上花"便叫成了"水仙花"。

以后,张家的亲朋和邻家也学张家种花送花贺新春,这样形成习俗流传下来
过年前后井冈山土、客籍居民有一系列活动

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居民家送灶神过小年,十二月三十日居民家等灶神。送等灶神,均要打米果、烧香烛、烧纸钱、燃爆竹等。

十二月三十日为过年,一年四季在外做工、学习、工作的人都要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除夕年饭又称“团圆饭”。是全家人最丰盛的一顿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互相敬酒,互相祝福。近些年来,饭后一家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晚会,显得亲情十分浓厚。

三十日那天,民间居民还要到菜园里摘些青菜回家,把它插在大门旁边,有的还放到厅内的香桌上,以示来年纳财。

还有,正月初一那天居民全部吃斋。每逢大年初一早餐,民间居民非但不吃大鱼大肉,在餐桌上连一丁点飞禽走兽的肉星都看不见,全都是斋菜。就连大年初一早洗脸、漱回的水都不倒掉,要用桶盛起来,初一燃放的鞭炮,满地大红大吉,当天不能扫地。也以示大吉大利,聚财进宝。

能不能说一下 与地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