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销存明细excel表格:古诗文的解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5 16:49:58
《包拯家训》
一.加点词
1.家训( ) 2.后世( ) 3.不得( ) 4.亡殁( ) 5.不从( ) 6.非吾( ) 7.刊石( ) 8.以诏( )
二.“孝肃”是包拯的谥号,“---------”是范仲淹的谥号,“---------”是岳飞的谥号,“---------”是陶渊明的谥号,“忠毅”是--------的谥号。
三.特殊句式
1.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2.非吾子孙。
3.竖于堂屋东壁。
4.珙者,孝肃之子也。
四.句译
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
五.问题
有人认为,用“贪污者不得归本家”作本文的标题,与原文内容不吻合。谈谈你的看法。

二.“孝肃”是包拯的谥号,“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武穆”是岳飞的谥号,“靖节”是陶渊明的谥号,“忠毅”是左光斗的谥号。

  包拯家训自己看:

  包拯家训①

  包孝肃公家训②云:"后世子孙仕宦③,有犯赃滥④者,不得放归本家⑤;亡殁⑥之后,不得葬于大茔⑦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⑧又云:"仰⑨珙⑩刊(11)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12)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字词注释】

  ①选自《能改斋漫录》。包拯,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执法不阿,谥号孝肃。②训:教。③仕宦(hu4n):做官。④赃滥:贪污财物。滥,贪。⑤本家:老家。⑥亡殁(m$):死亡。⑦大茔(y0ng):祖坟。⑧押字:在文书上签字。⑨仰:敬词,旧时公文用语。⑩珙(g%ng):包珙,包拯的儿子。(11)刊:刻。(12)诏(zh4o):告,晓喻。

  【诗文翻译】

  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肃立包拯家训碑前 (张雨生)

  并非包拯后裔,无须受其家训约束。但是,到合肥拜谒包拯墓,站在他的家训碑前,不禁肃然起敬,默默垂手而立。读着那几行情义千钧的文字,心灵为之震颤,灵魂得以净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训岂止教诲子孙,而不惠及世人呢?

  包拯的这则家训,不是临终遣嘱。生前,他就刻石告诫。那时候,他官居高位。现今的墓园时,有包拯的主墓,还有其亲的人附墓,即夫人董氏、长子包纟意、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媳文氏、长孙包永年。细辨,刻有这则家训的石碑,不是东壁的宋碑,而是后人重刻的。它立在包氏家族的墓群中,同样让非包氏的后人惊心动魄。

  若编排古代清官系列,翻开史书,包拯能不能稳居第一,我说不准。要是调查民间意向,则敢肯定内陆准能坐上头把交椅。“包青天”早成了清官的代名词。老百姓晓得他,尊称包公,多不是读史,而是看戏,看传,看画,听故事,听说书。民间传说至少有两种趋向:一是将众多的清官形象,集中至包拯身上,使之成为清官的代表;二是把想象的清官样子,通过包拯表现出来,使之成为理想的化身。一位高官,历朝历代,能得到这般推崇,除了包拯,还能数出几位呢?

  表彰先贤,世上立有许许多多的碑,石碑、铜碑、金碑,还包括书之于典籍,即所谓树碑立传。但是,又有哪一种碑,能比老百姓的心碑更高大,更伟岸?

  清官,无论是理性的概念,还是实指的人物,都曾被某些理论经家弄得混乱。好在老百姓的口碑不曾被糊弄。“阶级论”也好,“本质论”也罢,他们似乎都不理会。真的是清官,古代的,现代的,都会刻心碑上。他们不在乎念的漂亮,而在乎实际的行为。

  包拯庄重肃穆的家训,对其子孙的影响又如何呢?

  包氏家门人丁很不兴旺。董氏只生独子包纟意、,早亡无后。如夫人孙氏生了个男孩,由于长媳崔氏抚养成人,名包绶。崔氏后来还收养了螟蛉子,名包永年。崔氏因使包拯后继有人,受到宋哲宗的嘉奖,嘉奖令出自大文学家苏东坡之手。包绶和包永年做过州县官。考察一下他们的官德,便可知包拯家训对子孙的强大约束力及教诲作用。

  包绶“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四十八岁那年,赴任谭州通判,在路途上病故。打开他的箱子,“除诰轴、著述外,曾无毫发所积为日后计者。”只好把他随身的墨砚、印鉴、碗罐等,置于棺木中坦葬。1973年,清理包绶墓,诚如史籍所载,仅从墓中取出这些极简单的遣物。他的夫人文氏,是当朝副相文彦博的小女儿,身世显赫,却也是“赋性寡欲,常不如荤,以清静自将”,严格遵循包拯的家训。包永年历任县主簿、县尉、县令等职,“凡厥莅官临事,廉清不扰。”死后,清理他的财物,“了无遣蓄”,丧葬费用,还是两位堂弟资助的。做官员做到如此廉洁,包氏门风这么清白,怎能不令后人感叹。

  包绶、包永年两代子孙,以及崔氏、文氏等子媳,弘扬祖德,身体力行,使包拯的遣志得以实现,形成了包氏家庭的“孝肃家风”。包绶墓、包永年墓,以及夫人和子媳之墓,都葬于包拯墓之侧,得到后世同样的敬仰,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若有犯滥,生不得还家,死不得归葬,这话说得这么绝情!其实,绝情也是至爱。这使得他们丝毫不敢懈怠,终不愧为包拯子孙。

  古往今来,官风与家风,治国与治家,总是紧密相连的。一位官员的官风不错,家风却很糟,他的官风必然要大打折扣。夫人犯滥,子女犯滥,要说与他没有关系,从法律上讲,也许能成立;从道德上讲,从人的社会性上讲,是不成立的。后院起火,养出纨袴子弟,乃至权势狂、金钱狂,而自己还能留下清官之名的,史册上没有,老百姓的心碑上更没有。中国人看重家风,看重家庭声望,这是一个好传统。家风多是纵向发展,社会风气多是横向发展。好的家风一旦形成,能影响几代人,在社会风气的发展中,起着贯穿作用,中坚作用。

  肃立在包拯家训碑前,我忽然想到一件事—日本一位艺人来华,听演奏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听着听着,扑通一声,跪了下去。他万分感慨,这样浩气凛然的家训,也只能肃立在他的墓前读,乃至要跪下去读。在书斋里读它,不会如此荡气回肠。

  摘自《人民日报》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