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摆石头 周易:当年苏联为什么入侵阿富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3 14:40:35

苏联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个中亚内陆国家,是苏联和中国的邻国。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从1973年至1979年9月,苏联在阿富汗先后发动了3次政变,扶植傀儡政权。但是1979年第3次政变后上台的阿明政府仍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政权。阿明政府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清洗了人民民主党内更为亲苏的旗帜派人士。苏联统治集团因此认为自己对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了严重威胁。9月底,勃列日涅夫决定对阿富汗进行武装干涉。

苏联入侵阿富汗
来自“天然盟友”的灾难

“如果剑已出鞘,你就投入战斗吧,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凯旋回家 !”这是一首 古老的阿富汗民谣,在刚刚过去的一段历史中,这首民谣像是战斗的号角,激励着无 数阿富汗人民投入反抗苏联入侵者的斗争中去,谱写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1979年12月27日晚上,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中心的高级国际旅馆里,正在举行 着一次盛大的招待宴会,宾主频频举杯,为他们的“友谊和合作”一醉方休,好一派 “友谊合作”的动人场景。酒过数巡,突然,一声巨响震耳欲聋,整个大楼都在摇晃。 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席宴会的阿明政府军政要员无不惊慌失措,倒是出席宴会的客人 们一个个显得镇定自若,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或者说他们知道要发生什么事,他 们是苏联农业代表团的成员们。 原来,喀布尔市中心广场附近的中央电讯大楼被炸,与此同时,市内几处油库也 火光冲天。阿富汗的军政要员预感大事不好,急忙拿起电话机询问情况,无奈,通讯 联络早已被切断,人们唯一可以听到的是大炮的轰鸣、机枪的吼叫和坦克碾过街道发 出的隆隆巨响。电台中断了播音,可是片刻之后又恢复播送阿富汗的民族音乐,而电 视中断以后没有再播映。喀布尔市内到处漆黑一片,政府首脑机关、交通要道周围, 到处是一群群身穿臃肿棕色外衣、头戴皮帽的人,他们手持自动步枪四处扫射。坦克 和装甲车一辆接着一辆开进来,一路肆无忌惮地吐出长长的火舌。人们借着火光,终 于看清了坦克上的标记,原来制造这场灾难的不是别人,正是阿富汗的“天然盟友” 苏联。 细心的国际时政分析家可能还记得,早在几个月之前,美国《新闻周刊》驻莫斯 科的记者科尔曼曾有报道,他在苏联土库曼共和国看到了令人不解的一幕,已是盛夏 的阿什哈马德大街上,有两种装束完全不同的士兵,一种身着单衣,另一种头戴皮帽、 身穿大衣。显然,后者是刚从寒冷的北方调来的。那时,估计没有多少人会料到,这 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前奏。但是科尔曼以其记者所特有的敏锐的政治眼光意识到,这 是苏联军队在其南部集结的一个明显迹象。也许,除了定位于苏联领空之上的美国军 用侦察卫星之外,科尔曼是第一个察觉到苏联军队在南部的这次重要的军事集结的外 国人,他就此作出的有关推测也相当有道理。

莫斯科向南望

科尔曼将1979年 4月初在土库曼看到的那一幕以“莫斯科向南望”为题在美国《 新闻周刊》发了一篇报道。人们不禁要问,阿富汗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内陆国家,人口 仅1500万,身为超级大国的苏联为什么要和这样一个国家过不去,竟要闹到大军压境 的地步 ?如果人们分析一下前因后果,就不难找到答案了。据说俄国最著名的沙皇彼 得大帝曾经有一份一直保存在保险柜中的遗嘱,直到他死后50年,即1775年才公布于 世。彼得大帝在这份遗嘱中说,不论谁继承他的王位,都应该向南推进到君士坦丁堡 和印度。因为在他看来,“不管谁在那里统治,谁就将统治世界。”他扬言:“当俄 国可以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时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彼得 为他的后代设想了俄国南下的 3条路线:一条是从黑海经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到 地中海;第二条是从南高加索经伊朗到波斯湾;第三条是从中亚经阿富汗到阿拉伯海。 人们翻开地图就会发现,在这三条路线中,经阿富汗这条通道为最近。 彼得大帝的后继者们可以说是不负先皇使命,拼命向印度洋方向扩张。在19世纪 下半叶和20世纪初,老沙皇们曾与老牌殖民帝国英国为争夺阿富汗险些大战一场。本 世纪初,由于新生的德国像一只饿狼对英俄都虎视眈眈,英俄才在1907年达成了著名 的《英俄协约》,形成协约国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抗衡。然而,沙皇妄图夺取阿富 汗的野心并未泯灭。1907年 3月,沙皇政府的参谋长毫不掩饰地说,对于沙俄来说, 在中亚具有最大战略意义的不是阿富汗,而是伊朗和巴基斯坦。沙俄的意图昭然若揭, 他们要以阿富汗为跳板,然后直指伊朗和巴基斯坦,进而南下印度洋。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基本上一直和阿富汗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随着苏联逐步成 为超级大国,在世界各地都和美国展开争夺,阿富汗也成了苏联与美国争霸的一个棋 子。50年代,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围绕着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两国火 并一触即发。苏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表示坚决支持阿富汗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趁 机打击亲美的巴基斯坦,一下子把阿富汗拉入了苏联的怀抱。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 加强了对阿富汗的渗透和控制,向阿富汗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使阿富汗的军队基本 上苏式化。苏联还加强对阿富汗政权的干预和控制,要求阿富汗政权听任苏联的摆布, 当阿富汗领导人稍微表现出某些独立倾向或向美国暗送秋波时,克里姆林宫会立即支 持更加忠实的走狗发动政变,确保阿富汗政权掌握在亲苏派手中。但是,阿富汗的局 势并不总是顺遂克里姆林宫的意愿。到70年代末,苏阿关系闹到了要刀兵相见的地步。 那么,阿富汗对于苏联究竟有多么重要的战略地位呢 ?如果苏联处于守势,阿富 汗是苏联南部的一道屏障,是一个缓冲区;如果苏联处于攻势,阿富汗则是南下的一 个前进基地。在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棋局。苏联继承老沙皇南下战略 的衣钵,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的基地,进而打通陆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胁中东产油 区和迂回包围欧洲,并与其太平洋战略互相呼应,最终实现其世界称霸的目的。可见, 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决不是偶然和局部的行动,而是它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内乱外患的山国

60年代末、70年代初,阿富汗的查希尔国王不愿完全听命于苏联,对外奉行和平、 中立政策,同时接受美国和苏联的援助,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搞平衡,谁也不得 罪。苏联人对阿富汗的这种做法大为不满,尤其不能容忍美国在自己家门口横插一杠 子,因此力图改变这种局面。苏联通过帮助训练军队悄悄地在阿富汗军队中培植亲苏 势力。 1973年夏天,机会终于来了。苏联乘查希尔国王到欧洲度假之机,派克格勃的一 名专搞颠覆的少将来到喀布尔。几天后,前首相达乌德在一批少壮派军官的支持下发 动了政变,国王被废黜,忠于国王的人遭到了清洗。查希尔王朝被推翻后,成立了阿 富汗共和国,由达乌德出任总统。 苏联满以为阿富汗从此就成了它忠顺的附庸,不想达乌德不愿唯苏联之命是从, 并开始在军队和情报部门中大换班,把那些亲苏分子几乎全部换光。在外交上,达乌 德也改变了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对美国和西欧热乎起来。苏联人对此十分恼火,决 心另找代理人。 1978年 4月28日,一批亲苏的人民民主党军官在苏联的策动下发动了政变。当达 乌德还在酣睡的时候,苏制T-59坦克已经冲进了总统府,碾碎了达乌德的总统梦。人 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在克格勃的支持下,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由他担任主席兼总理, 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这就是阿富汗历史上所谓的1978年“四月革命”。这场 革命是外部强加的,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条件很不成熟。在取得政权后,塔拉基政 府天真地认为只要照搬苏联的经验,就能使他很快赢得人民的支持。塔拉基不顾阿富 汗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仓促进行根本性的社会和经济改革,如土地改革、教 育改革、解放妇女等。这些改革非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反而激起了阿富汗国内的 部族首领、宗教首领和广大人民的不满,真可谓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而这些对政府现 行政策不满的人,又遭到塔拉基政府的镇压。结果,导致了阿富汗国内政治经济的长 期动荡。塔拉基在外交上是完全投靠苏联的政策,聘请了大批的苏联顾问和专家,使 阿富汗的一切重要部门和军队连以上单位都置于苏联顾问和专家的严密控制之中。革 命后的短短几个月内,阿富汗同苏联匆忙签订了40多项经济协定。1978年12月,苏阿 又签署了重要的《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双方开始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 合作”。阿富汗的国旗也改成与苏联相似的单一红色。喀布尔街道两旁的房屋门窗都 涂成了红色,整个首都变成了一片“红海洋”。这些做法激起了有着强烈民族主义思 想的阿富汗人民的反感和愤怒。在阿富汗内政外交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反政府武装出 现了。反政府武装的斗争烈火迅速燃遍了全国许多省份,极大地威胁着立足未稳的阿 富汗“革命”政权。 随着阿富汗新政权威信的不断降低,越来越不得人心,阿政府军内部开始爆发严 重的兵变,使阿富汗的政局更加动荡不安。1979年 3月在阿富汗西部重镇赫拉特爆发 了一次大规模的兵变,政府军一个师反戈一击,成千上万的市民也参加了战斗,几十 名苏联军事顾问及其家属遭到追捕和杀害。仅仅一个月之后,在贾拉拉巴德又发生了 一次兵变,苏联军事顾问再次被杀。6 月份,在哈扎拉地区还爆发了人民起义。接二 连三的兵变和起义搅得苏联人心神不宁,苏联的军事顾问和专家的生命都失去了保证, 看来塔拉基政权已经无力单独镇压这些“叛乱”,需要苏联直接出兵干预。 阿富汗国内的混乱还因新政权内部的不和变得更加不可收拾。执政的人民民主党 有两个派系,一个叫“人民派”,另一个叫“旗帜派”,两派之间的争斗一直很激烈。 后来“旗帜派”被清洗,但人民派内部矛盾又随之爆发,两个最高领导人塔拉基和阿 明为争夺权力明争暗斗。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副总统兼外长阿明的实力不断增强, 逐渐控制了军政大权,对塔拉基的领导地位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塔拉基准备依靠苏联 的力量除掉阿明,结果是弄巧成拙,老奸巨猾的阿明先发制人,一下子将塔拉基干掉, 自己当上了总统、总理和总书记,集大权于一身。苏联这次是鸡飞蛋打,无奈木已成 舟,只好硬着头皮对阿明表示“祝贺”,还违心地称阿明是“苏联的一个忠实朋友”。 阿明知道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但不买苏联的帐,还坚持要苏联召回大使,因为苏 联大使同塔拉基一道密谋策划要搞掉他。阿明还不许苏联操纵阿富汗的情报机关和秘 密警察,不让苏联控制其军队。这对苏联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苏联和阿明虽然表面 上还维持着友好关系,实际上已是同床异梦,各怀鬼胎。阿明上台后,为了逐步摆脱 苏联的束缚,开始在外交上疏远苏联,向美国暗送秋波,甚至要求美国恢复对阿富汗 的援助,同时积极缓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阿明的一举一动加深了苏联对他的怀疑。 苏联几次“邀请”阿明访问莫斯科,阿明都不肯赏脸。凡此种种,苏联感到既恼怒又 害怕,因为阿富汗是一块重要的战略要地,一旦驾驭不住阿明就悔之晚矣。于是,一 场大规模的入侵活动就这样开始悄悄地准备起来。

“北极熊”来了

阿明9月份发动政变后,苏联就开始为入侵作精心的准备。12 月初,苏联向阿富 汗空运了3个营的兵力,控制了阿富汗北面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12月8日,苏联的运 输机便把一队队全副现代化武装的军人运到喀布尔,这些人是苏联中亚细亚地区的人, 外表与阿富汗人极为相似。11月底,驻守首都喀布尔的阿富汗 4个师,“奉命”被调 往外地,喀布尔早已防守空虚,完全被苏联军队所控制。 从12月24日夜间开始,大批的苏军运进了喀布尔。喀布尔机场上,一架架巨大的 银白色的“安东诺夫”运输机起降不息。机场上到处摆满了坦克、大炮、装甲车、汽 车。机场附近帐篷林立,炊烟四起,苏联士兵来回巡逻,往日空旷的飞机场一下子热 闹得像个农贸市场。 与此同时,喀布尔以南阿军第七师和喀布尔以西的阿军第八师这两支阿军精锐部 队在苏联顾问的劝说下“清点弹药”,实际上失去了战斗力。喀布尔以北的巴格拉姆 空军基地,苏联顾问又以“维修检查”为名,从阿富汗军官手中“暂时接管”了通信 线路。喀布尔以外的阿富汗军队,苏联的顾问和专家们以对坦克进行换季以适应冬季 训练为借口,把阿军的坦克拆得七零八落,根本无法抵抗苏联发动的突然袭击。可直 到苏联入侵前的两天,苏联人还信誓旦旦地向阿富汗的武装部队司令们保证,绝对不 会有任何“不幸的事情”发生。 苏联入侵阿富汗前的20天,恰逢《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签订一周年,勃列日 涅夫还亲自向阿明致电祝贺,声称苏联将继续向阿明提供“全部无私的援助”。另外, 还突出报道了阿明当选为“保卫革命”全国组织中央委员会主席,得到阿富汗绝大多 数人民的热烈拥护。在此期间,苏联对西方接连发动引人注目的外交攻势和宣传攻势, 大肆宣扬苏联从东德部分撤军,猛烈抨击北约决定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在阿富汗问 题上,则攻击巴基斯坦、美国和中国对阿富汗进行“破坏”和“颠覆”,以制造入侵 借口。就在入侵前的第四天,苏联《真理报》还特意辟谣,指责西方关于苏干涉阿内 政的报道是不折不扣的“捏造”。苏联所有这些外交欺骗,都是为入侵阿富汗提供烟 幕。 1979年的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对苏联入侵阿富汗也颇为有利。这年年初,伊朗霍 梅尼的宗教革命导致伊美关系急剧恶化。到11月,美伊之间的“人质事件”更使两国 关系紧张到极点。美国派出航空母舰对伊朗进行军事威胁,伊朗则扬言,如果遭到进 攻就杀死人质。美国在人质问题上已是焦头烂额,无力顾及阿富汗,西欧也是鞭长莫 及。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区性大国也有这样那样的国内问题而无暇他顾。苏 联抓住了这种有利的国际形势,决心对阿富汗开刀。 苏军大规模行动前,没有忘记首先干掉阿明。苏联早就给阿明准备了一支特种部 队,这支特种部队由克格勃的拜若诺夫上校指挥,队员假冒顾问人员进入阿富汗,他 们穿着阿军制服,开着阿军车辆,使阿明的卫队防不胜防。这些特种部队人员个个身 怀绝技,受过特种训练,拳击、武术、射击、跳伞无一不精,他们甚至能冒充苏联国 奥队员在奥运会上拿奖牌,然后借政治避难在别国从事间谍活动。 阿明总统起初对此一无所知,还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告知他,苏军的特种部 队已经到了喀布尔。喀布尔郊外巴格兰姆空军基地电务队中有一名电工是中央情报局 的工作人员,他早就盯上了这些12月初从天而降的不速之客。他敏锐地发现哨兵手里 的枪不是过去使用的那种AK冲锋枪,而是一种崭新而漂亮的冲锋枪。他赶紧将这一情 报上报。专家们的鉴定和分析结果是,这是苏军最新式的冲锋枪,目前还未正式装备 部队,只有苏军总参谋部下辖的特种部队才装备这种新式冲锋枪。 阿明知道内情后大吃一惊,感到再呆在总统府性命难保。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 随员和一家老小,搬到郊外的达鲁拉曼宫去住了。搬家也未能使阿明逃脱满门抄折的 厄运,当苏联的特种部队进攻达鲁拉曼宫时,阿明的卫队不堪一击,零星的战斗很快 就结束了。苏军突如其来的攻击吓得阿明魂不附体,尽管外面一再喊话,阿明始终不 敢吭声,更不敢露面。事到如今,躲是躲不过的。达鲁拉曼宫很快被攻破了,阿明和 他的 4个妻子,24个子女以及内阁副总理和一班部长们统统被打死。据目击者说,这 次突然袭击有大约3000名阿富汗士兵阵亡,事后有60辆满载尸体的卡车从王宫中开走。 阿明被打死后,盖在他身上的蒙尸布上还写着“美国间谍”的字样。 就在打死阿明的同时,集结在苏阿边境上的苏联5个师的兵力分3路大举入侵阿富 汗。米格战斗机在喀布尔上空呼啸而过,第一梯队的摩托化步兵师从陆路迅速进入阿 富汗境内。大批重型卡车、牵引炮、自行榴弹炮、火箭炮、T-72型新式坦克、装甲运 兵车、步兵战车以及其他辅助车辆,开始奔驰在阿富汗的几条战略公路上。几天之内, 第二梯队也进入阿境,侵阿的人数达到10万之众。他们在2000辆坦克、1000辆步兵战 车、3000辆装甲输送车、几千门炮、数百架飞机的支援下,迅速向阿富汗全境推进, 控制了主要交通线和许多重要的战略据点。他们残酷镇压反侵略的阿富汗军民,写下 了世界当代史上极其可耻的一页。 阿富汗军队虽然受尽了苏联的愚弄,大敌当前,他们还是想方设法与侵略者作斗 争。苏联突然袭击一开始,喀布尔电台就成了双方争斗的重点。苏军派出大量坦克向 守卫电台的阿军冲击,阿守军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顽强抵抗,击毁了两辆苏军坦克之 后电台才被苏军占领。在许多街区,赤手空拳的喀布尔市民和侵略者展开了巷战。已 被苏联顾问解除了武装的阿富汗士兵,也不甘束手待毙,他们奋起抗争。在步兵第八 师驻地卡尔加,士兵们把苏联顾问抓了起来当人质。在第四装甲师的驻地,阿富汗官 兵拒不投降,与苏军展开了搏斗。苏联入侵者把敢于抵抗的阿富汗官兵统统抓起来, 许多人作为危险分子而被处决。 侵略者的铁蹄踏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腥风血雨。在苏军空降部队对喀布尔发动 进攻的当天晚上,几百名喀布尔市民死于侵略者的枪口之下。在喀布尔西北郊,有12 名阿富汗青年出于义愤,用石头砸死了两名苏联军人,残暴的侵略军竟架起机枪把这 12个青年统统打死。喀布尔到处是白色恐怖,晚上实行宵禁,苏军的坦克和武装直升 机整夜在全城巡逻,探照灯强烈的光柱不断地在可怖的夜空中摇曳。 阿富汗人民的斗争在继续着,侵略者的屠杀也在继续着。1980年初,2000多名喀 布尔市民在普里哈尔基监狱门口要求释放政治犯,丧心病狂的侵略军竟用机枪向手无 寸铁的群众进行扫射。在赫拉特省,苏军出动飞机,用凝固汽油弹轰炸大片的村庄, 并用推土机挖坑活埋游击队员。许多妇女儿童拒绝透露游击队的下落,也惨遭杀害。 在这场血腥恐怖的风暴中,无论政界、军界、宗数界,凡是对苏军入侵持有异议的, 统统被“非常有组织有计划地处死”,连拒绝同他们合作的前国王查希尔的两个姐妹 和她们的14个孩子,都惨死于苏军的屠刀之下。在偏僻的山区,苏军对抵抗他们的游 击队和山区部落人,镇压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他们除了用炮轰枪击外,还施放毒气 和化学制剂。阿富汗这个伊朗高原上的山国一时间可谓天地无光,山河变色。

寻死亦难的傀儡

喀布尔的枪声渐渐地稀疏了。一天,苏联中亚的塔什干电台,用一个接近喀布尔 电台的频率,播送了卡尔迈勒的讲话,宣布成立“阿富汗最高革命委员会”,塔什干 电台还播送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不用说,苏联在喀布尔找到新的代理人了。果然, 没过多久,喀布尔广播电台也播送了类似的公告。 当苏联坦克隆隆开进喀布尔时,卡尔迈勒正坐在开向喀布尔的侵阿苏军司令索科 洛夫元帅的坦克里。这个自称“除了屈服于真主之外决不屈服于任何人”的“革命家 ”就这样当上了苏联的傀儡。克里姆林宫看中卡尔迈勒当然自有其道理。此人1929年 出生于普什图族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侯赛因·汗中将曾任巴克蒂省的省长。卡尔迈 勒自小学会投机钻营,毕业于喀布尔大学法律政治系。毕业后,卡尔迈勒投笔从戎, 进入军界。此人善于伪装,素以“激进分子”自居。1966年,他同塔拉基、阿明一起, 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组成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 走狗之间也会狗咬狗,不到一年卡尔迈勒和塔拉基、阿明之间就闹翻了。卡尔迈 勒1967年拉出一帮人马成立“旗帜派”,同塔拉基的“人民派”分庭抗礼。1973年, 前首相发动军事政变,卡尔迈勒看到发迹时机已到,抢先表示支持达乌德,这样使“ 旗帜派”在内阁中得到了不少席位。达乌德开始推行亲苏路线,卡尔迈勒乘机向苏联 靠拢。但达乌德很快对苏联的野心产生了怀疑,开始疏远苏联,改善同西方和伊斯兰 国家的关系。1977年 1月,达乌德宣布取消人民民主党,把卡尔迈勒的“旗帜派”阁 员驱逐出政府。在此情况下,卡尔迈勒不惜与旧敌言和,在苏联的游说下,他同塔拉 基一派重新联合。联合后的人民民主党,积极策划推翻达乌德政府。达乌德洞悉他们 的阴谋活动后,当机立断,把塔拉基、阿明和卡尔迈勒抓了起来,投进了大牢。 卡尔迈勒眼看投靠苏联飞黄腾达的前景化成了泡影,不禁心灰意冷。也许是天无 绝人之路,1978年 4月28日,苏联策动亲苏的坦克兵司令瓦丹舍尔和空军副司令卡吉 尔等人发动军事政变,杀害了达乌德全家。政变军人还用装甲车把卡尔迈勒一伙从监 牢里劫出,拼凑了阿富汗革命委员会。于是,塔拉基任党的主席兼总统,阿明任总理, 卡尔迈勒也混上了副主席兼副总统。 为了利益而勾结,必然会为利益而争斗。阿富汗新政权刚刚建立,卡尔迈勒又同 “人民派”展开了争斗。他指示“旗帜派”武装党徒袭击交通部和电台,打死多名人 民派的官员,自己则准备偷偷跑到莫斯科争取支持。塔拉基看到苗头不对,赶紧把卡 尔迈勒抓了起来。卡尔迈勒随时都有断头的危险,这时,克里姆林宫的主子们出来求 情了。塔拉基碍于情面,免卡尔迈勒一死,发配到捷克斯洛伐克去当大使。 卡尔迈勒大难不死,对救命恩人自然感激不尽,时时图报。塔拉基虽然放走了卡 尔迈勒,但总感到他是一个威胁,于是又电令他回国“述职”。卡尔迈勒这次可不上 当,干脆在布拉格避难。塔拉基无奈,把他赶出了人民民主党中央和革命委员会。后 来苏联又撮合塔拉基和卡尔迈勒联合,想一起搞掉不听话的阿明,不想反被阿明得手, 所以苏联才兴师动众入侵阿富汗。 卡尔迈勒终于爬上了阿富汗的第一把交椅,应该说如愿以偿了,但他很快就发现, 自己不过是个傀儡,事无巨细,都得听苏联顾问的,就连他的私人保镖、保健医生、 厨师都是“老大哥”派来的。卡尔迈勒离开办公室都要得到苏联顾问的许可。这哪里 是最高领导,简直是囚犯。曾经采访过卡尔迈勒的记者这样描写道:卡尔迈勒已成为 克里姆林宫的一个俘虏和唯命是从的听差。连他的父亲都感到忍无可忍,对他大发脾 气:“你不要再带俄国人进我的房子了!” 卡尔迈勒登基后,穆斯林游击队四出活动,打击苏联入侵者和政府军,政府内部 又派系林立,搞得卡尔迈勒焦头烂额,绝望之中,卡尔迈勒举起了一支小小的手枪, 对准自己的脑门想一了百了,他刚想扣动扳机,手枪被人夺走了,他回头一看,夺他 手枪的竟是他的苏联厨师。卡尔迈勒想不到当傀儡死也这么难。 卡尔迈勒想去“极乐世界”,人民民主党内部和苏联并没有宽容他。1982年 3月 人民民主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们举行秘密投票要卡尔迈勒下台,气得 他跑到会场大骂了一通,从此忧愤交加,一病不起。据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报道, 卡尔迈勒可能患了心脏病和血癌,他脸面浮肿,两眼淌泪,精神恍惚。这样一个傀儡 对苏联到底还有多少价值,相信克里姆林宫的主子心中有数。1986年 6月,苏联终于 搞掉了声名狼藉的卡尔迈勒,换上了年轻亲苏的纳吉布拉,力图加强对阿富汗的驾驭。

“多山之国”的怒吼 苏联对阿富汗的野蛮侵略激起了阿富汗人民满腔的爱国热情。一位喀布尔市民对 一位外国记者说:“让俄国人读一读我们的历史吧!”阿富汗人民自从 19世纪以来, 就投入了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 争时,也对阿富汗进行了侵略,阿富汗人民曾在喀布尔以北的杰希尔塞拉击败侵略者。 1842年1月,英军从喀布尔仓皇南撤,沿途遭到爱国游击队的袭击和风雪饥寒的煎熬, 最后这支1.5万人的侵略军全军覆灭,只有一个印度人生还。19世纪 70年代,英国与 沙俄争夺殖民地又发动第二次侵阿战争,阿富汗人民奋勇战斗,再次逼迫英国侵略者 撤退。这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民族,过去没有屈服于老牌殖民主义者,今天也不会屈服 于苏联霸权主义者。在祖国生死存亡的关头,阿富汗人民,无论工人、农民,还是身 穿“波斯丁斯”的毛拉、正在上学的学生,以及老板、屠夫、出租汽车司机,全都投 入了战斗,连那些蒙着黑纱的伊斯兰妇女,都会拿起石头向侵略者砸去。 游击战争开始的岁月是艰苦的。穆斯林游击队的武装开始只有 3万多人,他们大 多数根本没有受过军事训练,武器装备更是奇缺,他们手中仅有的是一些轻武器,许 多人手里还拿着短刀和石块。更可悲的是,这些武装团体隶属于各个世界伊斯兰宗教 组织,山头林立,派别众多,互不统属,他们各自为战,难成大的气候。而侵阿苏联 兵力有10多万,拥有各种各样的新式武器。喀布尔政府也有六七万军队,经常和苏军 一起围剿游击队。战争初期,苏联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想凭借先进的武器和优势 兵力,一举消灭阿富汗抵抗力量。但由于阿富汗抵抗力量依托山区有利的地形顽强奋 战与苏军周旋,使苏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而无法消灭游击队。苏联“速战速决”战 略破产后,又采用“重点围剿”战略,对阿富汗抵抗力量根据地采取“焦土政策”, 还采用所谓“压路机式”的战术,但仍然不能奏效。 阿富汗游击队在斗争实践中不断成长壮大,逐渐摸索出一套对付侵略者的办法。 他们采取避实就虚,专打孤立分散之敌,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侵略军镇压抵抗行动 越凶残,穆斯林游击队的队伍反而越壮大,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不出几年, 游击队发展到十几万,他们从苏军手中夺来武器,加强自己的力量。游击队不仅有各 种轻武器,还有轻型迫击炮、小高炮等。特别是阿富汗政府军携械投降以及国际上的 支援,使游击队武器大增,已经拥有了反坦克火箭、高射炮和大口径火炮。在阿富汗 战争期间,美国为了打击苏联,通过巴基斯坦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上千枚“毒刺” 式导弹。这种导弹小巧玲珑,是单兵携带的地对空导弹,可在10公里范围内打击敌机。 游击队拥有了这些先进武器,苏军再也不敢像以前一样猖狂了。阿富汗战争结束后, 美国提供的“毒刺”导弹又成了一个麻烦,美国担心阿富汗游击队把这些导弹卖给伊 朗和朝鲜反过来对付美国,所以设想把这些导弹重新买回来。 穆斯林游击队在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中成长壮大,原来主要在东北部和东部各省活 动,后来逐步扩展到中部、南部和西部省份,控制了

苏联除在东南亚选择侵略印度支那作为突破口,在南亚则把印度和阿富汗作为其南下战略和亚太战略的两根主要支柱。苏联于1971年8月同印度签订了带军事性质的“印苏和平友好条约”,接着便于11月21日支持印度军队向东巴发动全面进攻,迫使在东巴的巴基斯坦军队投降。1972年1月正式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苏联在赢得这一胜利之后,又把矛头对准了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山国,部族在国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9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阿富汗地处战略要冲,19世纪就是英俄角逐的场所。长期以来,阿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1973年7月17日,前首相达乌德联系一批受苏联影响的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了查希尔王朝,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国。但达乌德上台后,不愿完全听从苏联摆布,并公开宣称阿美关系是头等重要的。1978年4月27日,亲苏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杀死了达乌德,所谓“四月革命”宣告成功。

新政权成立后,大批苏联军政人员以“顾问”名义控制阿富汗政府机关、企业和军队。同年12月阿苏两国签订了为期20年的“友好睦邻合作条约”,规定双方将加强“军事领域内的合作”,并主张“建立有效的亚洲安全体系”。阿富汗当局的内政措施也基本上是在苏联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以苏联的模式为发展方向。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说是企图变阿富汗为苏联的“卫星国”,不能不激起阿富汗人民的愤怒反抗。

1978年6月,东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首先爆发反政府武装起义,同年冬,全国28个省的大多数均已出现武装抵抗活动。1979年3月,一场大规模的起义在阿富汗的三大城市之一的赫拉特爆发,井促使国内反政府武装斗争进一步蓬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当局为了保住他们对这个经营多年的国家的控制权,决定直接出兵干涉。

1979年12月27日晚,苏联在经过精心策划之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空运大批军队完全控制了首都喀布尔。随后,早已部署在苏阿边境的苏军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这时,在阿富汗的苏军人数已达8.5万人。在苏军保护下,人民民主党“旗帜派”头目卡尔迈勒从国外回到喀布尔,出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和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

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它战后几十年来第一次直接出兵占领一个第三世界主权国家,标志着70年代苏联对外扩张的顶点。

但是,与苏联的主观设想相反,一如当年美国在越南那样,苏联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泥沼。尽管苏联现代化装备的军队到1985年增加到15万人,却丝毫看不到取胜的前景。阿富汗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抵抗,大大小小各种抵抗组织多达数百个。1980年由七大派抵抗组织建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的统一战线,在战场上协同作战。苏军侵阿8年多,伤亡达3.5万人,耗资多达400亿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狈不堪。同时,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苏联侵略行动。1980年1月,联合国全体紧急特别会议通过要求苏军从阿撤军的协议。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苏联经过反复权衡利弊之后,终于作出撤军的“政治决定”。1988年5月,苏联根据由联合国主持,由巴基斯坦、喀布尔政权、苏联和美国四方达成的日内瓦协议,开始撤军。1989年2月15日,驻阿苏军总司令罗莫夫最后一个跨过苏阿界河。苏联结束了长达9年多的阿富汗战争。这是阿富汗人民在国际反霸正义力量支持下取得的一次重大胜

😂因为被围堵了,中国和美国,堵在家门出不去,就选选择阿富汗做战略上突破口,无奈之举,

阿富汗是一个中亚内陆国家,是苏联和中国的邻国。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从1973年至1979年9月,苏联在阿富汗先后发动了3次政变,扶植傀儡政权。但是1979年第3次政变后上台的阿明政府仍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政权。阿明政府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清洗了人民民主党内更为亲苏的旗帜派人士。苏联统治集团因此认为自己对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了严重威胁。9月底,勃列日涅夫决定对阿富汗进行武装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