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Document not f:帮我查查李大钊与李星华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19 02:08:15
不用太多,简练一点,麻烦各位了。速回!!!!
不是只有两三句话的,稍微长一点!!!

李大钊儿女小记
  李权兴兄和我商定,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早期领袖李大钊,汇编一本大钊儿女们回忆父亲的集子。经过努力,1999年12月29日大钊诞辰110周年前夕,乐亭县文史资料第八集《回忆父亲李大钊》如愿出版。
  有幸编读大钊儿女们的回忆文字,使我更加深了对他们的认识:热爱父亲、崇敬父亲、追随父亲。该书搜集的大钊子女李葆华、李星华、李光华和李欣华的回忆文章共约140000字,真实生动地讲述和反映了李大钊坚强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道德风范。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大钊的真挚感情,对大钊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崇高事业的坚定信念。先驱者的后代,不愧为革命儿女。
  40多年前,我在南方家乡读小学的时候,就被李大钊和他的儿女所感动。语文课有一篇文章,是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大钊被捕和牺牲情景的。那时我从革命先烈李大钊身上懂得什么叫“英勇牺牲”,从李星华的身上懂得了什么叫“勇敢”。李大钊的女儿“星儿”,从小那么懂事,那么机灵,对敌人那么仇恨,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这次汇编李大钊儿女们回忆父亲的文章,了解了李星华的情况,才对她有更多的认识。李星华,艰苦环境中成长的女子,意志坚强。1911年11月,星华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与母亲赵纫兰生活在一起。1918年夏,跟母亲到北京,从此在父亲身边,一边帮助母亲料理家务,一边上学。1927年4月,与父母一起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抓捕,在狱中关押20多天。出狱第二天,竟是父亲壮烈牺牲之日。自此辍学照顾母亲和弟妹。1931年复学。1933年4月,为父亲公葬奔走。5月,母亲病故后,在艰难中挑起生活重担。1937年在中法大学毕业。1940年与弟妹一起赴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郁愤成疾,双目失明,1979年病故,终年68岁。
  我每次来到李大钊故居,走近后院的李星华骨灰墓,仿佛看见这位外表文弱、意志却十分坚强的女共产党员。
  我有机会认识李葆华、李光华、李欣华,是由于来到大钊的故乡,多年在中共乐亭县委、乐亭县政协工作,常接待他们。八十年代以来,每逢县里有纪念李大钊的重要活动,都请葆华、光华兄弟回来参加。欣华在世,有时也回来。葆华几乎年年暑期到北戴河疗养,常回家乡看看。
  李葆华是大钊的长子。1909年生于大黑坨,1918年离开家到北京上学。1926年初开始在中共北方区委为李大钊收转信件,传递消息,参加革命活动。大钊牺牲后,去日本留学。1931年回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0年赴延安。中共七大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当时用名赵震生)。1949年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1958年任水利部党组书记、副部长。1961年后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文化大革命”后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等职。他是中共八大、十一大中央委员,十二大中顾委委员。
  1985年初我见到他时,他已经70多岁。高高的个子,戴一副眼镜,象位老知识分子。他头脑清晰,说话慢声细语,条理十分清楚。八十年代,他回来时,常做些社会调查,每次座谈会听他插话、讲话,话语不多,却亲切朴实,明确简炼。
  葆华有浓浓的家乡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粮棉丰收,家家户户秸杆成垛,连村街道都堆满了,乡村干部为解决妨碍交通、影响村容村貌问题发愁。葆华进大黑坨村,看到满街柴禾,一脸欢喜,他说农业又丰收了,乡亲们的日子好过了。他每次到故居前,看见台阶上坐着的老人们,就靠近他们唠喀,叫他们的小名,笑眯了眼,充满童趣、乡情。他最关心家乡的教育,多次仔细了解乐亭县中小学教育情况。当他知道多年来家乡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都高,教学质量居唐山市前列时,显出欣慰的表情。
  身为高级干部,葆华总是那么朴素,那么平易近人。我数次到北京三里河他家。他住的是“文化大革命”后,落实政策给他分配的一套房。和他穿着不讲究一样,屋里没有象样的家具,一对沙发都坐塌了也不换一换。他很体谅地方同志,每次回乐亭,征求他对县里工作的意见,他总是说你们在地方工作不容易,多是表扬和鼓励。对李大钊故居的保护和李大钊纪念馆的建设,他说,他尊重地方党委的意见,他们会做好的。
  葆华对父亲李大钊怀着强烈的爱。1997年,我参加筹建李大钊纪念馆。当我们去征求他关于展出敌人杀害李大钊的绞刑架的意见时,他说,那是敌人杀害我们革命者的凶器,说不一定展出。我深深地感觉到葆华憎爱分明的态度,他多么仇恨敌人,热爱父亲啊。后来,李运昌出面说,这是为了揭露反革命,教育人们,教育后代。葆华就同意了。
  李光华是李大钊的次子。他们家的人都说他长得像父亲。1990年,清华大学教授、雕塑家宋泊就是参照光华的头型,为大钊塑像。我请摄影家裴宪中从光华头部的各个侧面拍了多幅照片做素材,供宋教授参考创作了真实传神的先驱形象。宋教授80岁高龄创作的这尊半身铜像,如今安放在李大钊故居院内,供人们瞻仰。
  1922年,李光华在北京出生。父亲牺牲时刚满4岁。1933年母亲病故时,也只有10岁。他在党组织和亲友的关怀抚育下成长。1940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后,曾任中共乐亭县委宣传部长、唐山华新纺织厂党委书记等职务。1956年调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党委书记。
  李光华身材魁梧,总是一身工农干部打扮。他朴实寡言,说话时常微笑。只见他在场面上讲过一次话,即1989年10月纪念李大钊诞辰100周年,在大钊故居举行纪念邮票发行仪式,光华慢声慢语做了一个简短讲话。
  李欣华是李大钊的小儿子。他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一个回家乡的大钊儿女。1979年10月,他和葆华夫人田映萱代表全家回乐亭,参加乐亭县纪念李大钊诞辰90周年活动。1986年暑期,他还回来过一次。在县工会球场看蓝球比赛时见他。他个头不高,居他们兄弟之下,一身朴素穿着,少言笑。
  欣华1927年在大黑坨出生,未能与父亲见过面。1933年母亲病故时他只有5岁。后在党组织和友人的帮助下,接到北京读书。1940年跟随哥哥姐姐到延安。从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北京市大峪中学校长,门头沟师范学校党委书记兼教师进修学校校长。1989年病逝于北京。
  李大钊还有次女李炎华,1919年生。大钊牺牲时她8岁。从小学习刻苦。在大黑坨小学工作多年。全国解放前夕到冀东建国学院工作,后调北京。家乡人对她后来了解少。1966年因病逝世。我们都没有见到过她。

李大钊四于1927年4月28日,是绞刑死的
李星华写了(16年前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