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乌有的意思:古代巾帼女英雄的事迹和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0 04:06:04
谢谢了,要事迹和传说,不能光是人名
谢谢,一楼你的虽然很好,但不是我要的范围

要以下几人的:穆桂英,秋瑾,江姐,刘胡兰,蔡文姬,李清照
谢了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
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
《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
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
《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
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
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
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
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
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
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
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
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
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
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
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
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
中。
这时立国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国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断南侵,北魏政权便
多次“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与柔然大战。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
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在《木兰诗》中开头就说明了当时的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而花木兰家中除了年迈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
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帼英雄
本色的表现。
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她早晨告别爷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岸边,行
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
个世界。暮色苍茫中,一个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何等荒凉而又悲壮的境界。“黄河流
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战事是十分的频繁,岁月是十分的漫长,那么
多的将军蝶血疆场,花木兰能活着回来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树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锨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声析山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
积雪没胫,坚冰在须。当此苦寒,天假强胡,
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
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渐浙,魂魄结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
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
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
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
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
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
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中国古代十大女英雄
第一名:妇好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可能连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第二名:花木兰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经好莱坞拍成动画片后更是全球闻名。真正的花木兰历史上确有其人,生卒年不详,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东魏村人。又名花弧,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应,乃汉初材官骑士。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木兰墓位于亳州城东魏村北,冢丘高大,苍松环护,翠竹成林,乡人又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致祭。木兰戍边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顺平县。
第三名:吕母
吕母(?~公元18),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她是琅琊海曲(现属日照东港区)人。子吕育,任县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缉捕。王莽新朝天凤元年(公元14年),吕育因没有按县宰吩咐去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以至于被县宰所杀。吕母满怀悲愤,发誓为儿子报仇。天凤五年(公元l8年),吕母病故。
第四名:迟昭平
西汉农民起义的巾帼英雄。迟昭平,平原县城南人,生卒年月无考。迟昭平也于吕母起义的同年秋,聚众数千人在河阻中,现平原城西南,举行起义,抗官税,荡府衙,杀豪绅,掠贵族,扶危济弱,分粮与贫苦百姓,一时声威大震,成为众豪杰中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起义军的风暴,动摇了王莽统治集团的政治基础,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彻底崩溃了。由此,迟昭平的名子和业绩,也载入秦汉农民起义史。
第五名:冼夫人
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约520—601,是岭南俚族,百越的一支,杰出的政治领袖。她出身于首领世家,“幼贤明,多筹略”,善于“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她常规劝亲族为善,以“信义结于本乡”,且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情,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
第六名:平阳公主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李渊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这位柴绍在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劳。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
第七名:梁红玉
梁红玉(1102—1153),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现在安徽省贵池县。韩世忠用梁红玉的计谋,以少于敌军十倍的兵力,8000宋军对10万金军,包围敌军达四十八天之久,名震华夏。后来韩世忠和岳飞、张俊一起三路大军北伐,屡立奇功。岳飞被害后,韩世忠愤然辞官,与梁红玉归隐杭州西湖。1151年,韩世忠病逝。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悒郁而逝。夫妇合葬于苏堤灵岩山下。
第八名:唐赛儿
明朝农民起义领袖。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起义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生卒年不详)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永乐年间,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唐赛儿于十八年二月与刘信、宾鸿、董彦升等率数百人起义。
第九名:秦良玉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字贞素,土家族,也有说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县)人。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有智谋。丈夫死后,继任其职,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贞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
第十名:冯婉贞
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女性的吃苦耐劳是世界闻名的,但是她们的英雄事迹却很少为世人所知。在国难当头时,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在刀光剑影的疆场,勇气可钦可敬,事迹可歌可泣。

古代著名女将--秦良玉 (秦良玉我最崇拜的女子将领,巾帼英雄,人人敬仰,转帖这篇文章)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这位确有其实的巾帼英雄的事迹,却被岁月的洪流淹没不传了。
穆桂英
北宋时期,辽东安王兴兵造反,边关紧急。宋王命令王强汇集京师武将,在校场比武点帅。但奸臣王强嘱他的儿子王伦夺帅,以便将来共掌兵权,篡夺朝政。杨家将自破了天门阵,保住宋王以后,只剩下了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杨思乡、文广和金花等人。佘太君因宋王无道,携子孙辞官回河东,已经二十余年。一天,杨宗保将安王造反、边关紧急事禀报佘太君。余太君惦记国事,不知由谁带兵抵抗,遂派文广前往京城打探。文广、金花在京城看到王伦在比武场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心中不忿,与王伦校场比武。他们先是以箭穿金钱眼取胜,后又刀劈王伦。宋王问明杨家情况,命穆桂英挂帅,文广、金花为马前先锋。文广、金花归来,将帅印交给穆桂英。穆桂英因对宋王昏庸、听信谗言不满,不愿意挂帅出征,用绳索捆了文广,准备进京辞官请罪。佘太君以国事为重,劝说穆桂英回心转意,打消了她的重重顾虑。穆桂英终于同意挂帅出征,去保大宋江山。出征之日,穆桂英全身披挂,威风凛凛,余太君亲自前来送行,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前往平定安王之乱。时年,穆桂英53岁。
如穆桂英挂帅破天门等英雄事迹千古流传
穆桂英 -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帅时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
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
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还是看我这的吧..

穆桂英
北宋时期,辽东安王兴兵造反,边关紧急。宋王命令王强汇集京师武将,在校场比武点帅。但奸臣王强嘱他的儿子王伦夺帅,以便将来共掌兵权,篡夺朝政。杨家将自破了天门阵,保住宋王以后,只剩下了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杨思乡、文广和金花等人。佘太君因宋王无道,携子孙辞官回河东,已经二十余年。一天,杨宗保将安王造反、边关紧急事禀报佘太君。余太君惦记国事,不知由谁带兵抵抗,遂派文广前往京城打探。文广、金花在京城看到王伦在比武场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心中不忿,与王伦校场比武。他们先是以箭穿金钱眼取胜,后又刀劈王伦。宋王问明杨家情况,命穆桂英挂帅,文广、金花为马前先锋。文广、金花归来,将帅印交给穆桂英。穆桂英因对宋王昏庸、听信谗言不满,不愿意挂帅出征,用绳索捆了文广,准备进京辞官请罪。佘太君以国事为重,劝说穆桂英回心转意,打消了她的重重顾虑。穆桂英终于同意挂帅出征,去保大宋江山。出征之日,穆桂英全身披挂,威风凛凛,余太君亲自前来送行,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前往平定安王之乱。时年,穆桂英53岁。
如穆桂英挂帅破天门等英雄事迹千古流传
穆桂英 -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帅时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参考资料:http://www.greatchinese.com/famous/lady/muguiying.htm

秋瑾,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 生于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就义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才活了33岁。她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妇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第一人。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失败被害。秋瑾悲愤异常,决定在浙江继续策划起义。7月13日,清兵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在格斗中被捕。在清政府酷刑逼供之下,秋瑾横眉冷对说:“革命党的事不必多问了!”于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在绍兴县慷慨就义。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人,共产党员,革命烈士,1946年参加革命,后因叛徒告密被捕,被阎军惨杀,1947年毛泽东为之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称道。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时,济南城西确有"溪亭”。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
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蔡文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其传奇经历不再赘述,代表其心灵呐喊的血泪名篇〈胡笳十八拍〉、〈悲愤诗〉足以把她送上中国古代第一才女之位。

江竹筠..就是江姐拉..(1920—1949),四川省自贡市人。1939年考入中国公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4月,因叛徒出卖,江竹筠及其他一批同志被捕,押往重庆,关押在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与31名难友一道壮烈牺牲于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的电台岚垭,年仅29岁。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
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
《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
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
《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
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
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
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
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
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
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
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
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
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
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
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
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
中。
这时立国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国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断南侵,北魏政权便
多次“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与柔然大战。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
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在《木兰诗》中开头就说明了当时的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而花木兰家中除了年迈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
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帼英雄
本色的表现。
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她早晨告别爷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岸边,行
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
个世界。暮色苍茫中,一个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何等荒凉而又悲壮的境界。“黄河流
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战事是十分的频繁,岁月是十分的漫长,那么
多的将军蝶血疆场,花木兰能活着回来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树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锨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声析山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
积雪没胫,坚冰在须。当此苦寒,天假强胡,
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
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渐浙,魂魄结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
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
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
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
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
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
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回答者:duyiran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3-11 13:42

--------------------------------------------------------------------------------

巾帼英雄梁红玉
著名的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的事迹,在《宋史·韩世忠传》中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宋史》却没有讲明梁红玉的籍贯。有关文物史料证明,梁红玉是楚州人。
在苏州灵岩山的西麓,有一座“宋韩蕲王”的墓,近旁有一块神道碑,名曰“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墓的主人即抗金名将韩世忠及其夫人梁红玉。南宋孝宗赵 于淳熙四年?1177年?为岳飞等人平反昭雪,同时也追封韩世忠为蕲王,再谥忠武,并按王的规格重新安葬了韩世忠夫妇,立了一块特大的神道碑。此碑高4米多,字数逾万个,俗称“万字碑”。此碑文字虽已剥蚀,几不可见,但苏州博物院存有全碑文本及拓片。碑文中有两处记载了梁红玉的籍贯:“杨国?即梁红玉?,家楚州,织薄为屋盖。”“杨国,家本楚州,寓京口?即今镇江?也。”此碑建于梁氏去世不到30年,碑名由孝宗亲题,碑文系礼部尚书赵雄撰写,内容应当是十分可靠的。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本《山阳县志》记载:“宋,梁夫人,蕲王韩世忠妻。楚州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乱,梁流落为京口娼家女。”《淮安府志》及此后的《重修山阳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北辰坊又名北辰镇、北神堰,位于今淮安市淮城镇新城村。刻于清康熙年间的淮安人张鸿烈诗集《淮南诗抄》下卷中有一首题为《北神堰韩蕲王杨国夫人梁氏》,诗中写道:“北神堰枕清淮流,居人织苇堰上头。蕲王夫人昔家此,随母播迁至润州?即今镇江?。”作者在题记中说:“北神堰即今新城北门外以西是也,梁夫人微时家此。”清末淮安人卢介清所著《咏淮纪略》诗集中有《梁夫人》一诗,首联为:“夫人淮产居北辰,流落京口避乱尘。”其注云:“宋韩世忠妻梁氏,北辰坊人。”以上材料足可以断定,梁红玉就是淮安人。
梁红玉生于北宋末年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梁红玉少年时代便和家人一起,编织蒲包卖钱度日。不久,金兵大举南下,兵荒马乱,梁红玉便和母亲随大批难民流浪到镇江,后来沦落为军中艺人,以舞剑弹唱为业。一年元旦,梁红玉早起进军府贺新年,忽然看见廊柱下好像伏卧着一只白额猛虎,鼾声如雷,非常惊奇。她连忙抽剑欲刺,再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士卒。经询问,才知他就是韩世忠。梁红玉奇其才,将他带到家中,谈得非常投机,不久便由母作主,嫁给了他。宋高宗于1127年在临安?今杭州?登基即位之后,见韩世忠南征北讨,作战英勇,屡建奇功,便提升他为浙西制置使,驻守在秀州?今嘉兴?。那时,梁红玉带着儿子滞留在临安。两年后,金兵相继攻下徐州、淮安和扬州,南宋朝廷一片惊慌。这时,承宣御营使正副统制苗傅和刘正彦乘机勾结金人,在京城发动兵变,妄图逼高宗退位。他们担心韩世忠率军前来讨伐,便将梁红玉及其子扣押起来,作为人质。当时的宰相朱胜非常了解梁红玉的为人,便假意向苗傅献计:韩世忠重兵在握,抚慰才是上策。苗深信不疑,便奏明被挟制的太后,封梁为安国夫人,派她前去劝说韩世忠,接他进京。梁红玉假意应允,第二天就赶到秀州,与韩商讨对策。不久,他们调集了四方兵马,与朱胜里应外合,一举平定了叛乱。
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韩世忠和梁红玉奉命驻守京口,抵挡南下的金兵,士卒仅7000人。这年3月,金兀术率领数万精兵,几百艘战船,沿运河南下,企图渡江消灭南宋。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韩世忠夫妇经过周密部署,于15日和金兵展开会战。那天,梁红玉身先士卒,登上十几丈高的楼橹,冒着流矢,亲自击鼓助战。金兵逃到哪里,她的指挥旗就指向哪里。金兀术被堵截在黄天荡里整整48天,出于无奈,情愿尽还所掠,贡献名马,以求生还。但韩世忠坚决不答应。后来,金兵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利用老鹳河故道,凿开一条大渠,通到长江,才逃往建康?今南京?。金兵败走之后,梁红玉不但不居功自傲,而且上疏朝廷弹劾丈夫“失机纵敌”,请皇上“加罪”。这一举动更使朝野震动,人人感佩。不久,朝廷在封赏韩世忠的同时,加封梁红玉为杨国夫人。
1135年,梁红玉和韩世忠乘胜追击金兵,又一次来到家乡淮安府。他们大修城池,以淮水为界,抵抗金兵。他们与士兵同劳役,共甘苦,所以士卒用命,人心一致,镇守楚州10余年,“兵仅3万,而金人不敢犯”。
1140年,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获胜对自己不利,便向金国求和,命岳飞由朱仙镇班师,接着就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第二年,秦桧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韩世忠和梁红玉力争不得,便愤然辞官,归隐于杭州的马塍梅园。韩世忠卒于1151年,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抑郁而死,与韩世忠同葬于苏州灵岩山麓。

巾帼英雄梁红玉
著名的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的事迹,在《宋史·韩世忠传》中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宋史》却没有讲明梁红玉的籍贯。有关文物史料证明,梁红玉是楚州人。
在苏州灵岩山的西麓,有一座“宋韩蕲王”的墓,近旁有一块神道碑,名曰“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墓的主人即抗金名将韩世忠及其夫人梁红玉。南宋孝宗赵 于淳熙四年?1177年?为岳飞等人平反昭雪,同时也追封韩世忠为蕲王,再谥忠武,并按王的规格重新安葬了韩世忠夫妇,立了一块特大的神道碑。此碑高4米多,字数逾万个,俗称“万字碑”。此碑文字虽已剥蚀,几不可见,但苏州博物院存有全碑文本及拓片。碑文中有两处记载了梁红玉的籍贯:“杨国?即梁红玉?,家楚州,织薄为屋盖。”“杨国,家本楚州,寓京口?即今镇江?也。”此碑建于梁氏去世不到30年,碑名由孝宗亲题,碑文系礼部尚书赵雄撰写,内容应当是十分可靠的。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本《山阳县志》记载:“宋,梁夫人,蕲王韩世忠妻。楚州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乱,梁流落为京口娼家女。”《淮安府志》及此后的《重修山阳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北辰坊又名北辰镇、北神堰,位于今淮安市淮城镇新城村。刻于清康熙年间的淮安人张鸿烈诗集《淮南诗抄》下卷中有一首题为《北神堰韩蕲王杨国夫人梁氏》,诗中写道:“北神堰枕清淮流,居人织苇堰上头。蕲王夫人昔家此,随母播迁至润州?即今镇江?。”作者在题记中说:“北神堰即今新城北门外以西是也,梁夫人微时家此。”清末淮安人卢介清所著《咏淮纪略》诗集中有《梁夫人》一诗,首联为:“夫人淮产居北辰,流落京口避乱尘。”其注云:“宋韩世忠妻梁氏,北辰坊人。”以上材料足可以断定,梁红玉就是淮安人。
梁红玉生于北宋末年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梁红玉少年时代便和家人一起,编织蒲包卖钱度日。不久,金兵大举南下,兵荒马乱,梁红玉便和母亲随大批难民流浪到镇江,后来沦落为军中艺人,以舞剑弹唱为业。一年元旦,梁红玉早起进军府贺新年,忽然看见廊柱下好像伏卧着一只白额猛虎,鼾声如雷,非常惊奇。她连忙抽剑欲刺,再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士卒。经询问,才知他就是韩世忠。梁红玉奇其才,将他带到家中,谈得非常投机,不久便由母作主,嫁给了他。宋高宗于1127年在临安?今杭州?登基即位之后,见韩世忠南征北讨,作战英勇,屡建奇功,便提升他为浙西制置使,驻守在秀州?今嘉兴?。那时,梁红玉带着儿子滞留在临安。两年后,金兵相继攻下徐州、淮安和扬州,南宋朝廷一片惊慌。这时,承宣御营使正副统制苗傅和刘正彦乘机勾结金人,在京城发动兵变,妄图逼高宗退位。他们担心韩世忠率军前来讨伐,便将梁红玉及其子扣押起来,作为人质。当时的宰相朱胜非常了解梁红玉的为人,便假意向苗傅献计:韩世忠重兵在握,抚慰才是上策。苗深信不疑,便奏明被挟制的太后,封梁为安国夫人,派她前去劝说韩世忠,接他进京。梁红玉假意应允,第二天就赶到秀州,与韩商讨对策。不久,他们调集了四方兵马,与朱胜里应外合,一举平定了叛乱。
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韩世忠和梁红玉奉命驻守京口,抵挡南下的金兵,士卒仅7000人。这年3月,金兀术率领数万精兵,几百艘战船,沿运河南下,企图渡江消灭南宋。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韩世忠夫妇经过周密部署,于15日和金兵展开会战。那天,梁红玉身先士卒,登上十几丈高的楼橹,冒着流矢,亲自击鼓助战。金兵逃到哪里,她的指挥旗就指向哪里。金兀术被堵截在黄天荡里整整48天,出于无奈,情愿尽还所掠,贡献名马,以求生还。但韩世忠坚决不答应。后来,金兵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利用老鹳河故道,凿开一条大渠,通到长江,才逃往建康?今南京?。金兵败走之后,梁红玉不但不居功自傲,而且上疏朝廷弹劾丈夫“失机纵敌”,请皇上“加罪”。这一举动更使朝野震动,人人感佩。不久,朝廷在封赏韩世忠的同时,加封梁红玉为杨国夫人。
1135年,梁红玉和韩世忠乘胜追击金兵,又一次来到家乡淮安府。他们大修城池,以淮水为界,抵抗金兵。他们与士兵同劳役,共甘苦,所以士卒用命,人心一致,镇守楚州10余年,“兵仅3万,而金人不敢犯”。
1140年,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获胜对自己不利,便向金国求和,命岳飞由朱仙镇班师,接着就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第二年,秦桧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韩世忠和梁红玉力争不得,便愤然辞官,归隐于杭州的马塍梅园。韩世忠卒于1151年,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抑郁而死,与韩世忠同葬于苏州灵岩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