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虎鲸:两栖类有哪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5 16:28:28
爬行类共有四种:鳄鱼,蜥蜴,蛇和龟.那么两栖类共有几种呢?请教各位.
能否简单分类,譬如爬行类可分蛇,鳄鱼,蜥蜴和龟,而其下蛇有哪些就不必一一细列了.多谢.

两栖动物分类列表
迷齿亚纲:最古老的两栖动物,早期两栖动物的主干,生存于泥盆纪到白垩纪,其中包括爬行动物的祖先。
壳椎亚纲:古老而特化的早期爬行动物,仅生存于石炭纪和二叠纪。
滑体亚纲:丛三叠纪延续到现代,包括所有现存的两栖动物,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Apoda(蚓螈目Gymnophiona):无足而形态习性均似蚯蚓的两栖动物,可能历史悠久,但是可靠的化石仅为新生代,现代分布于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
吻蚓科Rhinatrematids:最原始的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鱼螈科Ichthyophiids:较原始的蚓螈,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是我国仅有的蚓螈。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分布于印度,介于进步和原始的蚓螈之间。
蠕蚓科Scolecomorphids:分布于赤道非洲的进步的蚓螈。
真蚓科Caeciliidae:进步的蚓螈,是蚓螈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分布于热带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岛屿中。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唯一的水生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有尾目Caudata: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幼体和成体区别不大,包括各种鲵和蝾螈,出现于侏罗纪,现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特别是北美洲,其次是东亚和欧洲,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主要分布于东亚的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2属3种,即北美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
小鲵科Hynobiidae:8属30余种,包括小鲵、北鲵、山溪鲵等,主要分布于东亚,北可到北极圈,西到伊朗,我国种类特别丰富。
蝾螈亚目Salamandroidea: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进步的有尾两栖动物,其中部分成员是高级类型还是原始类型尚不明确。
鳗螈科Sirenidae:特产于北美洲,身体细长,没有后肢。
两栖鲵科Amphiumidae:特产于北美洲,生体细长似鳗,四肢很小。
洞螈科Proteidae:包括欧洲的洞螈和北美洲的泥螈,终生有外鳃的水生两栖动物。
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其中有些种类可终生保持幼体特征,生活于水中。
陆巨螈科Dicampton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与钝口螈比较相似。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有尾亚目中的最大一科,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少数分布于欧洲和中南美洲,也是中南美洲仅有的有尾亚目。
蝾螈科Salamandridae:分布最广泛的有尾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也见于北非和北美。

无尾目Anura:包括各种蛙和蟾蜍,幼体和成体区别甚大,仅蝌蚪有尾。出现于三叠纪,现代绝大多数两栖动物均属此类,世界性分布,但在拉丁美洲最丰富,其次是非洲。无尾目可分为始蛙亚目和新蛙亚目,或进一步将始蛙亚目划分为始蛙亚目、负子蟾亚目和锄足蟾亚目。

有尾目Caudata

有尾目是两栖动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终生有尾,多数有四肢,幼体与成体比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陆生和树栖的,有些水生成员还终生保持有体形态。有尾目成员中的个体差异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其中最大的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身长可达1.8米,而最小的墨西哥的一些索里螈Thorius sp.身长不到3厘米。有尾目出现于侏罗纪,现在则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其中半数以上的科和种都分布于北美洲,东亚和欧洲也有一定数量,南美洲只有少数成员,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大洋洲则没有分布。

有尾目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
隐鳃鲵科和小鲵科在外表上和习性上相差很大,但共同拥有一些原始性状,如体外受精并有不少幼态性状,因此被同归入隐鳃鲵亚目,作为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代表。隐鳃鲵亚目的成员分布基本限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但是隐鳃鲵科的隐鳃鲵分布于北美而极北鲵除了分布于亚洲北部外,也分布于欧洲北部。

小鲵科Hynobiidae
小鲵科有9属35种,我国就有7属15种。小鲵科成员体型很小,身长不超过25厘米。小鲵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群,一类为陆栖,包括小鲵、极北鲵、爪鲵等,生活于林间潮湿的地面,仅在繁殖栖回到溪流中;另一类为水栖,包括北鲵、山溪鲵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远离水源。小鲵科分布基本限于东亚一带,但是极北鲵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至北极圈,西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极北鲵也十分布最北的两栖动物,另有一种分布限于伊朗。
有尾目的一科。全变态(个别种有童体型),多数有肺(仅爪鲵属无肺),体外受精。现有8属3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北纬27°以北地区,西至乌拉尔山和伊朗北部,北达北极圈南缘。该科除1属1种外,其他7属约90%的种集中分布于东亚大陆及其邻近岛屿。中国已知7属15种,多为特有种。
小鲵属四肢较发达,指4,趾5或4;皮肤光滑无疣粒。头部扁平呈卵圆形;躯干圆柱状,略扁,体侧有肋沟;有肺;尾基较圆,向后逐渐侧扁。仅见于亚洲东部,有20余种,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日本种类最多,中国有4种,分布于东北、华中和台湾省。陆栖为主的小鲵、拟小鲵、极北鲵、爪鲵主要生活于海拔120~1800米林间潮湿的草丛、洞穴中;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内石下或植物枝叶间配对产卵;繁殖期以后营陆栖生活;以多种昆虫、蠕虫、蚯蚓、蛞蝓、多足类等小型动物为食。水栖为主的肥鲵、北鲵、山溪鲵、副趾鲵多栖于海拔1000~4400米水质清澈的寒冷山溪内,繁殖期以后仍在水中或短时间上岸到潮湿环境内栖息,不远离水源;以水生小动物(虾类、昆虫及幼虫、蛞蝓)为食;尾甚侧偏,适应于在水中摄食和游泳。小鲵是有尾目中比较原始的类群。小鲵科的某些属种可以药用。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
隐鳃鲵科有2属3种,即美洲东北部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隐鳃鲵科成员终生生活在活水中,成体仍然保持有鳃裂,体侧有皮肤褶皱以增加皮肤面积用于在水中呼吸,前肢4趾后肢5趾。隐鳃鲵科的三个成员是现存最大的三种两栖动物,其中中国大鲵身长可达1.8米,日本大鲵[图]身长1.5米,隐鳃鲵身长0.75米。中国大鲵也是我国有尾目中最著名的代表,由于叫声似婴儿啼哭,又被称为娃娃鱼。欧洲现在没有大鲵分布,但是史前时期却有大鲵生活,而在亚洲的大鲵被科学界发现以前在欧洲就已经发现了大鲵的化石。当1726年大鲵的化石初次被发现时,人们还以为是诺亚时期在洪水中死去的人类的遗骸,大鲵也被称作洪水的见证者。

世界那么多品种,很难告诉你呀楼主!青蛙就很明显啦!你这样自己想一下什么动物是冷血的,可以生活在陆地也可以生活在水上的那些!

一、何谓两栖类?
简单来说,两栖类是一群可以在水域及陆域生存的生物,包含最常见的就是青蛙及蟾蜍。其生活史必须经过完全水生的蝌蚪期,利用鳃呼吸;经过变态之后,成体大多能适应陆地生活,改用肺呼吸。
大多数两栖类的皮肤光滑,无鳞片或角质层,其通透性良好,因此防水效果不佳,体内水分容易蒸散,所以即使在陆地上活动,两栖类生活的范围也不能离水域太远。不过两栖类的体表可以分泌黏液以湿润皮肤,因此也不至於在陆地上活动时乾死。通透性良好的皮肤不论对幼体或成体的呼吸作用而言都很重要,国外有些两栖类成体甚至没有肺,靠皮肤来进行身体内外的气体交换。
二、两栖类的分类:
两栖类的分类地位为动物界、脊椎动物门、两生纲。两栖类的分类,最常见的就是成体有脚但是没有尾巴的青蛙,称为无尾目。另外,还有外型像蜥蜴但皮肤光滑的有尾目,以及有尾巴却没有脚像蚯蚓的无足目。
世界上约有无尾目的蛙类三千五百多种,除了南极洲之外,各大洲都有分布。有尾目的蝾螈,大约有三百五十余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及亚热带的地区。无足类仅约一百六十多种,主要分布於热带地区。

小鲵科
中国小鲵
隐腮鲵科
大鲵。
蝾螈科
肥螈。
锄足蟾科
淡肩角蟾、挂墩角蟾、口蟼掌突蟾、崇安髭蟾。
蟾蜍科
大蟾蜍、黑眶蟾蜍。
雨蛙科
中国雨蛙、三港雨蛙。
蛙科
弹琴蛙、小棘蛙、沼蛙、日本林蛙、大头蛙、阔褶蛙、泽蛙、大绿蛙、黑斑蛙、金钱蛙福建亚种、花臭蛙、棘胸蛙、虎纹蛙、竹叶蛙、崇安湍蛙、华南湍蛙、武夷湍蛙。
树蛙科
经甫树蛙、斑腿树蛙、大树蛙、红吸盘小树蛙。
姬蛙科
小弧斑姬蛙、饰纹姬蛙。
·黑鹳 ·卷羽鹈鹕 ·红脚鲣鸟 ·褐鲣鸟
·蓝翅八色鸫 ·东方白鹳 ·白鹮 ·白琵鹭
·黑脸琵鹭 ·红胸黑雁 ·大天鹅 ·疣鼻天鹅
·鸳鸯 ·金雕 ·虎头海雕 ·秃鹫
·燕隼 ·高山兀鹫 ·苍鹰 ·松雀鹰
·栗鸢 ·草原雕 ·乌雕 ·靴隼雕
·红隼 ·黑琴鸡 ·岩雷鸟 ·花尾榛鸡
·绿尾虹雉 ·血雉 ·灰腹角雉 ·红腹角雉
·藏马鸡 ·原鸡 ·蓝马鸡 ·褐马鸡
·白鹇 ·勺鸡 ·蓝鹇 ·黑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 ·黑长尾雉 ·孔雀雉 ·白腹锦鸡
·绿孔雀 ·灰鹤 ·黑颈鹤 ·白头鹤
·丹顶鹤 ·白枕鹤 ·赤颈鹤 ·蓑羽鹤
·花头鹦鹉 ·灰头鹦鹉 ·遗鸥 ·绿皇鸠
·雕鸮 ·雪鸮 ·草鸮 ·红角鸮
·褐林鸮 ·长尾林鸮 ·长耳鸮 ·鹰鸮
·棕颈犀鸟 ·冠斑犀鸟 ·双角犀鸟 ·长尾阔嘴鸟
·小苇鳽 ·朱鹮 ·小天鹅 ·游隼
·蜂鹰 ·蛇雕 ·棕尾虹雉 ·黄腹角雉
·黑鹇 ·白冠长尾雉 ·红腹锦鸡 ·白鹤
·大鸨 ·大绯胸鹦鹉 ·领角鸮 ·蓝耳翠鸟
......

1.无足目
2.有尾目
3.无尾目

两栖动物分类列表
迷齿亚纲:最古老的两栖动物,早期两栖动物的主干,生存于泥盆纪到白垩纪,其中包括爬行动物的祖先。
壳椎亚纲:古老而特化的早期爬行动物,仅生存于石炭纪和二叠纪。
滑体亚纲:丛三叠纪延续到现代,包括所有现存的两栖动物,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Apoda(蚓螈目Gymnophiona):无足而形态习性均似蚯蚓的两栖动物,可能历史悠久,但是可靠的化石仅为新生代,现代分布于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
吻蚓科Rhinatrematids:最原始的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鱼螈科Ichthyophiids:较原始的蚓螈,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是我国仅有的蚓螈。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分布于印度,介于进步和原始的蚓螈之间。
蠕蚓科Scolecomorphids:分布于赤道非洲的进步的蚓螈。
真蚓科Caeciliidae:进步的蚓螈,是蚓螈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分布于热带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岛屿中。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唯一的水生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有尾目Caudata: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幼体和成体区别不大,包括各种鲵和蝾螈,出现于侏罗纪,现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特别是北美洲,其次是东亚和欧洲,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主要分布于东亚的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2属3种,即北美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
小鲵科Hynobiidae:8属30余种,包括小鲵、北鲵、山溪鲵等,主要分布于东亚,北可到北极圈,西到伊朗,我国种类特别丰富。
蝾螈亚目Salamandroidea: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进步的有尾两栖动物,其中部分成员是高级类型还是原始类型尚不明确。
鳗螈科Sirenidae:特产于北美洲,身体细长,没有后肢。
两栖鲵科Amphiumidae:特产于北美洲,生体细长似鳗,四肢很小。
洞螈科Proteidae:包括欧洲的洞螈和北美洲的泥螈,终生有外鳃的水生两栖动物。
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其中有些种类可终生保持幼体特征,生活于水中。
陆巨螈科Dicampton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与钝口螈比较相似。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有尾亚目中的最大一科,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少数分布于欧洲和中南美洲,也是中南美洲仅有的有尾亚目。
蝾螈科Salamandridae:分布最广泛的有尾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也见于北非和北美。

无尾目Anura:包括各种蛙和蟾蜍,幼体和成体区别甚大,仅蝌蚪有尾。出现于三叠纪,现代绝大多数两栖动物均属此类,世界性分布,但在拉丁美洲最丰富,其次是非洲。无尾目可分为始蛙亚目和新蛙亚目,或进一步将始蛙亚目划分为始蛙亚目、负子蟾亚目和锄足蟾亚目。

有尾目Caudata

有尾目是两栖动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终生有尾,多数有四肢,幼体与成体比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陆生和树栖的,有些水生成员还终生保持有体形态。有尾目成员中的个体差异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其中最大的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身长可达1.8米,而最小的墨西哥的一些索里螈Thorius sp.身长不到3厘米。有尾目出现于侏罗纪,现在则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其中半数以上的科和种都分布于北美洲,东亚和欧洲也有一定数量,南美洲只有少数成员,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大洋洲则没有分布。

有尾目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
隐鳃鲵科和小鲵科在外表上和习性上相差很大,但共同拥有一些原始性状,如体外受精并有不少幼态性状,因此被同归入隐鳃鲵亚目,作为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代表。隐鳃鲵亚目的成员分布基本限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但是隐鳃鲵科的隐鳃鲵分布于北美而极北鲵除了分布于亚洲北部外,也分布于欧洲北部。

小鲵科Hynobiidae
小鲵科有9属35种,我国就有7属15种。小鲵科成员体型很小,身长不超过25厘米。小鲵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群,一类为陆栖,包括小鲵、极北鲵、爪鲵等,生活于林间潮湿的地面,仅在繁殖栖回到溪流中;另一类为水栖,包括北鲵、山溪鲵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远离水源。小鲵科分布基本限于东亚一带,但是极北鲵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至北极圈,西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极北鲵也十分布最北的两栖动物,另有一种分布限于伊朗。
有尾目的一科。全变态(个别种有童体型),多数有肺(仅爪鲵属无肺),体外受精。现有8属3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北纬27°以北地区,西至乌拉尔山和伊朗北部,北达北极圈南缘。该科除1属1种外,其他7属约90%的种集中分布于东亚大陆及其邻近岛屿。中国已知7属15种,多为特有种。
小鲵属四肢较发达,指4,趾5或4;皮肤光滑无疣粒。头部扁平呈卵圆形;躯干圆柱状,略扁,体侧有肋沟;有肺;尾基较圆,向后逐渐侧扁。仅见于亚洲东部,有20余种,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日本种类最多,中国有4种,分布于东北、华中和台湾省。陆栖为主的小鲵、拟小鲵、极北鲵、爪鲵主要生活于海拔120~1800米林间潮湿的草丛、洞穴中;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内石下或植物枝叶间配对产卵;繁殖期以后营陆栖生活;以多种昆虫、蠕虫、蚯蚓、蛞蝓、多足类等小型动物为食。水栖为主的肥鲵、北鲵、山溪鲵、副趾鲵多栖于海拔1000~4400米水质清澈的寒冷山溪内,繁殖期以后仍在水中或短时间上岸到潮湿环境内栖息,不远离水源;以水生小动物(虾类、昆虫及幼虫、蛞蝓)为食;尾甚侧偏,适应于在水中摄食和游泳。小鲵是有尾目中比较原始的类群。小鲵科的某些属种可以药用。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
隐鳃鲵科有2属3种,即美洲东北部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隐鳃鲵科成员终生生活在活水中,成体仍然保持有鳃裂,体侧有皮肤褶皱以增加皮肤面积用于在水中呼吸,前肢4趾后肢5趾。隐鳃鲵科的三个成员是现存最大的三种两栖动物,其中中国大鲵身长可达1.8米,日本大鲵[图]身长1.5米,隐鳃鲵身长0.75米。中国大鲵也是我国有尾目中最著名的代表,由于叫声似婴儿啼哭,又被称为娃娃鱼。欧洲现在没有大鲵分布,但是史前时期却有大鲵生活,而在亚洲的大鲵被科学界发现以前在欧洲就已经发现了大鲵的化石。当1726年大鲵的化石初次被发现时,人们还以为是诺亚时期在洪水中死去的人类的遗骸,大鲵也被称作洪水的见证者。

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