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酒集团招商:经济学需要解决的三大基本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3/29 13:08:59
是关于微观经济学的。

任何一个经济体,都面对着三个基本问题,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能自发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市场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市场经济的自组织过程。
  1.市场怎样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如果市场上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稀缺,其价格会过高,传递出供不应求的信息,生产者就会产生多生产该产品的动机,而消费者就产生少用或不用该产品的动机,进而引起价格下落,直到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
  如果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丰裕,其价格又过低,传递出供过于求的信息,消费者就产生多使用该产品的动机,而生产者则产生少生产或不生产该种产品的动机,进而带来价格上涨,直至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
  由此,市场自动解决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2.市场怎样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如何生产”是指生产者如何组合配置资源。是多用劳动力,还是多用机器设备;是用普通材料,还是用高档材料;是用一般技术,还是采用较高技术。关键是要看其要素组合成本价格是高还是低。如果使用资本比使用劳动力成本低,就采用相对资本密集的生产方式;如果采用一般技术比采用较高技术成本高,那就采用较高技术。企业会通过成本核算,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进行产品生产。通过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由此,市场自动解决了“如何生产”的问题。
  3.市场怎样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为谁生产”是指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它取决于市场上的家庭、个人的收入状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格局,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以及生产要素的占有结构。收入格局将决定人们对各种产品的消费意愿和支付能力,并使产品在社会成员(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由此,市场自动解决了“为谁生产”,即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问题。

揭示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规律,以便最优地筹集、开发、分配和使用资源,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帮助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人文社科
用户信息
您好:kitty838
秀才 二级 ( 188 )
• 我的提问 • 个人中心
• 我的回答 • 退出

同类热点问题
• 越王剑为什么在楚王的墓里
• 大哉孔子是什么意思
• 什么双向匿名审稿制度?
• 当亚洲是高气压时大洋州是低气压时是几月份的气压形势?
• 如何摆正班长的位子?
更多>>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
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
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订阅该问题

待解决
经济学需要解决的三大基本问题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0 天 21 小时
是关于微观经济学的。

提问者:高思良颂 - 试用期 一级

答复 共 3 条

张璁的出道,从他四十七岁开始,在那个时代这不是一个有优势的年龄了。但短短的十多年时间的酝酿,他却成为在官场运作极为成功的读书人。如果按部就班地走,张孚敬在充满艰险的宦海注定是走不远的。七次极为不易的冲刺,几近放弃之际,一个人的话让他有了最后的信心,御史萧鸣凤对张璁说:三年后你会中进士,再三年后就会大贵。不管是出与鼓励还是真的看星相得出的结论。1521年,当张璁第八次进京赶考时,鸿运果真来了。
照我的想法,一个人科举考了那么多年,到了将近五十岁的时候才当上官是算不上春风得意了,孔老夫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一般说人到此时精血已弱,锐气肯定就会衰减,况且这仕途本是凶险之地,宦海无边,稍有不慎,即可满盘皆输,由此想来安安稳稳地做个太平官,拿拿俸禄,也不失为人生画一个圆。但是张璁好像没有这么想,新科进士的冲劲,虎虎生威,决不会满足于做一个礼部的小办事员的,在看似平静的表相下,一股待机而动的暗流正在涌动。恰好此时无聊的正德皇帝给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说到正德,这真是一个地道的神经出问题的皇帝,在位时折腾着,做了不少莫明其妙的怪诞之事。比如皇帝不做,要封自己做个大将军,又在“豹房”里取阴补阳捣腾什么长生不死药,药没有炼出,命却贴进了,最后竟然连个龙种没有留下。继位的嘉靖就是过继来的侄儿。由此埋下了“大礼议”之争的祸根。表面上争论的焦点是尊封正德皇帝还是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考。而结点却是牵到了皇权与阁权,正统的朱熹理学与新兴的王阳明心学之争。这里要讲到张璁以前的一件事,离他中举六年前的1515年,他在南京时与任鸿胪寺卿的王阳明有过一次零距离的面唔,当时这位如雷贯耳的阳明先生的谆谆言行已被这位聪颖好学的有志青年铭记于心了。这次礼议之争,终于受用了。一开始他就用王阳明的思想武装自己了,旗帜鲜明地站在皇权立场上与旧阁臣进行殊死的斗争,几个回合下,转败为胜,最终走上了政治舞台的最前沿了。真所谓时势造英雄。但从后来的发展态势来看,真可称得上成也礼议,败也礼议。张璁受到嘉靖的信任得益于大礼议之争,由此他也被认为是破坏官场游戏潜规则的始作俑者。不是吗,试想从一个办事员,二年后,马上就升为兵部右侍郎,三年后就成为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升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辅臣了。这种坐直升飞机式的升擢,明代几乎没有先例。很多同僚们当然是不服气,认为他是政治投机者,是大礼议之争最大的渔利者。其后,虽说张璁在澄清吏治、清理勋戚庄田、罢撤镇守太监,整饬军队大刀阔斧叫好声不断,但是当初的礼议之争第一印象被人抹黑了,最后想洗清真还很难。
400年后,我们站在张璁的立场上想,觉得这里面妒忌的阴暗心理占很大的成分。当年张璁在年龄、背景、地位上毫无优势的前提下,要想实现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不出高招,只会是一个“英俊沉下僚”的结局。唯有以出奇制胜的政治手腕,才能从权势这种稀缺资源里占有份额,脱颖而出,最终达到目的。话又说回来,这种投机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可做并做得成功的。这种险也唯有张璁敢去冒。这是来自于他对自己的学识和洞察力的自信。张璁当年擦了一点嘉靖皇帝的边球,但是他擦到了,而且擦得很好,我想这就是对他的精明和胆略的最大褒奖。终赢得身前身后名。
张璁是1539年65岁时死在自己的家中,寿终正寝。之前的14年,张居正出生了,1582年死时却是被最信任的万历皇帝刨骨扬灰的。由此想来,张璁是幸运的。不过,自古时间最公正,从来不留贵人头,任何人只要曾经有过的荣华终要烟消云散的。唯有精神,如张璁,他还是永远的没有死去。
回答者:W44842712 - 秀才 二级 4-2 18:49

--------------------------------------------------------------------------------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回答者:Fanix - 魔法师 五级 4-2 21:10

--------------------------------------------------------------------------------

资金,技术,市场

我认为
回答者:风海潮 - 试用期 一级 4-6 15:28

--------------------------------------------------------------------------------

我也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积分规则
回答字数在10000字以内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匿名回答

©2006 Baidu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张璁的出道,从他四十七岁开始,在那个时代这不是一个有优势的年龄了。但短短的十多年时间的酝酿,他却成为在官场运作极为成功的读书人。如果按部就班地走,张孚敬在充满艰险的宦海注定是走不远的。七次极为不易的冲刺,几近放弃之际,一个人的话让他有了最后的信心,御史萧鸣凤对张璁说:三年后你会中进士,再三年后就会大贵。不管是出与鼓励还是真的看星相得出的结论。1521年,当张璁第八次进京赶考时,鸿运果真来了。
照我的想法,一个人科举考了那么多年,到了将近五十岁的时候才当上官是算不上春风得意了,孔老夫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一般说人到此时精血已弱,锐气肯定就会衰减,况且这仕途本是凶险之地,宦海无边,稍有不慎,即可满盘皆输,由此想来安安稳稳地做个太平官,拿拿俸禄,也不失为人生画一个圆。但是张璁好像没有这么想,新科进士的冲劲,虎虎生威,决不会满足于做一个礼部的小办事员的,在看似平静的表相下,一股待机而动的暗流正在涌动。恰好此时无聊的正德皇帝给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说到正德,这真是一个地道的神经出问题的皇帝,在位时折腾着,做了不少莫明其妙的怪诞之事。比如皇帝不做,要封自己做个大将军,又在“豹房”里取阴补阳捣腾什么长生不死药,药没有炼出,命却贴进了,最后竟然连个龙种没有留下。继位的嘉靖就是过继来的侄儿。由此埋下了“大礼议”之争的祸根。表面上争论的焦点是尊封正德皇帝还是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考。而结点却是牵到了皇权与阁权,正统的朱熹理学与新兴的王阳明心学之争。这里要讲到张璁以前的一件事,离他中举六年前的1515年,他在南京时与任鸿胪寺卿的王阳明有过一次零距离的面唔,当时这位如雷贯耳的阳明先生的谆谆言行已被这位聪颖好学的有志青年铭记于心了。这次礼议之争,终于受用了。一开始他就用王阳明的思想武装自己了,旗帜鲜明地站在皇权立场上与旧阁臣进行殊死的斗争,几个回合下,转败为胜,最终走上了政治舞台的最前沿了。真所谓时势造英雄。但从后来的发展态势来看,真可称得上成也礼议,败也礼议。张璁受到嘉靖的信任得益于大礼议之争,由此他也被认为是破坏官场游戏潜规则的始作俑者。不是吗,试想从一个办事员,二年后,马上就升为兵部右侍郎,三年后就成为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升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辅臣了。这种坐直升飞机式的升擢,明代几乎没有先例。很多同僚们当然是不服气,认为他是政治投机者,是大礼议之争最大的渔利者。其后,虽说张璁在澄清吏治、清理勋戚庄田、罢撤镇守太监,整饬军队大刀阔斧叫好声不断,但是当初的礼议之争第一印象被人抹黑了,最后想洗清真还很难。
400年后,我们站在张璁的立场上想,觉得这里面妒忌的阴暗心理占很大的成分。当年张璁在年龄、背景、地位上毫无优势的前提下,要想实现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不出高招,只会是一个“英俊沉下僚”的结局。唯有以出奇制胜的政治手腕,才能从权势这种稀缺资源里占有份额,脱颖而出,最终达到目的。话又说回来,这种投机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可做并做得成功的。这种险也唯有张璁敢去冒。这是来自于他对自己的学识和洞察力的自信。张璁当年擦了一点嘉靖皇帝的边球,但是他擦到了,而且擦得很好,我想这就是对他的精明和胆略的最大褒奖。终赢得身前身后名。
张璁是1539年65岁时死在自己的家中,寿终正寝。之前的14年,张居正出生了,1582年死时却是被最信任的万历皇帝刨骨扬灰的。由此想来,张璁是幸运的。不过,自古时间最公正,从来不留贵人头,任何人只要曾经有过的荣华终要烟消云散的。唯有精神,如张璁,他还是永远的没有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