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耳短发动漫少女:新中国外交的足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3/29 23:01:56

陈敦德介绍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要将我的一些书结集出版,我给他们起了一个名字叫《新中国外交年轮丛书》,这是个很富历史意蕴的名字,‘年轮’意指新中国外交55年来长成了一棵大树,大树的成长留下了一圈圈的年轮,我曾就此当面征求李肇星部长的意见,李部长说这个名字非常好,并且给与了肯定与支持。”
  记录新中国外交的足迹
  陈敦德这些记录新中国外交足迹的纪实文学著作是从建国前延安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半外交”写起的。
  抗战后期,罗斯福总统派遣驻华美军的一个使团进驻延安,与中共进行抗战合作。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产生了第一份外交工作的珍贵文件。这个美军使团被蒋介石限制而称为“美军观察组”。这是中共与美国当局接触的开始,该书翔实生动地记述了美军官兵在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的生活,美军与八路军的抗战合作,政治上的斗争较量,蒋介石重庆当局的破坏,乃至美军用汽油发电机在延安杨家岭礼堂里放映的轰动一时的第一部电影—好莱坞的“米老鼠”。该书名为《接触在1944———美军观察组》,书中使用了当年留下的一些珍贵照片。
  外交年轮丛书的第二本《合作在1946———军调岁月》,主要记述了美国德高望重的马歇尔将军担任总统特使,在华调处国共矛盾的前前后后。1946年军调执行部的这段历史,据陈认为,在过去一时期被忽略了,而这对中共的外交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早期阶段,当时中共1/3的中央委员都在军调部工作中受了锻炼。
  《崛起在1949———开国外交实录》中写到,在东单北大街东侧那条小胡同中之老外交部院子里,在1949年11月8日外交部建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外长说,“世界上有近二百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外交部才有二百出头的人员”;新中国外交队伍亟待壮大。
  《解冻在1972》及《起航在1979》,是将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建交的书。这两本书将毛泽东、邓小平先后分别主持解冻与建交两个阶段的秘密谈判,其针锋相对、波澜起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第十本书《跨越在2001———新中国建交谈判实录》中,在披露了中法、中加、中美、中日、中国与东盟各国等重要的外交谈判突破之后,钱其琛接受采访时回顾说,“我们已同16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220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经济文化往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丛书中其他的内容大都涉及到了建国时确立的外交方针,日内瓦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万隆亚非会议、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中法两国建交、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艰难与光辉的历程等等。
  让历史鲜活起来
  陈敦德既没有进过外交学院,也没有作为大使常驻国外,也不是外交部的资深顾问。是怎么想到写外交题材呢?
  陈敦德说:当尼克松1972年作其“破冰之旅”时,我正在南宁附近的壮族地区农村插队,我所在的农村地区一面青砖老墙上,还有当年抗美援朝时代留存下来的大标语“铁拳打美帝,保卫新中国!”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我与当地老百姓一直将美帝国主义视作是我们不共戴天的敌人,我们邻县的农田就曾经打下美军高空U-2侦察机。不言而喻,1972年毛泽东与尼克松的握手,意味着世界历史一个和平新时代的开始,这是一个重大的逆转,它在我心中留下了很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当国内10年动乱结束,改革开放时代开始的时候,我有幸来北京补读大学,学的并非外交或者国际政治;但是,了解1972年这个“重大逆转”的前前后后,却成为我在京城主要想做的事情。
  认定了的事情就要执着,不要怕失败。我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努力,经过8年的艰辛,走访了许多当事人,研究了无数的文献,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1988年9月在北京出版了我的第一部外交题材纪实文学专著《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一下就成为有分量的畅销书,一次就发行30万册,并在全国20多家报刊上连载或者是选载,立即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光明日报》称该书为“从专家学者到平民百姓都爱不释手的畅销书”。该书初版,获得了国家级的优秀图书奖及群众评选的“全国图书金钥匙奖”的一等奖。当时前总统尼克松尚在世,阅读了此书后,嘱将其在尼克松图书馆收藏,并为我做了亲笔签名。
  我真正体会到了“苦心人,天不负”的真谛,有了第一本,也就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书,就一本接一本地出了。
  陈敦德说,能写出这些书,靠的是热情与大家的支持。外交部老同志安国政(钱其琛任外长时的原办公厅主任)当年给他在老外交部楼里设了一个工作室,一台电脑,派了两个处长给他当助手,给他提供了采访老外长、老大使们及使用有关资料的方便。除此之外,他还广泛采访了事件的当事人,如原国家副主席王震,毛泽东与尼克松的翻译冀朝铸、洛德、章含之、乔冠华、伍修权、符浩、熊向晖、钱其琛、唐家璇等等。另外还要翻阅数以万亿计的文献,通过这些生动的采访,让历史事件重新鲜活起来,有血有肉,这可能就是大家都喜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