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模拟主持稿件:请描述一下什么叫科学素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3/29 20:33:49
主要针对高中生来说的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判别一个人是否具备科学素养,这个问题与如何给科学素养下定义、如何界定科学素养的内涵密切相关。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仍然是不统一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并能做出相应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做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社会信息流动的速度及信息内容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和手段的不同,因而对科学素养内涵的看法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解本国公众是否具有参与各种公共政策讨论的能力,是否保持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是否了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更关心的是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认为科学素养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劳动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世界各国学者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见解各异,但又不乏相互共同之处。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科学素养的内涵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部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的探究过程;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科学素养是可以测度的。美国国家科普作家协会于1957年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科学素养调查。1972年以来,美国一直坚持开展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并把调查结果发表在《科学与工程指标》上。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了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但是,目前各国的这种调查仍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只有在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调查过程中才能建立起成熟的、符合本国文化和特点的测试指标体系,才能观察到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和变化的趋势。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1992年、1994年和1996年组织了三次全国范围的调查,这是中国学者在这个领域内探索和研究的初步尝试。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又组织了公众科学素养的第四次调查。这次调查不仅改进了调查方法而且建立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观测网,为今后长期开展此项调查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那么,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呢?

去年秋季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曾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首次提出新的发展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所谓"全面",就是不能"片面"。不能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社会和人的发展;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高增长,而牺牲环境、资源、生态。所谓"协调",就是要注重"平衡"。中央提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着眼点就是"协调"。所谓"可持续",就是要着眼于长远,这也是"全面"和"协调"所追求的目标。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扭转将增长等同于发展的错误认识。长期以来,很多地方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一味地追求GDP的数量。不少地方乱铺摊子、争上项目,大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多年来,我国一直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之中。经济总量虽然只占世界的4%,而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这种发展方式显然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如果搞得好,经济社会就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而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毋庸讳言,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存在不少问题,如城乡差距、地区差异等,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上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这些"不健康"表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2004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在7%左右,大大低于去年的9.1%的实际增长速度。这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今后中国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把重点放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即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