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字印刷术:找雷友解决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3 22:41:53
如果不是用迅雷下载的资源怎样将它发布到迅雷网站上去

QUOTE]
《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发展史》是一篇由日本人是枝重治写的评述文章。按我估计,日文原版文章很可能刊登在日本杂志《无线电技术》或《无线与实验》(即MJ杂志)。
我手上的是,印在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十多年前推出的《音响与电视》丛书之《音响与电视技术荟萃》1988年7月第一版的上册里。该《荟萃》一书分上下册成套售卖,时价8.65元,当时属较贵的书,我于1989年元月购买。原书显示,该译文首先载于《北无通讯》1987年第2期(北京无线电厂的内部通讯?)
那天本坛网友发烧女友说“珍本”呀,故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印数,显示为1-15000本,算一般吧。相信今天有好多人没有这本书,没看过这篇文章。我身边认识的几位音响爱好者及电子爱好者也都没这本书。说一定真让发烧女孩说中了,实际印数不多而成为“珍本”。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读史可以清醒头脑,因为事实一再证明,往日的历史经常在今天重演。虽然这篇文章是讲电路发展的历史,技术性较强,但它谈的远远不止于技术。透过这篇文章,或许你发现,当今音响界的种种现象、种种怪态,在昔日早已发生和出现。因此,我才把这篇技术味甚浓的文章推荐给各位网友。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谅解。
这篇文章仅仅谈前置放大器的电路,并且大部分笔墨是写LP唱头的设计,也只写到八十年代初。但10多年来,这篇文章我读过不下二三十次,它已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影响我的音响观,除了自己的亲身实践之外,就要算这篇文章了,因为我觉得我所看过的任何一篇音响文章都没法与之相比。也常想,如果有同样高水平的论述功率放大器、音源、喇叭的文章,那该多好啊!
[/QUOTE]

(下面才是我写的——由问号组成——的“读后感”:D:D:D)
每次重读这篇《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发展史》,总令我产生不少思考与感概。即使是今天,我对着这篇文章,再翻一翻近个把多月来从英文DIY论坛偷师的几十页笔记,还是生出良多感想,更多的却是疑问:
————1、怎么看待几十年前的经典名器?今天的音响器材是否真的全面超过上一辈、上两辈、上三辈的?
这文章时里头提到的天朗AUTOGRAH音箱,我小鬼头手上的日本《无线与实验》(即MJ杂志)就有该音箱仍在登广告售卖。也记得香港发烧音响杂志里,那个叫弹弓杨的玩家写手,前几年把玩JBL很早期的号角舞台音箱时,评价是多么的高。

————2、看到里面所讲拙劣的QUAD 33电路。怎么看,其电路结构也与我们当年的收录机线路一模一样。这先否确实印证了原作者所说的光有技术不行呢?再进一步想,器材设计制造是否技术为先?是否要有文化底蕴?

————3、文章说到的JBL SG-520前置(好象今天日本市场仍卖大概折为人民币二万元)竟然用锗管这种电子业界众所周知的拙劣器件,也可取得这么好的音效。文章还说到装制直流放大器需要元件的高质素。这两处讲的都是器件,说法不是有矛盾吗?零件素质真的那么绝对重要?是不是我们今天也应该给机子换上价值二三千元的JENSON铜管银膜电容?

————4、文章说,七八十年代开始大量出现晶体管器材(应包括线路设计)。到今天还不是一样?哪个厂家还不是争先恐后去出新机型?目的是抢钱吗?
再看看放大器的电路形式,究竟有多少电路真正能超越八十年代以前的范畴?厂家一再宣称的许多放大器的新电路、新技术,难道不是炒冷饭吗?里面有多少唬人的东西?
美国名厂Threshold和Pass的奠定者、著名音响设计师、拥有多项电路设计专利的Nelson Pass先生在 DIYAudio论坛里曾很认真地讲过:今天95%的Hi-End前置放大器,电路比不上麦记早期前置JC-2(此机比《前置放大器设计发展史》专门介绍的LNP-2还要早)、今天95%的Hi-End功率放大器,电路比不上KRELL的第一台风扇版机子KSA50。
香港发烧音响杂志陈瑛光主编在93年一篇介绍二手器材的文章里写到,不少业内人士认为,KRELL的第一款KSA50是其顶峰之作,音色是最靓的。这与Pass所说相互印证。

sq03 2004-8-29 11:22

《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发展史》读后感

5、今天的音响是否高度商业化了?音响器材的素质究竟是不是媒体所说的那么好?媒体蒙闭了我们多少?
英文DIY论坛里深有研究的网友说,现今欧美HIEND数码器材所用的菲利浦转盘CDM12 PRO,远及不上其第一代全金属转盘CDM1。还有其它鬼佬网友论证,认为原因是:第一代转盘设计时,厂家对产品心中无数,因此不惜用最稳当的技术办法,生产第二代时,厂家懂得多了,就开始简化一些,越往后就越这样,因此造成音质变差。
这可以算作是音响被商业化的一种“成果”展现吗?
谈到商业化,我想引用一下早前我在讨论高级转盘是否骗钱问题时写过的帖子
有些在技术上很简单的事情,拿到市场上,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N年前,我还在校园里,阅读《无线电》杂志里的单片录放IC制作录音机的文章时,就猛然想到,所有的记录媒介包括磁带、录像带、光盘、硬盘,总有一天,必会被集成电路记忆体所取代。到今天,我这个基本观念还没变(事实上形势也朝着这方向发展),不过对有关实现过程的想法作了一些修正。
大家都看到,现在几十M的优盘已进入了千家万户,相信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和产量的扩张,几百M甚至几十G的优盘(存储器)降低到十块八块的价钱也指日可待。
这些东西是取代那些磁带之类的不便存储体的最佳品。老实说,技术上也不存在任何问题——凭我浅薄的知识,也知道它技术上的实现途径,硬盘录像机不是做出来了吗?
但为什么市场上又没见什么动作呢?这恐怕要从商业上找答案。
君记否,公认音质甚佳、一度被看好的DAT是怎么陨落的吗?当非洲一些国家生产售卖价格低廉AIDS药品时,美国售卖昂贵AIDS药品的企业不是要控告他们侵权吗?我国DVD机生产不是有外国这个厂、那个厂来收技术专利费吗?
当你认为使用相当简单的技术可以使“转盘的价格可以降下来”时,当我以前认为可运用简单的存储IC实现高品质的记录和重放时,厂商其实应该早已知晓,但它心里头可能打的是另一个算盘。
经济学上说,资本的本性是追逐最大的利润。站在厂家的角度来说,没有利润的事情是不会去做的。如果没有电脑市场的巨大需求和产生巨大的利润,CPU、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会发展得这么快吗?
回到我们所谈的。试想想,降低转盘的价格,商家他得到什么?用IC做成固体或可插换存储卡的收录机、录象机、CD机,要面临着侵犯知识版权的控诉,谁还去趟这浑水?即使补充发展一项防侵权的技术后,难免又要用遇到什么接口、什么规范等等问题,这些都逃不掉专利费(没有这些专利费吸引,就会缺乏市场推广的动力)。好啦,等到包括市场需求等其它问题一并解决了,到我们消费者手里,会是一个什么价钱呢?
伸手可及的美好愿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往往总是那么遥远,令人不胜希嘘。
音响何尝不是呢?
6、看看现在那些高档器材动辄就几十万上百万,功放输出没有二三百瓦好象还排不上号,一个个庞然大物,内部电路一个比一个复杂。不禁要问,今天是不是继续捧行《前置放大器设计发展史》所说的巨炮大舰主义?

7、、文章里讲到,音源的发展导致了器材整体设计的进化,单声道时代的前置放大器十分重视音调装置,到了立体声时代,该装置就弱化。现在已到了SACD/DVD时代了,器材有什么大变化?为什么没有?

8、里面讲的当今器材普遍是冷音色。是真的吗?是它所说的音源带来的,还是高度工业化后偷工减料生产的元器件带来的?抑或是那些可带来暖音色的零件生产用辅料没有供应之故(————鬼佬论坛里讨论就说到,电解电容去掉塑料皮后变靓声;一个鬼佬在他的个人网页里给出了他用木头重做电容壳的摩改图片;甚至还有人说器材里头能不塑料就不用塑料,否则会造成劣声)
冷音色是否是由于当今的设计取向造成的呢?前几天还看到一篇采访日本名设计师的文章。他的名字倒忘了,文章介绍说他早年参加过MJ组织的DIY比赛,后自行设立了47 LAB公司生产音响器材,其中一款使用LM3875集成电路的迷你型功放GainCard(据说只有巴掌大售价就高达人民币三万元)被外国DIY者争取仿造。他在访谈中就明确指出,今天的器材设计过于着重于声音的重现,而忽视了音乐的再生,他还说,五六十年代的JBL、ALTEC、TANNOY的音箱,相对现代许多音箱来说是十分富于音乐感的。
————9、读了这篇高水平的《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发展史》,感到日本人在音响方面包括设计制造、把玩、研究、DIY等有不少值得我们去了解甚至学习的地方。
记得韩国一个音响资深记者裴东根在当地有影响的报纸发表文章,称日本是世界上的音响大国,有相当道理。家电论坛上的老唱片前段时间就曾介绍过日本那几位音响评论界“大佬”,爱音乐至极,甚至死在音乐会现场。
日本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与美国交流特多。欧美不少好的音响器材被日本人发现并一一挖走。他们的口味可能比较怪,但收集、把玩过的音响确实很多,也不乏见地。香港的资深发烧友弹弓杨所大赞美国的老音箱,一早就被日本人把价格炒得老高。也得益于早期的历史关系,日本人得了出笼一篇篇的《真空管发达史》、《真空管博物馆》、《名机回路检证》。厂家层面的设计制造,虽然在相当多的方面没有得到广泛认同,但技术上日本可能不输于任何其它国家,器件的制造亦然。。
下面再谈一下日本的DIY情况,因为各界反映日本的DIY热甚高,而且我小鬼头对这方面感兴趣,也只有这方面的东西可供现炒现卖:D
(1)《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发展史》提及的金田明彦是日本著名的直流放大师设计DIY大师、也是MJ杂志的长期作者。鬼佬论坛里就说,他作为一个业余研究家,有着了令人惊讶的尊崇地位。笔者的资料显示,他到1998年末,他设计制作了共152件放大器等音响器材。
(2)MJ杂志还有一位固定作者洼田登司。他设计的前置、功放线路,长期在国内杂志的DIY文章里见到踪影,他在我们国内比较出名的是他设计的0DB后级及洼田式电源。

(3)据悉日本有三名DIY者在欧美国家很有影响。
一个是佐久间骏,专门制作直热胆功放。线路极为古朴,几乎全部使用直热胆、变压器耦合。互联网上有个人主页。
二是楠亮平。仅仅发表过三篇DAC文章(线路),一块价值不超10元TDA1543集成电路做的解码器,第一次参加MJ杂志的解码器自制比赛,取得音质项目并列第一名的好成绩。其所使用的无超取样技术(英文为NON OVERSAMPLING,实际上是取消数字滤波器的走回头路技术,但他用理论证明了在某些方面比超取样还出色),现在被英文DIY论坛上的网友争取采用于自制DAC中。
第三位是JEAN HIRAGA。法日混血儿。据一篇转自台湾的文章,300B就是由他介绍到欧洲后,而引起世界范围的300B热潮。此人还在欧洲的一本杂志上推出了他设计的极为简洁的纯A类小功率功放系列文章,影响甚大。

一楼的,你让我情何以堪

驴唇不对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