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口罩眼镜起雾:什么叫文化整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4 22:43:27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文化整合”已成为理论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以致有人说,“没有哪个时代会有这么多的书生对它投入这么多的精力”。[2](P2)在笔者看来,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基于中国社会的两个基础。

第一,尽管“文化整合”一词在最近一二十年才频频使用,但它概括的社会现象早在19世纪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运动时就已出现,当时国人奉行“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发展成为更深层次的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同时,更为彻底的革命派的共和观念也在滋长,并在20世纪中,另一种性质的近代意义的国家形式又形成。算起来,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侵蚀”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这是一项庞大的文化运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并不曾理智地有效地进行文化的统计、清理、统合、移植。尽管很多精英分子在某些方面,如“统计”或“清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整个文化工程的统计、清理、统合、移植不是某些学究们独自能完成的。它不仅是一项理论工程,也是一项实践工程,而且是一项全社会的工程。所以,没有全社会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我们的社会不曾系统地做过这件事。

不妨拿一件我们时常会碰到的事情来看。在法院,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上级要来人检查该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总动员。于是法院每天抽调部分干警,在院领导的带领下,跟其他相关人员一道上街清除污七八糟的广告,驱逐乞丐、小贩。除这些事情外,上级机关还常常布置如抽调法官去扶贫、支教、搞社教、抓计划生育、催公粮之类的任务。

中国的官僚、老百姓为什么会觉得如此职责不分的事情属正常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已习惯于“父母官”这一词对国家机关的概括。“父母官”意味着官员们像父母一样对不能自主的子女的“关怀”,“父母官”也意味着无微不至的“关心”。传统的中国人喜欢这样的官儿。但在现代观念中,这却是极其荒谬的事情。首先,在现代观念中,平等意味着人格自主、独立,而不是像一个未成年人一样被父母“关怀”。其次,在现代社会中,官员们的职务行为不应是出于“爱”或“关心”,而应出于法律的明文规定。另外,无微不至的“关心”也意味着无所不至的干涉,这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是不能容忍的。但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行政长官就是一切,这确实源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于是市委市府理所当然地可以指挥自己辖区内的一切机构。有人说英国的议会除了不能把男人变成女人,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行政长官也有类似的通天术。于是现实中行政肆意干预司法,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部门一个附属机构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也是导致腐败和司法功能瘫痪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在经济领域表现得同样激烈,如主体意识的淡薄、不适应淘汰机制等都是其表现。

由此可见,文化整合已成为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迫切需要对文化进行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商品经济格格不入。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经济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发展。同时,对人们的观念、意识产生剧烈的冲击。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地增强,主体观念也在滋长,“君子言义不言利”的观念正在改变,传统文化中的“礼”正被更加明确的法律规则所代替。从这一角度来说,目前的文化整合也具有自发需要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