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昕 情非虚构: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4 18:08:28
当资本主义受到质疑时,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思想界,前人进行了激烈论战。而最终无政府主义影响甚微,社会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

无政府主义倡导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反对政治和政治手段,认为政治权利机构破坏人之间的天然的社会合作性,对于社会只产生负面影响。现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基本有两个来源:古代中国的乌托邦思想和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潮流。作为一部国别史研究,本书也有助于丰富对无政府主义思想本身的理解。它的纯真性,它的直接导出社会亲和力的悟性和灵感,虽然常常被视为孱弱,因为对现实的无力而被不屑一顾,但其思想的芒锋至今犹存。

最早的革命团体

本书把无政府主义置于中国激进主义发展的线索中加以考察,充分论述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革命话语形成、革命思想建构和推动社会革命运动上所做的贡献。

早在晚清革命运动时期,革命者就已经在无政府主义里发现了与自己相似的观点和语汇。1906—1907年,巴黎和东京分别成立了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前者由李石曾、吴稚晖领导,受克鲁泡特金影响,提倡科学主义和未来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实施工读计划,提出知识与劳动结合的教育理念。后者由刘师培、何震领导,主要受列夫·托尔斯泰影响,关心妇女与农民问题,美化中国古代的乌托邦思想,提出农村公社等设想。在20年代初,无政府主义是中国革命思想及话语的核心,历史上许多后来被归纳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思想言论,最初是通过无政府主义的渠道提出和传播的。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新的对历史脉络的理解:自发开放的社会运动由晚清革命思想倡导,进而在五四时代成为时代变革的核心,结束于国共两党崛起、合作和分裂之后。也就是说,国共两党作为两大现代党派占据时局中心,宣告了开放性社会运动的结束。无政府主义运动受到国民党的镇压而退出历史,中国社会革命思想日益具象化、窄化。人们逐渐强调思想对于现实社会、政治、军事的直接实际作用,压制了一些更纯粹的幻想。

无政府主义内涵宽泛,内部纷争复杂。晚清时期,无政府主义潮流存在着多种不同,比如马叙伦所说的“天然自由”、张继对无政府主义暴力手段的关注、蔡元培的乌托邦幻想。民国初年,刘师复领导的广州无政府主义团体,体现出纯粹性和忠诚性特色;而江亢虎的国家社会主义则主张人道主义和非极端主义,被批评为不纯粹的无政府主义。新文化运动期间,无政府主义作为激进主义的核心得以广泛转播,北大教师中的三个团体之一即为无政府主义组织,与“《新青年》派”和“保守派”并列。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钱玄同、倡导过“新村运动”的周作人,都被认为是无政府主义者。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重要参与者、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匡互生,即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

现代革命思想的源泉

对于中国革命,无政府主义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它的道路是否能够在现实中行得通,而在于无政府主义作为思想的深远存在,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独立的批判视角。对于当时僵化的现实秩序,无政府主义也提供了一种清洗腐化思想、输入新鲜空气的途径。

毋庸置疑,无政府主义的内部统一性很小,但其基本主导和精神实质依旧有迹可寻。它的存在基本围绕着思想传播和社会活动两个中心,并随着革命的变化而改变定位。

无政府主义是现代民主思想的产物和源泉,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是其两个核心主张,二者皆为改造社会的手段。本书作者对无政府主义涵义进行了廓清,“无秩序”是人们一般对它的错误理解,“反政府”的理解也过于简单化。作者强调无政府主义的真正意思是“无统治”,反对政治,始终如一地批判霸权。无政府主义充分认识到实现民主的复杂性,强调革命手段与目的的一致,反对运用违背革命目的的手段。

作为社会革命的目的和手段,无政府主义者提倡文化革命,教育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巴黎无政府主义团体为代表,无政府主义者把教育视为改造社会的最重要手段。教育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新型的中国人,即在精神劳动和手工劳动方面都同样熟练的‘完人’。”无政府主义者提倡知识与劳动的结合,强调人的天性中“互助”和“合作”倾向要超过竞争和分裂,强调社会评价劳动才能、成果的公平性。这些主旨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内容,对于现代社会,其具体建设意义至今仍在。

无政府主义运动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造社会的实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如工读计划培养了革命的许多重要领导力量,工农联合、农村公社成为国民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设计来源。

我就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

无政府主义运动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造社会的实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