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苏轼拼音:老是出虚汉,怎么回事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4 17:42:46
我现在25岁,老是出虚汉,一动那汉就哗哗的,反正是比平常出的多,不知道什么原因,请指示。

可能肾有点虚吧,也不至于这样吧?

不会有什么肾炎之类的吧。?

这是自汗。
与肾炎挂不上钩的。

自汗: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 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
量少饮或不饮酒。
(5)节制房事。
(6)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可以吃点中药,中医治疗自汗效果不错的。

如果愿意,我可以帮你看看,开点中药。
QQ:505179808

上面的朋友说的是对的,不应该是肾虚,而是自汗。

汗是人体津液的组成部分,由体内阳气蒸化津液自肌肤达于体表而成。
故《素问·阴阳别论》说:
“阳加于阴谓之汗。”
它的正常排泄与人体阴阳,营卫的和调关系密切,因此,汗液缺医少药的正常与否可以反映人体阴阳,营卫的情况。正常的排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一般来说汗出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两种情况。
若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衣被过厚,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或气候炎热等情况下而有汗出,此属生理现象;若汗出过多,汗出的部位和时间特殊,颜色异常,并伴有其它自觉症状,为病理反映。

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
在《伤寒明理论·自汗》中指出:“自汗之证,又有表里之别焉,虚实之异味焉。”
故临床辨自汗,应当区别表里虚实。
若久病体弱,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兼见气短懒言,极易感冒,面色榖白,脉细弱等症,属气虚自汗,为肺气虚弱所致,因肺主皮毛,久病伤及肺气,皮毛不固而自汗出,动则耗气,气不摄津故汗出益甚;
若自汗出,动则益甚,兼见形寒畏冷,或四肢不温,舌淡白而胖嫩,脉沉细无力等症,属阳虚自汗,因阳虚则卫阳不足,不能固护肤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而自汗出,动则阳气敷张,津液随阳敷而外泄,故汗出益甚。
若表虚之人微感风邪,则自汗尤甚,因表虚卫气不固而时有汗出,风伤于表,营卫失和,腠理不密,故汗出尤甚,并常兼有恶风、头痛、身酸楚、苔薄白、脉缓等症。
若病人蒸蒸发热,汗出不已,兼见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等症,属里实热证。为外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或暑热内蒸导致里热炽盛,热蒸外越,迫使津液外泄,故蒸蒸发热,自汗不止。
就一般而言,自汗的原因,多见于气虚或阳虚,故前人有“自汗属阳虚”之说。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固涩剂:固表止汗)
[组成]
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30g。
[用法]
三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为粗末,每服9g,用小麦30g,水煎。
[功用]
固表止汗。
[主治]
诸虚不足。
身常汗出,液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短气烦倦。

玉屏风散《丹溪心法》(固涩剂:固表止汗)
[组成]
防风、黄芪各30g、白术60g。
[用法]
研末,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
现代用法:研末,每日二次,每次6--9g,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煎服。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表虚自汗,易感风邪(即易患感冒等)。
以上或可供参考。

肾虚
吃六味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