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之刃月蚀微博:什么是web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03:49:00
lsadflsd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历史。 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 链来链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 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但是,光知道网页里有哪些关键字,只解决了人浏览网页的需求。所以,Tim- 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 器可以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库。从理想的角度,这是很诱人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有次序的东西。Berners- Lee关心的是,互联网上数据,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所重复引用。举一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装了它后,到 Amazon上去浏览时,会自动告诉你某一本书在用户当地的图书馆能否找到,书号是多少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两个不同的互联网服务 (Amazon 和当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公享数据,给用户提供全新服务。

但是,语义网提出之后,曲高和寡,响应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指望要网页的制作者提供这么多额外的信息去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简直就是人给机器 打工。这违反了人们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个Page Rank技术,将网页之间互相链接的关系,用来做结果排序的一个依据,变相利用了网页制作人的判断力。想一想网页的制作者们,从数量来说,比纯浏览者的数 量小得多。但Google就这一个革新,用上了网页的制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将其推上了互联网的顶峰。

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 的网,那我觉得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 我们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产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观点。

Blog: 用户织网,发表新知识,和其他用户内容链接,进而非常自然的组织这些内容。

RSS: 用户产生内容自动分发,定阅

Podcasting: 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定阅

SNS: blog+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WIKI: 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百科全书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2.0是以P2P为主。

从技术上看,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那么,这种意义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语义网,有什么不同呢?语义网的出发点是数据的规整及可重复被机器调用,提出使用语义化的内容发布工具, 试图从规则和技术标准上使互联网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给互联网提供了线索。 WEB2.0则是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发布内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过用户自发的(blog)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SNS) 的互相链接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 因为这些线索是用户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户使用感受。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和阅读方式,到以互联网用户的个人portal(SNS)为线 索,或者以个人的思想脉络(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方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WIKI是个典型例子。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 更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

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还会有很多的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网。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 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的线索,提供相关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给整个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才是WEB2.0商业之道。

CODE:

Web关键字

[Web起源]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

[Web1.0]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 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

[语义网络]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 器可以理解的格式。

[Web2.0]WEB2.0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网。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的线索,提供相关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给整个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

Web 2.0真的会改变了互联网吗

经过10年发展后,人们通过互联网已经可以完成比之前多得多的工作,得到更丰富、更精确、更迅捷的反馈,以及更加美妙的体验。然而再过10年我们会发现媒 体,无论报纸、电视还是互联网,与现在都完全不同,手机而不是纸或pc成为最常用的载体;看电视不再是被动的收看电视台播放的节目而是自己订阅的,而节目 呢也许是某个人自己摄制的;你也可能在电视或者网络上看到你的手机在不经意间拍摄上传的画面,并因此获得一笔不菲的酬劳。这不是呓语,也不是幻想,这是 Web2.0给我们展现的互联网,届时上网将不再是简单的游戏或者阅读,网络将提供各种服务,无论是银行支付、旅游出行还是搜索爱情。

Web2.0对Web1.0的冲击

在web1.0时代信息的生产没有脱离传统的信息生产模式,即:记者-编辑-发布的精英模式;但web 2.0却完全颠覆了这个模式,麻省理工的《技术观察》称web 2.0"......在强调分众传播的对等信息交互,也就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这些信息的创造者,若干的博客汇集成新的信息输出者,每个人在挤奶的时候还 要喝奶,这其中自身的商业循环,绝不可能以浅薄的收费服务或者广告来衡量。"

首先挑动这种变化的就是blog,也称博客,这是web2.0中最为人所熟悉的元素。互联网上很早就他的影子,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它只是主流媒体的一种补充,不过今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正在改变人们对它的看法:blog正在成为一种主流媒体。

如果说发生在今年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博客还只是传统媒体的补充的话,那么半年后发生的伦敦系列爆炸案中,博客正式成为一种主要的报道方式,简单精确的 图片,简短直接的文字,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报道传至自己的博客中,人们开始习惯通过博客获得信息,而不是电视或者报纸,甚至不是门户网站。

除了个人博客外,博客也开始进入企业家的视野,进而形成企业博客。今年9月Google推出"Google与李开复博士"中文博客,对李开复跳槽引发的纠 纷都可以在这里查询和提问。同样微软也鼓励员工们写博客。通用公司副总裁鲍勃·鲁兹的"快车道"博客,已经成为通用公司与公众沟通的重要场所。正在这么做 的公司还有Sun、宝洁、波音公司等。博客正在逐步颠覆传统的新闻媒体。

在形形色色的文字博客之外,还有一种新的"博客",可以发布声音和图像的"博客",在Web2.0家族中被称为播客(Podcast)。它是收音机、iPod、博客和宽带互联网的集体产物。用最简单的方式描述,播客就是用嘴写,用耳朵看的博客。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播客还是新鲜事,在今年上半年国内还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播客网站,但笔者近日在Google中搜索播客,得到318,000条结果, 在百度中得到1,570,000条结果其中不少是播客网站或频道,虽然如此播客目前在国内还是面临几年前博客网站类似的局面,但在美国,2005年播客的 人数将达到450万,而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惊人的5680万。而传统广播公司、电视台、互联网站都从其中看到了机会和威胁。

我们也许可以从早期互联网的网络电台中找到播客的身影,但播客与网络电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采用rss2.0可以订阅模式,不再是单纯的音频文件,任何p2p文件都可以成为播客,任何个人都可以制作节目发布广播,任何拥有mp3、智能手机的人都可以自由的收听播客节目。

相对于传统广播或者电视台而言,播客不需要频道资源,不需要大量的设备,数码摄像机、录音软件、麦克风等目前家庭常用设备就可以帮助你成为一名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播客们常说每一名读者就是一名博客,那么每一名听众也就是一名播客。

播客的内容制作和收听方式极具个性化,打破传统的广播方式,因此它一经诞生,就受到传媒的注意,目前,海外广播公司纷纷开始增加播客节目,美国波士顿公共 电视台、加拿大多伦多音乐电台以及英国BBC公司都开通了正常的播客服务,美国卫星广播公司也将启动播客节目。同时播客也在影响娱乐界,唱片公司开始通过 播客建立歌手与歌迷之间的联系,不过这仅仅是开始。

互联网迈向个性化时代

在Web 1.0时代,网站之间是互不相通的,各网站自行其道,但在Web2.0时代借助rss和xml技术,实现网站之间的交流。Sina点点通、雅虎的my yahoo就加入数十家网站的内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信息。

但这一切还仅仅是表面现象。Web2.0倡导的个性化,与传统网站的个性化有本质的区别。在传统门户网站中,个性化意味着页面设计风格和内容组织方式而非 内容本身,不管怎样都没有脱离大而全的中心门户的特点。web 2.0倡导的个性化则意味着精而专,网站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好像同样报道超女,有人只做李宇春的新闻,有人只做张靓影的新闻一样,通过RSS将其组合起 来,这时的RSS就起到门户网站的作用,不同的是其中的内容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更精彩的还在于,个性化已经由用户层面进入企业服务层面,IT精英们已经在实践个性化服务。美国房地产交易地图网(HousingMaps.com)是目 前美国最受欢迎的房地产交易网站之一。它的特点就在于把时下流行Web2.0式网站craigslist的租房信息和Google Maps结合起来,以可视图钉的方式将全美房屋交易信息详细现实出来。

简而言之,web 2.0时代的个性化不是原来的网页个性化,而是服务个性化,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新的个性化互联网。

技术引领Web 2.0

一直以来技术人员都有这样一个设想,与其安装昂贵的软件,不如通过互联网来使用安装在服务器上的软件。Web 2.0中的AJAX技术使这种设想成为可能。

·AJAX赋予软件新面孔

AJAX的全称是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数种技术的组合。AJAX采用远程脚本调用技术,通过JavaScript语言与XMLHttpRequest对象来实现数据 请求,将处理由服务器转移到客户端,减少了服务器的资源占用,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采用AJAX开发的软件能让你在使用网络应用软件时感觉就象在本机上 一样。

目前AJAX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中,Google也许是AJAX技术开发投入最大收获最多的公司,AJAX已经成功应用于GMail、Google Suggest和Google Maps等网络应用软件中。

除了Google以外还有更多的公司在采用AJAX。在AJAX的帮助下Zimbra公司开发的电子邮件中,比GMail和HotMail更加互动。 Meebo.com公司也在即时通讯软件中采用AJAX技术,以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即使微软也不能阻挡AJAX的魅力,微软声称将在下一代 HotMail中加入AJAX工具条。

·开放API

以前的开放API(应用程序接口)主要指桌面应用软件,希望通过开放API融合更多的应用。在WEB1.0时代只有少数网站,比如EBAY, 亚马逊公司(Amazon)、雅虎公司、Google公司等,在设计之初就遵循各种工业化标准,进而开放API接口,正是由于这些开放的API,他们获得 了不少有趣、有意思的应用。但大多数公司当时还没有这种意识,不过在Web 2.0时代,开放API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对于公司来说,技术领域的竞争已经演化为标准之争,标准的形成在于有多少人在使用,因此开放API就意味更多的人采用,也就意味着标准。Google公司 显然深谙此道。它所推出的诸多产品都是基于开放的API标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Google map,开放Google Map的API后,Google公司无需花费力气做更多的市场推广,其他公司就会主动地整合它的应用。如前文我们提到的美国房地产交易地图网就是在其网站 中主动整合Google Map。正是看到开放后的巨大前景,微软、雅虎、Skype也纷纷加入其中。

·软件向互联网转变

在盗版最猖獗的时候,软件开发商曾经提出一个设想:免费软件,有偿服务;这个设想今天看来有望实现。

在美国诞生了一批新公司,其中就有Upstartle,该公司开发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文字处理软件Writely,进入该公司的网站,注册后就可以开始写 作,文档可以保存在该公司的服务器上,然后可以在任何地方打开。这种基于网络的文字处理系统很快吸引了大批用户,一度导致服务器堵塞。与writely相 同字处理软件还有goffice,Google也在加紧开发他的在线文字处理软件openoffice。

而软件霸主微软的参与也许更有震撼性。不久前微软宣布将推出Live战略,此战略以其旗舰产品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为基础,打造 Live.com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软件服务。在这个战略下微软将为Live捆绑多种软件,而且完全免费,通过广告和定购方式获取利 润,这是微软自.net以后的又一次战略转变,也标志着软件业向服务业转变的开始。

后Web 2.0更值得期待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web 2.0应用只是web 2.0初级阶段的应用,很多web 2.0应用的商业模式还处于晦暗不明中,web 2.0的倡导者们还在苦苦寻觅合适的商业模式,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web 2.0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方向,他带来的冲击将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很可将全面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Web 2.0改造传统电视

宽带的迅速发展使网络电视的普及成为可能,敏锐的互联网精英们纷纷把目光投向IPTV,希冀再挖掘一座金山,但如果以传统的电视台模式来发展IPTV,必然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怪圈,但以web 2.0的理念来发展IPTV则可走出这个怪圈。

数码产品的发展使用户制作电视节目的设备费用大幅降低,后期制作软件也可以免费从网络上下载,用户可以自己制作节目,然后将节目上传,由观众自由订阅,网站进而可以对高收视率节目实行收费,如此就改变了传统电视中观众只能被动收看节目的模式。

·网站小型化成为可能

WEB 2.0倡导专业模式使网站小型化成为可能。在web 1.0时代,网站无不走大型化道路,比拼的是编辑数量,网站规模,web 2.0的社会化、开放化的特性使中心不再成为必需,相反共同参与,使信息来源更加丰富更专业;而且小型化网站成本更容易控制。

与小型网站类似的个人网站将成为互联网的另一大特色。技术门槛的下降使个人建站更加容易,即使不知道HTML也可以轻松的搭建个人电台、个人电视台、个人DJ、个人游戏、个人商店将充斥互联网,甚至还可以拥有个人聊天工具,只有你的好友才知道。

·无线应用成为web 2.0应用的下一个扩展空间

中国是个手机大国,手机拥有量已经超越美国,无限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另一方面,网络终端小型化十分迅速,手写输入技术的应用使使用手持设备进行书写变得十分便捷。

一些web 2.0网站已经将移动博客栏目,但博客只是先行者,只是移动web2.0的初级阶段,更多的应用还将陆续产生,如播客、移动商务。

移动web2.0一旦发展起来,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的客户个体更易确认,服务更加精确。

结束语

现在的互联网是一个单向的互联网,Web 2.0正在将互联网改造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多向的互联网,网络反过来也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许将来SOHO将成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外出也不再需要旅行社的安排,因为你可以通过互联网安排好一切。

Web 2.0带来的冲击将不会仅仅局限于互联网或者媒体,它对我们的影响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大,美国《商业周刊》认为,从软件业、电信业、媒体业、市场营销业到娱乐业,几乎都将受到了这股趋势的强烈冲击,并且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Web 2.0下的门户网站建设

博客的出现之所以被称为网络世界的革命,是因为其极大的降低了建站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而使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能方便快速的建立属于自己的网上空间。随 着配套应用的快速发展,个人博客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加速成长为类门户型的微型个人网站。博客走进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从而将形成基于个人或小团体的以内容为 导向的群体,而其中一定会出现的佼佼者将在很大程度上从门户频道乃至专业网站手里夺走部分甚至大部分读者。这在IT业界和互联网行业正在得到验证。

Web2.0的定义,我认为是在web1.0的服务基础上,是互联网络用户从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从受众转向主体,从单个个体转向 社团的新型互联网服务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为用户提供优秀的发布平台、便捷的沟通和展示平台、顺畅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高效的信息整合机制变的与提供高质量 信息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Web2.0时代的竞争,将不仅仅是内容的竞争,而是综合服务的竞争,其中的关键点包括以上的数个方面。博客是web2.0 的最主要的代表。
[文摘]web2.0是一个读写的互联网、一个依靠链接组织起来的互联网。

一边是写,写的人活跃在各种各样的“节点”上,使用各种工具向互联网上传递着数字化的内容,这些内容被保存在数据库、文件系统,甚至是行动中的手机、 PDA;一边是读,读的人活跃在各种各样的“主页”上,这里的“主页”已经不能简单的称呼为某个网站的主页,而是互联网上N个活动的节点的主页,一个“主 页”上的内容,可能来自几十个节点,“主页”的编写者同节点的所有者一样,也在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从节点读取内容,“主页”的编写者的主要工作已经从创 造内容变成了收集和整理内容。

博客

博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由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向信息提供者转变的需要,从而得到快速的发展。博客通过RSS、博采、Trackback、 TAG等技术,在个体之间已初步形成了社团氛围和初步的社团机制。可以预见,博客服务提供商们将能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来加强这种社团性联系,如SNS等。 博客圈子的形成,将在另一层意义上大规模提高其内容产生质量和数量。

互动

博客与互联网络的互动、博客之间的互动客观上要求BSP提供商适时提供博客与博客网站之间的互动,需要博客网站为博客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只有这种互 动,才能将博客内容提供质量提高,而进一步深化博客信息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博客网站的门户效应将极大影响某类博客的发展态势和发展程度,而博客门户也 会因为博客发展程度的原因而停滞或加速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在国内现有BSP竞争格局下,单纯的BSP服务和单纯的门户内容提供模式都是缺乏竞争力的。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需要从博客网站和频道定位开始, 逐步强化互动意识,探索互动的方法和技术。Web2.0时代的门户频道建设虽应从传统门户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挖掘自身网 站博客的优秀内容。才能使2.0门户拥有大大超越1.0时代门户的资讯生产能力和整合、吸纳传统门户优秀内容的能力。极端的说,即便有更好的产品来取代博 客,探索门户同博客的深度互动平台也必不可少。

[文摘] 随着支持RSS和XML-RPC的BLOG站点的兴起,WEB2.0的概念也跟着兴旺发达广为传播,就可以理解了。BLOG作为能够体现web2.0中 “节点”概念几乎全部要素的一种形式,是存储和输出数字化内容的最佳载体。但是,纵观国内BLOG站点,多数都是提供了输入数据的界面,却没有能有效的让 自己再次成为“节点”,实在是有些可惜。

博客相关技术

伴随博客出现而围绕博客服务的技术主要有:博采技术、内容聚合技术、同步技术、SNS技术和tag。博采技术为用户组织了随时摘取有用内容的有效工 具,其前提是用户认知到这个信息;RSS技术则将有用的信息源聚合起来,随时将信息源提供的信息发送到用户平台,Trackback技术则将博客团体内其 他成员的动向信息传递给用户,保持成员间的有效沟通;SNS技术用于凝聚社团的整体意识,tag是网民自主分类工具。可以说,基于博客单体的技术开发已形 成体系并走向深化。与此对应的是,博客网站门户和频道的技术实现还停留在零的状态,甚至连第一代门户的技术都不如。

[文摘]如果把wikipedia中的web 2.0的描述当成“定义”或者“经典”是非常片面的。 其实wekipedia并没有能下出一个定义,只是说明了哪些东西属于目前所说的web 2.0的技术:

CSS + XHTML

AJAX (最近很红火的新概念老技术,我自己的理解和定义是:通过网页内的javascipt调用来减少web页面刷新的必要性来提高web可用性的一种古老技术)

通过RSS/ATOM同步数据

通过RSS/ATOM聚合数据

友好的URL (例如uuzone的blog url: www.uuzone.com/blog/mao 而不是www.uuzone.com/app/showblog.do?blogid=91829&show=1&session= iuewqiyq32 之类的url)

支持按照blog的方式来发表 (说实话我不理解,为什么支持按照blog的方式来发表就算web 2.0 )

采用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API或者XML的web service (其实REST本身就是很古老,而且定义不是非常严谨的。 不过我一直非常欣赏REST方式的web serivce界面)

社会性,能把东西分享给朋友等 ( 这就算2.0? )

其中还说了一些更general的东西:

系统的数据交换要很容易

一些数据应该由用户创建和拥有

完全是web based.

博客门户与博客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与传统门户主要为浏览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不同,web2.0时代的门户,将承担以下的功能:1,与传统门户相同的内容服务功能;2,激励或激发专业 博客生产内容;3,提供全息信息,聚合各方信息的功能;4,信息互动的功能;5,梳理信息功能;6,促进、激励博客群形成的功能;7,商业性的博客频道还 须建立商业链。只有不断的进行此类功能的开发,才能给博客门户带来持续的竞争力。

[文摘] 当网民们打开IE输入news.sina.com.cn就可以看到新闻的时候(请不要把我想像成为和你一样的有觉悟),他们还有什么理由要去费劲的搜集RSS种子?

Web2.0现在有了原旨主义者们,缺少的是“职业者”们,他们才会是实实在在推动Web2.0在中国更广泛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职业者”才会是真正把Web2.0给大众化的使者。

没有大众化的Web2.0只会继续迟缓在中国的普及力度,空想构建出来后,更需要实践者们去身体力行,我想keso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Raymond,而不是Linus,而如今中国的Web2.0,缺少的正是Linus和Redhat。

Linus让我们在中文Web2.0上不至于落后,以至于我如今除了Blog,好使的都是国外的产品;Redhat则能让更多的中国普通网民用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把Web2.0用起来。

内容生产的革命性变化给博客门户内容生产部门带来的革新

博客门户内容生产的意义在于拣选信息和高效呈现。博客门户平台担负着用户互动和内容呈现两大任务。博客个人门户和博客网站大门户的互动,必须建立在基于博客相关技术(外部技术)和集取网站博客内容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内部技术)之上。

程序

传统编辑在进行编辑工作时,其工作重点是把握文章质量、页面呈现质量、图片质量以及专题制作质量。而在2.0环境下工作的编辑,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上一系列的拣选机制,把相关于门户呈现的内容博客文章聚集起来,实现大门户和小门户的互动。

网络编辑2

什么是Web2.0

Web2.0是以Flickr、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Blog——博客/网志: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后来缩写为Blog。Blog是一个易于使用的网站,您可以在其中迅速发布想法、与他人交流以及从事其他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RSS——站点摘要: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的技术。最初源自浏览器“新闻频道”的技术,现在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例如Blog。

WIKI——百科全书:Wiki--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网摘:“网摘”又名“网页书签”,起源于一家叫做Del.icio.us的美国网站自2003年开始提供的一项叫做“社会化书签”(Social Bookmarks)的网络服务,网友们称之为“美味书签”(Delicious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美味的;有趣的”)。

SNS——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Sofwaret,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

P2P——对等联网: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点对点”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IM——即时通讯: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软件可以说是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聊天一直是网民们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网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已经从初期的聊天室、论坛变为以MSN、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

RSS为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易供稿)的缩写,是某一站点用来和其它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新闻聚合工具软件(例如SharpReader NewzCrawler、FeedDemon RSSReader),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可见,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用户发现网站内容的更新。在高速高质高效成为主流呼声的互联网时代,RSS无疑推动了网上信息的传播,提出了另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RSS,原意是把网站内容如标题、链接、部分内文甚至全文转换为可延伸标示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格式,以向其它网站供稿,使用者可以用一般的浏览器观看,也可以用特殊的“阅读器”软件来阅读。

-----------------------------------------------------------------------------------------------

历史很重要。对一个技术的学习也应当从历史出发,通过其在时间形成历史的流变,得以知晓现状,甚至能够预知未来。

那Web1.0是什么呢?

他们说,记得静态HTML的WWW时代么?

(那个时代的WWW应用、人们的Web体验、对社会的影响如何?)

那么动态HTML和静态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对了,他们是真这么叫的。

(在效果和影响上,与1.0相比,扩展和加深多少?)

要呈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Web服务端的程序,应用户的请求,取出数据,加上事先设计的模板,动态的生成Html代码,发送到用户的浏览器那里。

他是1.0系列,应为用户在浏览器中所见和Web1.0一样,它有0.5的升级,因为数据不是事先制作并发布,而是动态生成,和用户的需要交互生成。

那好,再加0.5,到Web2.0,变化是在哪里呢?

(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变的,会继续朝着什么方向改变互联网和社会呢?)

更新:关于各个版本的差别,看看亚马逊的例子。

事情没有那么幸运,Web2.0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阶段,是促成这个阶段的各种技术和相关的产品服务的一个称呼。所以,我们无法说,Web2.0是什么,但是可以说,那些是Web2.0。

WikiPedia的Web2.0条目下列出了这些条件:

*CSS和语义相关的XHTML标记

*AJAX技术

*SyndicationofdatainRSS/ATOM

*AggregationofRSS/ATOMdata

*简洁而有意义的URLs

*支持发布为weblog

*RESTian(preferred)或者XMLWebserviceAPIs

*一些社会性网络元素

必须具备的要素有:

*网站应该能够让用户把数据在网站系统内外倒腾。

*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

*完全基于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过浏览器完成。

(以上内容引用自英文版维基百科)

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过,对于其中谈到的几个要素,大家还是公认的。

-基于RSS/ATOM/RDF/FOAF等XML数据的同步、聚合和迁移。

数据不再和页面和网站混粘在一起,它独立了,它跟着用户走。这是Web2.0的很重要特征。这也是为什么Blog是Web2.0的代表的原因。在网志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独立的一则则的网志。

独立,然后有物理表现。现在,就能让他们活跃起来。透过对XML数据的处理,这些内容能被自由的组合,被各种应用程序,不论是Web程序还是桌面程序等呈现和处理。

当然,最重要的是背后的人。

-社会性因素。

内容跟着人走,内容又能够被用户自由的组合,也就是说,用户能够自由的借助内容媒介,创建起一个个的社群,发生各种社会性的(网络)行为。

此外还有标签以及建立在开放标签系统之上的Folksonomy。

-第三个公认的因素是开放API,

这个技术性稍强些,得另花时间研习,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map等。

从Web应用的产品/服务生产者角度来说,该如何创建Web2.0的产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么几点,一个是微内容(这里有定义),一个是用户个体。除了这两个最基本的之外,还可以考虑社群内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cnbruce收藏的一些API内容:http://www.cnbruce.com/blog/showlog.asp?cat_id=34&log_id=709

微内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算是微内容,比如一则网志,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这些微内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它的数量、重要性,还有我们对它的依赖,并不亚于那些道貌岸然、西装革履的正统文章、论文、书籍。

对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是互联网所开创的平等、民主、自由风气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联网相关技术消减信息管理成本之后的一个成果。

我们每天都生产众多的微内容,也消费着同样多的微内容。对于Web2.0来说,如何帮助用户管理、维护、存储、分享、转移微内容,就成了关键。

用户个体。对于Web1.0的典型产品/服务来说,用户没有具体的面貌、个性,它只是一个模糊的群体的代名词而已。但是对于Web2.0的产品和服务来说,用户是个实实在在的人。Web2.0所服务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如同幽灵般的概念。并且,这个人的具体性,会因为服务本身而不断地充实起来。

如何为这个具体的个体服务,是Web2.0设计的起点。

因此,一类可以被称作Web2.0的产品/服务将是这样:

服务于用户个体的微内容的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的平台。

其他的呢?恐怕就设计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内容的XML表现;微内容的聚合;微内容的迁移;社会性关系的维护;界面的易用性等等。

以及是否就是开源、参与、个人价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许多方面起头并进又相互牵连的一个新的阶段的到来。因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对于Web开发人员来说,Web2.0意味着什么呢?

他们说Web2.0阶段,Web是一个平台,或者说,Web正在变得可编程,可以执行的Web应用。野心家们设想这个它的终极目标是WebOS。

Web1.0时候,Web只是一个针对人的阅读的发布平台,Web由一个个的超文本链接而成。现在的趋势发生了变化,Web不仅仅是Html文档的天下,它成了交互的场所。

Web2.0Conference网站的横幅引用JeffBezos的话说“Web1.0ismakingtheinternetforpeople,web2.0ismakingtheinternetbetterforcomputers”。

具体来讲,他们说Web成为一个开发环境,借助Web服务提供的编程接口,网站成了软件构件。

这些,就是WebService的目标吧,信息孤岛通过这些WebService的对话,能够被自由构建成适合不同应用的建筑来。

一些例子:del.icio.us、flickr、a9、amazon、yahoo、google、msn等提供的编程接口衍生出的各种应用。

为什么要开放APIs,这涉及到集市中的商业方面的技术策略。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是什么呢?

这种交互不仅体现在不同的网站服务之间,同时还体现在用户和Web之间在浏览器上的交互。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味书签的收藏中Web2.0和AJAX如此相关的一个原因。

在Web页面上使用桌面程序有的那些便利,真的是很享受的事情。这恐怕也是Web可编程的一个方面,Web页面不再是标记和内容混合那样的简单,它就是一个可以编程的地方(是这样理解吧?)

有人反对说,AJAX的使用对搜索引擎不友好,只有Web1.0的站长才关心这个事情吧,在Web2.0时候,站长应该关心的是用户参与的便利、用户的自由度,至于搜索,有RSS/ATOM/RDF等,更本用不着操心,Google不是已经顺应这个趋势,让大家主动提交了么?

可编程的第三个方面,是否在于Web应用和桌面应用之间的无缝连接趋势的出现?类似这里说的“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

编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数据的操作,因此,对于网站来说,除了WebService接口之外,最近为简便方式就是将内容以RSS/RDF/ATOM格式,或者有意义的XHTML格式输出,同时实现内容和表现的分离。

[Web2.0是个历史学的概念,而非是个技术性的概念,它是对Web发展历史断代的成果。对这个概念的梳理,能帮助我更好的把握互联网正在发生的技术与文化。]

---------------------------------------------------------------
中文网志圈谈论的Web2.0内容摘要:

-“Web2.0是用来研究现象、发现规律的东西,不是用来招商引资、搭台唱戏的东西。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应用采取与用户互动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内容是由用户产生,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互联网创造的过程中的时候,其实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思潮。在这种思潮之下,一些新的技术开始出现,一些古老技术重新焕发了生机。随便你怎么表述这样一种现象,但现象本身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管是叫它Web2.0,还是社会化互联网。”[Keso:老冒给Web2.0浇了一桶冷水]

-“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一个是,web应用的数据格式开始逐渐出现了交换“标准”...这些标准...更加容易被机器自动化处理...能帮助人更好地过滤和定制化信息。其次,更多的服务将以webservice的形式来提供,...这使得web服务可以被互相集成,从而诞生更多新的服务...人的重要性被提高了。过去web更多注重在信息提供,而现在的越来越多的应用更加关注人,也就是所谓“社会性”。此外web的可用性改进正在被越来越重视...”[老冒:朝web2.0泼点冷水]

-“我认为Webx.x是人们为了区别不同时代Web的发展而使用的,而这些概念也是经过归纳出来的结果。抓住对方向,如Wikipedia中所提到的朝向互动及社会网络的方向发展,不论应用何种技术,只要能达到目的都是很好的。甚至作为一般的使用者,都可以不去理会Webx.x的讨论,因为我们都已经在使用这些技术或网站了。”[图书馆观点:Web2.0]

-“RSS逐渐成为在线内容提供服务的标准发行平台。Blog以及user-generated内容的兴起。MyYahoo提供的RSS整合型服务。同时提出了值得密切关注的一些发展中领域,其中包括搜索技术,个性化,User-Generated内容(包括blog,评论,图像和声音),音乐,短视频和Accessibility(易访问性)”[Owen:MaryMeeker新作-关于DigitalWorld的发展报告的摘取]

-“我们谈论的Web2.0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可读写的网络,这种可读写的网络表现于用户是一种双通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说网页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传统的“Push”模式演变成双向交流的“Two-WayCommunication”的模式。而对于Web服务的开发者来说,Web2.0带来的理念是服务的亲和力,可操作性,用户体验以及可用性。”[Owen:BaCKpACK-体验可读写的Web服务]

-“web2.0是一种可以被分发的信息概述,web文档被格式化成了web数据。我们不会再看到不同旧地信息,现在我们所注意到是一种聚合、再混合内容的工具。”[songzhen:也说Web2.0的翻译]

-“从这些应用中可以看到:如果基于传统的HTML,同样的功能实现将变得非常复杂和不稳定,数据的再生产和交换成本是很高的。所以:RSS这个标准最终要的贡献就是使得互联网的大部分网站变得可编程:类似的例子还有Blog中的:TrackBackPing等机制,这些机制都是依赖XML/RPC实现的。当初为Lucene设计一个RSS/XML的接口也是为了这个初衷,它使得全文检索服务可以轻松的嵌入到各种应用中,通过关键词将各种内容之间实现更丰富的关联(WellReferenced)。”[车东:RSS,简单协议使得互联网可编程]

-“聚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聚合(通常来说,更好的聚合应该基于个人知识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很显然应该成为新一代或者说web2.0架构的核心之一。还有,你会重新发现,恰好是分散带动了聚合,聚合促进了分散,通过聚合的思维,互联网的网络状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密集,web2.0就变得越来越有趣味,它将web1.0时代的硕大节点即门户网站不断消解,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自然网络图谱。”[Horse:rss,聚合的无数可能]

-“新的web2.0网站都依赖于用户参与、用户主导、用户建设”。[Horse:Web2.0这个词]

-Keso:Web1.0与Web2.0的区别

-“表面上看,Bloglines取代了门户,成为一个新的中心,但这里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门户是只读的,它带有某种锁定的性质。你可以离开门户,但你无法带走门户的内容。Bloglines则完全不同,你觉得它好用,就会继续使用,有一天你不再喜欢Bloglines,你完全可以导出你的OPML,到另一个RSS订阅网站,或者干脆用客户端软件浏览同样的内容。所以,像Bloglines这样的网站,是可写的,你可以导入,也可以导出。就像你对信息拥有选择权,对服务提供商也同样拥有选择权,没有人可以锁定你,主动权在你自己手上。”[Keso:再说信息选择权]

-“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等Web2.0服务,通过开放API获得了很多有趣、有用的想法,并借助外部的力量,让用户获得了更好的体验。更多大公司也加入到开放API的潮流中,Google、Yahoo!、Amazon、Skype。Google桌面搜索今年3月才开放API,很快就产生了大量的创造,大大扩充了可搜索的文件格式。”[Keso:开放API]

-“归纳:web1.0天天谈门户,web2.0谈个人化;web1.0谈内容,web2.0谈应用;web1.0商业模式,web2.0谈服务;web1.0谈密闭、大而全,web2.0大家谈开放、谈联合;web1.0网站中心化,web2.0谈个人中心化;web1.0一对一,web2.0谈社会性网络;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么呢。。。”[van_wuchanghua:发现了N.HOOLYWOOD,我还知道你今年夏天要干什么]

-“我认为Web2.0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性: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读与写并存的表达方式.社会化的联合方式.标准化的创作方式.便捷化的体验方式.高密度的媒体方式.”[飞戈:Web2.0与未来的网络]

-“用RAILS写的网站带有典型的读写网络的特征:RAILS创建的三个架构中的ACTIVERECORD这个模块中,如果你读读它最重要的基类ActiveRecord::Base,你会发现有CREAT,EDIT,SAVE,DESTROY这些方法已经天然包含在内了,这让实现一个数据库的CRUDS行为变得如此简单。由于这些类的方法直接和网页的名称映射到一起,这使得网页本身就像一个可以编缉的数据库的数据项。”[Blogdriver:RUBYONRAILS,wEB2.0世界新生的创造力]

-“Greasemonkey一定名列前茅。这个通过UserScript就能修改任何网页输出效果的插件极大的提高了用户阅读的自主性,一推出就引起了轰动,同时也引来了不少争议。”[Webleon:platypus,完全可写的互联网]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Server”向“Web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滑稽”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Don:Web2.0概念阐释]

Web2.0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和Web初期的开放有很大不同,有以下几种突出的表现:

内容方面。

-内容的创作共用授权。它的广谱和可选择性,让它具有了足够的生命力。CC先是在网志圈中广泛采用,后来许多商业公司也纷纷采用CC方式(比如BBC);先是文本世界采用,后来逐渐推广到了多媒体世界,比如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等。一场自由的文化(freeculture)运动在各个方面悄然铺开。

-内容来源方面的开放。和早期的Web阶段相比,由于使用相关设备的成本降低,利用相关技术的门槛减低,人们可以自由生产并发布各种内容,比如文本信息,比如语音记录,比如视频录制等。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不再仅仅是商业资本或者技术精英的特权。在Web的新阶段,原来在商业、技术与大众之间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落差被削平。消除信息垄断和去中心化已经成为可能。不仅如此,信息的生产和消费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生产/消费的对立,变成了参与式的信息集市。

Web主体方面。

-商业网站也渐渐采取了开放的、参与的模式。除了内容上的CC授权出现之外。原来并不外露的内容,也随着blog、podcasting等的兴盛而对外开放。一些网站还在技术层面开放,比如开放源代码,比如开放APIs(编程接口),让自己成为一个平台,让用户可以参与衍生产品的创造,用户本身也是产品的生产者。不仅是内容、技术层面,在鼓励用户的参与上,也有相应的开放出现,比如一些新闻网站的RSS源的输出、引用通告(trackback)功能的采纳、blogthis便利的提供,无一不是让用户参与到内容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

-个人信息层面的开放。有开放,才有交流,才有社会行为和形态产生。个人内容的开放是与一类Web2.0服务的兴起有关。它涵盖了内容(文本、声音、影像、视频)、关系、行为等等。
参考资料:By Grasse!个人见解!没有抄袭!希望可以帮助你!

Web2.0是以Flickr、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