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消红血丝:关于李清照的文言文传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0 06:37:07

文不对题
发得多就行了?刷分也不是这样刷的啊!
区区两分就能成就这么多的三级助理,三级秀才?
无语,
请回答问题的朋友看清别人问的是什么问题再作回答
楼主要的是简介,可我只知道一些相关的文言文评语,希望对你有帮助,本人目的并不是为了分,你可以不给我。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其坚毅安详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地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不犯愁呢?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全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告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地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原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土。”

浙江金华有南北朝时因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半壁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咏楼》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倒像一个亟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这座楼。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鸡群,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我仰望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逖闻鸡起舞,想到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

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是因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亲表姐。但是李清照与他们概不来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希望收复失地,“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迫害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们血泪的呼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宁,我们的女诗人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尊。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读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拨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抱歉,文言文版没找到,散文版不错哦

  易安版

  日暮了。夕阳斜照在荷上。清波微微颤动,惊碎了池塘中的影子。荷粉色的瓣儿落在水中,仿佛是梦落了下来……

  我独自泛舟池塘。荷叶十分茂密。临水的亭子中摆着才用过的酒杯,那珍藏了好久以前的梦呵。浅浅的春光泛起。荷淡淡地挺立着,含苞未放。想起白天在秋千小阕的秋千上背诗的时候,风拂过身旁,亦拂过我的心。提起笔,用素手写雨季的心事……无赖,唯有独自细想心事,看飞满落花的芳径,看柔梦浅荡的池塘,你静静开放,挺立无声。

  清晨起来时拉开满帘的落花。香烟已经消尽了。我平日最爱读的是渊明诗词,最爱的花是菊花,但却没有人知道,我心中最重要的确实静静绽放的你。想起他已经远去,赠给我写满泪书的帕儿,包着簪子的血泪……抛来的是忧愁。若无事,我回细看家中的金石古器,或者到池塘泛舟。因为你,让我心事尽诉呵。再或者便在菊花开放的时候,饮酒。酒带走了心中的愁,亦让我断魂。只是无事,数着他归来的天数,已经是二十一天了。无事,便只好唤来丫头。

  “行香,准备些酒来。再拿纸和笔,帮我砚墨。”

  行香素来知道我饮酒后必要写词。于是她早早地砚好了墨,只等我去喝酒了。我浅尝了一下酒,只觉得味淡。我心中知道,行香必将酒中掺了水。她怕我喝多了酒伤身子,又怕我喝多了酒便说些伤神的话来。于是我也没在意,便开始喝酒。我想起昨夜下了好久的雨,拍打着房檐,点滴寂寞。便想到你,只愿你身未残,体未破,寂寞点滴。

  醒来时,已经是黄昏了。没想到浅酒也会醉人,寂寞也会销魂,我只愿别误了一池的春色。

  后来过了几年,我不再住在秋千小阕,家中也没有池塘,更没有荷。只是园中种了一片菊花,断魂的时候便做了诗词。他在家中的时候,长悔恨金石古器都被销毁。只因为颠沛流离,只因为国破家亡。他说,从此我们便在这里住下罢。你看园中的菊花,岂不是合你心意?你看匾上题着“归去来居”,也是用自渊明的诗词呵。不过唯一遗憾的是我没有孩子。看着明诚和那小妾金菊在一起的时候,我便感到无限悲哀。

  我心想从此便不再能与你相见。想到我心已残,你身已残,好一片凄凉的情景。对他的思念久久不灭,我心也不会安的罢。想到清晨冰冷的霜露沾染着你,你觉得寒了么?夜晚,幽怨在青灯缭绕,你见到我了么?抚起很久未弹的琴,心事却不能与你所诉,你也觉得闷了么?墙外花影压重门,院子里的草长了,月也上了帘,你也觉得寂寞了么?

  只是未想到我依旧不能在此长久。后来,是上天续了我与你的缘呵。

  他不久便远去了。面对孤坟,凄零的冷雨打湿了我的眼睛。刚开始只不过写了些悼念的词句,最是销魂,还盼望着能鹊桥相见。思念是不灭的,心也不会灭。到了后来,我便混混噩噩地度日了。早晨,无论行香喊多少遍,我都不会起来;就算是日上了帘钩,房间零零乱乱,我也不去收拾;人是醒来了,只是每天都重帏深下,不见别人;也不梳妆打扮,整理园圃,园子渐渐深了;喝好多酒,病泪交加,憔悴起来……

  唯一不变的是,每日晚上,我都会想到你。想起你的怒放,你的高贵,你的挺立,你的明灭,你的调残……你在池塘中做的梦。你的春色。你的思念,和……你的所在。于是,他的印象幻化为你,影影绰绰,模模糊糊……

  好久之后,终于有一日,行香叫我。她说道:“夫人,我看见隔阁院的池塘有荷残了。多么漂亮,只可惜却残了呀……”

  还是行香知道我的心事。我突然醒来,隔着帘答道:“行香,你等等走。我想起来,去看看荷。”

  “夫人,你终于肯起来了!”是行香含泪的声音。只见她推门进来,扶我穿衣,给我梳头上妆。后来又喂了我几口稀粥,便扶我出了门。

  再次见到你的我心是碎裂的。两种生命相互地安慰。池塘泛着柔波,而你却残了。想是雨打的。但不论如何,你粉色的瓣儿还在,身躯依旧挺拔,卷曲的瓣儿上沾着露。

  “行香。我想泛舟。我想看看那儿的春色。”我用病弱而坚定的口气对行香说道。

  行香似乎不太忍心。毕竟我还是重病之身。

  “夫人。已经是秋天了呀。就算有春色,何处去寻呢?这荷奇怪的是竟然是昨天开的,没想到今天却残了。夫人,想泛舟也无妨,但今天太晚了,夫人您身体又不好,我看还是回家去吧?”

  可是不妙的事,我偏偏又想起了他。我脱开行香的手,道:“你走罢。我独自一人待着。”这多变的天气,奇怪的荷开了,是因为我么?可是我心中放不下的是他,想念着的是你呵。我不忍心就此放弃。我恐你明日便去了,消散了……

  “好……吧。”行香看我执意起来,便不敢惹怒我。她退下了。

  我细细地看着你。那茎儿是绿色而挺拔的。花瓣儿依旧是柔软的粉色,一丝一丝地交织着,如梦一般缥缈……你的瓣儿是桃形的,看起来美丽的。那几片未残的瓣儿肆意地开放着,几点露珠深深地萦绕着你。仿佛是珍珠,一惊便碎,魂魄无踪,是如此地晶莹纯洁。好像就是你的灵魂一般,永远在我的心头,就算是死了,也不会消散的……

  可惜好景不长。当南宋与北宋的交替影响了我的一生之时,我才发现,存在要陪伴我的人是他,而你却支持着我的心。无论什么时候,你都是陪伴着我的。

  我的家又迁居到了临安。我的生活开始平静下来,没有波澜,没有惊喜。这是我盼望已久的。只可惜行香和我分开了,没有人在身旁服侍年老的我。生活虽然多了几分不便,但也多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每当节日之时,我不再去游玩烟霞,而是静静地回想。月悄悄地照着我,帘幕包围着我。别人的欢声笑语传入我的耳朵,便又转为平静。年轻的时候我最爱些烟霞了,常常游览各地名胜。或者我思念着我的年华,我的伤口,我的你和他。这一些都是过去的事,也预兆着将来的事。将来的你依旧会萌芽,会绽放,也会凋零。而我,会出生,会拥有年华,亦会老死。

  这一天终于来临。在我和行香最终相逢之后。我烧得很厉害。得了很严重的病。我想我这次一定是会去的了。行香焦急地看着我,说道:“夫人,病会好的。到时,我带你去看故乡的荷。还有故乡的夕阳,故乡的梅花,故乡的菊花……还有,老爷的故居。所以,为了这么一日,赶快好起来罢。”

  我摇摇头说:“就算我的病能好,年纪这么大了,也不能这么劳累吧。”

  “不。夫人,你看,这冷月是圆呵。已经是晚上了。”

  我的眼睛渐渐模糊。我留恋地看着周围的景物,努力地想记住周围的东西。还有你和他。我喘息地说到:“行香,带我去看月亮罢。是我最后一次看了。”

  烛泪未泯。行香没再多说什么。她只是扶着我,来到庭院中。我只觉得风好寒冷,月好明亮,万虫共鸣……是冬天了吧。昨天还下雪。现在残雪还未褪去,覆着颓丧的枝头。我想起年轻时候写的句子——风定落花深。是呵,花深了,你的残瓣深了……

  所有的东西都消失不见……

  那日,故乡的残荷迎接初雪,柔波荡漾着。日暮了。残荷啜了身上的露。

  行香版

  她在溪亭旁的池塘泛舟。我正在煮酒,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含苞欲放的你,我才知道她为什么如此喜爱你。你高傲脱俗,美丽不凡,但亦如人一般也会凋零。看你这柔软的粉色,一丝一丝,亭亭玉立地交织起来……还有含着梦的瓣儿落入水中,飘零的远方。大概我这种丫头是很难理解你的吧。像她这样的才女,才能体会你的傲骨……

  我呆呆地看着你出了神。我没有注意到她在做什么。只看见眼前突然一黑……

  “行香,你都看见那荷花了?”只听她笑着蒙住我的眼睛,笑嘻嘻地说。她比我大六岁,而我现在也只有十二岁。听说她小姐得了个如意郎君,正在想着如何跟夫人老爷说呢。但没想到对方反而先透露出来了,那人想了个妙法。他对自己的父亲说道,自己有个梦,梦中只记得这几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这意思真是不深不浅,点到为止!

  行香想到。

  她未出嫁时候的诗词,很是阔达的。很多文人墨客都夸她的词,有丈夫之气。我也很喜欢她的诗词,虽然我并没有读过几年书。但我了解她的诗词,亦了解她的心。不过,自从她心中有了牵挂的人,这种感情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吧。她是才华横溢但命苦的人,这点是我深知的。

  她出嫁那天,我是跟她一起去的。那日的婚事是搞得轰轰烈烈的。可她却闷闷不乐,说道:我的婚事,请这么多宾客作什么?

  我道:小姐,毕竟两家都是官绅,自然要如此。更何况,小姐出嫁了,不应该高兴么?

  是啊是啊。我嫁出去了,你应该叫我做夫人了。你高兴么?

  她反问道。

  是啊,“夫人”做了“夫人”,却应该如此呢。

  后来,轿子前面迎面撞上来个道士。之间他望了一眼掀开帘子的她,说道:“夫人此去必然知道深闺之苦了。”便摇摇晃晃地走开了。她一向是不信这些的,但这个日子听到这些话,还是有点心悸的。

  飞花撒满着这段碾过红轿的道路。她似乎是流泪了,不知道是为什么。

  那天从家中没带走什么东西,只有一些她爱看的诗书,还有你的瓣儿。不过你的瓣儿并没有珍藏多久,便也成为花魂了。只要是老爷在的时候,她最爱做的事是和老爷共同欣赏金石,品玩诗画。有时侯也会相互和些诗词,但老爷总是自愧不如,所以很少和她和诗。而老爷不在之时,她总是喝许多酒,只到醉为止。醒了以后就写些伤神的诗词。不过我知道她一直是想去泛舟的,她要去怀念以前的日子,以前的伤口,还要看看静默的你。她亦会对着镜子数着老爷的归期,百般寂寞。

  她一直没有孩子,却也是她此生最大的遗憾了。因为这遭来了另一个女人,令她和明诚要多了许多苦痛。那个女人就是老爷的小妾——金菊。金菊比我还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会跳舞,长得也很漂亮。但金菊比她少了许多才华和气质。且也没有什么喜好,整天盼望着的就是老爷。不过老爷并不喜欢金菊,因为这是太太逼的。老爷唯一能做的就是稍微安慰一下她的寂寞。因为她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勉强识字却又不愿识字的女人。不喜欢你的女人。最爱对镜梳妆打扮的女人。

  不过这也是一种另类的悲哀的。自从老爷死后。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接到这个消息已经是几天前的事情了,不过她是亲眼看着老爷死的。老爷是得病死的,她也被病和苦折磨着。不过看着老爷死的她似乎很平静。但我清楚,她是真真正正的悲哀,比任何人都悲哀,她并不愿表现出来。她宁愿写在身体上,写在梦中,写在老爷的坟上,写在她最爱的纸上。还有,她要告诉你,一定要告诉你。否则她要疯的。

  她是写过悼文的。那天下的冷雨打在她寂寞的脸上。打在那毡笠儿上。她先将悼文火化了,一张一张,张张都划在她的心中,冷雨点点都敲在她的魂里。她似乎也没有哭,至少不像别人一样哀嚎,她的泪应该和雨混合在一起落在孤坟上了吧。

  突然,我的目光在人群中搜索着。我在找金菊,她的目光也在寻找。不过结果令人失望,因为没有找到她。我觉得不太对劲儿,她似乎也有这种疑惑的目光。她苍白得像纸一样的脸上充满了叹息。如此聪明的她也应该感到了吧。令人悲哀的时代,自然有令人悲哀的人。金菊就是这么一个。

  看见金菊的上吊时的尸体时,我和她都没有感觉到惊奇。金菊死得也很平静。只是略微得打扮了一下,头发梳得很光亮,衣服也很漂亮。

  金菊的尸体摇摇晃晃,好像在歌唱着什么,吟哦着什么。金菊也算得上是殉情了,虽然所殉的人并不爱她。

  我叹了口气。我想你若是知道这事,一定更会和她共鸣吧。经历过了这么多的颠沛流离,我开始相信那道士的话了。

  从此以后,她天天都喝许多酒,醉了便嘴里痴吟着你,醒来后就写诗文。不过这还算是好的了。又过了些时日,她天天闭门不出。房间里乱了不去收拾,也不再管金石。任园圃中的草长,真像她所写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云阁扃雾春迟”了。看着她憔悴的模样,我真是对如此有才的人多了些怜惜和感叹。想她出生时一定也算过命,必定是人格十八。

  她病得很重,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唤醒她。我想到了你。可你在何处呢?会如何凄惨呢?冷雨打着你,你的躯体会伤残得如何呢?又会赚得多少人的血与泪呢?

  真的是这样,奇迹会出现。因为你就是你。高傲的你,美丽的你,凋残的你。

  以前我见隔院有个池塘,感到很惊喜,以为必定有你。可再仔细一看,居然全然没有你的踪影。于是我便没有告诉过她。可是今日不同,今日你出现在这个池塘中。我觉得惊喜,在日暮的时刻遇见你,在这样一个秋天遇到你,实在是个奇迹了。我走近你,想要看清楚你。你还是这样得风姿绰约,粉色柔软的瓣儿,亭亭玉立的根茎。我自私得不想告诉她。于是就是这样,我让她错过了你。不过我想,我永远不会成为盛开的你,只有她才配,既有你的盛开,亦有你的凋残。

  第二天再次见到你,你已经是残破的了。昨夜风太大,雨太多,你受伤了么?看见你身上的露,似她的眼泪,晶莹剔透,感人肺腑。嗒,嗒,嗒。少而深入人心。

  那日我只是在门外说了一句:“夫人,我看见隔院的池塘有荷残了。多么漂亮,只可惜却残了呀……”这句话我说得很伤心。因为我是良心有愧,甚至说是背叛了她。因为我独自占有了属于她的你。不过残荷更适合她,更适合她命运的悲凉。

  只听她隔着帘说道:“行香,你等等走。我想起来,去看看荷。”

  这么多天来还是第一次听她说这么长的话,第一次听她说这么有着希望的话。这话愈充满光明,我就愈觉得阴暗。我了解她,她却很难知道我的心思。因为我在她的生命中最多只能做着绿叶,甚至连衬托也算不上,只可以说让她多那么一点点微小的方便。我也不清楚她是否一直依靠着我,总之是我在照顾着她。侍女,就是这样而已。有时侯我们的心灵也会有相通之处,比如说都这么喜欢着你,都预感到金菊的命运,我也能读懂她的诗词。

  看见她出门了,我便扶她去看你。她一见到你,眼神中顿时流露出无比惊奇。这时我才体会到她眼神中的感情。虽然她在诗词中写的一直都是菊梅,一个属于你的字眼都没有,不过你才是她心中所萦绕的梦呵……然后她又说自己想要泛舟。我开始想,这怎么行,身体这么差,这怎么行呢?后来又想到,是你唤醒了她呵,让她在近处看看你都不可以么?一个是她的心,一个是她的身体,真是让人为难。我便让她自己选择。没想到她居然改变主意,且固执地让我走开。无奈,我只好退下了。我看见她寂寞而忧愁的背影,是如此地孤独……充满了幽怨。是想起老爷了么?我不清楚,也无法问她。在她眼里还是始终将我当外人看待的,不是么?我这样想道。

  后来没过多久,长年的战乱扰乱了我与她的生活。她的金石在军队的侵入中,大部分都失散了。看见她怜惜的眼神,那些曾经陪伴她和老爷许多日子的珍贵金石,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永远不会复得了。在建康城的那些日子,仿佛是我陪伴她的最后时刻。没过多久,她便流离失所了。在我离去的那一天,她悲伤地对我说:“行香,从此我们要分开了。自己好好珍重罢。”我是很少看见她流泪的。她的泪虽然少,但如刀子一般划入人心。今日也不例外,她是独自流泪了,我在远处看见的。

  她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我却不能在身边陪伴着她。我只祈愿你,像我一般,抚慰她的灵魂好么?她是个才华横溢的女人,亦是个懂得事故的女人,但却是个容易受伤的灵魂呵。

  从此我与她分道扬镳。我想,我们各自的命运已经没有了交点。就是曾经有过,那也不过是隐藏在记忆的最深处罢了。后来我与丈夫去了临安,在都城临安的街市中开了家茶馆店,过上了淡薄的日子。我记得她是爱喝茶的,不过在家里不喝,只去茶馆喝。我想这就是心中隐隐所盼望着的吧,能与她相逢,即使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茶馆中总是熙熙攘攘的。墙上挂着她送给我的一首词,写得很漂亮的一首词。来往的客人看见了总是会猜想到,这是谁写的?后来他们总说是古时候的一些名家,为此争论不休。后来实在没办法了,才来问我。我会告诉他们,这是易安的手迹。有些人会答到,就是那个李格非的女儿么?我说是的。他们这才会平息下来,说道,看不出是个女儿手迹呵。有些好奇的客人还会问,这是从何处而来?你怎么会有她的手迹?我只淡淡回答,是花银子买来的。他们便不再问了。

  不服侍她的日子有些无赖。以前总是看见她喝酒,醉了,醒来,执笔。日子就这么过去。她是会把词给我看的,于是我总是会费尽心机去体会其中的意思。以前总是被她唤来唤去,可现在不和她在一起,反倒有些无聊了。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我本以为就会这样一直到死,可是没想到,这样的日子在那一天就结束了。

  那一天下着雨。天很阴沉,空气也很凝重。店中没有几个人,于是我便自己唱起小曲儿来。以前常给她唱的,至今还记得呢。

  店外的行人来来往往,凄凄凉凉。雨声点点滴滴,打在人们的蓑笠上。忽然有个客人,仿佛是因为听到了我的歌声,停住了脚步。那人的脸被遮住了,露出来的玉颈无比苍白。只看见雨顺着那人的蓑衣滴了下来,滑了下来,一滴,两滴……然后那人努力地平静了一下自己,走了进来。然后她看了一下我,坐了下来,又看见了墙上的词。她好像略微震颤了一下,又恢复平静,把头上的毡笠取了下来,露出了脸。我没有管她,依旧唱着小曲儿,她却好像在努力地听着,又在回忆着什么……然后要了茶。茶还没有喝完,她便向我招了招手,示意让我过去。我便走了过去。只看见她凑着我的耳朵,轻声对我说道:“墙上的词,是易安的手笔么?”

  我平静地看着她的脸。似曾相识,却又想不起来,那是饱经风霜的脸,但看得出年轻时的美丽。我回答道:“是呵。是她的手迹呢。”那人听到以后,又说了句令我惊讶的话语,我一生都忘不掉的:“行……行香?”

  是啊。真的很像她呢。那个女人。

  没想到居然会在这里遇到她,我想如果是你也会惊奇的。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吧。

  她平静地坐在我对面,跟我说着话。她苍白的面孔终于有了些色彩,仿佛是要热泪盈眶一般。

  “行香,这些年来,你都过得好么?”

  “夫人,行香过得好呵。只是夫人受苦了吧?否则怎么会到临安来呢?”

  “只是临安比较安定,于是我便到这儿来了。”

  “听人说夫人跟那张汝舟成了亲呵。那他呢?”

  “行香,你不知道。他是个坏人。他是骗婚的,想要我的金石。可是我什么都没有了,如何会给他呢?他打我呀,还赶我出去。”

  “那……后来呢?”

  “我去请休夫了。”

  “可是这,不仅是败坏名节,再怎么说也是要坐牢的!这种苦,夫人您怎么会受的了!”

  “为了自由和生命。不过有父亲以前的好友帮忙,我只坐了七天牢。只不过那七天是我生命中记忆最深的了。犯人的企求声,冤魂又飘过,还有囚窗上的冷月,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夫人……”

  她无语了。

  我亦无语了。你会有任何语言么?

  “不过,行香,我现在缺一个人照顾。你能来吗?”

  我没有思考便回答道:“夫人,无论您有什么需要,我都会来的。更何况只不过是照顾夫人而已。”

  “行香……”

  自从这天以后,我们两个年迈的女人又恢复了主仆关系了。她的身体一直不好,都是老爷死后才开始的。不过虽然我也不年轻了,但我还是有能力照顾她的。我期盼着她能一直活下去,一直过着以前那种生活。可是不行。她似乎很害怕死神的降临,很害怕失去周围的一切,所以不可能再无忧无虑了。

  不过那一天还是会来的。我亲眼目睹她的死去,如此得凄绝,如此得幽怨,但仿佛又如此得平静。她的死给我带来的震撼,难以形容。昨天才下的雪,残了。她也想到了你么?想到了你在她的句子中“风定落花深”的情景。她所期盼的孩子始终没有来。她的幸福也没有来。每日伴着她的只有令人惆怅的诗书,令人忧愁的往事,令人伤神的幽词怨曲。当然了,还有你的存在。

  她躺在柔软的床上,四周围着帘幕,好像她的一生,如同一块冷玉,陷入了重帏。香烟消尽的时候,重病的她突然醒来了。她喊着你的名字惊醒了。她的泪从眼角流出,冷如你的露,嗒,嗒,嗒。我看着如此地她有些着急,便说到:“夫人,等你病好以后,我们一起回故乡去,看那日暮,看那夕阳,看那一池的荷,还有……老爷的故居。”

  我心中虽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了,但我想让她好起来,就是想让她好起来。不想让她忘记周围的一切,失去周围的一切……她听了我的话似乎很有触动,但是很快就又绝望了。她摇摇头说道:“行香,年纪这么大了,就算能回到故乡,也不这么劳累吧。”

  我轻轻地扶起她,将她靠在枕头上。她的脸依旧如雪一般苍白。我看见窗外的冷月竟已升起,便对她说:“不。夫人,你看这冷月呵,已经升起来了……晚上了。”她似乎想睁大眼睛,努力地记住周围地事物,惟恐失去……她说道:“行香,带……我去看月……亮罢。是我最……后一次……看了。”她的声音断断续续的。

  残烛的泪光摇摇曳曳。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扶起柔弱的她,来到铺满残雪的院子中。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颓枝的怜惜,落叶的渴望。她是想起你了么?她悲哀地呢喃着什么,我没有听清楚。

  风扫过落叶的时候,她倒在我的怀中。她再也看不见了吧,再也看不见你了吧……

  据说那一天,故乡的残荷竟然在如此地冬天中绽放又凋零。日暮了。残荷啜了身上的露。

醉花阴·重阳
风之苇 作于 2005年12月29日

--------------------------------------------------------------------------------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市章丘人,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词人。她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与苏轼,黄庭坚等诗词大家交往甚密,一生著作也甚丰,其母王氏也能识文填字。可以说,李清照后来的卓著成就和家庭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他们这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便出去做官了。这个时期,李清照写出了很多红颜易衰之叹,离愁别恨寂寞孤苦之怨的诗词,其中不乏名篇佳句,如《蝶恋花》中的“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凤凰台上忆吹萧》中的“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另外还有这《醉花阴·重阳》里绝佳的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现仅以本词为例,来品味词人独首闺房时的离愁别恨与思夫之情。
词的上阕寄情于景。写的是作者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的生活感受。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写的是大清早刚起床,发现天气阴沉沉地,作者便坐在那雕着兽形的香炉旁,看着慢慢燃着的瑞脑香来消磨一天难熬的时光,一种无可宣泄的孤寂之感相思愁绪也便从这些景语中浮离出来,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呵。我又不禁想起温庭筠的小令《望江南》中的两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萍洲。”这两处写“愁”的手法皆为“移情于景”,这两种“愁”同是女子思夫之愁,不同的意象竟然可以给我们相似的感受,或许这便是所谓的心理感应的谙合之处吧。接下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从字面意思上看是写作者睡在碧纱厨里,枕着玉制的枕头,半夜突然感到有点凉了。这淡淡的叙述,不假修饰,明白如话,其中寄寓了作者不知多少的悠悠思夫情,为了传神地写出思念丈夫不能入睡的神态,却假言托词天气“凉”,何其凄婉,又何其澹泊!李清照独“以寻常言语度入音律”,使词的语言艺术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词的下阕写的是作者饮酒赏菊的生活片段。这里“东篱把酒”化用陶渊明《饮酒》一诗中的“采菊东篱下”,表述了作者羡慕陶渊明怡然无忧的归隐生活。奈何在黄昏时分饮酒却又平添了几许烦忧,作者在借酒浇愁,可哪堪知,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真真应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后三句可谓字字珠玑。“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清风拂过,珠帘闪动,一个美丽的少妇因相思容颜憔悴,灵魂脱壳般怔怔望着渐渐枯萎的黄花,整个情节浓缩成一副电影蒙太奇久久印在我们心中。
为了说明李清照独特的语言艺术,我们来读一篇故事。元伊士珍《琅缳记》曾记载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可见李清照的特有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灵感受并非一般人甚至她的丈夫所能模仿。
全词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许宝善《自怡轩词选》称之:“幽细凄清,声情双绝。”陈世琨《云韶集》云:“无一字不秀雅。”特别是最后三句——柴虎臣在《古今词论》里称之为“可谓雅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好一个痴情的李清照呵,为夫消的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醉花阴·重阳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市章丘人,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词人。她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与苏轼,黄庭坚等诗词大家交往甚密,一生著作也甚丰,其母王氏也能识文填字。可以说,李清照后来的卓著成就和家庭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他们这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便出去做官了。这个时期,李清照写出了很多红颜易衰之叹,离愁别恨寂寞孤苦之怨的诗词,其中不乏名篇佳句,如《蝶恋花》中的“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凤凰台上忆吹萧》中的“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另外还有这《醉花阴·重阳》里绝佳的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现仅以本词为例,来品味词人独首闺房时的离愁别恨与思夫之情。
词的上阕寄情于景。写的是作者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的生活感受。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写的是大清早刚起床,发现天气阴沉沉地,作者便坐在那雕着兽形的香炉旁,看着慢慢燃着的瑞脑香来消磨一天难熬的时光,一种无可宣泄的孤寂之感相思愁绪也便从这些景语中浮离出来,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呵。我又不禁想起温庭筠的小令《望江南》中的两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萍洲。”这两处写“愁”的手法皆为“移情于景”,这两种“愁”同是女子思夫之愁,不同的意象竟然可以给我们相似的感受,或许这便是所谓的心理感应的谙合之处吧。接下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从字面意思上看是写作者睡在碧纱厨里,枕着玉制的枕头,半夜突然感到有点凉了。这淡淡的叙述,不假修饰,明白如话,其中寄寓了作者不知多少的悠悠思夫情,为了传神地写出思念丈夫不能入睡的神态,却假言托词天气“凉”,何其凄婉,又何其澹泊!李清照独“以寻常言语度入音律”,使词的语言艺术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词的下阕写的是作者饮酒赏菊的生活片段。这里“东篱把酒”化用陶渊明《饮酒》一诗中的“采菊东篱下”,表述了作者羡慕陶渊明怡然无忧的归隐生活。奈何在黄昏时分饮酒却又平添了几许烦忧,作者在借酒浇愁,可哪堪知,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真真应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后三句可谓字字珠玑。“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清风拂过,珠帘闪动,一个美丽的少妇因相思容颜憔悴,灵魂脱壳般怔怔望着渐渐枯萎的黄花,整个情节浓缩成一副电影蒙太奇久久印在我们心中。
为了说明李清照独特的语言艺术,我们来读一篇故事。元伊士珍《琅缳记》曾记载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可见李清照的特有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灵感受并非一般人甚至她的丈夫所能模仿。
全词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许宝善《自怡轩词选》称之:“幽细凄清,声情双绝。”陈世琨《云韶集》云:“无一字不秀雅。”特别是最后三句——柴虎臣在《古今词论》里称之为“可谓雅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好一个痴情的李清照呵,为夫消的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真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