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写给女人txt下载:CPU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7:09:15

CPU,英文全称Central Processing Unit,它由控制单元、逻辑运算单元和存储单元组成,加上输入输出单元,实际上它已经组成了整个计算机的基本雏形,因此CPU也就成为了整个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而一台计算机的性能实际上主要由它决定。

   1968年,Gordon Moore、Andy S.Grove和Bob Noyee离开了仙童(Fairchild)公司,创立了Intel公司。1969年应日本busecom公司的委托,Intel公司于1971开发出四位的4004微处理器。这款处理器差不多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以10微米的技术制造,可以执行46个简单指令,时钟频率仅为740KB。

   1972年,Intel推出第一颗8位微处理器——8008。 Intel在1978年推出了16位的微处理器8086,数据总线和内存的带宽都为16位,最大寻址空间为1024KB,时钟频率为4.77MHz,随后还推出了8MHz和10MHz两个版本的芯片。

   1980年诞生了80186,它本身也是16位芯片,只是比8086增加了一些新指令,运算速度也加快了许多。所以人们经常把80186看作较快的8086。可惜80186的中断控制器与当时IBM PC所规定的标准并不兼容,导致了80186的电脑与IBM PC很难完美配合。  

  Intel在1982年推出了新一代微处理器80286。它集成了12.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从6MHz到25MHz,性能比原来8086提升了三到六倍。而且286还采用了许多大型计算机CPU的技术,是当时第一颗具有多任务切换、内存分段保护和虚拟内存功能的16位处理器。

  1985年,Intel推出80386。Intel为了加快研发速度采用了CAD技术来绘制芯片电路图,并且把原计划中要内建的Cache移去。80386采用2微米技术制造,内部寄存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最大内存寻址空间为4096MB,时钟频率从16MHz开始,最高为40MHz。

   1989年春季电脑展示会前夕,Intel推出新一代CPU——80486。80486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并采用1微米的工艺制造。486的指令集与传统的8/16/32位的x86 CISC架构的CPU保持兼容,在内部有8KB的Cache,还有浮点运算单元FPU。

   在486推出以后,CPU的核心架构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超标量(Superscalar)架构,也就是CPU在一个时钟周期下执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令。二是平行对称处理(Symetric Multi Processing),就是用两个、四个、八个或者更多的CPU组成系统,搭配特定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这两个方向使电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1993年,Intel推出了新一代CPU——Pentium。它集成了310万个晶体管,内部具有两个整数运算单元,一个高效、管线化的浮点运算单元,加上16KB的内建高速回写式Cache。Pentium最快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两个一般指令或整数运算,也可以是一个整数、一个浮点运算指令。这种超标量设计在当时可谓是经典之作。该CPU采用0.8微米技术制造,核心电压为5伏,时钟频率有60MHz和66MHz两种。 在推出第一代Pentium以后,Intel又推出了采用0.6微米制造工艺的Pentium,其时钟频率分别为75、90、100和120MHz。晶体管集成度提高到330万个,而核心电压降到3.3伏。

   1997年1月,Intel推出具有MMX技术的CPU,时钟频率有三种:166、200、233MHz。内部集成了450万个晶体管。自从Intel开发出386以后,其x86指令集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而MMX是Intel当时最大的改动。它增加了57条新指令,并提供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 Date)功能,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对两到四个连续整数指令进行运算。应用程序如果用MMX指令集进行改写,它们在多媒体处理性能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但Pentium MMX(中文名“多能奔腾”)仍然属于586级的CPU。

  早在1995年,Intel就正式发布第六代CPU,取名为Pentium Pro(中文名“高能奔腾”)该芯片体积庞大,仅CPU电路就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刚开始用0.6微米技术制造,后来改用0.35微米技术制造。由于L2 Cache与CPU同频工作,使得性能大大提高,但是Pentium Pro的成品率不高,导致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最终定位是高端工作站或服务器。

  由于Pentium Pro是把CPU核心芯片与二级高速缓冲储存器封装在一起,导致产品合格率始终不高,其价格自然高居不下,所以很难成为主流CPU。于是Intel在1995年末就开始研发代号为Klamath的CPU,也就是今天的PentiumII。其核心芯片集成了750万个晶体管,主要架构与Pentium Pro类似,但L2 Cache被移到CPU外面。同时L1 Cache增加到32KB,L2 Cache增加到512KB,同时加入MMX技术。起初,Intel推出主频为233、266、300MHz的PentiumII,1998年以后采用0.25微米技术,而且外频由66MHz跃升到100MHz,主频有333、350、400、450MHz这几种。

  1998年4月,Intel推出celeron(中文名“赛扬”)处理器。它是一个简装的PentiumII,去掉了L2 Cache,价格自然没话说,但它的整数运算能力实在太差。不久以后,Intel又推出了celeronA处理器,它拥有128KB与CPU 同步运行的L2 Cache,使得性能大为提高。

  1999年3月,Intel推出代号为Katmai的PentiumIII处理器,主频从450MHz到600MHz,在PentiumII基础上加入了SSE指令集,由于结构并无太大变化,它也属于第六代CPU。同年三、四季度,Intel推出代号为Coppermine(铜矿)的PentiumIII处理器,采用0.18微米技术制造,工作电压降到1.6伏,主频从533MHz开始,目前已经达到1140MHz。它的L2 Cache与CPU核心同步运行,容量为256KB。它的集成度高得惊人,在106平方毫米的面积上集成了2800万个晶体管。但遗憾的是,它仍然采用P6的结构,不能算作第七代处理器。

  2000年3月29日,Intel推出采用Coppermine核心的CeleronII处理器,采用128KB全速L2 Cache,内置SSE指令,工作电压为1.5伏。但是它的外频仍然是66MHz,性能较老Celeron提高并不很多。

  美国当地时间6月28日,Intel公司在其总部正式发布先前代号为“Willamette”的Pentium 4处理器,首批产品主频为1.4GHz,它支持双精度SIMD处理,前端总线达到400MHz,Pentium 4处理器的整数单元的处理速度是主频的两倍,而它拥有2个整数处理单元,一个时钟周期内可以完成4个整数运算。Pentium 4的FPU(浮点运算单元)采用SIMD指令单元,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其FPU可以执行一个由4个操作构成的浮点运算指令。所以Pentium 4的峰值浮点效能可以高达5.6GFLOPS(每秒56亿次浮点运算)。

以上涉及的CPU只是Intel公司的个人电脑的CPU,生产CPU的厂家还有很多,如AMD、Motorola等。

  编者语:当个人电脑CPU发展到今天的时候,我们的历史课本中竟然还为“银河2号”每秒10亿次的技术水平沾沾自喜,殊不知今天一块小小的奔腾芯片便可轻而易举地超过我们所谓的“巨型计算机”。虽然我们也有每秒3840亿次的“神威”号,但是比起IBM每秒12.3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很落后。
CPU的历史
可以说Intel公司的历史就是一部CPU的发展史,下面以Intel为例简单说一下CPU的历史。

1971年。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在Intel公司诞生了。它出现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比起现在的CPU,4004显得很可怜,它只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

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这就是X86指令集的来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是第一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寻址范围仅仅是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这样做只是为了方便计算机制造商设计主板。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2年,Intel推出80286芯片,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在CPU的内部集成了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80286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块CPU。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从12.5MHz发展到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可以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了。

1989年,Intel推出80486芯片,它的特殊意义在于这块芯片首次突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Burst)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

可以说Intel公司的历史就是一部CPU的发展史,下面以Intel为例简单说一下CPU的历史。

1971年。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在Intel公司诞生了。它出现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比起现在的CPU,4004显得很可怜,它只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

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这就是X86指令集的来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是第一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寻址范围仅仅是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这样做只是为了方便计算机制造商设计主板。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2年,Intel推出80286芯片,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在CPU的内部集成了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80286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块CPU。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从12.5MHz发展到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可以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了。

1989年,Intel推出80486芯片,它的特殊意义在于这块芯片首次突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Burst)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
看完这里,相信大家会对CPU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介绍一下当今的主流CPU。

可以说Intel公司的历史就是一部CPU的发展史,下面以Intel为例简单说一下CPU的历史。

1971年。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在Intel公司诞生了。它出现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比起现在的CPU,4004显得很可怜,它只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

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这就是X86指令集的来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是第一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 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寻址范围仅仅是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这样做只是为了方便计算机制造商设计主板。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2年,Intel推出80286芯片,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在CPU的内部集成了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80286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块CPU。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从12.5MHz发展到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可以使用 Windows操作系统了。

1989年,Intel推出80486芯片,它的特殊意义在于这块芯片首次突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80486是将 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Burst)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

CPU,英文全称Central Processing Unit,它由控制单元、逻辑运算单元和存储单元组成,加上输入输出单元,实际上它已经组成了整个计算机的基本雏形,因此CPU也就成为了整个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而一台计算机的性能实际上主要由它决定。

   1968年,Gordon Moore、Andy S.Grove和Bob Noyee离开了仙童(Fairchild)公司,创立了Intel公司。1969年应日本busecom公司的委托,Intel公司于1971开发出四位的4004微处理器。这款处理器差不多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以10微米的技术制造,可以执行46个简单指令,时钟频率仅为740KB。

   1972年,Intel推出第一颗8位微处理器——8008。 Intel在1978年推出了16位的微处理器8086,数据总线和内存的带宽都为16位,最大寻址空间为1024KB,时钟频率为4.77MHz,随后还推出了8MHz和10MHz两个版本的芯片。

   1980年诞生了80186,它本身也是16位芯片,只是比8086增加了一些新指令,运算速度也加快了许多。所以人们经常把80186看作较快的8086。可惜80186的中断控制器与当时IBM PC所规定的标准并不兼容,导致了80186的电脑与IBM PC很难完美配合。  

  Intel在1982年推出了新一代微处理器80286。它集成了12.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从6MHz到25MHz,性能比原来8086提升了三到六倍。而且286还采用了许多大型计算机CPU的技术,是当时第一颗具有多任务切换、内存分段保护和虚拟内存功能的16位处理器。

  1985年,Intel推出80386。Intel为了加快研发速度采用了CAD技术来绘制芯片电路图,并且把原计划中要内建的Cache移去。80386采用2微米技术制造,内部寄存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最大内存寻址空间为4096MB,时钟频率从16MHz开始,最高为40MHz。

   1989年春季电脑展示会前夕,Intel推出新一代CPU——80486。80486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并采用1微米的工艺制造。486的指令集与传统的8/16/32位的x86 CISC架构的CPU保持兼容,在内部有8KB的Cache,还有浮点运算单元FPU。

   在486推出以后,CPU的核心架构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超标量(Superscalar)架构,也就是CPU在一个时钟周期下执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令。二是平行对称处理(Symetric Multi Processing),就是用两个、四个、八个或者更多的CPU组成系统,搭配特定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这两个方向使电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1993年,Intel推出了新一代CPU——Pentium。它集成了310万个晶体管,内部具有两个整数运算单元,一个高效、管线化的浮点运算单元,加上16KB的内建高速回写式Cache。Pentium最快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两个一般指令或整数运算,也可以是一个整数、一个浮点运算指令。这种超标量设计在当时可谓是经典之作。该CPU采用0.8微米技术制造,核心电压为5伏,时钟频率有60MHz和66MHz两种。 在推出第一代Pentium以后,Intel又推出了采用0.6微米制造工艺的Pentium,其时钟频率分别为75、90、100和120MHz。晶体管集成度提高到330万个,而核心电压降到3.3伏。

   1997年1月,Intel推出具有MMX技术的CPU,时钟频率有三种:166、200、233MHz。内部集成了450万个晶体管。自从Intel开发出386以后,其x86指令集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而MMX是Intel当时最大的改动。它增加了57条新指令,并提供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 Date)功能,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对两到四个连续整数指令进行运算。应用程序如果用MMX指令集进行改写,它们在多媒体处理性能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但Pentium MMX(中文名“多能奔腾”)仍然属于586级的CPU。

  早在1995年,Intel就正式发布第六代CPU,取名为Pentium Pro(中文名“高能奔腾”)该芯片体积庞大,仅CPU电路就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刚开始用0.6微米技术制造,后来改用0.35微米技术制造。由于L2 Cache与CPU同频工作,使得性能大大提高,但是Pentium Pro的成品率不高,导致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最终定位是高端工作站或服务器。

  由于Pentium Pro是把CPU核心芯片与二级高速缓冲储存器封装在一起,导致产品合格率始终不高,其价格自然高居不下,所以很难成为主流CPU。于是Intel在1995年末就开始研发代号为Klamath的CPU,也就是今天的PentiumII。其核心芯片集成了750万个晶体管,主要架构与Pentium Pro类似,但L2 Cache被移到CPU外面。同时L1 Cache增加到32KB,L2 Cache增加到512KB,同时加入MMX技术。起初,Intel推出主频为233、266、300MHz的PentiumII,1998年以后采用0.25微米技术,而且外频由66MHz跃升到100MHz,主频有333、350、400、450MHz这几种。

  1998年4月,Intel推出celeron(中文名“赛扬”)处理器。它是一个简装的PentiumII,去掉了L2 Cache,价格自然没话说,但它的整数运算能力实在太差。不久以后,Intel又推出了celeronA处理器,它拥有128KB与CPU 同步运行的L2 Cache,使得性能大为提高。

  1999年3月,Intel推出代号为Katmai的PentiumIII处理器,主频从450MHz到600MHz,在PentiumII基础上加入了SSE指令集,由于结构并无太大变化,它也属于第六代CPU。同年三、四季度,Intel推出代号为Coppermine(铜矿)的PentiumIII处理器,采用0.18微米技术制造,工作电压降到1.6伏,主频从533MHz开始,目前已经达到1140MHz。它的L2 Cache与CPU核心同步运行,容量为256KB。它的集成度高得惊人,在106平方毫米的面积上集成了2800万个晶体管。但遗憾的是,它仍然采用P6的结构,不能算作第七代处理器。

  2000年3月29日,Intel推出采用Coppermine核心的CeleronII处理器,采用128KB全速L2 Cache,内置SSE指令,工作电压为1.5伏。但是它的外频仍然是66MHz,性能较老Celeron提高并不很多。

  美国当地时间6月28日,Intel公司在其总部正式发布先前代号为“Willamette”的Pentium 4处理器,首批产品主频为1.4GHz,它支持双精度SIMD处理,前端总线达到400MHz,Pentium 4处理器的整数单元的处理速度是主频的两倍,而它拥有2个整数处理单元,一个时钟周期内可以完成4个整数运算。Pentium 4的FPU(浮点运算单元)采用SIMD指令单元,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其FPU可以执行一个由4个操作构成的浮点运算指令。所以Pentium 4的峰值浮点效能可以高达5.6GFLOPS(每秒56亿次浮点运算)。

以上涉及的CPU只是Intel公司的个人电脑的CPU,生产CPU的厂家还有很多,如AMD、Motorola等

拜托楼上的,你是卖p4的呀,人家叫你说cpu,AMD的就不叫CPU了!真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