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武功境界:他觉得自卑怎么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5 19:32:08
我男朋友,我们彼此感情很好。也许是因为昨天我的一句玩笑话,他说他很自卑。(我学历比他高、家境比他好...)唉他现在好消沉。我好心疼他...
我从来没有嫌弃过他,我很爱他...

那就建立起他的信心来,对他专长的地方多多提起,对他很在意的地方就不要说,爱他吗,就要包容的一切,要他知道,他对于你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这种男朋友不要也罢~~男人嘛~要么有骨气,努力奋斗。要么就平庸过一辈子,自卑完全是没必要。

多夸一夸他 不管任何事 都要有意无意的夸夸他
而且尽量找一些不如他的人接触一下
慢慢回恢复自信的`

偶尔做下弱者,让他帮忙,多让他做体现他价值的事啊,鼓励他,告诉他他对你的重要性.

?《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的学生,和弗洛伊德 的性动力学说不同,阿德勒认为人的基本动力是“自卑”曾经我在我们学校的论坛里写过一个关于大学校园的学生为什么充满活力的文章,我认为因为在大学校园里充满自卑的元素,所以动力很强,使这里充满 活力。一般强度的自卑对人生的发展还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应该高兴,至少不应该为此烦恼。

下面的是阿德勒的文章解读。

(Inferiority?and?Transcendence)A.阿德勒的代表性观点之一。该观点出现于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1932年。

??一、??生活意义的含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生活意义的重要性,他指出:人类是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之中的,人们所经验到的,并不是单纯的环境,而是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如果有谁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生活于单纯的环境之中,那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自绝于他人,他的举动对他自己或别人都毫无作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没有意义的。人们一直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它,人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它们经过解释后的事物。因此,这些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意义的领域也是充满了错误的领域。

??阿德勒认为,如果去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难以回答,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把该问题及其答案表现于自己的行动之中。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话语充不闻,只是观察他的行动,我们就会发现,他具有个人的“生活意义”,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志向、习惯、特征等,都是遵循自己的生活意义而行的。这样说来,因人而异的生活意义是多得不可胜数的,而且每一种意义多少含有错误的成分,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为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问题。它们构成了人的现实,人所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三者的联系造成的。当一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出反应时,他便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个人概念;比如有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不很尽心尽力,他的爱情生活不尽如人意,他与朋友相处也不够融洽,那么他一定会感到“活下去”是件多么艰难和危险的事,并时时觉得挫折太多,机会太少,活动范围亦相当狭窄。由此可以推导他的生活意义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把自己封闭起来,避免与人接触。”还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非常甜蜜,他的工作有了可观的成就,他的朋友亦多,交游广泛,与人相处融洽,那么这个人必然会感到生活是富有创造性的事,它为自己提供了许多机会,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由此可以推导他的生活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成员积极活动,愿意为人类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两个典型的例子,阿德勒引出了“合作”的概念。他说:“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各种错误的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那就是,所有的成功者都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而所有的失败者(神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因素。他们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时,均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而属于个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存在于和他人的效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切真正的“生活意义”的标志是,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这就是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和相互合作。

??阿德勒指出,从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人就在摸索着追寻着“生活的意义”。在儿童5岁的时候,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应付任务和问题的风格。这个时候,他形成了“对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什么”的概念。阿德勒曾举例说明童年时的情境可以用许多不同方式来解释。面对不愉快的经验,一种人会觉得:“必须努力改变这种不良环境”;另一种人会觉得:“生活不公平,别人总占便宜,我何必要善待这个世界?”第三种人则可能觉得:“由于我不幸的童年,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情有可原的。”这三种人的解释都表现在他们的行为里。因此,个体心理学认为,意义不是被环境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我们自己。个体心理学在这里扬弃了决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时期,某些情况极易孕育出严重的错误意义。大部分失败者都来自以下三种情境中的儿童:身体器官有缺陷的儿童、被娇纵惯坏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身体器官有缺陷的儿童心理负担较重,他们难以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他们会拿自己与周围的人相比较,由此更感气馁,从而加深自卑感。当然身体器官有缺陷的人也有可能克服自己生理缺陷带来的困难,发展自己的才能。被娇纵惯坏的儿童常常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他们的生活意义就是独占鳌头,获取心中想要的任何东西。被忽视的儿童则从不知道爱与合作为何物,他们不但怀疑别人,也不信任自己。孤儿、私生子等被归入此列,他们非常孤独,不善与人交往,无视合作的存在,也全然不顾能够帮助他与别人共同生活的任何事物。来自这三种情境的儿童几乎都需要帮助,以便矫正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阿德勒强调:改进的唯一措施,在于训练他们更加合作,更有勇气面对生活。应该鼓励儿童合作,教给他们从事合作的方式方法;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特别是在同龄儿童的交往中,找出自己的行为方式。

??二、自卑感和优越感的形成

??为了进一步理解阿德勒关于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理论,首先必须了解心灵与肉体的关系。是心灵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控制心灵?阿德勒说:肉体和心灵两者都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从生命的第一天开始,至其结束为止,肉体与心灵生长发展的合作便一直继续不断。在生命最初的4-5年间,个体忙于构造他心灵的整体性,并在他的心灵与肉体之间建立起关系。他利用遗传得来的材料和从环境中获得的印象,将它们修下,以配合对优越的追求。在他5岁的时候,他的人格已经成形,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他趋近目标的方式,他的情绪倾向等等,也都已成形。由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不同,因此人与人之间在心灵上有着巨大的差异。那些不能适应环境,而且也无法满足环境要求的肉体,通常会被心灵的发展上要比其他人蒙受更多的阻碍,他们的心灵也较难影响、指使和命令他们的肉体趋向优越的地位。他们需要花费较多的心力,才能获得相同的目标。由于这些身体器官有缺陷的儿童心灵负荷重,他们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结果,这些人的社会感觉和合作能力就较其他人为差。然而,正像阿德勒后来发现的那样,身体器官的缺陷尽管造成了许多阻碍,但绝非无法摆脱的命运。如果心灵主动地运用其能力,设法克服困难,则可能会和正常的人有更多的成就。身体阻碍往往是一种能使人向前迈进的刺激。当然,只有那些决心要对群体有所贡献而兴趣又不集中于自己身上的儿童,才能成功地学会补偿。这里,阿德勒特别强调一个人的生理缺陷在自卑感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

??阿德勒用三个孩子初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自卑感的各种表现方式:当他们站在关狮子的笼子面前时,一个孩子躲在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拦地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觉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却都依他的生活风格,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的感觉。

??阿德勒进一步指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希望改进自己所处的地位。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它一定会使人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但是,如果一个人已经气馁,认为自己的努力不可能使他却不再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麻木自己。由于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然存在,因此他的自卑感会越积越多,其行动会逐渐将他自己导入自欺之中,这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情情结”这个术语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阿德勒是这样下定义的:“当个体面对一个他无法当应付的问题时,当他表示他绝对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当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尽管有许多心理学派都采用这个术语,但阿德勒断定他们未确切应用这个术语。如果告诉病人他正在蒙受自卑情结之害,那只会回深他的自卑感,而不是让他知道如何克服它们。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找出病人在生活风格中再表现出的气馁之处在他缺少勇气之处鼓励他。

??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的补偿作用必然会同时出现。有些补偿作用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的补偿作用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这种人是在避免失败而不是在追求成功,即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必须指出,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人的自卑感肇端于人在婴幼儿时的懦弱和无能。由于每一个人都曾是人类中最弱小和最幼稚的婴儿,加之缺少合作,便只有完全听凭其环境的宰割,所以,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导致自己所处的地位已接近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谁也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应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它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取决于他赋予生活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风格之中。优越感的目标如同生活的意义一样是在摸索中固定下来的。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化以后,个体就会节减或限制其潜能,以适应他的目标,争取优越感的最佳理想。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常的人来说,当他的努力受阻于某一特定方向时,他会另处寻找新的门路。因此,对优越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阿德勒指出,特别强烈的优越目标是使自己变为神,这些人毫不掩饰地表现出他的优越目标,他们会断言:“我是拿破仑”,“我是中国的皇帝”,希望自己成为世界注意的中心。

??阿德勒指出个体的习惯和病症,就其具体而言,都自觉是正确的,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自以为是适当的行为,以达到他们认为是优越的地位。阿德勒从他的丰富的临床经验中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来说明这一道理:事实上,对优越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而这些人,其错误在于他们的努力指向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若要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追求优越的人,道德是让他们知道,人对于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等各种要求,都应以合作为基础,要面对真正的生活,重新肯定自己的力量。

??至于如何从本质上去了解一个人,如何去治疗那些患病的个体,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指出:早期的回忆和梦可以帮助我们。在所有的心灵现实中,最能显露其秘密的,是个体的回忆。回忆绝不会出自偶然,他的回忆代表了他的“生活故事”。早期的回忆尤为重要,它表现出个体的基本人生观,是个体态度的雏形。阿德勒曾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大部分人都会从他们的最初回忆中坦然地透露出他们的生活目的,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对环境的看法。

??阿德勒在谈到梦的时候,首先肯定了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背景归之于性的观点。阿德勒的观点是,梦并不与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梦是生活风格的产品,它也有助于生活风格的建造和加强。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风格,引起适合于生活风格之间的桥梁。对于梦的解释是属于个体的,我们不可能用一般的公式来解释梦,因为梦是从个体对他所处特殊情境的解释中得来的。了解一个人的最初记忆和梦,有助于我们了解他的自卑感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追求优越的。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对人的影响

??阿德勒尤其强调家庭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与作用。他说,从降生之时起,婴儿就想把自己和母亲联系在一起,这是他各种动作的目标。在最初几个月中,母亲在他的生活时里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他几乎完全依赖于她,他的合作能力就是在这种情境下最先发展起来的。这种联系不仅非常密切,而且影响深远;母亲的训练、教育是技巧的,这种技巧表现在母亲和孩子的合作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阿德勒指出,这种能力无法用教条来传授。每天每时都会产生新的情境,需要母亲应用她对孩子的领悟和了解。

??阿德勒提醒我们,不应过分强调母亲和孩子的联系。与母亲发生联系的,不仅有孩子,还有父亲,以及围绕着她的整个社会生活。这三种关系必须给予相等的注意,如果母亲只考虑她和孩子的联系,则会使孩子难以形成独立性,以及与别人合作的能力,“恋母情结”往往产生在那些希望占有母亲注意力,同时逃避其他人的孩子身上。在这个问题上,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恋母情结”是由遗传得来的乱伦本能,是与性有关的。阿德勒批评了这种观点,认为“恋母情结”的牺牲品多是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他们所受的教养使他们相信,他们的愿望天生就有被实现的权利,他们从不知道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在家庭范围外赢得温暖和爱情。即便到达成年期,他们仍然牵系在母亲的围裙带上。他们在爱情里寻找的不是平等的伴侣,而是仆人;而最能使他们安心依赖的仆人就是他们的母亲。因此,在任何孩子身上,都可能产生“恋母情结”。这些只和母亲发生联系的孩子,一旦离开母亲踏入社会,便会由于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而处处受挫。

??其实,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母亲的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夫妻生活不美满,处在这种氛围下的儿童,是不可能训练出合作的能力的。因为他最先感受到的人际合作是父母的不良合作,这样的话,父母也就无法教会他如何合作。况且,儿童对婚姻和异性伴侣的最初概念,也是从他们父母的婚姻中得来的,在不美满的婚姻下长大的儿童,除非他们最初的印象得到纠正,否则他们对婚姻会有悲观的看法。

??在家庭关系中,母亲与孩子之间,父亲与孩子之间,父母之间都需要合作。夫妻之爱不能和父母对孩子受相互比拟,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更不能为了前者而抵消后者,或为了后者而抵消前者。孩子是比较敏感的,如果们疑心别人较受喜爱,自卑情结的发生就无法避免,即使是好孩子也可能在生活中走上错误之途。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就是孩子间的合作。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会有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他们不会处于完全相同的情境。假如有个孩子一枝独秀,他很可能夺走大部分的注意或宠顾。对他而言,这是个踌躇满志的得意情境,但其他孩子却会憎恨这种差别待遇。所以,每个孩子都会在他的生活风格里表现出他想适应自己特殊情境所造成的结果。

??此外,阿德勒还指出,学校是家庭的延长,学校教师的工作就是注意儿童发展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当孩子开始上学的时候,他们对竞争的准备远较对合作的准备为充分。在学校生活中,对竞争的训练一直持续不断。由此,儿童会变得只对自己感兴趣。其实,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即使是最坏的学生也会有所进步。阿德勒说,世界上有许多名人,在学校中曾是屈居人后的孩子,后来恢复了勇气和信心,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阿德勒借此批评了那种认为遗传可能限制儿童发展的观点,强调指出,能够妨碍儿童兴趣的,并不是遗传,而是对失败的畏惧。

??值得注意的是,阿德勒认为,把学生依程度优劣编入不同班级的制度是极不合理的。在程度较差的班级里,那些心智低下和出身贫寒的儿童混在一起,由于他们在家庭里就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准备,在学校里又受到如此待遇,因此,他们很快就会自己瞧不起自己,陷入越来越深的自卑感之中,这种班级也就成了易于丧失勇气和不再追求个人优越的沃土。阿德勒再三强调:儿童时期的错误和成年后的失败是一脉相承的,没能学会合作的儿童,以后会变成神经病患者、酗酒者、罪犯或自杀者。

??阿德勒还特别提到了犯罪及其预防的问题。首先,在他看来,罪犯和常人一样都希望克服困难,都想抵达一个目标,希冀由卑下的地位升至优越的地位。但罪犯的目标总是在追求属下他个人的优越,常人却有合作的能力,考虑到彼此的需要。罪犯和常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罪犯的目标不包含这种社会意义,他们对别人不感兴趣,只能合作至某一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便开始犯罪。其次,罪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人是不知道世界上有所谓的同胞之爱,而且对此完全没有经验,这些人的童年往往是受到忽视的儿童,包括孤儿、私生子、弃婴和残废儿童;另一种人是被宠坏的孩子,由于父母的娇纵,他们觉得只有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愿意作任何有创造性的努力,只希望别人注意他,而不愿与人合作。这两种人的共同特点是缺乏社会兴趣,未学会合作之道,而却在追求着虚假的个人优越。矫正他们已造成的错误,训练他们过一种独立的、合作的和充满勇气的生活。

??四、克服自卑感,争取优越感

??阿德勒在其个体心理学中一再强调,将人类束缚住的三条系带构成了人类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不能够分开来解决的,它们之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仰赖于其余两个问题顺利解决。这三条系带所构成的三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第一条系带是,人类要生存,要不断地追求进步和争取更高的成就,就必须工作,这就构成了职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佳方法,与第二个问题有密切关系。第二条系带是,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并且彼此感兴趣,这就构成了人际关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友谊、社会感知和合作。第三条系带是,人是男女两种性别之一。两性间的关系也构成了问题,而且它同样不能与另外两个问题分开来解决。上述这三个问题彼此交缠着,一个问题的解决必定有助于另一个问题的解决。因此,阿德勒说:“它们其实是同一种情境、同一种问题的各个不同层面。”

??如何才能使人在这三个方面获得成功呢?阿德勒分别对职业、人际关系、爱情或婚姻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首先,关于职业的探讨。阿德勒说,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其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所受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对成年后生活中的活动范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早年的努力是晚年成功的基础,阿德勒举了这样一个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假设让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单独游玩,她开始为她的洋娃娃缝制一顶帽子。当我们看到她在工作时,赞扬她几句,并告诉她怎样才能把它缝得更好。她受到激励后,会更加努力改进其技艺。但是,如果我们叫道:“把针放下!你会刺破手的,你根本不要自己做帽子,我们出去买一顶更漂亮的”!她会马止放弃她的努力。如果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比较这两种做法,我们会发现:前一种做法会使该女孩形成对艺术的爱好;后一种做法会使该女孩不知道自己做得好。同理如果在家庭生活中过分强调金钱的价值,孩子会中凭收入的多寡来看职业的问题,这实在是一种很大的错误。尽管每个人都应该谋求自己的生活,不至于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但是若是分强调金钱,使“赚钱”成为孩子的唯一目标,那么他必定会与合作之途背道而驰。这样的孩子所遵循的不是他对人类作出贡献的某种兴趣,而是仅仅追求着自己的利益。

??这里,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一些被感到满意。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保证其优越地位的一种方法。他们根本就不应该向他们提出问题,他们只望能获得别人的资助。

??其次,在涉及人际关系问题时,阿德勒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些人会问:“为什么我应该爱我的邻居?他们为什么不先来爱我?”这句话显露出他缺乏合作的训练和他的自私自利。阿德勒认为,在生活中遭遇最大的困难,并做出损人利已之事的人,就是对其同胞不感兴趣的人。这种人无法与人相处,他们只对自己有兴趣。阿德勒还举了妄想狂、忧郁症、犯罪性疏忽等病例来说明缺乏社会兴趣的人,认为他们严重地缺乏合作精神,无法与人友善相处。所以,阿德勒提出,要使孩子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并要关心所有其他成员;就要让父母彼此成为很好的朋友,并能信任他们的友谊关系。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为良好的公民,才能面对现实,鼓起勇气,解决问题。

??最后,阿德勒还对爱情或婚姻这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合作是婚姻的首要条件。爱情或婚姻的定义应该是这样下的:“爱情,以及作为结果的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之中。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出,爱情或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为了人类的利益。”阿德勒说,如果我们自小就没有做好合作的准备,我们总是太多地注重自己个人的成功与否,过于强调我们自己能够从生活中得到些什么,而不是付出些什么,那么,一旦当两个人以婚姻的关系生在一起时,在合作方面和对人关心方面的任何失败,都会导致不良的结果。

??总之,阿德勒最后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所有要求,以及我们能够给他的最高荣誉,就是他必须成为职业的胜任者、所有人的朋友和爱情或婚姻中的真正伴侣。(倪丽虹??胡平侠)

????

??自卑与超越(Inferiority?and?Transcendence)A.阿德勒的代表性观点之一。该观点出现于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1932年。

??一、??生活意义的含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生活意义的重要性,他指出:人类是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之中的,人们所经验到的,并不是单纯的环境,而是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如果有谁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生活于单纯的环境之中,那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自绝于他人,他的举动对他自己或别人都毫无作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没有意义的。人们一直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它,人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它们经过解释后的事物。因此,这些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意义的领域也是充满了错误的领域。

??阿德勒认为,如果去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难以回答,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把该问题及其答案表现于自己的行动之中。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话语充不闻,只是观察他的行动,我们就会发现,他具有个人的“生活意义”,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志向、习惯、特征等,都是遵循自己的生活意义而行的。这样说来,因人而异的生活意义是多得不可胜数的,而且每一种意义多少含有错误的成分,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为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问题。它们构成了人的现实,人所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三者的联系造成的。当一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出反应时,他便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个人概念;比如有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不很尽心尽力,他的爱情生活不尽如人意,他与朋友相处也不够融洽,那么他一定会感到“活下去”是件多么艰难和危险的事,并时时觉得挫折太多,机会太少,活动范围亦相当狭窄。由此可以推导他的生活意义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把自己封闭起来,避免与人接触。”还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非常甜蜜,他的工作有了可观的成就,他的朋友亦多,交游广泛,与人相处融洽,那么这个人必然会感到生活是富有创造性的事,它为自己提供了许多机会,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由此可以推导他的生活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成员积极活动,愿意为人类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两个典型的例子,阿德勒引出了“合作”的概念。他说:“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各种错误的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那就是,所有的成功者都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而所有的失败者(神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因素。他们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时,均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而属于个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存在于和他人的效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切真正的“生活意义”的标志是,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这就是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和相互合作。

??阿德勒指出,从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人就在摸索着追寻着“生活的意义”。在儿童5岁的时候,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应付任务和问题的风格。这个时候,他形成了“对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什么”的概念。阿德勒曾举例说明童年时的情境可以用许多不同方式来解释。面对不愉快的经验,一种人会觉得:“必须努力改变这种不良环境”;另一种人会觉得:“生活不公平,别人总占便宜,我何必要善待这个世界?”第三种人则可能觉得:“由于我不幸的童年,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情有可原的。”这三种人的解释都表现在他们的行为里。因此,个体心理学认为,意义不是被环境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我们自己。个体心理学在这里扬弃了决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时期,某些情况极易孕育出严重的错误意义。大部分失败者都来自以下三种情境中的儿童:身体器官有缺陷的儿童、被娇纵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