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最大茶桌批发市场:我国可饮用水资源是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15:49:10

我国饮用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永懋 宿 华

  摘 要 水生态承载力问题,是我国水资源匮乏、污染加剧、浪费惊人现象背后的核心理论问题。水生态承载力通常包括“支持”和“压力”两个部分。水生态承载力以水生态系统的持续承载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承载目标;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水生态承载力允许的安全阈值内。

  关键词 饮用水资源 保护 持续发展 研究

  “饮用水”是水资源利用功能中的最高层,在水资源价值坐标系中,它也位居最高层位,是水资源利用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饮水人群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综合国力的增强。

  一、我国饮用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危机

  我国主要地表水与地下水均为多功能水体,水的饮用功能蕴涵其中,因此,研究饮用水就是研究具有饮用功能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1.地表水资源状况

  (1)从流域看

  全国七大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8967.8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295.34亿m3,重复水量为4379.09亿m3,水资源总量为19884.55亿m3。占全国
  水资源总量的65.4%,流域内用水总量为全国用水总量的82%。因此,可近似代表全国地表水资源总量。

  按国际现行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m3/a就处于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1000m3/a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对照国际标准,全国七大流域人均水资源量除珠江和长江两大流域外,其余五大流域均在缺水警戒线之下,说明饮用水严重紧缺。

  (2)从区域看

  天津、宁夏、上海、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山西、辽宁10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m3/a,属于严重缺水区。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还有安徽、甘肃、陕西、吉林、湖北、浙江、黑龙江、内蒙古 8省(自治区),即:全国严重缺水或接近国际缺水警戒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8个。

  (3)从城市看

  全国668个城市,其中缺水城市40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114个,北方地区有71个,南方有43个。可见,全国城市普遍缺水,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都缺水。

  2.地下水状况

  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其中:北方片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68亿m3,占全国平原区的78%,可开采量多年平均约为1000亿m3。南方片平原区地下水只有405.1亿m3,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

  3.全国饮用水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

  (1)饮用水资源极度匮乏

  除城市普遍缺水外,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淡水不足,许多地区饮水困难。东北、华北等广大农村主要饮用地下水,由于超采,导致了大批降落漏斗的产生。多水的长江流域有缺水城市59座,缺水县城155座,还存在五大缺水干旱区,西南诸河流域干早区,饮水极度困难。多水的珠江流域有16个严重缺水区,缺水总量达165.21亿m3/a。

  (2)水域污染极为严重

  “全国生活饮用水水质和水性疾病调查”表明:饮用水水质差已构成威胁11亿人口生存的一大尖锐问题。全国有28%的人饮用地表水, 72%的人饮用地下水。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粪便、垃圾、生活污水和城乡企业“三废”的重叠污染,水质持续恶化。污染不仅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匮乏,同时,也导致了“介水疾病”的传播。据调查:饮水引起的传染病要占全国传染病80%左右。

  (3)生态破坏,导致饮用水源萎缩

  如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减少河、库容量;干旱导致饮用水资源 更加短缺;湿地萎缩、江河断流等水生态问题,破坏了饮用水源;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普遍存在,使不堪重负的饮用水资源,雪上加霜;水资源承载力持续下降,在许多地区已逼近极限。

  二、我国饮用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

  水,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水危机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已成现实,水资源匮乏、污染加剧、浪费惊人的严峻“水情”昭示出一
  系列的理论问题,最核心的是“水生态承载力”问题。

  饮用水资源承载力,从中观层面看:可分为流域承载力和区域承载力。

  1.水生态承载力的内涵

  ①水生态承载力通常包括“支持与压力”两个部分:水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水资源与水环境系统的供容能力,为水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水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于系统的发展能力,为水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②水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水生态系统的“弹性力”大小,水牛态与水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是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是指水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③水生态承载力以水生态系统的持续承载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承载目标。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水生态承载力允许的安全阈值内。

  ④水生态承载力十分注重其整体调节能力,同时,也注重水资源与水环境各单项要素的重要性。所以生态系统一旦崩溃,则包括人类在内的全部
  物种都将面临灭绝的危险,而不仅仅是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减少或环境质量的下降。

  ⑤生态系统的弹性力既可缓解各 种压力与扰动的破坏而保持系统不崩溃,又可最大限度地保障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正常调节作用
  及功能的发挥。没有一个正常的具有一定弹性度生态系统的支持,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功能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生态弹性力是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

  ⑥在人类与生态系统中,人是能动的主体。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人左右的,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受人调控的,调控
  的有效度、长效性,直接关系到水资源持续利用问题。

  2.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概念

  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水资源利用的方式与手段,利用方式不同其结果也不同。

  (1)最大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使水资源的承载力在某一时段内达到最大。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水资源技术承载力虽然达到了最大水资
  源效应或称“张力效应”,但却损害了水环境与生存承载力,这是不足之处,尚待调节与解决。

  (2)适度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可达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面向可持续发展,我们追求的是水生态承载力的提高,科技进步虽然不断地提高了水资源承载力,但这种提高必须限定在水生态允许的承载范围内,虽然是提高了水资源承载力,但却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承载力,这是一种不可持续承载。将造成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导致水环境承载力和水生态承载力的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追求水资源承载打的生态效应,决不等于否定工程与支术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寻求水资原利用与水生态系统可接受阈值之间向动态平衡“临界点”。

  (3)生态一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不超过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和可持续供养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

  生态承载力意义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其理论内涵是:

  ①生态一水资源承载力,系指“适度承载力”,而不是最大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受到生态系统的制约,表现在水资源承载力方面是直接受控于生态系统弹性力的大小。

  ②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水资源的丰富度,以及对水资源的需求与利用方式等。水资源丰富或供给能力大是好的条件,但并不能完全表明系统中的水资源承载力就大,因为人们只注意到水资源的存储量,而往往忽视了水质保护与开发利用尺度。如海河流域水污染十分严重,而水的开发利用率超过90%,淮河已有60%的水域是超V类水质,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可用水的利用率也超过70%以上,通常水资源利用率的上限
  值不超过40%。

  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其要求不同,水资源的.承载力也不同,如饮用水要求水质不超过Ⅲ类标准。

  (4)水生态一环境承载力

  水环境承载力是水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条件,生态承载力条件下的环境承载力应包括:在一定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限定下的承载力,反映在环境方面就是水环境应具有一定的标准;可容纳的污染物数量,反映在环境方面为相应的环境容量。

  (5)水生态弹性力

  系指水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找调节及其抵抗各种压力与扰动的能力大小。

  ①生态弹性力是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的弹性力对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时都在承受着各种压力和变化,但任何生命体的存在都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之所以能维持,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就是说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力。

  ②只有科学地、准确地认识生存系统的弹性度,才可避免顾此失彼,从而有利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人类追求的目
  标。过去人们将生态承载力错误地理解为资源承载力,所以,我们对生态系统改造时,往往只注重系统的资源承载力,而忽视了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因此造成了许多不可逆转的重大生态损失。如围湖造田、湿地开垦、毁林开荒等,教训深刻,损失巨大。

  ③生态弹性力的内涵,应包括系统弹性强度和系统弹性限度两个方面。弹性强度指系统的弹性力大小,弹性限度则是指系统的弹性范围。

  水生态弹性强度的重要意义就是在于衡量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实际或潜在的水承载能力大小,判定一个流域或区域的自我维持能力与稳定性大小,以及衡量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发展方向,这对指导流域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生态弹性力”概念的提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对饮用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指导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饮用水资源系统为开放体系,不停地与外界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当系统在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
  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过程,系统可能发生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突变为“耗散结构”的状态,使水域实现生态平衡。

  三、我国饮用水资源:保护对策与发展战略

  1.保护对策

  ①对饮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要有生态学的思考,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即利用生态技术解决饮用水“难题”,利用生态工程技术修复水生态缺损,建立健康的水生态领域。

  ②依法全面控制水污染,提高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

  ③全面推行节水政策,实施节水工业、节水农业并建立节水型社会。

  ④开放水市场,发展水产业,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有偿转让、进行水权交换,实现“以水养水”战略。

  ⑤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江、河、湖、库以及地下水域,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生产源头和过程中,从而保证水一人类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战略

  ①“理论战略”,让我们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把饮用水资源 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引导到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以便实现水的永续利用。

  ②“生态战略”,要利用生态技术解决水难题;要利用生态系统的特殊功能截留雨洪水,以便解决水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一切水问题,只有面向生态才能得到解决。

  ③“综合战略”,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WHO.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Addendum tO V012.Health Criteria and Other Supporting.Genera;WHO,1998
  2 EU Council Directive 98/83 EC(from intemet)
  3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5

  (作者为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刘永懋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宿华为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 李计初

我国主要地表水与地下水均为多功能水体,水的饮用功能蕴涵其中,因此,研究饮用水就是研究具有饮用功能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1.地表水资源状况

  (1)从流域看

  全国七大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8967.8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295.34亿m3,重复水量为4379.09亿m3,水资源总量为19884.55亿m3。占全国
水资源总量的65.4%,流域内用水总量为全国用水总量的82%。因此,可近似代表全国地表水资源总量。

  按国际现行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m3/a就处于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1000m3/a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对照国际标准,全国七大流域人均水资源量除珠江和长江两大流域外,其余五大流域均在缺水警戒线之下,说明饮用水严重紧缺。

   (2)从区域看

  天津、宁夏、上海、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山西、辽宁10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m3/a,属于严重缺水区。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还有安徽、甘肃、陕西、吉林、湖北、浙江、黑龙江、内蒙古 8省(自治区),即:全国严重缺水或接近国际缺水警戒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8个。

  (3)从城市看

  全国668个城市,其中缺水城市40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114个,北方地区有71个,南方有43个。可见,全国城市普遍缺水,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都缺水。

  2.地下水状况

  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其中:北方片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68亿m3,占全国平原区的78%,可开采量多年平均约为1000亿m3。南方片平原区地下水只有405.1亿m3,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

  3.全国饮用水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

   (1)饮用水资源极度匮乏

  除城市普遍缺水外,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淡水不足,许多地区饮水困难。东北、华北等广大农村主要饮用地下水,由于超采,导致了大批降落漏斗的产生。多水的长江流域有缺水城市59座,缺水县城155座,还存在五大缺水干旱区,西南诸河流域干早区,饮水极度困难。多水的珠江流域有16个严重缺水区,缺水总量达165.21亿m3/a。

适合饮用的只有0.3%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