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相约的唯美句子:信宜的典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3 02:23:31
谁有有关信宜的典故大全,如有,请告知

信宜地处粤西山区,经济和文化历来都较为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来,随着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繁荣,特别是群众文化事业更是生机蓬勃,异军突起。信宜文化馆在改革中主动出击,以文为本,文经互补,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既繁荣了文化事业,又稳步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该馆于1999年建起了十层高的多功能综合文化大楼,总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建筑规模乃粤西文化馆之最,2000年被评为省特文化馆。该馆每年举办大型展览20多次,送戏下乡40多场,出版文化刊物4期共计50余万字,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30班(期),拥有文化产业开发公司1个,经营产业涉及歌舞厅、艺术培训、文具图书、音乐茶座、群众剧场、录相放映、广告装饰、摄影、舞美服装出租等相关行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山区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经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从大文化着手深化改革,是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文化产业的提出是文化人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一直以来,我们文化人、文化单位对经营产业是生疏的,甚至有一种心理反感,嗤之以鼻。究其原因还是受封建传统文化观念的负面影响过于深远,加上体制束缚和我们自己“等靠要”的传统思想惯坏了。文化单位缺乏一种竞争和忧患意识,处于被动、消极的发展状况。开展文化活动也十分被动的,上头有需要有钱来就搞搞,应付一下,上头没需要不给钱,大家都坐在办公室悠哉悠哉喝茶看报等财政发那么一点点工资过日子,可怜兮兮的,虽不至于饿死,但也没吃饱。

信宜文化馆是基于上述这样的状况中“穷则思变”的。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发表后,该馆马上着手深化改革,从“等靠要”中走出来,首开先河以干部职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新艺发展公司,大胆涉足录相放映、歌舞厅、音乐茶座、文化商场等行业的经营活动。这样一来,还引来不少争议,有些退了休的“老文化”居然还向上级告状,这是搞文化还是做生意了?一时之间,馆的领导也被巨大的社会压力所迷惑。历史以来,我们搞文化就是吹拉弹唱、书画舞蹈文章,除此之外,认为别的都不是文化。也就在此时,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提出了,“改革的步伐要大些,更大些”也喊响了。于是大家一致认为,只要对我们的事业有利,即使做生意也是为搞好文化,况且我们所经营的项目都离不开文化。

从大文化着手是文化产业和事业都得以发展的新突破。文化有公益型文化和有偿服务型文化。吹拉弹唱、书画舞蹈文章故然是文化,是狭义的文化,当然是群众是需要的,但放眼社会生活,群众所需的文化远远不止这些。事实总是最有力的证明。1992年,信宜文化馆的新艺发展公司纯利就达20多万元,该馆的干部职工首度尝到了文化产业的甜头,搞文化的劲头更大了,公益型文化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有了较充足的经费而搞得更理直气壮,更气派堂煌。以前外面的人来找文化馆,坐那种人力三轮车,车主老是盘问了半天还不知道文化馆在哪儿。现在说文化馆,一下子全城市民都知道了。这就是搞文化产业与不搞的差别。

二、要坚持以文为本,文经互补,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公益型文化和经营型文化是我们事业向前迈进的两条腿,是缺一不可的。正因为公益性,使我们的文化单位更具竞争优越性。我们所搞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不能用它来赚钱,该靠的还是要紧紧“靠住”。我们依靠政府搞好事业,拓展产业,我们的道路就越走越宽。信宜文化馆在深化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十分注意自觉地坚持群众文化的公益性原则。像该馆在近几年来所搞的一系列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很有轰动效应,如“我与老区心连心送戏下乡活动”、“婚育新风进万家专题文艺晚会大巡回”、“六县(市)书法大联展”、“奉献颂”、“春之歌”、“家庭文艺大赛”等大型文艺活动都是靠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举办的,获社会好评,得政府肯定。

只有文化产业发展了,文化事业才有更大的作为。文化部门过去曾提出的“要依靠政府、动员社会、联系企业、引进海外、发掘自我、五指伸开、一把抓住”的“多业助文”的发展思路比“等靠要”虽好,但多少处于被动的状态。这说直了就是向别人要的做法,人家高兴给你就给你,不给你就没办法。搞一个活动,为那么几块经费钱,改名换姓,低三下四投靠三爷,有了娘家又找一个婆家,一仆二主,老是看人脸色过日子。如今搞“产业兴文”,我们发展文化事业更有主动权了。如信宜文化馆,文化大楼建了起来,豪华小剧院有了,漂亮的歌厅有了,搞起什么活动来都方便,而且还能赚到钱。如歌舞厅的经营,该馆搞的交谊舞培训班、青年交谊舞大赛,市民非常踊跃参与,效应轰动了全城,歌舞厅的业务更加火红,营业额节节攀升。过去搞什么赛事都是搭出钱的,美其名曰为了社会效益,热闹过后,主办者急速收场时,人人显得精疲力尽,捧场者不多,连句想听的赞美话也难听得到。而其他参与者呢?“人走茶凉”,也不见得效益在哪里。中国人有个心理毛病,便宜送的不在乎,掏钱买的才是有价值的。

三、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人才和地域优势,走有自己特色的产业道路

按目前的实际来说,我们山区文化单位人才结构是很不合理的,甚至存在文化单位没“文化”的怪现象。多年来,我们只把能唱歌跳舞写文章的人当人才,而没有把能经营管理的人视为人才,加上传统体制的影响,反正是“清水衙门”,能干与否都一个样。视为人才的若不是受经济因素影响而外流的也则是在等待观望中过日子,不被视为人才的,则整天无所事事,到要搞什么活动或做别的什么事,帮忙搬搬东西,搞搞卫生清洁,今天安装个插座,明儿修理一下水管之类,大家都在碌碌无为中混饭吃。一个被冠以文化的单位,就这样死气沉沉。如此这般,文化事业何以兴旺?文化产业何以发展?

发挥好两种人才的积极因素是我们的事业和产业得以兴旺发达的关键。我觉得在这方面,信宜文化馆起了示范作用。该馆能够认识到两种人才的存在,正确使用两种人才,使文经并举,相互促进,相益弥彰。该馆首先是从馆内机构设置上将两种人才摆上同等位置的。第一类是文化艺术人才,他们分别安排在戏剧、音乐、美术、舞蹈、摄影等的创作和辅导各部中从事专业工作,而另一类人才则安排在产业开发经营部,专门从事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大家都有“用武之地”。近几年来,该馆的产业经济迅猛发展,群众文化业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成绩一年上一个台阶,创作和辅导的各类作品(节目)在省、市的赛事上频频获得大奖。其中该馆创作的小戏曲《扶贫媳妇》还获得了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小品小戏类二等奖,大型粤剧《山魂》获得广东省二等奖,并相继搬上舞台。这些成绩的得来,归根结底都是发挥了人才的积极因素所取得的。正确地对待了两种人才,使得搞文化艺术的人能无后顾之忧,专心致致搞他的文化艺术;而搞经营管理的人也心安理得地积极搞好他的经营,不必担心别人说他“没文化”而身处文化单位内心惶恐不安。这对事业和产业都大有裨益。

发挥好地域资源优势是文化事业和产业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有它的地域资源优势问题。就文化而言,广东的粤剧、四川的川剧,各有特色;就产业而言,珠江三角洲的群众文化部门,他们的文化旅游服务业特别发达, 如深圳有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珠海有圆明新园, 广州有世界大观等等,各有地域资源优势。

信宜文化馆在发展文化产业中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其在发挥地域资源优势方面还不尽人意,可挖潜力很大,发展空间广阔。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可发展文化产业经营潜力大。信宜的“新八景”、“旧八景”都是绝好的旅游资源,现在又增添了市区的“一河两岸”风景线,镇隆文化古城旅游景点正在开发,信宜市政府新成立了旅游局,旅游事业正方兴未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历来旅游与文化都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旅游景观如果没有文化色彩,根本不成为旅游景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阳春市的经验,他们就一个凌霄岩,文化也找到了“卖点”,一本《阳春旅游诗选》成了旅游区的畅销品,那刻上书法、美术作品的石头居然也变成了文化“精品”摆上了旅游区的精品屋出售。信宜正在开发的大人山风景区、大雾岭国家森林公园等一大批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只要找准“卖点”,我们的文化产业是大有作为的。

二是我们的特产南玉和竹器工艺与文化结缘能更独具特色。信宜盛产南玉,玉雕工艺也是一种文化含量较高的产业,但一直以来无人把其当文化产业来经营,那美仑美奂的南方碧玉只用来制作盆景、龙床、宝塔、玉坠之类,艺术味不浓,价值也不大高,名气也小。人家福建的石雕,是在那些粗糙的石头上雕刻各种历史典故和传说人物,文化味儿特浓,赚了不少钱,还出口到外国去,道理就是人家有文化嘛。信宜的竹器编织,历史悠久,品种五花八门,也飘洋过海打入国际市场,但给人的感觉还是缺少什么,这缺少的“感觉”就是文化味儿。若把我们的美术文化运用到竹编上去,肯定会发挥更佳的效益。这是我们的地方特色,但是我们目前还未能发挥出来,文化产业留给了我们许多空白。

信宜文化馆在文化事业和产业上的发展都只限于一个很小的文化部门。整个文化产业应属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限于一个部门或某一行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待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