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引导页动画怎么做:亚里士多德在哪本书上分析了悲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9 10:17:37

在戏剧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第一部探讨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总结性著作。他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说」,认为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於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这是艺术史上第一次对戏剧的本质做出探讨,更开创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传统。他的观点后来被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中加以发挥,从而间接影响了整个西方艺术史。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理论零星散见于他的一些著作中,并为许多后来者搜集、整理、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看来亚氏悲剧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这种艺术“借激起怜悯和恐惧来达到这些情绪的净化。(《诗学·第六章》)他指出了悲剧快感来源,颇具见地。下面,我仅就悲剧所激发起的“怜悯”与“恐惧”这两方面,进行进一步阐发。

广义的“怜悯”是“同情”的一部分,但专指主体具有和受难者同样痛苦的感觉、情绪和感情。怜悯一个对象,往往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我们一般对这个对象抱有某种好感枣我们很少怜悯自己厌恶的人;另外,当我们对某个对象产生怜悯之情时,往往自觉有某种心理优势,认为自己的某些特征优于对方。正是由于怜悯可能产生的后一个前提,有人对亚氏的“怜悯说”提出质疑,因为悲剧的主人公往往远远超出常人,“怜悯”也就无从谈起。(有关言论可见尼柯尔的《戏剧理论》)

然而质疑者忽略了主体产生心理优势的原因并不只是个人的性格、能力,而且也包括“处境”枣事实上,主要是由于“处境”。悲剧的主人公必定是落入了悲惨的处境,因此可以获得观众的怜悯之情是无可置疑的。

更为重要的是,真正进入悲剧情景的观众,由主角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的是“人类”在无可预测的命运之手中的软弱与无助。因此,“悲剧的怜悯不是指向作为外在客体的悲剧主人公,而是指向通过同感(“内摹仿”枣言者注)已与观众等同起来的悲剧主人公”,“他们的痛苦已经成为我们的痛苦,……我们和他们联合起来面对共同的敌人,那就是恶,就是破坏宇宙的道德秩序的因素。”枣总之,悲剧引发的怜悯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一种“自怜”。(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正如前面所论述,悲剧使观众感到“人类在无可预测的命运之手中的软弱与无助”:灾难可能随时降临,而我们对这一切却茫然无知,如险途上的盲人,心中充满“未知”的“恐惧”枣这种心理状态便是亚氏提到的悲剧造成的第二种“快感”。

“恐惧”是人面对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事物产生的一种消极性情绪,随之而来的是“逃避”的欲望。然而优秀的悲剧却令人趋之若鹜,因此悲剧引发的“恐惧”显然与实际生活中的恐惧有所不同。优秀的悲剧不只是把痛苦和恐怖描写得细致入微,而且会用辉煌壮丽的诗的语言使观众“形成距离感”;更重要的是它的主人公面对悲剧的境遇时,将会以超人的勇气和毅力与命运抗争。

悲剧却是使观众感到“恐惧”,使人产生一种“生命力受到暂时阻碍的感觉”(康德了《判断力批判》),但它通过主人公超人的感召将会“唤起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来应付不同寻常的情景。它使我们有力量去完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希望可以完成的艰巨任务。”“悲剧通过让人面对困难的任务而唤醒人们的价值感。悲剧给人充分发挥生命力的余地,而在平庸的现实世界里,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总之,悲剧提供了供观众“内摹仿”的不凡主人公,使观众与他们一起用崇高的力量与命运抗争枣虽然这一切只能在想象中完成,但却一样会使观众产生充满生命力的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就是由“恐惧”引起了快感。

以上,我就亚氏的“怜悯”与“恐惧”两种悲剧理论进行了阐述,其中当然不无偏颇,希望得到老师的指正。

1998,11

附录资料: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仅就在悲剧理论上的而言,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念迄今为止仍然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起源大概有两个原因,每个原因都伏根于人类的天性。首先摹仿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摹仿的。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摹仿。每个人都天然地从摹仿出来的东西得到快感。这一点可以从这样一种经验事实得到证明:事物本身原来是我们看到就起痛感,在经过忠实描绘之后,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使我们看到就起快感,例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和死尸的形象。原因就在于学习能使人得到最大的快感,这不仅对于哲学家是如此,对于一般人也是如此,尽管一般人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薄弱些。因此人们看到逼肖原物的形象而感到欣喜,就由于在看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在领会事物的意义,例如指着所描写的人说:“那就是某某人。”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原人和原物,他看到这种形象所得到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而是由于处理技巧,着色以及类似的原因。因为不仅模仿出于人类天性,和谐与节奏的感觉也是如此,诗的音律也是一种节奏。人们从这种天生比制定出发,经过逐步练习,逐步进展,就会终于由他们原来的“顺口溜”发展成为诗歌。”

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唯一的产生是由于回忆可以使原产生快感。摹仿出来的东西如果建筑节奏与和谐,也就能产生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最完美的悲剧,经济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觉地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并且他总摹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爱莲和恐惧的枣这是悲剧摹仿的特征。因此有三种情节结构应该避免。1,不应让一个好人由福转祸;2,也不应让一个坏人由祸转福。因为第一种结构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只能引起反感;第二种结构是最不合悲剧性质,悲剧应具的条件它丝毫没有,它既不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又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3,悲剧的情节结构也不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由福落到祸,因为这虽然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决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枣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遭殃的人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恐惧;所以这第三种情节及不是可哀怜的,也不是可恐惧的。4,剩下的就只有这样一种中等人:在道德品质和证以上并不是好的几点,但是他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