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kinds of foods:中国的国际化大都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4:28:41
香港已经是,还有1个是什么?

上海呀

上海
北京
深圳
广州
大连

很多很多

我国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趋势研究
曹玉进 张 维

一、国际化大都市是群带共生的产物
现代社会中,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脱离世界潮流而孤立地生存下去,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冲动力要求冲破狭窄的市场界限。世界上开放国家与封闭国家、我国开放地区与封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日渐拉大
, 使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世纪之交, 我国许多中心城市在制定“九五”计划及2000年发展纲要时,都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城市及国际化大都市的设想,表达了敞开家门,吸收国际资本与先进技术的辐射,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强烈意愿。据建设部统计,约有40多个大中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与设想, 其中上海和广州已于近期将中远期规划制订完毕。
国际化大都市毕竟不是人为选择的结果, 它是在工业现代化与经济增长过程中客观形成的。香港、新加坡大约用了40-50年时间,方完成了从出口加工区到工业化城市、 中转枢纽城市、现代化城市、区域性金融贸易中心的漫长过程,但其发达程度的量化指标较之世界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尚有不少距离。 当今世界,能够对全球经济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只有伦敦、巴黎、芝加哥、纽约、东京等五个大都市, 而大部分城市停留在从一般性城市向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向国际性城市、国际性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演变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
国际化大都市是国际资本和科学技术的积累和扩散中心,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云集, 使分散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利润源源不断地汇入国际化大都市,形成了国际资本的积累中心;同时,各种投资资金和先进科技不断寻找获取利润的机会, 以各种形式分散到世界各地,形成国际资本的扩散中心,正是这种集聚与扩散功能,形成了国际大都市对国际区域经济的较强参与和控制能力, 从而起到地区经济的枢纽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 国际化大都市左右世界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外延的扩张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提高其容纳能力。然而,超级都市对土地资源的侵蚀, 以及由于管理水平跟不上扩张速度导致的环境污染、贫困犯罪等现代城市病,已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 成为各国政府及各学科专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现代科技的新成果为这一矛盾的最终解决提供了新契机,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交通工具改变了以往的时空概念, 大都市的功能被周围城市分担,其内涵也由以往的一个单独城市演变为一个功能定位明确、产业分工合理的城市群带。
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城市的孤立现象,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后国际分工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客观必然趋势, 并表现为交换关系的丰富、生产要素的专门化和合成资源价值的提高。

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一)国际性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城市群的含义,从一般意义来说,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若干个自然条件互补,经济上互依,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和依托所组成的城市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一定的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它们都是以城市带区域为基础逐步形成的,是以区域城市布局和区域城市经济全面协作,形成区域城市集团,并共同参与世界区域集团竞争为特征的。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有相当的地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一些江河出海口处的三角洲地区,都有可能形成一批规模不等的城市群。从大多数国家看,虽然都有若干个城市群,并且在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推动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从世界范围看,在全球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能冠之以“世界级”城市群的则为数甚少。它们包括: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西欧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美国中部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部城市群和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城市群。这些世界级的城市群除具有一般城市群的共有特征外,往往还具备多种功能:
1、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对区域经济有带动作用;
2、拥有可以依托的十分广阔的腹地;
3、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通常沿江靠海,是主要航运、交通枢纽;
4、具有优良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
5、以贸易为先行、以工业为基础,以金融为主导,由全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进而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6、这类城市群往往具有发达的文化、科技、教育,是人才荟萃之地;
7、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轴心,具有中心城市的枢纽功能;
8、有广阔的辐射面,向外发展逐步形成一个都市圈,城市圈(带)内各城市产业分工明确,并通过发达的交通通讯网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次世界大战后,太平洋经济圈的崛起,首先带动环太平洋地区东京、新加坡、香港、旧金山--洛杉矶--圣迭戈、悉尼、汉城、曼谷、台北这些国际性或准国际性城市的崛起。这些亚太地区国际性城市的崛起,改变了世界国际性城市的区域布局,打破了第一个国际城市时代大西洋地区独家国际性城市的局面,也为中国尤其是南中国地区新的国际性城市带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示范效应。尤其是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京都、神户组成的日本城市群和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的崛起,具有更大的示范效应。
(二)国际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
所有的国际性城市都是建立在一个经济圈和城市群体基础上的,而新的城市群体的崛起,也必然有一个或几个城市成长为区域中心城市,其中一部分进而成为国际化大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中心城市是协调、营运和指挥全球经济活动的中枢,具有极大的集聚和扩散国际经济能量的功能,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空间产物,是世界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相互比较的产物,是比较中形成的一种共识。把一个城市放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看它在全球经济、贸易、金融方面的影响,同时考虑其影响范围或特定国际领域,就会比较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国际性城市。从当今世界看,国际中心城市在世界或世界某一领域内一般都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各种国际功能兼备或成为一种或多种国际中心。如国际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博览中心、采购中心等。综观世界上的国际性城市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从层次上划分,可分为首位性国际城市,即主宰世界经济、政治,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影响的,如纽约、伦敦、东京等;二是区域性国际城市。即在世界某一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占重要地位,如香港、新加坡、巴黎、芝加哥、洛杉矶、汉城等;三是国家性的国际城市,如首都和国内最大的经济中心;四是地区性国际城市。从功能上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的国际城市,在金融、贸易、信息、科技、文化等领域都具有中心的功能,如纽约、伦敦、东京都属此类;另一类是专业性国际城市,在某一领域具有中心功能,如欧洲的日内瓦,是国际会议中心和观光旅游为主的国际城市。当世界进入现代化城市发展阶段之后,城市国际化必然形成特大的综合性城市,它们几乎集中了生产基地功能、经济贸易中心功能、金融信息中心功能、政治活动中心、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中心等全部功能。
但无论是首位性国际城市、区域性国际城市,或是综合性、专业性国际城市,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首先,它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中心城市往往是国际金融活动最集中的场所,是国际资本的集散中心,有大批的银行机构,掌握巨额的国际银行业务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世界金融、生产和贸易,从而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如纽约、伦敦、东京三地就占到全球金融业务的2/3左右,余下的为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苏黎世等次一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分担。
其次,它是国际生产控制、决策和管理中心。由于生产力的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扩大,同时由于资本的聚集,形成了资本雄厚、规模巨大、分支机构众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多国公司和跨国公司。国际中心城市往往是这些大型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是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经营决策和企业战略策划的中心。

三、我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沿海地区凭借有利的地理环境和中央赋与的优惠政策,先于内地发展起来,进而带动内地共同走向富裕。从沿海到内地,地形步步走高,经济节节走低。经济辐射如同季风一样,由东南向西北,由沿海到内地,呈单向传输、愈走愈低的状态。
18000公里的海岸线上遍布着众多的经济发达城市, 这里是中外经济交流的前沿,也是世界经济辐射的第一站,经济增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增长轴。
从世界上几大国际化大都市和知名的国际性城市的地理分布看,他们大都位于洲际之间的物质流与信息流的交汇点上,并且这种交汇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内部生产结构、国内贸易市场相联系, 其发达的金融、商业以国内强大的生产体系为后盾。依据国际化大都市的上述两个地理特征,我国城市的国际化当从沿海此区开始,有条件先行
一步的则是连接内地物质流、信息流最为畅通的长江、珠江、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城市。
(一)北京、上海、广州及其群带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区位条件、特有的政策背景,充当了中国城市国际化的先锋,他们将成为我国建设国际化都市群的首选目标黄河、长江、珠江作为中国经济的三条大动脉,在以往的年代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人口布局、 城市布局、以及整个经济体系的形成与这三大水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他们还承担着东西部地区联系的主干道作用。三大河流形成的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是当今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城市化及城市国际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城市群,各个城市群中龙头城市在其他城市的翼护下, 承担着中外经济联系的枢纽作用,已隐约显出国际化大都市的影子。
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三大城市群的龙头,无论从现有的基础、地位,还是从中央的长远发展规划看,都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可能。
环渤海湾地区城市群,包含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京、津、唐,人口超过2亿,占全国的18%;高等院校数占全国的25%,科技人员占全国的27%;南北跨度550公里, 东西宽度346公里,海岸线长3700公里,占全国的5.4%,陆地面积上百万平方公里;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2.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钢铁、汽车、能源、化工、造船等行业的相对优势构成了这一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 这个地区内有黄河流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广大腹地的依托,外有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辐射,区位优势明显。
城市群中大部分城市位于环渤海湾沿岸, 无所不至的海上交通将区域内各城市紧密联结在一起,不求分而自分,不求合而自合。
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世界上其他城市群所不具备的。这一地区的天津、大连是我国北方第一第二的天然良港,都具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分别是连接华北、 东北地区与国外市场的主要枢纽,具备了成为国际性城市的任何条件。由于一个区域只能有一个中心,他们毗邻的是作为首都的北京,首都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意义,这就注定了天津、大连只能服务于北京,成为首都的翼护城市。
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首都必须放在经济中心或足以对各个经济中心实现有效控制的地方。作为共和国的首都,北京首先是中国的心脏,中央各中枢机构、各行业的主管部门的正常运转,保证了全国各系统的正常运行。 虽然80年代以来国家对经济的直接控制有所弱化,但首都仍然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决策中心,同时也是行政性金融中心。上海、 深圳等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但北京对其仍具有决定性的支配作用,这种支配作用甚至已涉及到过渡时期的香港。 其次北京是接纳外国驻华机构最多的城市。大都市是以国际交往为前提的,北京已充分具备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前提。
北京在中科院历次举办的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均列各省市之首。
北京是全国最大的信息生产地, 也是全国最大的信息集散地,信息层次高,具有宏观导向性,传播范围广,对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具有勿庸置疑的指导意义。
北京拥有70多所高校,700多个科研机构, 120万科技人才,人才密度全国第一。
北京拥有全国最现代化的交通通讯设施, 四通八达的航空铁路线将首都与全国各地紧密联结起来。首都机场经过两次扩建,其水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中国机场中的“第一巨人”; 首都拥有通往全国各个大中城市的直达铁路线;京津塘高速公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95年5月开通后, 北京到塘沽的路程由过去的3小时缩短至1个半小时,运力提高了5倍,相当于北京拥有了直接的出海口;北京的市政交通通讯设施是全国各城市中最好的,正在建设中的电信网络将使北京市的电话装机容量在本世纪末达到700万门,相当于发达同家的同期水平;本世纪末完成光缆铺设10000公里,形成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网络。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信息中心, 对全国经济的带动和支配作用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正由于这种城市性质, 北京对环渤海地区各个城市的直接经济带动十分有限,各城市对北京的依附作用也不明显。 北京要奠定其21世纪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必须壮大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对周围城市的凝聚力,在区域内形成以北京为龙头的合理的产业分工。
北京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与法国的巴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长江三角洲位于整个国家海岸线的中点, 黄金水道长江将它与我国的中西部纵深地区联结起来,具有无比优越的区位优势。区域内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湿润,人文荟萃,交通发达, 隋唐以后一直是我国的经济中心。这一区域土地面积9.95万平方公里,人口7341万,94年国内生产总值6890亿元。在这个只占全国百分之一的土地上,居住着占全国5.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9%的国内生产总值。这里分布着14个大中城市,下辖74个县市。相对于环渤海经济区、珠江三角洲来说, 这一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域更为广阔,城市的密集程度更高。处于这些城市龙头地位的上海市, 正好位于沿长江产业密集带和沿海经济开放带所组成的“T”形结合点上,左有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右有嘉兴、杭州、宁波为两翼,后有长江沿岸城市为附骥, 为上海城市功能的扩散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可以依托的经济腹地最为辽阔。
自近代以来,上海工业产值就稳居全国各城市之首。 本世纪30-40年代,上海更被誉为“远东第一都”,有“东方纽约”之称。建国以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 上海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生产中心,大都市的功能日渐消失。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重新焕发了大都市的风采,尤其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上海以浦东新区开发为契机,从重塑国际化大都市的高度出发,进行城市布局、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的规划和建设工作,靠全国,面向世界, 力争在201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
拥有全国最大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 这是上海重塑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契机。上海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资金集散地,初步形成了以证券、外汇、资金拆借为主体的金融市场体系,1995年各类证券的交易量超过了6万亿元, 资金拆借总量超过2200亿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立后,年外汇总成交量将超过600亿元, 上海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级的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的生成地。
近两年,众多的国外金融机构进驻上海, 目前已有150家,其中38家是营业性机构,他们已成为上海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不少大银行, 如美国最大的国际银行--花旗银行将原来设在香港的中国区总部迁到了上海;接着法国东方汇理、英国渣打、汇丰、荷兰银行等国际著名大银行将中国总部迁到上海。 居世界资产总额第一的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全球最具规模、财力的头号证券公司--美国美林集团等等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纷纷在上海落户,另外还有4家国外的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了营业机构,这些都大大加快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
上海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南北两翼及以长江为纽带的中西部地区都有明显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上海市根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精神, 提出“九五”期间,上海商品流通,要在注重自身万商云集的同时,积极促进长江沿岸城市的商贸共同发展; 上海的工业产业结构要在注重内部战略性调整的同时,积极支持和推动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 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要在注意内部建设和改造的同时,加强具有枢纽功能的重大项目的建设。
以“高起点”进行规划,以高科技进行装备, 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是上海市近期的工作目标。规划中的中心城,覆盖浦西和浦东750平方公里, 是城市的主体和极核,是城市经济活动的中枢和行政、文化、科技中心,是现代化水平最高,集聚效益最大,综合功能最优的城区, 将采取多心开敞式组团结构与轴向发展相结合的高度密集型的架构。中央商务区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要标志,周围配以若干副中心和各类经济、信息、文化、科技中心,具有强大的集聚与辐射能力。 两个辅城(宝山、闵莘)和六个二级城市、若干个小城市层次分明。
上海将城镇体系发展的重点放在郊区, 把郊区作为扩展中心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后方基地,将城镇建设成为都市中的乡村,将农村建设成乡村中的都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上海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时,其功能定位可以取美国的纽约作参考。
珠江三角洲位于祖国的南端,其范围包括广州、深圳、 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城区及惠阳、惠东、 博罗和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以及四会、高要,总面积达41596平方公里,人口2056万人,9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5.29亿元。相对于黄河、长江三角洲而言,这个地区的小城镇分布最为稠密,平均每7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
珠江三角洲的各城市都属于广东省一省统辖范围, 以广州为中心,沿珠江两岸延伸。从80年代开始,珠江三角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5%,列世界第一。这一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独特的背景,虽然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充当着这一地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角色, 但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却归于大量港资的引进和以香港为枢纽的“三来一补”项目,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生产体系的形成都与香港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是属于以香港为中心的“中华经济圈”。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香港已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国际性大都市之一,其主要标志为:①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是除伦敦、纽约之外的世界第三大银行中心,仅次于东京的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大多数国际金融机构以香港作为亚洲的业务基地;②香港是国际贸易和运输中转中心,其外贸总额自92年以来,一直排名世界前10名,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首位,被称为远东国际海运中心;③香港还是国际旅游中心。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种种原因, 城市功能定位存在一定分歧,广州与香港以谁为中心?深圳、珠海、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如何处理与省会广州的关系?他们以后还将承担接收香港、 澳门回归的任务,城市功能、地位如何定?我们认为,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由于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体系将无法与珠江三角洲实现深度融合,以往“前店后厂”经济合作关系仍将延续下去。香港作为国际间普遍认可的国际化大都市,回归后将继续充当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服务中心”角色, 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至少到21世纪中叶,仍将充当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龙头,成为香港参与国际竞争的最重要的策源地和最强大的后盾。而回归后的香港,将直接充当南中国地区通向世界的门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和运输中转中心、国际旅游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
第一、从政治因素看,97年香港回归以后,我国政府有决心、有能力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尤其是香港回归模式将作为解决澳门问题、台湾问题的示范,国家将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香港以全力支持,而这正是香港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关键。
第二、从经济因素看,香港是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大陆的重要通道,通过这里把中国的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连接起来。在亚洲,华人已取代日本成为最主要的财富创造者,占东南亚人口6%的华人,却占有了70%的企业财富,再加上同为四小龙的台湾、香港以及迅速崛起的中国大陆,构成势力庞大的华人经济圈, 作为自由港的香港成为联结圈内政见不一致的各成员间的唯一纽带。
香港的发展离不开内地的支持, 一个强大的中国本身就是香港稳定繁荣的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
第三、从基础设施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货运中心拥有国际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美中不足的是城市面积太小,造成城市拥挤,地价昂贵,发展空间狭小。目前,拟议中连接深圳香港的西部通道、 连接珠海香港的泠仃洋跨海大桥及现有的连接广州与香港的广九铁路,将珠江三角洲地区庞大的加工能力和发达的陆海空运输体系与香港的基础设施实现对接,为香港城市功能的扩散提供了广阔的腹地,广州港、深圳盐田港、海港可以直接分担香港的中转货运功能,毗邻的深圳也将为香港居民改善居住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中国的国土形状与发展现状决定了大都市的集聚辐射效应将是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的“梯度发展形态”,京、沪、穗的周边城市、南北纵向与东西横向交通主干线交叉点上的城市及内陆各大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将作为大都市效应传播的第一级中转站,部分城市因突出本地特色而成为国际知名城市
经济的辐射流如同河流、电流一样,总选择阻力最小、 最便捷的途径流动,国际化大都市的带动作用也是沿交通干线由近至远延伸的。交通、通讯技术现代化,改变了以往的时空概念,大都市的功能往往由一个庞大的都市群共同承担,京、沪、穗的周边城市如:大连、天津、南京、杭州、深圳、珠海等大型城市以其雄厚的基础,完全可以分担京、沪、穗的一项甚至多项功能,从而成为国际性城市。
规划中的联结上海--宁波的沪甬跨海大桥一旦建成,杭州湾与上海的距离将缩短三分之二, 沪杭磁悬浮铁路建成,从上海到褐莸氖奔浣?跎伲罚埃ィ?贾萃宓厍??晌?导室庖迳系摹澳仙虾!保??ǜ邸⒅凵礁鄢晌?虾8鄣淖槌刹糠郑?贾菔性虺晌?虾5暮蠡ㄔ啊?拟议中连接辽东、山东半岛的渤海湾跨海大桥若能如愿建成, 整个环渤海湾地区沿岸的各城市通过海陆交通联结起来,共同分担北京的某些功能。这些城市本身又是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及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这样节节带??坊废嗫郏?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聚集辐射体系。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处于广东省一省统辖范围,连接各个城市的高等级的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网络正在紧锣密鼓建设, 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辅以有效的行政手段,使整个都市群的功能合理分工成为可能。
处于各交通主干线交叉点上的部分大中城市, 尤其是处于三纵(哈尔滨-北京-广州线、北京-上海-广州线、京九线)、四横(黄河、陇海线、长江、浙赣)交通线交叉点上的城市, 一般也是各大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如沈阳、哈尔滨、郑州、石家庄、济南、西安、兰州、武汉、重庆、成都、长沙等等, 他们既要根据自身的区位情况、产业结构特征,主动接轨京、沪、穗,又要带动本地其他城市,成为大都市经济集聚与辐射的中转站。
中小城市作为大都市经济辐射的末梢, 主动接轨当地的中心城市。
这样,从沿海到内地,大中小城市以一条辐射链相互连接,各辐射链相互交叉,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彼此竞争,既相对独立、 又互为补充的一个完整的都市网络。

四、我国城市国际化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应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以促使三大城市迅速完成集聚过程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借鉴世界上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秀成果,敢于试验,勇于探索; 同时这也是一项国家工程,必须置于优先扶持发展的地位。
国际化的大都市必定是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东京、伦敦、香港、新加坡无不如此,而证券交易所的设立, 对于一个金融中心来说可谓必要条件。上海因设立了证券交易所,已成为我国的融资中心,1995年净拆入资金估计可达千亿元, 有力地支持了上海各项事业的发展。北京要成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国际化大都市,仅凭行政手段集聚国内有限的资金,完成其集聚过程是远远不够的, 建议在北京或其周围城市设立中国北方的证券交易所,与沪、深相互呼应,为整个中国的发展完成资金聚集过程。 深圳证券交易所目前直属深圳市政府领导,不受广州市甚至广东省的节制,其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要树立广州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 必须重新构筑深圳与广州的关系,要将深圳纳入以广州为龙头的都市群带中,予以功能定位,恰当的作法是,将深圳建成这一都市群的金融中心。
由于区位差异、发展起点差异、 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差异等,我国存在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国际化过程也将存在由东而西,由沿海到内地的先后发展次序。建议本世纪内,首先在京、沪、穗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运作机制,初步具备国际金融、贸易、 信息中心的雏形,在沿海其他城市形成国际化的运作体系。下世纪初,以沿海国际化城市为先导,带动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