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usual的讲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4 05:31:56

一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领域的民间奖项——“母亲河奖”近日在京颁奖,八位长期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并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人士获此殊荣。这是对长期以来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更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措施。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可喜成绩,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已有明显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人为等原因,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建设的力量源泉从来就植根于广大社会公众之中。在依靠政府加大环境治理保护力度的同时,必须动员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这既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更是彻底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

全民动手,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人类由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是以大量消耗和开发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即将来临的绿色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这一文明的基于社会每个成员的共同认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到人与环境唇齿相依,离开环境,人类就不能生活与生存;环境不优美,生活就谈不上高质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

全民动手,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多辟渠道、形成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像“母亲河奖”获得者这样的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人士会越来越多,参与的力度会越来越大。政府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要多开渠道,方便社会公众履行义务、参与生态建设;要多架桥梁,方便人民群众监督生态环境建设;要多想办法,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生态和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民动手,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的局面。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还要充分发挥巨大的人口资源潜力。参与生态建设的方法很多很多,关键在每个人自己。“母亲河奖”获奖者都是立足自身,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的模范。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尽绵薄之力。只要全民动员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就一定能铸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长城,中华大地就一定会山川秀美、江山如画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
  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
  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
  ‘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
  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
  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
  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
  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而自从有了这个口号后,我们吃的苦头还少吗?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说:应该以人为本。他表示绝
  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
  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
  也是为了人。

  在这里,我也要旗帜鲜明地与这一观点唱唱反调。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
  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
  颖在看了德国一个小学生的环保纪事后很感慨地说:那种不认为自然为母,反以
  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行
  为致灾。对于天灾实为人祸的警觉,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广
  泛关注。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唤起了多少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政府的高度
  响应。十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
  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
  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

  要按照何先生的话,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要为人类服务了。树我们可以砍,
  动物我们可以杀,江河我们可以想怎么截断就怎么截断。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
  道还有生物链,今天一个物种的灭绝对明天来说意味着什么?

  文章中说,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
  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
  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何先生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
  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

  我们姑且不说修水库的愿望是为了防洪,为了发电,我们只说三门峡水库修
  了近半个世纪了,发电量和预期的设想差距有多大,就是这四十多年来它给渭河
  流域带来了多少灾难。1992年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黄河不畅,漫堤决口,淹没了
  农田60多万亩,约5万返库移民受灾,近3万人无家可归。这样的修水库是以人为
  本吗?是不可避免地的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吗?

  我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
  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但是如果把自然比喻成我们人类的躯体的话,它当然会
  生病。

  如果承认它也是一个家庭的话,它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在这个家庭中还有
  其他成员。

  如果在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人类一个孩子,这是不公平的。
  人类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大自然也不仅仅为我们人类而存在。

  我希望在我们人类正在面对刚刚发生的大灾难时,真要好好辨一辨,人类需
  要不需要敬畏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感谢何祚庥院士为我们发起了这场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