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防工作流程图:宇宙中的星体是不是应该分布在一个球面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1:55:08
宇宙既然是大爆炸来的,那么应该物质应该向四面八方发散开,然后扩张、远离,所以他们应该位于同一个球面上,但是我们却感觉世界是三维的,那么球面就有厚度,奇怪
爆炸的时候是一个点,所发射的物质是无差别的,怎么会有厚度????????

我的一些瞎想
以下几点是现在的一些事实和理论得出:
一、类星体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射电天文学的四大发现之一。类星体体积很小但其光亮度和一个星系相当。
二、微波背景辐射也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射电天文学的四大发现之一。其为温度近于绝对温度2.7K的黑体辐射,且其在宇宙的任何地方都能探测到。
三、黑洞是一个只吸收物质的,理论得出的宇宙部分。
四、白洞是与黑洞相对应的一个只发出物质的,也为理论得出的宇宙部分。
在这个想法里认为流动的能量产生温度。在黑洞和白洞之间存在一个流动的能量带,黑洞中吸收的物质都转化为能量通过能量带传送到白洞,再在白洞中转化为物质而发出,且黑洞吸收的物质和白洞发出的物质是相等的。而类星体即为理论上的白洞,星系的中央即为理论上的黑洞。所以类星体的光亮度才可以和一个星系的相当。又由于流动的能量产生温度,故在黑洞和白洞之间会产生一温度,而我认为这就是微波背景辐射的来源。
总的来说这个想法里,宇宙的结构是:由星系和类星体一一连接分布构成一闭合球面,且在离一个星系最远处为与其对应的类星体,除去球面部分就是连接星系与类星体的流动的能量带。

上面转载的文章没有正面回答楼主的问题

我来简单说一下吧!

的确在大爆炸过程中是从一个点开始的,但是你所阐述的在一个球面情况是没有任何其它力的作用的情况下的,的确这些力只能算作是宇宙的内力,但是关于这种规模的分析不能只从经典力学上分析,因为它还存在着很多诸如时间逆差和绝对引力的情况。

如果抛开这些难懂的概念,我们单从力学上考虑也会有结果,大爆炸后物质产生了,但随之也产生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力学关系,目前理论上把他们分为了4种,即 强力,电磁力,弱力和引力,这些力在宇宙中的物质间复杂地相互作用也就破坏了宇宙自从爆炸开始的那种发散性的稳定的加速运动! 因此就看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当然这还不是简单的力学关系,但是从这点出发已经可以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了!

我的回答,你能理解么? 呵呵

因为爆炸后有粒子的互相冲撞

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cosmos - by - 2005-10-1 7:48:14§1.12

当宇宙进入黑洞期,目前的绝大部分星系都已演化成巨型黑洞,宇宙显得暗淡。当这些巨型黑洞相互吸引,融合成一个拥有宇宙90%质量的宇宙黑洞时,引力子泡沫已无法承受宇宙黑洞的巨压,引力子泡沫破碎,引力消失,在引力惯性的作用下,宇宙黑洞进一步向内塌缩,这是宇宙时间的最后10-43秒,原宇宙黑洞中的正奇子和反奇子相互碰撞挤压,宇宙时间的最后10-47秒,正奇子和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开始新的大爆炸,新的轮回。

宇宙时标:

0秒 宇宙奇点形成,体积为0,质量为0,能量1065GeV,正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大爆炸开始。

10-47秒 尺度2×10-66厘米,质量为0,能量1065GeV, “数学奇子”生成对称的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产生,并以超超光速向外暴胀,宇宙在10-45秒内暴胀1033倍。

10-43秒 普朗克尺度2×10-33厘米,普朗克质量2×10-5克,正、反奇子生成对称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引力和反引力产生,并以超光速向外暴胀,宇宙在10-40秒内暴胀1010倍。

10-36秒 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生成对称的正、反夸克,此时反引力表现为强核力,强核力生成,随着一部分正、反夸克碰撞转化成光子,强核力锐减。

10-12秒 随着温度降低,光子碰撞生成对称的正、反电子,正、反电子碰撞生成正、反中微子,弱核力与电磁力分离,在上述过程中,反引力不断通过光子这个媒介将自己分化成电磁力和弱核力。

由于在10-36—10-4秒时能量太高,正、反夸克无法形成束缚态,而是四散纷飞,一部分正反夸克碰撞转化成光子,光子碰撞又生成正、反夸克。

由于质子、中子是复合粒子,在当时这种极其混乱的环境中,正、反夸克不可能组合出对称的正、反质子和正、反中子,出现不对称是必然的,正、反夸克最终转化成强子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1)质子,中子

(2)质子,反中子

(3)反质子,中子

(4)反质子,反中子

其中在(2)、(3)这两种情况中出现质子(反质子)与反中子(中子)完全同量的可能性极小,而正、反中子会衰变成正、反质子,与前者碰撞又转化成光子,所以最终都会有正物质或反物质单独保存下来。其实“正”与“反”只不过是地球人类对它们作的标记。

事实上生成的质子多于反质子,中子多于反中子,即第1种情况。对称的正、反质子与正、反中子相互碰撞转化成光子,至10-2秒,只剩下质子与中子。这就是“正、反重子不对称的原因”。

如果有人问:“在10—12秒时,宇宙火球中同时产生了对称的正、反电子,那这些正、反电子相互碰撞全部转化成光子,正、反中微子,将使质子、中子此后找不到反电子来组合成氢、氦原子,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笔者在此提供另一种可能性:在10—12秒时,宇宙的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已生成,但此时的宇宙火球的压力和密度远远高于中子星,在这种巨压下,正质子与反电子组合成中子,即在10—2秒之后极短时间内,宇宙中只有中子,光子,正、反电子,正、反中微子,而没有质子。随后,正、反电子碰撞转化成光子,其中多余的那部分正电子与光子、正、反中微子碰撞后,最终只剩下光子、正、反中微子。由于形成中子的时间不同,其衰变速度也不同,因此,大部分中子衰变成正质子、反电子、反中微子之后,其中的正质子与还未衰变的中子组合成氦原子核,随后并与剩余的反电子组合成氢、氦原子。这就是正、反电子不对称的原因。

在宇宙时标0秒—10-47秒时,宇宙质量为0,能量高达1065GeV,这时能量转化成速度,奇力生成超超光速的正、反奇子,分化成正、反奇力;到了10-43秒时,宇宙质量即普朗克质量为2×10-5克,能量降到1019GeV,这是因为正、反奇子生成对称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已将正、反奇力束缚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内,成为后两者的能量之源,高达1019GeV的能量转化成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超光速,这种能量等于引力子中“反奇力减正奇力”与反引力子中“正奇力减反奇力”之和;到了10-36秒时,引力子、反引力子组合成对称的正、反夸克,能量降到1015GeV。从本次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总能量没有丝毫损失,都被束缚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内,其内的正、反奇子时刻以超超光速运行着,为宇宙万物提供不竭动力。从宇宙大爆炸之初产生的大量高能光子至今已降到微波能量级上,那部分损失的能量又到哪里去了,笔者认为光子在运动中需要动力源,在150亿年中,它们向宇宙空间辐射了一些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因此能量降低。

1秒以后,温度降至1MeV以下,宇宙进入了核物理的能量范围,科学家对此后的宇宙演化进程已较清楚,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中子与质子组合形成“原子核引力场”,才不再衰变,原子核、原子、恒星、星系的形成都是由引力与强核力主导的,正奇力、反奇力爆发的超超光速解决了“大爆炸宇宙模型”中的“视界疑难”。

宇宙黑洞如何塌缩成宇宙奇点?引力场象一个球形旋涡,在黑洞引力场中,只有黑洞自旋轴两端为引力子输出口。当宇宙黑洞吸入90%的宇宙物质,由于黑洞奇点区的引力子流密度太高,引力子流变得只能输入而不能输出,因此,宇宙黑洞引力子都迅速聚集到黑洞奇点附近,形成一个密度极大的球体,在巨压中,处于球体中心的引力子首先被压碎,球体进一步向内塌缩,正、反奇子以超超光速相互挤压碰撞,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体积0,质量0,能量1065GeV.

宇宙就象一个气球,将气球吹大的力就是奇力和反引力,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向内收缩。宇宙就是如此从大爆炸到膨胀、收缩,产生再次大爆炸,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宇宙奇点就象一个能源生产基地,产生大量高能的氢原子,黑洞就象一个废料回收站,将铁原子等不能再产生核聚变的重元素回收,压碎后转化成引力子,用于收缩宇宙。

宇宙总质量超过宇宙黑洞形成宇宙奇点所需质量的10%,即宇宙黑洞只要吸收90%的宇宙物质就可形成宇宙奇点,新的宇宙大爆炸,因此就算在宇宙大爆炸中正、反夸克,正、反电子碰撞后全部转化成光子(称为“流产的宇宙大爆炸”),这些光子也会被宇宙剩余的10%物质(大部分是黑洞)所吸入,转化成有质量的引力子,而且超光速的引力子最终都能将所有光速的光子、中微子拉回黑洞,重新聚合在一起,开始宇宙新的大爆炸。目前宇宙中的星系中心黑洞大多都源于宇宙剩余10%的物质,这些剩余物质在星系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很大作用,也解释了为什么星系中某些天体的年龄超过本次宇宙大爆炸的时间。

宇宙本质上只有两种类型的力,一种是直线向外的力,如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反引力、正奇力,其中正奇力是反引力之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成,这种类型的力可以用水波辐射形来表示。另一种是弧线向内的力,如引力、反奇力,其中反奇力是引力之源,这种类型的力可以用水漩涡形来表示。这两种力在对抗中形成对立的统一。这两种力的和谐运行才能形成宇宙万物。如引力子弧线向内的力束缚着反引力子,而反引力子直线向外的力支撑着粒子泡沫,如反奇子弧线向内的力束缚着正奇子,正奇子直线向外的力支撑着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

球形的正、反奇子构成球形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球形的正、反引力子构成球形的粒子,球形的粒子构成球形的原子,球形的原子构成球形的天体和众多天然的球形物体,球形的天体构成球形的星系,球形的星系构成球形的宇宙,就象混沌学中的“分形几何”,这一切都是正奇力与反奇力相互作用,或者说引力与反引力的相互作用使然。

宇 宙 大 爆 炸
作者:姚伟编译 转贴自:/本刊记者 点击数:763

我们当然知道宇宙是存在的,然而,仅有的这点知识无法满足人类对宇宙深入理解的渴望。好奇心使我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宇宙是怎么形成的?还将存在多久?很显然,这些问题并不好回答,纵观整个人类史,人们为了寻求答案花费了多少时间和努力,尽管如此,所能掌握的仍然是种种推论。

如果对宇宙略有了解的话,你就会知道它形成于一次著名的大爆炸,这次大爆炸大约发生在150亿年前。在这之前,宇宙是很微小的,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在一起,然后什么事情发生了,导致了宇宙间的大爆炸。人类对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任何了解,所有的理解来源于纯粹的推测。宇宙大爆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爆炸,投过去一颗炸弹,碎片四处分飞;这是完全发生在宇宙内部的爆炸,天地初始时期的粒子互相冲撞着,弥漫了整个太空,形成今天宇宙的基础。大爆炸之后,宇宙开始不断地延伸,星团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大。几十亿年过去了,它又渐渐变成我们今天的这个样子——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让人类难以想象。

宇宙在延伸的同时渐渐冷却下来,基本的微粒开始形成,包括光子、微中子、电子和夸克(构成原子的最小粒子),这些微粒被称为重子,它们构成了物质和生命的一部分。在重子起源时期,因为剧烈的高温,还没有像质子和中子这样可辨认的重粒子,只有夸克存在着。当宇宙渐渐延伸并且温度渐渐降低时,我们才开始慢慢了解曾经发生的事情。

宇宙大爆炸论是爱德华•哈勃提出来的,哈勃观测到宇宙是在不断延伸的,星系的周转速度与到它的距离成正比,离我们两倍远,周转速度就比我们快两倍。哈勃的另一个推论是,宇宙是向各个方向延伸的,这意味着每一个星系都需要花同样的时间从它形成初期的起始位置运动到现在的位置。倘若大爆炸理论奠定了宇宙形成的基础,那么哈勃的推论就是大爆炸论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关于大爆炸论的证据。1964年,两名叫做阿诺•潘萨斯和罗伯特•韦尔森的天文学家在观察外太空的微波时,偶然发现了宇宙起源的声音。它不是从一个地点传来的,而是同时来自于各个方向。很显然他们听到的是大爆炸时留下来的辐射能的声音,从宇宙最外层传来。这一发现无疑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明。

不久前,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宇宙背景探测卫星也发现了来自太空外部的微波,这些微波非常均匀,进一步说明了宇宙初始时期的状况。然而,这颗人造卫星同时发现当宇宙冷却并延伸时,由于温度的不同出现了小幅不规则波动;这种波动证实了人们早先关于大爆炸后温度降低并向各方扩展的推论只是宇宙形成之后很短一段时期的事情,并为大爆炸发生的瞬间提供更细致的细节描述。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来源于一种假设的基础上的,那就是光线是匀速持续运动的,正是这种假设产生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相对论。但几年前,有两位科学家证明光速并不是一定的。他们认为,光穿越太空时,它的速度会发生变化。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宇宙大爆炸论可能就被彻底推翻了。

这两位科学家是在观看了一系列银河系的无线电波观测资料后产生的这个念头,无线电波是我们人眼看不到的一种光,所有银河系的天体都会发出这种光。他们发现来自银河系的光线在宇宙中穿行时好象发生了螺旋形旋转,并且每十亿公里完成一次完整的旋转。至于什么是旋转?如果你曾经玩过学校或卖当劳的转椅,就一定会对旋转有亲身的体验了。地球在旋转,所以我们有了白天和黑夜。

那么这两位科学家指出光线穿过宇宙时发生了旋转又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光线并不是匀速运动的。如果真是这样,大爆炸的理论就不能成立;推翻了大爆炸理论,即说明我们先前看待宇宙的方式是错误的。那么所有研究宇宙的科学家们将不得不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对待这门科学。

然而,也可能这两位科学家是错误的,或许他们指出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犯了错误。所以,就让我们翘首以待吧。可是,如果他们是正确的,许多科学家就要面临一大堆工作要做了。

科学家窥探早期宇宙 大爆炸后形状是"扁平"?
网易科技报道 http://tech.163.com 前往科技论坛
2005-05-31 00:52:32 来源: 网易科普社区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数月来,宇宙学家们一直期盼着由一只南极探测气球收集到的、有关宇宙边缘的数据。终于,在4月27日《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幅图,该图给出目前为至最详细的原始宇宙观测结果,揭示出大爆炸后不久宇宙的形状和物质的分布情况。这些数据支持当前流行的观点,即宇宙是"扁平"的,但也对有关早期宇宙的另一重要假说提出了质疑。

那只体积为80万立米的气球上有一套灵敏的、名为BOOMERANG的微波探测器。1998年年末,气球在南极上空盘旋了10天,然后在气流的作用下,回到了施放地点。BOOMERANG在空中控测了宇宙微波背景(CMB)下扰动的大量样本,其中,CMB是从各个方向袭击地球的持续的电磁声波。这些遥远的声音是大爆炸之后的遗留辐射。

CMB能够揭示宇宙的形状。依据相对论,我们生活的、包括时间和空间在内的四维"薄片"可以被弯曲。多年来,天体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找弯曲的空间-时间可能扭曲遥远物体形状的方式,天文学家有望因此说出我们生活的空间的形状:是球状的?还是鞍状的?或者都不是?BOOMERANG和其它CMB的实验则说明,扰动并未出现在弯曲空间之中应当发生的扭曲。

尽管天文学家将这作为扁平宇宙的证据,BOOMERANG别的一些数据却让他们感到惊讶。理论计算表明,微波背景下的扰动在许多不同的尺度下都会发生,每一种对应着数据上的一个"峰值".BOOMERAN看到了对应着约1度大小扰动的峰,按理还应该出现一个半度的峰,但是没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Max Tegmark说:"这很有趣,我心理恶作剧的一面也希望发生这种事情。

缺失的峰意味着天体物理学家必须拧动,或者说修改他们的有关宇宙形成的模型。如何准确地做到这一点大大依赖于将来的数据结果。BOOMERANG的许多数据有待处理。今年秋天,美国宇航局将发射一颗名为MAP的微波探测卫星,届时会有更多的数据。新的CMB峰将告诉科学家,宇宙中有多少不可见的暗物质和普通的物质,并有助于阐明宇宙初始30万年的细节。Tegmark说:"在我看来,这个实验确实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不是分布在球面上.而是分布在球体中.
因为宇宙原始大爆炸并非是"均质爆炸".也就是说大爆炸四散的能量并不平均.所以当有些能量移动力小於吸引力时.就会产生星体或类星体等现象.不过整体来说大爆炸所含盖范围.还是会以爆炸点为中心.而形成偏椭圆的情况.

大爆炸过程中是从一个点开始的,但是你所阐述的在一个球面情况是没有任何其它力的作用的情况下的,的确这些力只能算作是宇宙的内力,但是关于这种规模的分析不能只从经典力学上分析,因为它还存在着很多诸如时间逆差和绝对引力的情况。

如果抛开这些难懂的概念,我们单从力学上考虑也会有结果,大爆炸后物质产生了,但随之也产生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力学关系,目前理论上把他们分为了4种,即 强力,电磁力,弱力和引力,这些力在宇宙中的物质间复杂地相互作用也就破坏了宇宙自从爆炸开始的那种发散性的稳定的加速运动! 因此就看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当然这还不是简单的力学关系,但是从这点出发已经可以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了!

我想问下一号,引力子泡沫消失后,引力会消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