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桌面运维岗位职责:怎么治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0 09:37:37
怎么不让水泛滥

如果要治本只能是疏导,限于人类的经济技术力量有限,多用筑堤的办法来约束洪水,其结果是河流逐渐都变成了地上河。

人类的工程手段,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一旦这些手段无能为力的时候,自然界的报复是残酷的,这一天已经为时不远。

学大禹,疏导

现代治水观的根本目标是减少无效水,增加有效水,化水患为水利,减免旱涝和山地灾害。由此可见,运用现代治水观不仅要治理洪涝,更要治理干旱、治理山地灾害;不仅要治理下游,更要治理上游;不仅要治理江河,更要治理山地;不仅要搞工程措施,更要搞生物措施,特别注重保护、恢复与发展森林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现代治水观主张将全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而传统治水观则着眼于江河下游,立足于修筑堤防等工程措施拦水与防水,目标是保障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然度过洪水期,不惜淡水资源的无效流失和年复一年的“抗洪抗旱”。应该说,中华民族自大禹时代以来的四千年治水之所以并不成功,水患有增无减,就是因为传统治水观的局限性。

将治山治水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作一个简单的比较评价,就不难看出它们各有短长,现代治水观将两者结合起来,是为了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工程措施具有见效快的特点,有助于实现眼前的短期的目标,解决当务之急的紧迫问题,然而凡是工程都会老化,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随着时间推移,效益有降低的趋势;生物措施由于林木生长和植被恢复的周期长而见效慢,然而森林具有长寿性,一般来说,只要没有严重的人为干扰破坏,森林具有的自我更新能力,将生生不息,并且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有助于实现长远的目标。越是效益大的工程措施往往越具潜在的危险性,如高坝与高堤一旦溃决就会酿成深灾大难。1975年8月淮河发洪水,板桥和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溃坝,在五六个小时之内全部排空,河南省23个城市和1600万亩农田被淹,820万人受灾,2·6万人死于非命。越是进入成熟期的生物措施越能有效地预防洪水和山地灾害。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工程措施很难不因截流建坝而不影响鱼类的回游,也很难不因水库淹没大量土地而不造成野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与物种的濒危;而生物措施则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同自然保护的目标是协调一致的。

多少年来,我们一只手营造人工林,另一只手砍伐天然林;一只手大搞人工绿化,另一只手大肆破坏天然绿化;生态建设远不及生态破坏,眼前的经济收益早被数倍、数十倍可比的大自然的惩罚所抹去。一些江河流域陷入了上游地区砍树伐木,越垦越穷,越穷越垦;下游地区修堤建坝,越修越高,越高越修的这样一种双重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今天,形式严峻的我国天然林保护事业出现转机。1998年8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恳和乱占林地的紧急通知。9月1日,朱荣基总理在长江中游5省(市)考察时提出了灾后重建措施的32字方针,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摆在首要位置。他指出:从现在起,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就要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恢复生态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地质灾害。

国家林业局编制了全国重点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四川省自1998年9月1日起,川西三州两市一个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并关闭木材交易市场。四万森工大军告别斧头油锯,砍树人变成植树人和护林人。

云南省,宣布从10月1日起西双版纳和金沙江流域的14个地、洲、市,73个县计16个重点国有森工企业和81个地方森工企业,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采伐人员立即撤出伐区,治理整顿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并准备将金沙江流域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

尽管是亡羊补牢,晚了一步,但是这付出惨痛代价换来的正确认识、科学决策和果断举措,毕竟来之不易!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我国治山治水最重要的生物措施,它的实施将有效遏制住几大江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和下游泥沙淤积与日俱增的势头,然而在短期内,不可能立竿见影,控制住洪水。重建生物防洪体系,并非朝夕之功。一代人的破坏,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去恢复弥补。但是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林保护工程必将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巨大生态效益。

当我们提高了对天然林在保护生态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对湿地和草场的作用同等重要的认识。它们也都是治山治水的生物措施的有机组成部分。沼泽和湖泊等湿地生态系统,象森林生态系统一样,兼有涵养和贮存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功能,而在云南却被大量排干供耕作与放牧,在湖北、湖南和江西等省,则被盲目围垦、开发。草地也具有水土保持和防止荒漠化的重要作用,而在青海,由于过度放牧、采金和其它人为破坏,荒漠化以每年200万亩的惊人速度扩展。它们同森林破坏一样,都加剧着江河上游生态的恶化。我们应该象爱护森林一样爱护湿地和草场,坚决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制止在江河上游采金开矿与过度放牧,拯救江河,拯救国土。

为了让子孙后代免除旱涝灾害的周期性恶性循环,解除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实现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终于开始走出了自大禹时代以来,一味封堵拦截,水涨坝堤长,年复一年“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治水怪圈,将目光投向江河上游辽阔的森林、沼泽和草场等重要的生命维持系统,投向淡水和生物多样性的宝库——那无比恢宏、博大、壮丽的雪域高原和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