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标注册费用低:高职学生应培养哪些能力和素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5 08:17:10

动手能力最重要,感觉现在的毕业生很多都是理论高于一切,对于一些需要动手的技术活掌握得太少。高职学生既然学历比不上别人,不妨再动手能力上争取压倒对手

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形式下,学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关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时代呼唤素质教育

在21世纪的大门即将开启之时,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大有锐不可当之势。何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第三类经济,是以现代科技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可以预见,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能力创新,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而国民素质的高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有赖于教育。时代要求我们彻底改变应试教育这种粗放型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和造就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经济知识的灵魂。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这个任务只有靠素质教育来落实。

所谓“应试教育”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中考、高考考哪些科目、内容,学校就开设相应科目、内容,要求学生为应试而强记这些知识,不考的知识就可以淡化,甚至砍掉。学生为了自己的光明前程也只好做一介死啃书本的书生。“应试教育”的特点是:追求高成绩,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重知识的传递与继承,轻智力开发与能力的培养;重少数“尖子”学生培养,轻绝大多数的发展;重智育的培养,轻全面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迫使学生“读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个性得不到发展,最终导致教育的社会效益下降,导致整个国民素质难以提高。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创造性为宗旨,彻底摒弃了片面的应试教育观,它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创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特点是: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即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广泛的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以培养其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要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与选择性、淘汰性的“应试教育” 截然不同。3、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的发展。4、素质教育是侧重未来的教育,要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目的,追求教育的社会效益和长期的效益。

总之,“应试教育”只要求学生为应试而强记数、理、化、外语等知识,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这些知识,又能将之类化为人文精神、文化素质和其他素质。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对“应试教育”加以“扬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造潜能。素质教育就是要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资原,充分发展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培养一大批富有独创性和开拓精神的劳动者和创造者。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它是通过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来进行的。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是和创新能力的天堂。

第一,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急性,要激发学生的信趣和求知欲。坚决放弃“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解要紧扣重点抓住热点,突破疑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索,做到少而精,着重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第二、创新富于问题之中,即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解决问题,探求新知识,开发智能潜力。

第三、鼓励、尊重、保护学生探究问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先用常规的办法理解和解决问题,尔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联想中浓缩精确的结论。开阔学生的思路,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辩论;鼓励师生间展开真诚平等的对话;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胡思乱想”,尽量去想最佳的方法,去找最优化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准尊重和保护学生那闪光的智慧的火花,尽管她是幼稚的。

第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各有专长。创新能力,即创造能力,是指能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首创前所未有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产物的能力,一般认为,人的创造能力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特殊才能的创造能力,一是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前者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作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后者指一般人的创造能力,是多数人的创造能。虽然每个正常人都具有创新的潜力,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科学家、发明家。社会需要科学家、发明家,也更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必须“因材施教”,爱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改变在个性问题上的陈腐偏见,把培养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个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使学生学有所长,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以上所述虽不是创新能力本身,但却是创造性的源头活水。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