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域策略:雨、雪、霜等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17:25:39
要接近生活哦~

■酸雨:对健康绝对有害

酸雨中的酸性物质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当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是酸雨。

酸雨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全面侵袭,对人体健康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危害。据报道,北欧的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婴儿,因饮用酸化后含铜较高的井水,经常出现腹泻病症;酸雨使得土壤中镉的含量增加,农作物中镉元素的含量也将相对增多,人类食用后,会影响身体健康。

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酸雨污染区的儿童,血压有下降的趋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偏低,而白细胞数偏高;一些呼吸道病症(如咳嗽、鼻塞、哮喘等)的出现率也偏高。在酸雨污染区生活的成人患呼吸系统疾病是清洁区的4倍,患心血管类疾病是清洁区的2倍。研究表明,酸雨对呼吸道中起主要防御功能的细胞有重要损伤作用,会大大提高呼吸道感染和肿瘤的发生概率。

酸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通过三种途径:1.经皮肤沉积而吸收,症状一般不重,典型的个例也很少;2.经呼吸道吸入,这方面的临床病例很多,原先就有肺部疾患,特别是年幼的哮喘病人受酸雨影响最为明显,直接导致病情加重;3.来自地球表面微量金属的毒性作用,这是酸雨对人类健康最具重要性的潜在危害,这种危害不仅表现于酸雨导致的铜、镉等含量增多,直接对人体有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酸雨沉降于地球表面后,受地质因素的影响,会从土壤和岩石中溶滤出来一些金属,其中至少有铅、汞、铝三种,对人类具有危害性。

要避免或减轻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根本的方法是预防。具体来说,就是要减少污染物质对大气的排放。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注意饮食的品种和营养结构。专家研究表明,一些绿色食品如绿豆、海带、鲜果等,能加速体内有害物质的排除,多吃这类食品能有效降低酸雨对健康的危害。

■小雨和大雨对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研究表明,小雨中散步有许多晴日散步无法比拟的健身作用。首先,阳光的照射及细雨初降会使空气中产生大量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阴离子,而雨中散步是有一定运动量的,通过腿、臀、腹等一些肌群交替的收缩和放松,生理负荷逐渐增强,呼吸加深,肺活量扩大,有利于呼吸新鲜的空气。其次,与晴天不同的雨景,有利于消除情绪郁闷症。此外,雨滴对颜面、头皮、肌肤进行“自动”按摩,常常令人神清气爽,同时还会大大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小雨对健康有益,而大雨对健康无益。最近,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下小雨时,降水滴粒不带辐射污染物,给人以一种舒畅的感觉。而大雨中则夹带着大量的射线和污染物。这位科学家指出,云中的雨滴都依附着不少污染物,但小雨滴需要20至30分钟才降到地面,这一过程中,雨滴受到的辐射污染会完全消失,而大雨滴降至地面的时间则要短得多,污染物也会随之降到地面。

当然,大雨和小雨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雨滴小,在空中如丝如雾,落地时无溅水,可视为小雨。而雨滴较大甚至分不清雨滴,在空中呈帘状,落地有溅水,路面积水较深要视为大雨。

必须注意,小雨中散步也要关注天气背景。比如,夏秋季雷雨天气时,必须等到雷声停止后再外出散步,以避免雷击伤人事故。冬天有逆温现象时(常常表现于城市低空有烟雾),近地层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污染物,这时绝对不可外出散步。

■人工增雨,不会影响健康

依据气候规律,气象部门会在适宜的天气条件下,用多种方式实施人工增雨。有人担心人工增雨对健康有害,其实,人工增雨对大气、水等环境因素是没有危害的。

人工增雨是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的核心就是通过飞机、大炮、火箭等传输手段对局部大气云层施加催化作用,促使云中更多的水分变成雨滴降落下来。人们担心人工增雨对环境有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催化物没有被云中水汽吸收会不会直接造成大气污染?二是催化物被吸收后,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会不会对水资源和地面造成污染?

据专家介绍,目前人工增雨作业中使用的催化剂通常有三类:第一类是可以吸附云中水分变成较大水滴的盐粒等吸湿剂;第二类是温度很低的干冰,其汽化时可使周围空气层冷却到零下40摄氏度左右,从而引起水汽的凝结;第三类催化剂是被称为“成核剂”的碘化银,它具有云中自然冰核的性质。

干冰就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态,它和盐都是来源于天然物质,因而也不会对自然环境有什么污染。碘化银是目前我国实施人工增雨和防雹的主要催化剂。碘化银本身毒性很低,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效能高出成百倍,通常对一块积状云只要播撒十几克至几十克就能奏效,总投放量很少,无论是否被云中水汽吸收,散布于地空的碘化银含量都很低,因而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你了解雪吗
①“瑞雪兆丰年。”
②雪花体态轻盈,婀娜多姿。新雪的重量仅是同体积水的1%,所以人们比喻雪为“鹅毛”“柳絮”。如果把它放在显微镜下放大,可见到六个花瓣为主体的一幅精美卓绝的图案,因此新雪特别疏松多孔,毛茸茸的,内含90%左右的空气间隙,覆盖在大地上像条棉絮,能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温度,保护越冬作物免于冻害;同时又能使杂草、树叶加速腐烂,变成有机质肥料;雪在融化时还能降低土壤温度,冻死越冬害虫。据测定:雪的传热能力是土壤的1/10,因此雪层上下的温度相差很大。据我国东北、华北地区记载,在积雪30厘米厚时,上下温度相差约18℃。一次观测中得到数据:积雪上面温度为39℃,雪下土壤温度为-3℃,上下竟相差36℃之多!所以把雪当作“棉被”是毫不夸张的。
③积雪随着气温上升会融化成雪水。雪水对农作物有催长、增产作用。有人试验:用雪水浸泡黄瓜种子,发芽率比普通水浸泡的要高40%,在黄瓜生长期间也用雪水来灌溉,产量可以增加到二倍。用雪水喂母鸡和小猪,能使鸡多生蛋,生大蛋;能使小猪的生长发育加快。
④为什么雪水有如此奥妙的作用呢?原来雪水中所含“重水”比普通水少1/4。据科学工作者试验,“重水”能抑制动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被称为“致命水”。因而减少“重水”的吸收,必然使生长加快。知道雪水的作用,就可以充分利用雪水来灌溉庄稼、饲养动物,是农牧业增收增产。
⑤雪后还会使人感到空气特别新鲜、爽快。主要是由于浮游在空气中的尘埃、杂菌之类的物质微粒都随雪沾落于地的缘故,才使人觉得雪后空气呼吸起来格外舒畅;低温时不少杂菌被冻死,对人体也有益处。
⑥当你隔窗观望纷纷瑞雪时,你会想起雪花的这些贡献吗?雪是大自然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也可人工降雪,我们不是更应了解它、掌握它吗?

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大气的四季变化,雨、雪、风、霜对人的衣、食、住、行和机体健康都有明显的影响。夏季的高温酷暑,或久雨转晴,必然带来用水量和用电量的大增,因为炎热的天气人们要用更多的水洗涤衣物,拖地板,擦桌椅、开空调,而每生产1000吨水就要耗去25度电。人们通过对上海市居民用水研究表明,气温分别升到30℃或35℃时,会出现两个用水高峰。其中最高气温由28℃以下升到30℃以上时,增温超过3℃时,平均用水量增加20.5万吨。最高气温从31℃至33℃上升到35℃时,平均用水量增加16.3万吨。因此,如果事先没有可靠的气象预报,自来水公司可能被迫超负荷生产,造成很大的被动,工厂和居民会因为用水紧张而影响生产和生活。

日本气象协会调查了2000件商品的销路与气象的关系,得出了“气象是预测生产流通和消费的风向标”的科学结论。譬如,商品开始畅销与气温有直接关系:19℃时,短袖衬衫开始畅销,20℃时啤洒和西瓜畅销;30℃时刨冰开始畅销;当气温降到16℃时,短大衣开始畅销;气温降到10℃时,长大衣开始畅销。1999年夏季我国长江沿岸的火炉城市南京和武汉,就出现了因高温酷暑而空调脱销的火爆场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气象变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会产生影响。据日本的有关资料表明,1993年,日本的凉夏使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0.15%--0.18%左右。而我国1998年长江和嫩江的特大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550亿元之多。

天气变化还是直接或间接致病的原因。当最高气温在35℃左右且空气湿度较高时,因人体散热降温功能下降而发生中暑甚至死亡的现象可谓不少,据美国统计,当气温达39.4℃时,死亡率比正常情况增加2.39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和关节病却与低温天气有关。譬如秋末冬初第一次冷空气来临时,大批感冒患者会挤满医院。感冒还会引起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有趣的是我国慢性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是从南到北有规律性地增加。寒冷的天气还会导致心血管病的突发和中风,我国每年所发作的脑中风约130万人,死亡100万人。有人对上海死亡人数与季节变化作了统计分析,发现与气象尤其是气温的四季变化密切相关。如上海从深秋开始死亡人数急剧上升,到冬季出现死亡率高峰期。2月份死亡人数也不是天天都一样,而是以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寒潮天气为最多。而日平均气温15℃--25℃之间的5—6月份死亡人数最少,月平均只有100人左右。冬季死亡人数中又多以老年人和危重病人居多,其中许多是患有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时,每天死亡的老年人及危重病人增加很快,因为它们的适应能力最差。

三、气象预报为大型活动服务

现代社会中有些大型的群众活动如群众集会、游行、各种庆典、阅兵、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必须得气象的保障,才能如期进行。

1999年1月11日,昆明等地出现罕见大雪,云南省气象局提前24小时作出了预报。省领导提前提出防寒建议并指导世博园防霜防冻工作,为保护世博园花卉树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4月30日至5月1日,举世瞩目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在昆明依时按计划进行,这得益于云南省气象局1000多名气象工作者的努力,并提前4天作了准确的天气预报。当时因为出现了连续降雨的复杂天气,省气象局还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了4道人工消雨防线,实施消雨作业,确保了世博会开幕式的顺利进行。

1993年5月9日至18目在上海市举行的东亚运动会期间,上海气象台为运动会顺利召开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当时正值上海春雨季节,5月9日开幕式的降水频率在百年历史中是43%。可是,开幕式上有大型跳伞,团体操和艺术表演。江泽民总书记和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等政要人物将出席,如果开幕式下起雨来,显然对当场开幕式不利,可能还对当时我国北京正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不利。为了确保9日无雨,上海气象局专门成立了“人工消雨指挥中心”,5月6日驻沪空军3架飞机提前飞抵江湾机场待命,5月8日下午3时两架飞机在上海两侧区城播散干冰和碘化银进行实战演习。5月9日上海还在下雨,10时30分消雨飞机奉命再次上天,将500千克干冰撒下云层之中,到晚上18时,大型跳伞表演在蓝天下准时开始,气象保障成功地为东亚运动会的开幕作出了贡献。

许多人认为室内运动会不受外界天气影响,而实际情况是气温、湿度及气流都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发挥有着重要影响。英国体育协会根据长期的实践分析研究,对许多项目规定了一个适宜的气温范围。其中拳击、网球、柔道、射击在13--16℃,而蓝球、壁球等在10-13℃。在场外比赛天气对比赛的影响则不言而喻,自然风对田径中的短跑、跨栏跳、跳远、标枪、铁饼的影响很大。因此有“距离200米和200米以下的径赛以及跳远、三级跳远等项目,凡顺风时平均风速超过每秒2米者,所创纪录不予以承认”的规定。足球比赛遇到炎热干燥或降水的天气自然不是件好事,但也可能比赛的某方尽管势力稍低但却进行了适应性训练而取得胜利。1998年12月第十三届泰国曼谷亚运会上,中国不少运动员因为曼谷冬天较热,训练之余贪凉把空调开得较低,结果出现了感冒、发烧或腹泻的“亚运怪病”,影响了比赛的正水平的发挥。

有科学家还从气象条件分析比较我国适宜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大城市和季节。其中选择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沈阳、成都、武汉、昆明等8个大城市结果发现,比赛期日最高气温20℃-26℃为宜,这八个城市除昆明外(春夏秋均适宜)都只有春秋两个季节适宜。适宜期多在60-90天左右,这期间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日气温变化幅度不大,尽可能少出现阴冷或闷热的日子。最后比较的结果第一名到第五名分别是广州秋季、北京秋季、成都秋季、上海秋季、沈阳秋季。而相对不利的气象条件是武汉春季和沈阳春季。所以北京举办5届全运会的会期均在9月份中旬至10月初,天气条件均较理想,为运动员发挥应有的水平创造了条件。

下雨要打伞
下雪多穿衣服
有霜时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