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听设备:如何解释先锋派诗人的"先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2 06:35:04

从梁启超1899年提出“诗界革命”算起,中国的新诗歌已经历了一百年之久,从黄遵宪提出的“我手写我口”及胡适的“文学的实验主义”到朱自清的诗歌的“多义性,散文化”等,到现在。诗歌的职能基本走向简单化和世俗化,其具体表现为社会化,个性化及功利化等。

  何为“先锋”?其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
  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在“五四”时期,如新月派,湖畔派,象征派,现代派等,他们的作品基本是多元化格局。后到七,八十年代由于这阶段的政治革命的自觉性大于诗体革命的自觉性,于是出现了做政教工具传话筒功能。从八十年代后期,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了个化,到九十年代愈趋严重,出现了大量为安慰自己情感和满足自己审美需要的写作人。涌现了一大批和风细雨式的,抚慰情感的小我诗歌。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重语言表述方式的诗歌形式。

  七,八十年代期间出现的诗人如北岛,舒婷,杨练,顾城,其中舒婷只是中学毕业,杨练与顾城甚至没有接受到完整的中小学教育,其杨练就是当时朦胧派诗人,其作品《失传的国度》《西藏》等,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由于他们这代朦胧诗人文化水平和作诗技巧不高,他们的诗作基本在内容和思想上下功夫,从他们的诗作也能看出其中表达“大我”的情感,远远大于“小我”的情感。舒婷在1980年的《一代人的呼声》总结了这期间的朦胧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当时政教的传话筒功能,而未体现出先锋思想自我的特性!

  八十年代后期“先锋诗”曾鼎盛,但其作者几乎都是从校园中走出来的诗人,他们最流行的术语就是“生命意识”与“使命意识”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口号。以当时的先锋诗人陈超为例,虽然其算得上博学多识得学者,也深知语言在诗歌创作中个性化的重要性,但其言“诗歌,源始于诗人生命深层的冲动。”这个时期的思想先锋典型代表,如欧阳江河,翟永明、其作品充满了关注个体生命和现实社会的思想,他们有些人甚至成了女权运动,和民主政治改革的精神先锋。写到这,让我想起王国维的话:“凡(指中国)的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岂独哲学家,诗人依然。”他感叹到中国的哲学和艺术(包括诗歌)
  都是政治的附庸,所以这也就是中国当时哲学和艺术不发达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这期间的先锋派诗人在当时的这会大环境下,迫于生活和彼社会变革的压力,他们的诗风都不约而同由诗艺先锋转变为诗意先锋。这期间的诗人尽管还有坚持诗的纯洁与崇高,但更多的都是语言上的崇高!如伊沙的《生存不是借口》就可以说明问题。

  如今,二十世纪初,又出现了更特殊的一群“先锋派”诗人,其言:“先锋性才是新诗的重要特征之一”,于是二十世纪自由体诗成了激进的专利,他们的偏激性来源于对诗歌传统的及文化的无知,对汉语诗歌传统的割裂,对外来诗歌一味盲从,出于对诗的自我宣泄与游戏职能,及诗歌具有追求自由和个性的特征的过度迷恋,于是乎很多人都认为新诗是“从自我开始的”“不用学什么知识”“诗人是天生的”“是神的代言人”等等一些谬论!不愿意将传统的与个人的才能相结合,其言“我作诗就是为“自由”,为宣泄,没必要有学问,但必须要有自我。”于是乎如今诗坛,大家都能瞧见,什么晦涩,什么颓废的,什么厌世的,甚至无知加狂妄的,都是当今诗坛的亮点!也成为而今诗坛的最大流行趋势!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