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逆序输出整数:有谁知道央视主持人汪文华的背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8:32:31
听说她是一个很有背景的女人,即使被千万观众唾骂,却一直在竞争激烈的央视中站稳脚跟,而且还是央视收入前十的主持人。有谁知道她的背景?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出自新华社)
新华网北京9月11日电“十·一”还远在20天之后,中央电视台的一些大牌栏目,就已经开始为国庆长假精心打造各式精神大餐,深受广大观众朋友们喜爱的《曲苑杂坛》更是这样。

《曲苑杂坛》是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的品牌栏目之一,收视率长年高居CCTV前列。为了打探“十·一”长假里《曲苑杂谈》都准备了哪些绝活?更为了了解《曲苑杂谈》成功的秘
密,记者近期专门采访了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曲苑杂坛》栏目著名主持人汪文华。

主持《曲苑杂坛》12年了,如果把《曲苑杂坛》说成是汪文华的孩子不会过分。汪文华对此调侃说:“嗬嗬!那我不就有两个孩子了?不过,这个‘孩子’让我操了更多的心!从今年的5月8日起,《曲苑杂坛》改成周播节目。比起原来,我们的工作量增加了四倍!再加上《电视书场》、《南腔北调》这些栏目的工作,我几乎成了一年365天、天天负重的骆驼,一匹‘电视骆驼’。其实,了解电视事业的朋友,都会说我们是属‘骆驼’的。”

汪文华当过兵,后来又考入了空军政治部文工团。1982年,她开始涉足电视,主持过一些地方春节幽默晚会和其他文艺晚会。转业后,组织上将汪文华分到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做纪检工作。

1991年,文艺兵出身的她才调入中央电视台,主持《曲苑杂坛》,并从事《电视书场》栏目的导演工作。

从“文工团员”,到“纪检干部”,再到著名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这些称谓之间总让人感到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在汪文华看来,纪检工作除了“严肃”,还有三个“严”字--“严谨、严厉”和“严明”。她认为,纪检工作是一门哲学,一门生活中最高的哲学。它起码让人知道:生活是一门脚踏实地、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学问。它让人懂得生存的平和与平淡,以及那种隐藏在平和、平淡背后的纯朴、憨实、本真,以及幸福。所以,汪文华经常对女儿说:做事,要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要正直,要坚强,要本份,不要张扬,更不能张狂。这就是做过纪检工作的汪文华和其他一些文艺主持人的不同。

曲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而杂技是文艺百花园中最别致、最具大众化的一朵奇葩。两者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最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坛》栏目也就有了一些先天的优势。

但“得天”不一定就能“独厚”。先天的优势如果没有后天的“调理”,仍然成不了气候。汪文华非常认真地说:我的责任、我的心血就下在这后天的调理上。曲艺是一门比较通俗的艺术。我们的形式是比较“土”,但土里埋藏着真金。所以,也就可以从“大俗”,通“大雅”;我们的起点不高,这就使我们有向上攀登的空间。我们的节目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却能够把节目做得有趣味、有滋味、有韵味、有品位,让观众有看头、有想头、有嚼头,看完以后还有点琢磨头!

因此,身为编导的汪文华从策划、选题、选演员、选书目,和演员一起梳理书情书理、人物塑造、灯舞服道、上机切换、录制合成、播出等方面都亲自去做。十几年来,为了搞好《曲苑杂坛》《电视书场》栏目的工作,加班、加点甚至彻夜工作成了她的家常便饭,也几乎没有了星期日和节假日。“没有办法啊,观众爱看这个节目,领导重视这个节目,我们如果再不用功夫,先不说对不起这么好的大环境,连我们自己也对不住呀!而为观众服务、为社会服务,更是我们电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说到这里,略显疲惫的汪文华目光中充满一种坚定。

一些电视同行评述《曲苑杂坛》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低冲高”--“作品小、内涵大;人物少、信息多;低成本、高收视”。做电视节目不容易,而让一个曲艺杂技类的节目长盛不衰就更难了。也许还是人品吧--汪导的为人正直在全台是出了名的。正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把她当作知心朋友。

汪文华说:不图名、不图利,容易做到;而一辈子正直,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套用一句话叫,一个人正直一回容易,正直一生难。我是想让自己一生都正直、一生都坦坦荡荡的人。所以,有时我真的感到好累好累,累得想躺倒;有时候,又感到太苦,苦得想放弃。但苦点算什么!累点算什么!我们劳动的价值,生命的火花,不都和我们所办的节目一起在荧屏上闪耀吗?部队的大熔炉让我坚强;而中纪委严谨的机关生活又给我注入了忠诚、努力奋进的基因;妈妈的教诲更是烙在我的脑子里--三岁那年,妈妈瘫痪在病床上,她告诫我:“做人要本分”、“多学点,别人抢不去”、“大水冲来的也得起早去捞哇……”妈妈的话我记住了,真的记住了。直到现在工作起来,一听说哪儿有什么节目,带着设备就去了,等别人反应过来的时候,我早拍回来了。去年,大卫·科波菲尔到中国来表演他的魔术,表演前,面对中国众多媒体,他只安排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接受采访。而我们《曲苑杂坛》就占了二十分钟。采访前,他说:“在中国办了十二年的曲艺节目,了不起!”“鱼全让中国的《曲苑杂坛》捞走了!”哈哈,其实,他也许忘记了一点,中国是曲艺的故乡啊!

《曲苑杂坛》原来叫“《曲艺杂技》,12年前的《曲艺杂技》栏目,也属于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但那时候收视率很低,中央电视台曾打算将它撤消。到后来,汪文华和导演一起,下工夫彻底改造《曲艺杂技》,将它改造成了《曲苑杂坛》。由此开始,荧屏多了一个名牌节目,也巩固了一个忠实的观众群体。

其实,作为忠实的观众,他们常常也会关注荧屏之外。

汪文华多次被家属委员会评为“五好儿媳妇”。她说:“家属委员会评我为‘五好儿媳妇’,那是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我们家庭的关爱和支持。工作中,我是导演、主持人、制片人;生活里我是妻子、是儿媳、是妈妈。我上有七八十岁的公婆,下有十来岁的女儿,丈夫常年在日本工作。十几年来,我和公婆共同生活,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配合默契,婆媳互敬互爱,别说争吵,连脸都从未红过。”

电视主持人的生活很辛苦。有一次,汪文华出差不在家,孩子在学校把胳膊摔断了,很严重。学校把她送到医院,爷爷、奶奶在家急得不得了,又不知道在哪个医院,孩子一个人躺在病床上不能动,身边也没有人。恰好,那天晚上汪文华乘末班飞机赶回来了--急着为了做节目的后期编辑,并不知道家里出了事。那天夜里12点,得到消息的她从机场直接到医院,医生已经给孩子打上了石膏。孩子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看汪文华回来了,赶快把被单蒙在脸上,不敢见她。孩子第一句话是:“妈妈,对不起,你这么忙,我还给你添了这么大麻烦。”

“我也是没有办法,都是让电视、让《曲苑杂坛》给逼的。”汪文华笑了一笑,“《曲苑杂坛》在艺术门类上限于曲艺和杂技。为了适应广大观众越来越高的欣赏要求,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只有在‘新、奇、异、特’上做足文章。俗话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在艺术的创新上,我们从来不啃别人啃过的馍馍,总是想方设法另辟蹊径。”

在汪文华的节目单上,一批系列节目是观众特别喜爱的。

《洛桑学艺》等节目,早已突破了传统的相声框架;它们既具备小品本身的潜质,又借鉴了姊妹艺术的精华;在2000年正月正晚会中播出的“五朵金花”,实际上是五位反串的婆婆--“她们”各亮看家本领,把东北二人转、流行歌曲、广东粤剧、硬功、芭蕾,以及土得掉渣的“二人台”,一起揉到节目中,绝活荟萃,观众爱看。继《洛桑学艺》之后,汪文华和同事们又推出了《聪明的剧务》《新疆妹》《马虎与周到》《放驴小子》等系列节目和一批观众认可的新面孔,使广大观众更加关注《曲苑杂坛》。

在节目质量上,汪文华和同事们总是反复打磨、步步攀升,不断创新、确保名牌。在他们看来,变,是时代的要求;改,是成功的出路;新,是创造的结果。让观众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是《曲苑杂坛》一贯的目标。作为栏目的主持人,汪文华牢记台领导的要求,主持风格一贯追求亲切、平实、自然、大气,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这是一个人才竞争的年代。对电视事业而言,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做出一流的节目,谁就能拥有一流的电视观众。

汪文华说:“我们依靠能人,团结老人,培育接班人,全力以赴推出一茬又一茬的新人。也许,这就是许多年来《曲苑杂坛》之所以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吧。我们在全国各地拥有一批专业作家,还建立了很多创作基地,有一大批《曲苑杂坛》的爱好者和热心人做我们的后盾。武汉市文联主席夏雨田先生就给我们推荐了武汉邮政艺术团。我发现这个集体从上到下都很敬业,就开始培养、包装他们。他们表演的‘碟子舞’‘三棒鼓’‘湖北小曲’‘跳三鼓’等系列节目,被派往加拿大、乌克兰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还参加了2000年在波兰举办的世界民间艺术节的比赛,获得了团体大奖及最佳表演奖,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洛桑学艺》是大家非常称道的节目。而洛桑是《曲苑杂坛》推新人战略的典型代表。汪文华记得:洛桑是一名藏族演员,他学的是舞蹈,也很擅长一些模仿。他所有的绝活在别的晚会上全都演过,但没有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后来,我们对他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首先把他的名字由“杨虹”改为藏族名字“洛桑”,让大家知道他是从西藏来的藏族人。展示藏族同胞才艺,表现民族精华,自然能够产生重量级作品。从节目的名字到服装、从表演到人物,以至于演播室录像时他的节目放在什么位置,后期制作、编辑合成放到什么场口,都经过了周密的设计。包括洛桑穿得最多的那件藏袍,每次录像都是我去给他借;我们让他的搭档博林扮演他的老师,洛桑扮演学生,学生拜师学艺。老师说得头头是道,可一来真格的就露怯,而学生表演时又处处超过了老师,这就提高了观众的兴趣。节目成功了!洛桑红了,他成了深受观众喜爱的一位艺术新星。尽管洛桑逝去好几年了,但《曲苑杂坛》和观众没有忘记他。

如今,《曲苑杂坛》已是“全国十佳摄制组”,多次荣获全国优秀节目一等奖、优秀栏目奖。汪文华则荣获过“金话筒”奖、是“全国十佳制片人”,被评为广电总局、中直工委的“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艺术界“德艺双馨”的代表。这些收获,都是对辛勤耕耘的褒奖。

非典肆虐的几个月里,为了丰富观众的精神生活,中央电视台调整了部分文艺和综合节目的播出时间,《曲苑杂坛》由每月一期改为每周五播出一期。可以说,这样的播出频率让汪文华和同事们一直“喘不过气”。平时,汪文华负责的三个栏目,加上她工作人员只有两个正式职工,另加一位临时人员,就凭这两根半梁柱要撑起三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名牌栏目,其难度可以想像。

这不,国庆黄金周又来临了……从来都把广大观众当作朋友的汪文华说:“我就透露一点吧。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您将天天都可以看到《曲苑杂坛》。我们准备了《三峡的鹰》、器乐小品《吹》、魔术节目《音乐家》、手影戏、《杂唱数来宝》等众多优秀节目回报观众。”的确,回报观众,有追求的电视人都会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