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自学教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作中的隐含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9 03:48:15

<最后的晚餐>这一题材在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上都难以把握.达芬奇主要是在当时的绘画透视融入处于萌芽的巴洛克艺术一些因素,建立起一种由上而下展开的稳定型构图.他明显地把主题人物表现出来--门徒聚集在一起,光看手姿的多样化:巴多罗迈双手按桌;小雅各和安德列的手呈现怀疑;彼得转身时手握餐刀;犹大紧攥手中握住的赏钱;约翰清白的手;耶酥摊开的手;多马竖指发问;大雅各张开双臂,像在进行辩解;非利扪心自问表白的手势;马太、西门和达太相互问询,显得无辜的手伸向基督.他们虽然姿势各异,但是面向中央基督的神情具有均衡的动感,背景和远景描绘色调比较暗淡,只有基督与门徒群像明显浮现在画面上.在画的内容上达芬奇所表现的不是一般人所展示的庆祝逾越节场面,而是基督告诉门徒,那夜他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他(马太福音26章22节)当时大家的反应.在七嘴巴舌、议论纷纷之际,这幅画显露出各人内心深处的灵魂.每个人都在问:”是我吗?”他们的反应通过持续不断的运动,向基督身上流去又从他身上流走,但总是集中回到他身上.使徒们自然形成了3个1组共4伙人,在运动与反运动的涟漪中聚集在一起.以前描绘最后晚餐的画,一般是把犹大单独安排在和别的门徒对立的餐桌上的那一边,达芬奇却把犹大放在众人之中,甚至靠近耶酥,以使主题更有戏剧性:我身边的人要出卖我.这幅画与其说是从肉体,不如说是从精神上孤立他,他是唯一在面部阴影笼罩的一人,而且他从基督面前强烈地向后退缩.

  <最后的晚餐>这幅画有个特点是,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圣光,强调的是现实生活,是普普通通的人,就连耶酥头上也没有圣光.蛋芬奇只用透视法,让耶酥成为中心,用窗口之光取代圣光,并使犹大背光置身与黑暗中.可以说达芬奇透过这幅画,发挥了文艺复兴时代最重要的、据以反叛前时代的主题”人性与人性”.哥特时期,也就是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们仍受中古绘画的影响,将耶酥与玛利亚描绘的只有其神性,而其人性特质包括痛苦、哀伤、惊惧等等,全淡化到难以察觉,甚至身体都轻飘飘,仿佛是个灵体.而文艺复兴晚期,却出现完全相反的状况,将耶酥的人性特质凸显,直到难以察觉他是神的儿子.

  <最后的晚餐>另一个绝妙的地方,在于基督背后的窗,在墙壁上创造了一个通向消失点的平衡框架,这个消失点是在基督身后窗子上方的山花,但晕涂法缓和了这种严格的平衡,而人物形象自然活动感又进一步缓解.同时由于在高处描绘打开的窗户,所以室内的气氛自然偏重于上方,让仰望观赏的人不至于有沉重的压迫感.而窗口投射进来的光线,正好强调出坐在窗户千前面的基督的脸孔具有相当与后光的作用,这都是达芬奇针对餐厅空间所做的处理的技巧,这正是体现了人类创造力的杰作之一.

  不过在1652年,僧侣为了扩大门洞,把画中央人物的脚部都挖去了一块.1796年,拿破仑一世军队侵占米兰,把食堂做了马厩,士兵把壁画中的人物头部作为抛掷石块比赛的目标.由于达芬奇选择材料不当,画面没有打底就直接将颜料涂在干燥的壁面上,所以在壁画完成之前已经开始出现裂痕.之后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残和现代空气的污染,画面已经损坏剥落,加上因二次大战以后因修复工作不力所留下的痕迹,壁画<最后的晚餐>已经惨不忍睹.

  而这幅杰作仍保存20多幅临摹本.其中最佳的一本奥乔纳临于1510年,与原作少有差异,现存于巴黎卢浮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这幅画,于20世纪90年代的抢救工作已经完成.

好深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