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韩信走位技巧:中国经济学家只有五个吗?是哪五个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8 10:33:30
目前对此讨论激烈 希望有高人指教

1、吴敬琏
2001年在中国股市论战后上镜率极高,只要吴教授出现,就会成为焦点。
吴敬琏教授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其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在实践上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
在商务人士中颇受好感,点击率达到70%。给人感觉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学、为民请命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
他的主要欢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也有人把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不景气部分归罪于他。
2、厉以宁
厉教授是2001年与吴教授论战的排头兵,由于网上流传有关其家族暴富内幕的文章使得有关厉教授的争议和其著述一样脍炙人口。
厉以宁教授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所以在海内外享有"厉股份"之称。
受到商务人士中高端人群的欢迎。
3、林毅夫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他的头衔多得像在纸上画了一棵大树。
林毅夫教授治学勤奋,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学术思想。他强调制度的内生性,早在1980年代后期,他就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放弃推行带有赶超色彩的发展战略。在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假说。
受到有海归身份的商务人士和学者们的好感。
4、茅于轼
带有浪漫主义思想色彩的经济学家。
茅于轼先生的"厉害"在于他对微观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的透彻研究和精妙阐释,他曾经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微观经济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充分竞争下的供求均衡达致资源配置最优。
他的《择优分配原理》由于深入浅出,颇得经济学之妙处,所以成为很多青年学者进入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介绍信。由于其著述语言引人入胜、观点精练,茅于轼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茅于轼迷"。
由于其宽容平和的性格,关注民生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家的楷模。
5、樊纲
樊纲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出色的理论阐释者,他的《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和综合》奠定其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
樊纲在《"不道德"的经济学》中所提到的:"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甚至也应该作传经布道的工作;但作为经济学家,谈道德却是’不务正业’。"引起不小的争论。在最近的关于经济学家之间的"战争"中,又和非主流经济学家杨帆一起成为关注的焦点。
樊纲在众多大经济学家中可以称的上"少年英俊",参加此次评选的女性认为樊纲很像某位电视台主持人,所以颇受青睐。
6、张维迎
张维迎教授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zgzf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
张维迎最近推出了《大学的逻辑》一书,作为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积极推动北大教育的改革,颇受争议。
7、郎咸平
郎咸平在国内的知名度极高,他以保护中小股民为理念因而被媒体尊称为"郎监管",他又以仰融的独立第三方出现而深受瞩目。最近郎咸平提出人民币应该"再贬值2%以打击进入中国市场的游资","企业不应做大做强而应精益求精"等观点,并炮轰海尔、TCL、科龙等中国知名企业,再次惊动天下人。
郎咸平的《整合》、《运作》、《操纵》在图书市场上销量也极好。他的学术成果得到世界一流商学院的普遍认可。
8、胡鞍钢
胡鞍钢参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他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00年初,胡鞍钢被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聘为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决策思想库。
他所带头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是zgzf四大智囊团之一。
9、萧灼基
萧灼基教授在国内学术界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分离的问题。提出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问题。提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构;完善全民所有制的经营方式。
萧灼基多年研究《资本论》,近年着重运用《资本论》理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10、张五常
张五常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理论主张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其对国内股份转让、外汇转让、政府管制等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张五常在广州谈中国应对WTO挑战时,认为中国农业人口未来应降到25%……几乎他的每次公开言论都会引起一片哗然--当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张五常教授对自己夸张的评价赢得了很多眼球的作用。
他的经济学"实用论"亦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有的人评价他是天才,有的人说他哗众取宠。

丁学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
2005年10月26日15:09

2005年无疑是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多事之秋。民众和网络不绝于耳的批评和指责,使一向风光无限的主流经济学家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对中国经济学现状的认识和评价,可能将成为我们对改革路径的反思和探讨的由头。日前,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进行了专访。

《中华工商时报》: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中国思想界的舞台上几乎只有经济学家在长袖善舞,经济学家因对政府决策独特的影响力而成为社会科学界最为耀眼的明星。与此同时,我们几乎听不到来自其它学科的任何声音,你怎样看这种现象?

丁学良:我想这是因为在过去长达25年的时间里,我们没有把一个社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更高目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我们改革的制度和政策。我们总是在一段时间里,让一个目标压倒一切目标,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的改革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一些利益集团已经建立起来,等我们要纠偏的时候才发现要付出的代价已经很高。

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思想界几乎听不到其它学科发出的声音,而老是经济学家在唱独角戏,就是因为在这些年里,很多人误认为发展经济就是经济学的事情。其实不是,在任何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里,经济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法律、社会学、政治学包括经济学本身还有不同的学科,他们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在某一个具体政策上。不同学科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大,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像社会学重视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公正,法学重视的是程序的公正,而政治学最重视的是政府的效率和成本。不可以剥夺其它学科只让某一学科讲话,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重点,这就是为什么在英文里,社会科学是复数而不是单数。只有让不同学科的人在一种正常的、常规的方式下,互相对话、互相辩论,然后才能让决策层汲取不同学科的合理经验,使之变成一个综合工程中的合理元素。

《中华工商时报》:在您看来,中国的经济学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上?

丁学良:在西方经济学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学并不是一个公共的学科,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问题。经济学怎么可能变成一个很Pub lic(通俗的)的学科呢?

中国的经济学太热闹了,什么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个经济学家,什么问题他们都敢谈,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学还远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来,经济学在中国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严肃的学科一般不可能是闹哄哄的。

《中华工商时报》:您怎样看由经济学家倡导并参与制定的政策所造成的失误,如教育改革?

丁学良:在过去很多年里,中国很多所谓的经济学问题其实都不是经济学问题,在国际上,这些问题属于其它学科研究的领域,就是因为不让其它学科讲话,才出现了搞经济研究的人什么都可以谈的情况。再加上在中国,经济学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所以很多不是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和讨论方式,最后都以经济学的名义在说话。这样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不出问题才怪。

《中华工商时报》:为什么最近一、两年民众和网络对主流经济家有那么多的批评和指责?

丁学良:民众和网络对主流经济学家的批评,原因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你能找到为不同产业代言的人,在西方也能找到,但很少。西方从事经济科学研究中最优秀的人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只能受银行、投行的雇佣,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国绝大部分所谓的经济学家所做的事情和西方国家银行里的经济分析师比较像,他们是为一个产业说话,只是水平还不如他们。国外最好的经济学家都是在全世界最好的经济系当教授、做研究。

《中华工商时报》:您觉得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丁学良: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有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对经济科学做什么样的贡献就想着获诺贝尔奖。

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做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如果那样的话,是不可能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独立的研究来的。在西方,也有经济学家当大官,但他们是在经济学领域做出非常独立的、优秀的研究后,才短期进入政府或大银行等部门,然后他们会很快就回到经济科学的研究中,而并不是研究做的不怎么样就开始想着赚钱和当官。(记者曲力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考资料: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5/3803035.html

不只五个,但能名副其实的恐怕没有那么多。
一般情况下,包括吴敬琏、厉以宁、樊纲等等。

这个去看百科全书,我就不一一讲解,里面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