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赤子心的钢琴简谱:请问医学中的几个名词含义:抗体,免疫制剂.合并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4 17:07:06
抗体的作用?免疫制剂的治病原理?合并体在医学术语中怎么解释?

抗体的调节作用:
(一)抗体的反馈调节作用

抗体对免疫应答也有反馈调节作用。抗体是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产生之后又可抑制其后的抗体产生。将抗体注入非免疫的机体,可阻止其后注入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这一现象在临床上应用成功地预防了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发生。该疾病是因母子间RH血型不符引起的。应用抗Rh因子抗体给分娩Rh+胎儿的Rh-产妇注射,由于分娩过程中进入母体Rh抗原被注入的Rh抗体所清除,因而抑制了Rh母亲进一步产生抗体,也就防止了因Rh抗体(IgG)通过胎盘使下次妊娠的Rh+胎儿产生溶血症。

免疫应答过程中用血浆交换法去除循环血中的抗体,使血液中的抗体浓度不断降低,可促使抗体产生增加。注射IgG抗体可明显促使抗体形成细胞数量下降,可反馈控制抗体过度合成,这可能是由于抗体结合抗原后降低抗原的刺激作用。

(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抗原抗体复合物也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免疫复合物抗原可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复合物中的抗体可与B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当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的Fc受体因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而发生交联时,就可产生抑制信号,可抑制B细胞分化为抗体形成细胞。但当抗原量多,抗体量少时形成的复合物可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Fc受体结合,则可增强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进而增强B细胞产生抗体的反应。所以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在反应初期由于抗原量大,多表现为增强反应,而到后期由于抗体量增多可中和抗原而起抑制作用。此外,抗体类别不同,作用也不同,在反应初期,当IgM产生多时,形成的复合物有增强作用,而后期IgG多时,则起抑制作用.

免疫制剂的治病原理:

一、 疫苗类

凡具有抗原性接种于机体可产生特异的自动免疫力,可抵御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总称为疫苗。既往或习惯上把以细菌制备的制剂称为“菌苗”;而把病毒及立克次氏体制备的制剂称为“疫苗”;以细菌代谢产物——毒素制备的制剂称为“类毒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效抗原的纯化和提取,基因重组抗原甚至日后将可能发展的人工合成抗原等,难以抗原类别区分命名。按国际惯用名称,凡自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将现今广为应用及日后可能发展的分为五大类。

1、 灭活疫苗

此类疫苗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及类毒素制剂。

(1) 细菌或病毒灭活疫苗是细菌、病毒或立克次氏体的培养物,经化学或物理方法灭活制成。使之完全丧失对原来靶器官的致病力,而仍保存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

(2) 减毒素是细菌在液体培养条件下,产生外毒素,经脱毒提纯等工艺制成。这类可溶性抗原通常需要加入佐剂(吸附剂)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原性。

2、 减毒活疫苗

此类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细菌或病毒)在人工驯育的条件下,促使产生定高变异,使其极大程度地丧失致病性,但仍保留一定的剩余毒力、免疫原性和繁衍能力。制成疫苗接种人体后,使机体产生一次亚临床感染而获得免疫力。

3、 组分疫苗(亚单位疫苗)

此类疫苗是从细菌或病毒培养物中,以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提取纯化有效特异性抗原制成的疫苗。

4、 基因工程疫苗

以近代发展起来的生物工程技术将有效的特异性抗原的基因插入易于增殖的载体(细菌、细胞),在载体增殖时可表达有效特异性抗原,取之作为疫苗。

5、 合成疫苗

仿特异性抗原的某些肽链或蛋白人工合成的抗原,现今还没有实用于人群的疫苗,正在研究中。

二、 血清

此类免疫制剂均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属性,输入机体使之产生被动免疫力,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1、 抗毒素

是用类毒素免疫大动物(马、骡)使之产生高效抗体,采血分离血浆经纯化精制工艺,除去非特异性蛋白及无效成分。这种抗体输入机体后,能相应细菌在机体内产生的毒素起中和作用,故名“抗毒素”,如白喉、破伤风抗毒素。

2、 抗血清

是用脱毒毒素、细菌、病毒等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取动物血浆提取其抗毒免疫球蛋白,如抗蛇毒、抗炭疽、抗狂犬病血清等。

3、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与抗毒素及抗血清不同的是用抗原免疫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抗体,取其血浆,提出和抗原相应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因此种球蛋白是同种异体的,具有反应小、预防或治疗效果好、注射剂量小、在体内半衰期限长等优点,如人血破伤风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