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好段赏析:魏蜀吴的评价如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8 08:44:11
请对比三国的君主,综合实力,势力大小等

原来曹操为魏公,与蜀刘备,吴孙权相对立。以前刘备新败,孙权收容他,让他暂驻荆州,共拒曹公,才有赤壁的胜利。可曾几何时,刘备既据荆湘,又拓土于西蜀,荆州又只借不还,所以孙权老觉得他居长江之上,到底于己不利,乃趁着刘备在四川北部规划,南郡只有关羽留镇,而关的部队又与曹兵交锋之际,致牒于曹公,以讨关羽自效。这个军事计划由部下吕蒙执行。果然吕蒙于公元219年年底袭击关羽,使他两线作战,截获他之后,将之斩首传报曹公。然而吕蒙奏功不久,尚未得到封奖,即病发身死。而曹公也不久物故,距关羽授首前后不出一月。次年曹丕受汉禅,刘备和孙权得到借口,也仿效称皇帝,于是才全面展开三国鼎立的局面。

  整个三国时代,是英雄豪杰风流人物浮沉起伏的期间。因为战事连亘不断,皇帝威信又名实俱亡,很多舞台上的角色,已不受道德上的约束,于是趋利赴势。他们自述胸襟怀抱,慷慨真切,全无腐儒气味。做起事来,也是畅快淋漓。这当中还有很多奇人奇事。譬如蜀之诸葛亮(等于现代的参谋总长),他的哥哥诸葛谨仕吴,也做到战区司令长官的地位,并曾以特使的身分访问蜀汉。又如孙权当初将他的妹妹嫁与刘备,后来又与刘备成了对头等都是。纪这60年事者,为《三国志》。陈寿之原稿,分为《魏书》,《蜀书》和《吴书》。因为缺乏一统的政治中心,所以作者就不须迁就某个固定官僚集团的逻辑。而这书又在南北朝时经裴松之集注,采取了很多当时公私著作,逐章逐节补陈著之不及,了提出不少纠正及置疑之处。因为其中资料五花八门,常有我们在正史里不容易见到的传闻。由于选材不致全部为儒家思想所支配,所以作史者可以有将之传奇化和美术化的机会。在我们而言,反而可以借此得到一个特殊的角度,去窥见中国历史运转之奥妙。

  对3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几个关键人物:(我就不叙述孔明,邓艾,司马父子3人等了,因为大家太熟了,我只叙述以下3个实际上对3个国家影响最大的人物,有的是好的影响,有的是坏的影响如关羽)

  魏国:曹操能够出类拔萃,是由于他的不拘小节,眼光远大。然则他虽看清传统道德不能拯救当日毛病,但他也不知放弃传统道德亦不见得能拯救当日毛病。至于他是否真说过“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我们不得而知,即使我们相信他曾如此说,他的儿子曹丕也不是真的周武王,亦即魏代汉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如晋代魏也仍不能解决当日问题。

  吴国:吕蒙原是一介武夫,孙权只间便的劝他读书,不料此人不读则已,他一读起来就“立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因之他的谈吐见识,与以前豁然不同。谚语之“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出自此处。只有此书之叙关羽,则想象与现实参半。此人武艺必有独到地方,譬如他与颜良对阵,“羽望见良麻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文中又没有提及两方随从将士之行动以及对阵之地形及距离,类似侥幸,又若有神授。他之不受曹公优渥,一意投奔先主,应系实情,也与他的习性符合。可是书中叙述他的英雄末路,则毫不恭维。

  蜀国:关云长对部下不能开怀推恩的掌握,对于敌情判断,侧卫警备也全部马虎,又破口骂人,缺乏外交手腕,造成两面受敌的危境而不自知,最后他的部队毫无斗志,不战自溃,他自己只能率领数十余骑落荒而走,也再没有表现斩颜良时之英勇。以这样的记载,出之标准的文献,而中国民间仍奉之为战神,秘密结社团体也祀为盟主,实在令人费解。

  很多人没有想到历史上对3个国家影响最大的其实不一定是大家认为的孔明等人,而是以上的3个人,他们最终决定了3国的结局。

12个州和一个司隶区。
幽、冀、青、并、徐、兖、豫、雍、凉、荆、扬、益、交,加司隶区,也有称作司州。
另外一点,这个划分是汉末的,三国时期各国分别有所调整。像曹操有搞过九州,东吴曾划出一个广州。

三国鼎立时中国共12个州,1个直隶区(相当于直辖市),魏占了8.5个州(0.5个荆州),1个直隶区;吴占了2.5个州(0.5个荆州);蜀占了1个州。势力之优劣一目了然。可见蜀国败亡非诸葛孔明之过也。

从历史角度上说,魏国最强,吴国其次,蜀国最弱。这不仅仅从领土面积,人才,经济上比较,而且,从军事上来说,上述结论都是成立的。

个人认为决定三国鼎立关键人物是曹操和周喻!!!没有官渡之战,孙刘不会联盟.孙权很强大,刘备很弱,当北面没有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孙刘很难联盟.
没有周喻,曹操很可能打败孙刘,刘章张鲁投降,马腾孤掌难鸣

汗~~,这个怎么比啊
自己去看三国志就好了,个人的喜欢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