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公众号排行榜:什么是形而上和行而下,他们和唯物思想有何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2 12:09:28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对于什么是形而上,古典中国哲学的回答是“形而上为道”。道,即语言,人类的认识世界里的理性和思想。关于道,中国有这么几句古话:“道法自然”、“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在这三句话中,有三个概念:自然、道、器。自然,即为天然,自然或天然者,自在者,从人的角度看,它包含有人已认识之物之存在者,也包含有人未认识之物之不存在者。道是人类的语言,它是人类认识、思想之器,之存在者,人类的认识存在于道(语言)之中。器是道之形而下之具而体之现之之物,比如人类的文字、理论图画等各种各样的器物,它“盛”着道,是道的具体表现。
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的自然、道、器,比之于西方的康德的形而上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也即是康德形而上学中的“物自在”,自然者,天然也,为自在之物,它存在于人的认识之外,是存在于人的认识之前所存在的,人认为存在或不存在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它是为道的“法”(认识)的对象。道,人的语言和思想,相当于康德形而上学中具有的认识论意义的具体表现,比而较之,老子将其更准确的定位、表现、敞明其为“语言”。而康德的“现象”,凡人所认识的现象,沾染了人的认识之后的道之形而下者,中国哲学以“器”称之,它为形而上之形而下,也即是人的认识行为发生之后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它不同于自然,我们人类即生活在自然之中,也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器”之中。器,也即为存在、存有,“有名,万物之母”,名有而器有,它是人类认识之器物。
比之海德格尔,“自然”、“天”之存在,即“手前存在者”,器,类似于“及手存在者”。及手或不及手,是认识的形象表述,在这种表述中相比于康德的认识,并无任何的进步,而老子将这种人类的认识,归结到道,语言,非常妥当的正确的以语言描述出这种形而上之道之道,知识之知识的知识图景。而海氏后期将存在和语言相提并存,实际上否认了这种以时间为轴线的观察存在的角度,这也该是海氏计划中《存在与时间》只写出半部的原因了。
通过这个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在康德和前期的海德格尔那里,人类的认识尚找到它存在的器物和载体。包含着认识和思想的语言问题还没有被认识和敞明至认识领域。这个问题到后期的对老子哲学有了较多了解的海氏和维特根斯坦那里,才被渐渐的敞明。
对于老子的哲学而言,形而上学,也即是关于形而上的学问,就是追问道之道的学问,人类的语言、观念、存在者存在的本源是什么。老子说“反也者,道之动也”。这里的道,它本身是语言认识,是道,同时,它又是道之道者。“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这是先于老子《周易·系辞》里的认识,而老子的道,是此道的“反也者”之动,反思,也即是对人类的存在于语言之中,以语言而显现的各种认识、各种知识、各种观念的反思,是道之道,知识的知识,是形而上为道之形而上之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