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制作下单要求: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2 08:04:36

日本米糠油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1968年3月发生在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

1968年3月,在日本的九州、四国等地有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所以该污染事件也称作“火鸡事件”)主要症状是张嘴喘,头和腹部肿胀,而后死亡。经检验,发现鸡饲料中有毒,但没弄清楚毒的来源,也没有追究。

1968年6月至10月,日本福岛县先后有4家13人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到九州大学附属医院求诊,患者表现为痤疮样皮疹伴有指甲发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眼脂过多等,疑是氯痤疮。由家庭多发性和食用油使用情况,怀疑与米糠油有关。

九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部和县卫生部组成研究组,有农学部、工学部、生产技术研究部及久留米大学公共卫生学专家参加,分为临床、流行病学和分析组开展调研。临床组在3个多月内确诊325名患者(112家),平均每户2.9个患者,证实本病有明显家庭集中性。以后全国各地逐年增多(以福岗、长崎两县最多)。到1978年12月,日本有28个县正式承认1684名患者(包括东京都、京都郡和大阪府),到1977年已死亡30余人。

事件发生之后,日本卫生部门不得不成立专门部门——“特别研究班”。经解剖分析,在死者尸体五脏中和患者的皮下脂肪中都发现多氯联苯(PCB)。多氯联苯是联苯分子上的氢原子被一个或一个以上氯原子所取代而生成的产物。一般多是混合物,在常温下,多氯联苯随所含氯原子的多少,可能为液状、水饴液或树脂状,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为稳定的化合物。多氯联苯难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质,因而就可能通过食物链而在动物体内富集。由于多氯联苯性能稳定,不易燃烧,绝缘性能良好,所以在工业上应用较广,一般多用作电器设备的绝缘油和热载体。

人畜吃下多氯联苯后,被吸收的部分多蓄积在多脂肪的组织中,所以肝脏中的含量较高。多氯联苯可引起皮肤损害和肝脏损害等中毒症状。在全身中毒时,则表现嗜睡,全身无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痛,黄疸,肝肿大等。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而致肝昏迷和肝肾综合症,甚至死亡。

流行病学组调查患者的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及地理分布特征,对患者共同食用的食油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所有患者使用的食用米糠油均系Kamei仓库公司制油部2月5日至6日出厂的产品,而在食用该产品的266人中有170人患病,于是分析组不到一个月就阐明了米糠油中的病因物质是多氯联苯(PCB)。在患者的分泌物、指甲、毛发及皮下脂肪等样品中都发现PCB,证实了PCB来自用作热载体的KC—400。

经跟踪调查,发现九州大牟田市一家粮食加工公司食用油工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在脱臭过程中使用多氯联苯液体作载热体。因生产管理不善,使多氯联苯混进米糠油中。于是,随着这种有毒的米糠油销售各地,造成人的中毒生病或死亡。生产米糠油的副产品——黑油作家禽饲料售出,也使大量家禽死亡。

在米糠油事件调查中,采用了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法中的病例对照调查法,即随机选出与米糠油事件受害者性别、年龄条件一致、住在同处的未患病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组和对照组食用油脂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食用天然黄油、人造黄油、猪油的患病家庭和对照组家庭的百分比没有差别,食用菜籽油或其他食用油的对照组比患者组多,食用米糠油的患者组则比对照组多得多。通过环境流行病学的回顾性调查,终于查明在米糠油生产过程中的多氯联苯污染是米糠油事件发病的主因。

早在1966年,美国就受到多氯联苯的污染,在一些报刊上展开议论,并有人警告说,这种污染已扩及到人们吃用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没有引起日本当局和食品工业企业的重视,而且还认为多氯联苯对日本来说没有构成威胁。令人悲哀的是只经过两年,多氯联苯中毒就使日本遭遇到一场新的灾难,所以日本的米糠油事件又称“多氯联苯污染事件”。

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一个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由于当时把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黑油用去做鸡饲料,造成了九州、四国等地区的几十万只鸡中毒死亡的事件。随后九州大学附属医院陆续发现了因食用被多氯联苯污染的食物而得病的人。病人初期症状是皮疹、指甲发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后期症状转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等,重者会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以至死亡。1978年,确诊患者人数累计达168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