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广告灯箱:支农队员白亚丽文章<<在我生命中的四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7 03:58:40

感动中原之白亚丽:休学支农路上的求索
【人物简介】
白亚丽,女,漯河人,天津科技大学电信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
【人物故事】
多次到四川、湖北、重庆等地农村参加支农活动。2004年2月,瞒着家人来到湖北房县三岔村休学支农一年。她的这一举动经本报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引起了社会质疑。2005年年初,她被《大学生》杂志评选为“2004年年度最有魄力的大学生”。
【社会评价】
《大学生》杂志:“她把大学的边界扩展到了遥远的农村。”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她是我国休学支农大学生第一人。”
北京梁漱溟乡建中心总干事刘湘波:“这样做实际上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自我觉醒的趋势。”
【入选关键词】
●理想●激情●历史责任

从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的天津科技大学北门,到天津火车站需要坐50分钟的公交车;从天津火车站到北京火车站要一个半小时;从北京火车站到北京西北郊的海淀区赵庄村坐公交车需3个小时;从赵庄村公交站到北京梁漱溟乡建中心需要步行15分钟。
半年多来,白亚丽周五下午出发,周一上午返回,往返京津之间,每周如此。人在城市间奔波,心却游走于千里外的乡村。
10月24日清晨,推着一辆破旧自行车的白亚丽在北京市西北郊赵庄村公交车站牌前迎候记者。她眼睛里有血丝,面无光泽。白亚丽兼职的北京梁漱溟乡建中心就在赵庄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狭窄的过道、办公室和厨房,略显杂乱的卧室。包括白亚丽在内的中心专兼职工作人员吃住都在这里。同时,他们的另外一个工作地点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

在支农社团
她找到了乡村建设的新方向
2001年9月,白亚丽从我省漯河市原郾城县一高考入了天津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但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走上支农路,并且成为我国新乡村建设中上万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中的优秀代表。
初入大学校园,白亚丽感觉到的是少有的空虚和无聊。大学一年级下学期,白亚丽参加了——“新希望农村发展促进会”,2003年5月至11月任会长。
2003年暑假,作为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队代表,白亚丽来到位于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学院是一所废弃中学改造的,学员大多是全国各地的农民,老师是来自不同高校、地区和国家的志愿者,院长是时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的温铁军教授。
在这所另类的大学里,白亚丽接触了“可以缓解三农问题的‘新乡村建设’理论”。温铁军给他们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组织起来,让农民自己说话。农村的最大贫困是精神贫困。
在那个暑假里,由温铁军教授主持的全国“大学生支农项目”启动。在项目执行人、天津科技大学教师刘湘波的推荐下,白亚丽开始担任全国大学生支农项目外联部负责人,负责联系全国各高校的支农社团。从此,白亚丽思考农村问题时似乎有了方向感。
随着精力的转移,白亚丽的学习成绩随之下滑。成绩的直线下滑与支农活动的诱惑让她不得不做出最后的选择。“新希望农村发展促进会”前任负责人周易获知学妹的困惑后,半开玩笑地说,“你可以休学专门做这件事啊。”就是那句玩笑,让白亚丽萌发了休学支农的念头。
“我的勇气来自于曾经数次下乡接触的千百万个农民。”白亚丽说,“这不是偏激,我觉得是激情。”
2004年年初,正读大三的白亚丽最终做出决定:休学支农一年。理由有两个:一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天然情感;二是自己十分认同“新乡村建设”这个理念,支农调研项目是个很好的平台。
为了不让家人担忧,她撒谎说,学校委派她到湖北省实习并且有老师陪同。直到她回到学校后,父母才了解女儿下乡的真相。
在湖北农村
她完成了一个村庄的改良试验
2004年2月4日,作为北京梁漱溟乡建中心的志愿者,白亚丽来到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三岔村。
房县是有名的贫困县,位于神农架林区的窑淮乡三岔村是个有着1800余人的贫困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900元,大部分青壮年都靠外出打工来维持一家生计,三成左右村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长期以来,因农民负担过重和村务不公开等问题,干群矛盾严重。
白亚丽和另外两名志愿者的工作是通过建立文艺宣传队、进行合作理念培训等,让干群关系从不信任走向合作,推动合作化项目,带动经济发展。
虽然也来自农村,但在家的时候白亚丽一直被父母宠着,“连碗都很少刷”。与白亚丽一起的志愿者肖青曾给记者介绍说,刚去的时候,小白对村里的艰苦条件不太适应,“起码洗衣服就受不了,但白亚丽很要强。我们难做的工作她往往都能做成。尤其是妇女工作,白亚丽做得很好。”
“与农民打交道需要农民化的衣着,农民化的交流方式,要动感情,吃住都要跟村民在一起。”白亚丽说。
在进行合作理念培训时,不少村民表示过怀疑,认为唱歌、军训完全是形式主义,甚至还说这是志愿者为应付上级检查或汇报而做的。在一次培训班上,白亚丽和同伴们试图通过选举班委会的方式让村民学习选举。一开始,村民们都是乱写一气,但白亚丽他们还是按照程序一步步来。选举后,就把结果拿给村民看。之后,等到重新选举时,村民们就非常正规,就这样,村民慢慢地改变了最初的看法。
三岔村一个村民坦诚地说:“我看不惯村委会一帮人,以为你们(大学生志愿者)就是村委会搞来的人,为村长说话的,所以我也很瞧不起你们,四处散步消极言论。可参加了7天培训,我认识到,你们不是来骗人,是来为三岔的发展出力的!”这位村民,此后积极参与发起成立了三岔购销合作社。
由于封建思想比较严重,三岔村成立文艺队时队员们承受了很大压力。部分村民骂文艺队员是妖精,搞歪门邪道,说演出是为了混吃混喝拿工资。一些参加文艺队的女村民甚至受到丈夫的打骂和威胁。尽管没有任何报酬,甚至排练时连饭都吃不上,但文艺队员还是在志愿者的鼓励下一直坚持着,而且节目质量越来越高。与白亚丽他们预期的一样,文艺队的成立对推动三岔村建设作用非常明显,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提高了。
“新乡村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两年时间内变化不会太明显。”白亚丽说,“大学生只是酵母,帮助村民觉醒,最终需要农民自己动手进行乡建。”经过一年的培训,村民们逐步认识到,技术、信息和资金并不是农村最缺乏的,有没有自信和进取心,才是制约他们村庄发展的关键。在白亚丽和其他志愿者的帮助下,三岔村老年协会、妇女协会、板栗协会、养猪协会、魔芋协会、天麻协会和村购销合作社等相继成立。

温家宝总理回信:
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虽然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社团参与支农,但大家却在种种客观和主观理由支撑下蜻蜓点水般一闪而过,留下的只有默默做着的少数人,有时真希望我和一些支农同志的呐喊不再孤独,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大学生都以支农为新潮。”
白亚丽讲述自己休学支农的快乐、痛苦以及困惑的文章——《在我生命中的四月》,在几家网站论坛上贴出后,引发了全国支农大学生志愿者的共鸣。
几位支农大学生就此问题给温家宝总理写了封信:
“总理,大学生支农志愿者白亚丽同学最近在网上发表的一封信,让我们无法沉默。我们的支农队员那么辛苦地奔波,却经常会成为某些同学取笑的对象,有时甚至受到个别干部的排斥……这不仅仅是白亚丽的困惑,也是我们所有支农大学生的困惑。”
2004年7月,温家宝给支农学生回信表示,“你们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希望你们把这项光荣而有意义的活动坚持下去”。

支农学者的回应
体现了大学生的自我觉醒

今年3月,白亚丽休学支农的事经本报率先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各种质疑。有评论认为,“白亚丽的举动使我感到忧虑。大张旗鼓宣传白亚丽休学支农,会不会有更多的大学生也休学支农?会不会成为一种错误的导向?”
北京梁漱溟乡建中心总干事刘湘波说,他不鼓励每个人都这样做,但是这样做实际上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自我觉醒的趋势。
和白亚丽同级的天津科技大学01级同学都已毕业离校,仍在读大四的白亚丽说:“其实我也很矛盾,也有许多现实的问题,想法也挺多的,但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