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到了送老师的话:什么是什伍之制?闾里最早是哪个朝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9 04:23:34

1 什伍之制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也很早就用来计算并编制士兵。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点数的“什伍”之制。( 有 去 备 彻 威 而 胜 者 , 以 其 有 法 故 也 。 有 器 用 之蚤 定 也 , 其 应 敌 也 周 , 其 总 率 也 极 。 故 五 人 而 伍 , 十 人而 什 , 百 人 而 卒 , 千 人 而 率 , 万 人 而 将 , 已 周 已 极 , 其朝 死 则 朝 代 , 暮 死 则 暮 代 , 权 敌 审 将 , 而 后 举 兵 。


2最早西周就出现了,在《周礼·考工记》中与城市街巷尺度有关的记述如下:“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文中的“涂”即道路的意意,“经涂”指东西向主干道,“纬涂”指南北向主干道,“环涂”指环城干道,“野涂”指城外连接其他城市的交通干道。古代道路宽度以马拉轿车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轨”为单位,与今天的“双车道”或“三车道”说法类似。
据《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记载“一轨为八尺”,周朝的“尺”比我们现在使用的“市尺”单位小,一周尺为23.1厘米(约合0.7市尺)。当时城市东西向干道宽为“九轨”,即东西主干道宽不超过16.5米。这个尺度与原阜内大街和西四北大街的尺度基本吻合。环形干道宽为“7轨”,约合12.9米。城外干道宽为“五轨”,只有约9米。

按照“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和东四一条至十条就属于较上层的“闾里”,是当时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看,也是对称分布于“皇城”的东西两侧不远的地方。“闾里”之中的“街巷”即为胡同。据《周礼·量人》记载“巷中路大约二至三轨”,胡同宽度约为3.7~5.5米,可容两辆马车并行,加上道路两侧便道,胡同宽应为7~9米左右。这个尺度相当于目前旧城内保存较好的较宽胡同,如西四北五条、六条等,与北京一般的胡同相比都要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