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批销业务发展建议:重阳节起源于何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13:37:57

王重阳统治时期

重阳节都怎么过啊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以上的都是我的转载,概因为前两年改革开放,国家对众多的洋节日加以大力的渲染和重视,让我辈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倒是有些不甚了了了!想来小弟弟小妹妹们比我们是更加的不知了!所以当重阳节临近的时候,我倒是有了想了解的冲动!

老实说有时候我的脸皮之厚连我自己都有点佩服,比如有人问重阳节是纪念谁的,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当然是纪念王重阳的!然后一查,马上就摸着后脑勺说,哈哈,开个玩笑,真的是开个玩笑,我怎么可能不知道重阳节是纪念屈原的呢!(脑袋旁边好大一滴汗。。。。。。。)

对重阳节原来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吃粽子,好象端午节也是这个习惯。(上面的转载里没有这个记录,也不知是他们忘了还是我记错了~~)不由的想起了小时候,粽子都是自家包的。在那个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到了这些个传统的节日,切上了二,三斤五花肉,剁成方方的小块,细细的腌啧了,然后帮着家里人给糯米调味,浓油赤酱的,粽叶壳是早就晾干的,团团的包了下锅蒸,在那还在用煤球炉子的年代,只消半个小时,香味就可以把附近邻居家的所有孩子的口水都招来,那自家的我更是如黄河长江滔滔不绝了!

不过现在的粽子都变味了,首先是用糯米的很少,而且这是个假货泛滥的时期,中华五千年来的假货加起来未必有现在一个月的多,所以对粽子里的肉来源更是凭添了几分恐惧,我毋庸阐述自己原先可以吃几个粽子,反正数量绝对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但现在却没了这些福分,数量超过两个胃就会不舒服。。。。。。

抛开这些不说,现在要吃粽子也是方便的好似走路睡觉,一样原来朝思夜盼的东西现在普及的如此大众,我想这也是传统节日情节越来越淡的缘故吧,只是不知道红毛鬼子们是不是不在圣诞万圣也吃火鸡的!!

废话了一大通,想想,中国人的节日好象都是离不开吃的,而且都有特定的说法,比如中秋吃月饼,端午和重阳吃粽子,元旦和元宵吃汤圆,当然,还有春节的什么都吃,呵呵,真是说的口水涟涟啊~~

重阳还有个习惯就是登高了,想来在上海的人们是享受不了这个乐趣,不过再想想也未必,好歹真到了重阳,我找个高楼,比如金贸什么的爬上楼顶,也算了登了高了,只是不知道攀登的话警察叔叔会不会给我提供额外的保护措施!

在钢精水泥的森林里,想来插茱萸是没什么可能了,老实说我到现在也没弄清楚茱萸是什么东西,但有诗云:遍插茱萸少一人,已经说明这是个用来思念的东东了,估计功能应该和红豆是差不多的,只是红豆能吃,不知道这东西能不能吃!

都市里很少看到菊花了,不知从几何时开始,菊花成了葬礼的代名词了,很多人都很忌讳,但菊花的美丽确实是少有,又有什么花可以如它长的磅礴到如瀑布,所以真的很希望在一个很中国的节日里,突然可以采菊花坛下,悠然见高楼,毕竟赏菊,喝黄酒,吃肥蟹这三件事,不但是节日的象征,也是惬意的体味~~~~

所以但愿大家在喝酒,赏菊,吃蟹的时候,别忘了,我在这里已经提前祝福大家重阳节快乐,合家团员了!!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重阳节是纪念屈原以后开始兴旺的,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