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初明通机电设备:蛇的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7 09:13:09

蛇,现在已经列入保护动物之列了。对蛇来说,这是个好消息,不管是有毒还是无毒,它有了个保命护身符。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报纸登载有关查处倒卖蛇类的商贩,也有查处以蛇为主料的餐饮店。之所以将蛇列入保护动物,其主要原因,是因自然环境遭遇严重破坏,出现了蛇的生存危机;也因为人类的贪嘴,而将蛇赶尽杀绝;特别当蛇类货源越来越吃紧时,市场上活蛇的出手价格不菲,让捕蛇人违法冒险,山林沟壑四处溜窜,如寻宝似的寻蛇。

蛇的功过,自古以来赞誉和贬毁二个声音并鸣。有白蛇娘子舍命救许仙的《白蛇传》的美谈,故事家喻户晓。印度人驯养巨蟒为当家的管小孩子,巨蟒听从主人的吩咐,不准小孩子越过雷池半步,听来象是天方夜谭,可这是真实的故事,巨蟒有与人类相通的灵性。舞蛇的艺人,只要艺人吹响笛子,蛇会随笛声而翩翩起舞,让你叹为观止(其实,蛇是没有听觉的)。
在那鼠害成灾的年月里,人类盼望鼠的天敌——蛇,能成群成批地快快生长。
蛇的药用功劳可大着呢,如蛇毒,含有复杂的蛋白质毒素,其成分是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毒理作用。

据资料记载,蛇毒的药用价值:1.抗癌作用。1953年美国医学家哥拿切和杜克等人用眼镜蛇毒治疗115例癌症病例,发现有明显的止痛效果,蛇毒对部分癌症病例,有使肿瘤生长缓慢,控制转移甚至完全变成瘢痕化的作用。1967年印度医学家拉柯特从印度产的眼镜蛇毒中提取出一种叫细胞毒素P6的物质,对吉田肉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他又从马来西亚红口蝮蛇毒中提纯出一种精氨酸酯酶,对癌症转移到血管壁上形成的斑块有消除作用。近年沈阳部队总医院利用蝮蛇毒配合化学治成骨肉瘤患者,使患者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2.蛇毒治疗胃病。利用蛇毒治疗消化道溃疡,具有止痛、增食和促进睡眠和增加体重的优点。
3.治疗脑血栓及脉管炎。解放军二三八医院,应用蝮蛇毒分离出来的清栓酶制剂治疗脑血栓及脉管炎800余例,治疗后观察,发现对脑血栓病人有促进睡眠和增加饮食的作用;对脉管炎病人能使疼痛迅速缓解,食欲和睡眠也很好。有部分脑血栓偏瘫病人,还能使偏瘫消失,获得康复。
蛇,还有好多用处,如,养颜美容润肤,皮可制高级乐器,不一一例举。

蛇的灵仙故事,未经考证,信不信由你。权且是茶余饭后当趣闻听听。据资料记载,在福建省宁德大岗山区里,山高林密,原始森林绵延数百里,山中的蛇不计其数,品种多样,蛇经常出没于山间地头。传说中,曾有一对夫妇驾车路过此山区,妻见一大蛇卧于路中,催促其夫特意将蛇压死。然后,其妻急忙跳下车捡死蛇,不料被身后一疾驰而来的吉普撞个正着,当即死亡。其夫大哭,痛悔不该压死那条大蛇。
数月后,又有一辆东风牌大卡车驶过这山区。司机突然看见有近二、三米来长的巨蟒蛇,正在悠然无事地横穿公路。司机见了亦惊喜,踩大油门,加速向蛇身碾去。蛇受伤而跃,蛇尾甩碎了挡风玻璃,偏偏有一玻璃碎片正对司机的心脏扎入,鲜血如喷,一命呜呼,车撞上山坎侧翻。
当地人谈蛇色变,村人极少对蛇伤害或者捕杀。村人说,蛇是有灵气仙气动物,捕杀不得,煮食不得。这里的群众倒不一定是对野生蛇类保护意识很强,还是多少还带许多迷信色彩。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驱。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令你倒下。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在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易击倒蛇。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击中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尤其是有名毒蛇“眼镜王”,当你第一棒击不中它时,它会马上发怒地向人进攻,抬起颈部,喷射毒液可达二、三米远,如射中你的眼睛会致你眼瞎。当你碰上这种没有一棒子将蛇打死的绝对把握时,最好是别轻举妄动,让蛇自己慢慢离开,互不侵犯,相安无事。
我曾经骑自行车碾压眼镜王蛇,可能压力不够,蛇发怒直向我窜追,半身贴地,半身腾空,飞似地快啊,吓得我拼命蹬车狂跑,事后心想一直害怕,再也不敢冒这样的风险了。

蛇对人类是有危害的,特别是毒蛇,蛇的毒性凶猛,毒蛇咬人致死致残,其罪不可赦的。那年,因台风过后,上游山洪下泄,夹带着大量的毒蛇漂流入海,沿海岸线随处可见被台风折腾得呆呆笨笨的蛇。我那刚结婚不到一个月的妻子,在林场工作,傍晚收拾倒树时,不幸让无名毒蛇咬伤。同事们组织抢救,先处理伤口,挤出淤血。让林场养的二只家狗轮流舔伤口的血,结果二只家狗全中毒死了。同事们紧急将妻子送往附近卫生院抢救,剧痛难忍,妻子呼天号地叫着,昏迷三天三夜。同事的姐妹们都认为妻子没得救了,偷偷地痛哭不止。苍天有眼,或许妻子命不该死,我这才24岁的妻子出奇地活了下来。但是,妻子那健壮的身体,却一日一日地消瘦下来,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似的了,留下的后遗症,折磨了她一辈子。

毒蛇是死不瞑目的动物,当你用刀将它的头剁下来,蛇首虽然已经分离了。我可敬告你啊:千万别认为蛇是死的。如果你不小心,用手触摸它的头,很可能你的手指会被剁下的蛇头反咬一口。这个危险性与活蛇咬的后果是相同的,是致命的。
由于蛇肉能美颜活血,蛇血能治风湿,蛇胆能明目,还有更多的药用功能。蛇做出的菜肴美誉天下。人们除了保护野生蛇外,组建了人工饲养蛇场,以供人们药用和菜用。

南方人喜欢吃蛇。通常是将蛇杀死,去内肝脏,剁砍成寸半长的节段,入锅纯煮,加上配料,煮熟了将节状的蛇肉,一丝一丝剥下来,味美汤鲜,很好吃。也有用调料配制淹好,用油锅炸熟,香脆可口。还有什么龙虎斗(蛇猫)、龙夙斗(蛇鸡)、龙虎夙斗(蛇猫鸡)等等,都是很好的做法。
我对他们这种杀蛇方法不敢苟同。这对一些惧怕蛇的人,看一眼都会恶心的,还谈什么品尝美味佳肴呢?

我才不会是吹牛呢!我可以将一条活的三五斤重的灰蛇,在十分钟内,干净利落地令其蛇皮、蛇肉、蛇肠、蛇骨等四分离。现将此方法介绍各位,你不妨也小试一回你的刀功。
为方便掌握,分“五步法”讲解要领,这难免赘述了。
一、杀蛇去肠剥皮。在蛇的寸头部位,将蛇绑起悬挂高处,蛇尾下不着地。(如是毒蛇应将其头部砸碎,以除后患)。用小刀在蛇颈部划一圈,用剪刀自划圈处,从上至下地向白肚蛇皮剪。切断喉管食道,用手往下拉,蛇内脏全部取下来了。用手从颈部将蛇皮往下拉到肛口。这一步,蛇肠和蛇皮已经分离了。
特别说明:如需要取血,在未杀前,将蛇尾剁一节,用碗装少许白酒,盛接下蛇尾滴的鲜血。饮此血可治风湿关节病。

二、肋骨肉与脊椎肉分离:在肛口两侧,用刀从肛口往上,靠脊椎处入刀,拉开一小节即肋骨肉片与脊椎骨分离。用手拉着这刀切出来的肋肉带骨片,用力往上提拉,只听到咔咔声,一拉就到颈部,肋骨肉片与脊椎骨就行分离,用刀切下备用。同样方法,将另一片肋骨肉片与脊椎骨分剥分离。这一步,完成了两片肋骨肉与脊椎骨肉分离。

三、将肋骨肉片的骨与肉分离。将靠颈部的肋骨肉端,用手细心将肋骨膜片与肉分离开,两手用力撕开“肉片与肋骨膜片”,一下子拉到了肛口端。这一步,完成了肋骨膜片与肋肉分离。这一步,一边是净蛇肉,一丝骨剌都不带。另一边,是肋骨膜,基本不带肉。

四、脊椎肉的分离。这支脊椎骨肉,先将骨上的粘肉剥削出来。而后,将脊椎骨肉剁成寸多一节,放入清水中,用牙签从脊骨中间穿过,把脊椎中的髓捅出来。据说骨髓吃了,会让人腋臭,还是不吃为好,丢掉吧。削净的脊椎骨,放入锅中水煮,肉烂了细心削净肉,骨丢掉,(蛇骨特别硬,处理好别扎人)水汤是高营养的,留着煮蛇肉。这一步,完成了脊椎骨与肉的分离。

五、处理蛇皮:蛇皮脆口好吃,高蛋白质,营养丰富。将剥下的蛇皮用开水烫过,用刀刮掉蛇鳞,剁成小块,待煮时用。
如果是巨蟒蛇皮,这个价格不菲,要及时处理。将蛇皮拉扯张开,用铁钉将皮钉在木板上,如拉牛皮方法。晾晒干。记好了,巨蟒是国家保护动物,可不能违法
蛇肉已经处理完毕,如何烹饪,则根据个人饮食爱好,加以制作。限于篇幅,这不再赘述了 。

蛇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3000种左右,毒蛇约占1/6。我国有蛇160多种,其中47种是毒蛇。贵州有无毒蛇59种、毒蛇17种,种数在各省区中居第三位。

最大的蛇和最小的蛇

各种蛇的大小,相差十分悬殊。在无毒蛇里面,以盲蛇科及蠕蛇科的蛇为最小,小盲蛇像蚯蚓,只有9厘米长,可以放在手心上。蟒科的蛇最大,生活在南美洲的水蟒,也叫森蟒,是一种半水栖、半树栖的大蛇,全长达11米以上,体围1.2米,体重137公斤,是现在活着的最大最长的蛇。亚洲及欧洲的网斑蟒,长可达10米,重120公斤左右。非洲的岩蟒,全长8米。产于我国南方的蟒蛇,长亦可超过7米,体重达70公斤。但这些大蛇和已经绝灭的巨蟒相比,还不算大,早在5000万年前,巨蟒生活于现在的使及十地上,全长达到18米以上。
关于大蛇,我国古代是有不少记载的。屈原《天问》中就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的提问,这是指传说中的一种大蛇,叫做巴蛇,生活于南方,《山海经》说它长800尺,能吃象,3年才排出骨头。晋张华《博物志》中亦说“蟒开口广尺余”。唐段成式的《酉阳杂组》一书里面,有“蚺蛇长十丈,常吞鹿,鹿消尽乃绕树出骨”的记载。唐刘询的《岭表录异》中,对此描述更为详尽,说是“蛇蛇大者五六丈……春夏,多于山林中等鹿过则衔之,自尾而吞,惟头角碍于口中,则于树间阁其首,俟鹿坏,头角坠地,鹿身方咽人腹”。
在毒蛇里面,最小的恐怕要算台湾烙铁头了,它长仅252~478毫米。最大的毒蛇是眼镜王蛇,全长近6米,重达12公斤左右。
同一种蛇,雌蛇一般比雄蛇大,雌蛇的体腔要有足够的空间供怀卵或胚胎发育之用。
人多少有点惧怕蛇的心理,所以有关蛇的一些传闻,常常是失实或者是过分夸张了的。有人说云南某地出现一条大蛇,横在道上,汽车都开不过去,这不大可能,因为,即使是最大的蟒蛇,也阻拦不住汽车。10多年前,曾有人传说在长白山捕到一条大蛇,有3节火车车厢那么长,这是毫无根据的谣传,因为东北三省只有11种蛇,最大的是棕黑锦蛇,长也不过两米多,况且,世界上根本没有比一节车厢更长的大蛇。蛇刚吞食了大的动物,身体的某一段(胃所在的部位)会胀得比较粗大,但也不是粗得像大柱子那样。传闻中的蛇被说成特别粗大,可能是人们越传越夸大的缘故。
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常见的10种无毒蛇和10种毒蛇的最大长度:
无毒蛇 毒蛇
黑眉锦蛇 2.3米 五步蛇 3.3米
乌梢蛇 2.2米 青环海蛇 2.0米
滑鼠蛇 2.0米 眼镜蛇 2.0米
王锦蛇 1.9米 金环蛇 2.0米
灰鼠蛇 1.9 米银环蛇 1.7米
赤链蛇 1.5米 烙铁头1.0米
玉斑锦蛇 1.2米 竹叶青0.9米
翠青蛇 1.1米 蝮蛇0.9米
虎斑游蛇 0.9米 菜花烙铁头 0.8米
乌游蛇 0.9米 丽纹蛇 0.7米

“变色龙”和变色蛇 各类陆生的脊椎动物都有色变的个体。在爬行动物里面,避役能因环境背景颜色的不同而变色,所以有“变色龙”之称。蛇在亲缘关系上是避役的堂弟弟,变色的本领虽不及它的堂兄,但也有不少种类是有色变的个体的。
水赤链蛇是我国东南部常见的一种无毒蛇,背面灰黑色,体侧灰色、具有黑色斑纹,腹面是红色与黑色交互排列的半环状斑纹。可是20多年前,在浙江却发现了一条橙色的水赤链,色彩鲜艳,非常美丽,头部及体背面为橘黄色,体侧有交互排列的深橘红色与橘黄色的斑纹,腹面是粉红色和灰白色交互排列的斑纹,和正常的个体相比,好像是另一种蛇。竹叶青是毒蛇,生活在树林及竹林中,亦会因环境的不同而变色。至于同一种蛇,其体色深浅的变化就更是经常的了。
蛇也有变为白色的,在广州、湖南都发现过白色的眼镜蛇。日本产的一种锦蛇,也有白色的。在饲养条件下,这种白蛇的体色还能遗传给后代。1973年,辽宁蛇岛考察队曾在蛇岛捕获一条白色的小蝮蛇,眼睛红色,很像兔子的眼睛。湖北神农架林区,有不少白变的动物,其中也有白色的蛇。最近杭州动物园在萧山捕到一条小蛇,全身白色而略呈透明,据说可以透过腹壁看到蛇胆。这条小蛇究竟是黑眉锦蛇的幼体,还是王锦蛇的幼体,还没有作出鉴定。
银环蛇的色变,花样比较多。早在1962年,我国台湾就有过报道,前年又有人把近年来的新发现作了总结和分析。在正常的情况下,这种毒蛇的背面是黑白相间的半环纹,白环之白如银,所以叫做银环蛇。但在色变的个体中,有的是浅棕黄色和白色的半环纹相间;有的通身黑色,只有体前段和后段留下几个白色半环纹;也有白色半环纹全部消失,只是在背脊上残留30多个白斑;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色变的样子。这些色变如不仔细察看,往往会发生分类上的差错,有人在海南岛采到一条银环蛇色变的标本,把它定名为黑环蛇,作为国内新纪录发表出来。
蛇的色变是由于皮内色素细胞的伸张或收缩而产生的,尤其是和细胞内的黑色素多少有关,如果多了,体色就变黑,少了就变浅,甚或成为白色。有时是暂时性的色变,有时由于环境条件和蛇体生理状态的改变,而成为较久的或永久性的色变。
蛇虽有变为白色的,但白变的个体毕竟是极少数,因此少见多怪,被认为是神奇的事,则古已有之。汉高祖刘邦起义时,就是借挥剑斩白蛇而举起了造反的赤旗的,说被斩的白蛇是白帝所生,代表秦王朝,而刘邦则是赤帝的儿子,斩了白蛇是行其灭秦的天意,从而赢得了许多人的拥护。
《白蛇传》是宋代以来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民间传说,其中变成“白娘娘”的白蛇,究竟是什么蛇,该书并未交代,但据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所说,乃是“一条吊桶大的蟒蛇”,这当然是虚构的,因为江浙一带没有蟒蛇,更未发现有自变的蟒蛇。

蛇有脚吗

蛇和其他高等动物一样,有雌也有雄,但在外表上,两性差别不大,不容易辨认。一般说来,雄蛇的尾部较长,逐渐变细,雌蛇尾的基部较粗,向后突然变细,不仔细观察,是难以识别的。
也有一些蛇有明显的雄性特征,像水赤链蛇、乌游蛇及铅色水蛇等,雄蛇的头部腹面及两侧具有许多疣粒,这是雄蛇在求偶时用来抚摩雌蛇、引起性感的。至于蟒蛇,要分辨它的雌雄,那就比较容易,因为雄蟒残留的后肢比雄蟒明显得多。
分辨蛇的雌雄,主要看它的交接器。雌蛇的交接器就是它的泄殖肛腔,没有什么特殊的构造,而雄蛇的交接器则是一对袋状的半阴茎,位于尾基内部,袋的内壁上长了许多小棘,棘的大小、形状及数量因蛇的种别而有所不同,半阴茎的样子,也有种的差异。交配时,袋的内面翻出体外,粗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花。半阴茎插入雌蛇的泄殖肛腔,进行体内受精,但每次交配只使用一侧的半阴茎。在繁殖季节内,一条雄蛇可先后和几条雌蛇交配,但雌蛇只交配一次。所以,养蛇场里常常让一条雄蛇配上几条雌蛇,进行繁殖,例如养殖银环蛇的蛇园,每十条雌蛇配两三条雄蛇就够了、交配后,精子在雌蛇的输卵管内能够长期生存。例如,在杭州浙江医科大学蛇园,有一对蝮蛇只交配一次,分开后,雌蛇连续生了3年小蛇,第一年产仔7条,第二年产仔10条,第三年产仔14条。有的蛇,交配一次,精子可在雌体内生存5年之久。蝮蛇是卵胎生的蛇,但大多数的蛇是卵生的。蛇一般都是一年生一窝。
在打蛇或用火烧蛇的时候,蛇往往由于尾基部的肌肉受到强烈刺激而收缩,把半阴茎压出体外,有人以为这是蛇的脚。这完全是误解,蛇是没有脚的,它是没有脚的爬行动物。

蛇没有脚怎样爬行

蛇没有脚,怎么能爬行呢?实际上,蛇不仅能爬行,还爬行得相当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婉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在人们的印象里,蛇似乎是爬得很快的,所以有“蜈蚣百足,行不如蛇”的说法。其实大多数种类的蛇,每小时只能爬行8里路左右,和人步行的速度差不多。但也有爬行较快的,身体细长的花条蛇,每小时能爬行10~15公里,而爬行最快的恐怕要算非洲一种叫做曼巴的毒蛇了,每小时可爬行15~24公里,可是它们只能在短时间内爬得这样快,不能长时间以这种速度爬行。因此,即使遇到会追人的毒蛇,人也是来得及避开的。人们之所以有蛇跑得很快的印象,那是由于一刹那间蛇的爬行速度确实是比较快的缘故,尤其是蛇受惊逃走的那一瞬间。

蛇能活多久

蛇的寿命究竟有多长,在自然界是很难观测的,在饲养条件下,记录下来也不多,不过30来种蛇而已。
蝮蛇、美洲黑蛇可活5年以上,束带蛇、银环蛇可活6年,夜蝰、北美水蛇可活7年,渔游蛇可活9年,绿曼巴、眼镜蛇、眼镜王蛇可活15年左右,鞭蛇、白头蝗、响尾蛇可活13到14年,皇蛇、非洲岩蟒可活15年左右,印度蟒活16年,西部菱斑响尾蛇、岩蟒、铜头蝮可活18年以上,马达加斯加蟒、草原响尾蛇可活19年以上,食鱼蝮、网蟒可活21年,黑斑眼镜蛇、欧洲长吻蝮可活22年,王蛇可活23年,蟒蛇可活25年以上,黑唇眼镜蛇可活29年,这是最长的纪录了。
生活在天然环境中的蛇,由于天敌的存在,没有活到应有的寿命就被弄死了;由于捕食不易,难以获得充分的营养,寿命也可能比饲养条件下要短些。但有人认为蛇的寿命一般可活到20年以上,体型大的比体型小的生活的时间还要长些。

一、蛇的活动规律

蛇是一种变温动物。它的体温常是随着四季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体内的代谢率和活动也与体温变化息息相关。体温高时,代谢率高,活动频繁;体温低时,代谢率低,活动减弱。一般地说,从春末到初冬,是蛇类活动的黄金季节,特别是在骄阳似火的夏季和天高气爽的金秋,蛇类活动最为活跃,经常到处流窜,昼夜寻找食物,俗话说"七横八吊九缠树",就形象地说明了7、8、9这三个月是蛇类活动的高峰期。但是蛇类喜热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尤其是在炎夏的酷暑,它们喜欢在树荫、草丛、溪旁等阴凉场所生活栖息。从秋季到冬季,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蛇体内的代谢随之降低,当它的生理活动减慢到一定水平后,就逐渐进入到"冬眠"期。一般的毒蛇从11月下旬就已经开始不吃不喝,不蜕皮,相继入洞冬眠了,这时它们往往是几十条甚至成百条群集在位于高燥处的洞穴里或树洞里蛰伏过冬。待到翌年春暖花开,冰消雪融时,才从蛰伏状态中苏醒过来,并重新开始一年新的生活。从人洞到冬眠期大约需要三个月时间,主要依赖以脂肪形式贮藏在体内的营养物质进行缓慢的补充来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营养料。

毒蛇依其昼夜活动情况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喜欢在白天活动的,称为昼行性蛇类。如眼镜蛇、眼镜王蛇等。第二类是怕强光,喜欢在白天隐伏,夜间活动的,称为夜行性蛇类。如金环蛇、银环蛇、烙铁头等。第三类为喜欢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活动的(多在晚上及阴雨白天活动,耐寒性强),称晨昏性蛇类。如五步蛇、蝮蛇等。蛇类活动受温度的影响要比受光线的影响要大得多。如昼行性的眼镜蛇,在十分炎热的夏天,经常在夜间出现;晨昏性的蝮蛇在低温天气,常在中午前后阳光充足时出没,而夜间活动得很少。一般地说,蛇类活动较适宜的温度是20-30℃之间,其活动的最适宜温度为10-35℃。更有趣的是,生活在热带的蛇不单在冬季"冬眠",而且在炎热干旱的夏季亦需进行"休眠",动物学上称之为"夏眠"。为什么蛇要进行"夏眠"呢,原来,当热带炎热干旱的季节到来时,由于长时间不下雨,池塘、湖泊可能全部干涸,蛇和壁虎、鳄鱼、肺鱼以及草原中的龟类等动物一样,赖于生存的条件已变得不利。为了适应外界环境使之能继续生存下去,它们便转入"地下",深居简出,不食不动,进入"夏眠"状态,以求能度过炎热干旱的夏季。

二、蛇的生活习性

蛇的栖息环境因生活习性不同而有差异。如金环蛇,多在丘陵山地、水域附近活动,以夜间活动为主,鱼类、蛙、蜥蜴、鼠及蛇是它的美味佳肴;银环蛇多在水田、塘边及低洼湿地活动,活动亦在夜间,捕食鼠类、蜥蜴、蛙类、鱼类(泥鳅鱼最好)以及其他蛇类;眼镜蛇常在丘陵山坡及山脚下的灌木丛中和平原的墙基、石缝处、坟堆、向阳山坡活动,以捕食小哺乳动物、鸟类及其卵、蜥蜴、蛙类、鱼类和其他蛇类为主;五步蛇多在树旁、阴湿石隙、杂草中、溪旁石下活动,主要捕吃蟾蜍、蛙、鼠及蜥蜴为生;蝮蛇多在颓墙、废墟及村落前后或菜地中活动,主要食物是鼠、鸟、蜥蜴、蛙、鱼等;竹叶青多活动于丘陵山区溪边及草丛灌木中,早晚活动频繁,以鼠、鸟、蜥蜴、蛙类为食饵。总之,我国常见的各种蛇类,特别是毒蛇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是不相同的(见表1-2)。只有了解各种蛇类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才能把蛇养殖好,并能预防毒蛇咬伤于未然,所以必须很好了解和掌握蛇的生活习性。

三、我国十种主要毒蛇的形态

特征及生活习性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温暖,极适宜各种蛇类生长。其中常见的陆地毒蛇有9种,海蛇有15种。本书把15种海蛇合为1种介绍。现将这10种毒蛇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作一概述:

(一)银环蛇又称白花蛇、过基甲、白节蛇、银脚带、银包铁等,属爬行纲、蛇目、眼镜蛇科的一种剧毒蛇。体长1米左右,头部呈圆形,稍大于颈,有前沟牙,通身背面具有黑白相间的横纹,白色横纹较黄色横纹窄,约占1-2个鳞片宽,在体部有20-30个,尾部有7-17个;腹部全为白色。背鳞平滑,有15行,背面中央一行鳞片扩大,呈六角形。肛鳞完整,尾鳞都是单行,尾端较尖细,这些特征可与其他具有黑白相间环纹的蛇相区别(图2-4)。

银环蛇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台湾、安徽和四川等省区;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多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脚近水的地方,特别是长有稀疏树木或小草丛的低矮山坡、坟地、田埂、路旁、菜畦等处更是它们经常活动的场所。昼伏夜出,尤以上半夜活动更为频繁。生活的最适宜温度是26-30℃,11月中旬开始冬眠,6-8月产卵,每次产卵5-15枚。食饵是鱼、蛙、蜥蜴、蛇及鼠类。该蛇性怯,行动敏捷,容易伤害人畜,其毒液毒性剧烈,以神经毒为主。

<二)金环蛇又名铁包金、金报应、金脚带、黄金甲、金蛇等,它是与银环蛇相近似的一种剧毒蛇。它与银环蛇的区别点是:体躯较粗大,一般长1米以上;通身呈黑黄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尾略呈三棱形,末端扁而圆钝。黑环与黄环几乎等宽,黄色环纹在体部有23-28环,在尾部有3-5环,背鳞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一行鳞片特别大,肛鳞完整,尾下鳞片为单片(图2-5)。

金环蛇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江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国外主要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和缅甸等国。常栖息于丘陵、山地和水域附近,为夜间活动,以鱼、蛙、蜥蜴、蛇、蛇卵及鼠为食饵。白天常盘着身体把头钻在身下,怕见光线,卵生。性亦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液剧毒,也为神经毒。

(三)眼镜蛇又名万蛇、吹风蛇、吹风鳖、扁头风、饭铲头、饭匙头、乌肉蛇等。属眼镜蛇科有毒蛇。它的头部呈椭圆形,由于它被激怒时,头部可竖立前半身,这时颈部肋骨扩张,使颈部膨扁,而且颈背部白色眼镜样的斑纹异常显露。因此而得名。身长一般1-2米,体背呈黑色或黑褐色,有个别的蛇有若干细窄的白色横纹,蛇活动时更为明显。体及尾部有10多条黄色横纹,背鳞平滑,斜行。腹面色较浅,颈部腹面有两个黑色点斑及一黑色横带(图2-6)。

眼镜蛇分布于我国的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及西亚等地区。常栖息于丘陵山坡、坟堆、灌木林或山脚水边。食性很杂,鱼类、蛙类、鼠类、蜥蜴、鸟类及鸟蛋、家禽蛋类等均吃。卵生。多表现为向阳性,常于白天活动,耐热性较强,气温在35-38℃的阳光下也能忍受。被激怒时攻击性强,常发出"呼呼"声。毒液为混合毒素。

(四)眼镜王蛇又名过山风、山万蛇、大眼镜蛇、过山乌、大扁颈蛇等。头部呈椭圆形,颈部能膨扁,前半身亦可竖立,所以有许多方面与眼镜蛇相似,但与眼镜蛇亦有明显区别:如眼镜王蛇躯体较大,全长一般在2-3米,最长可达6米;颈背没有白色眼镜样斑纹、颈腹面也没有黑色点斑及横带;但体背黑褐色或黄褐色具有白色镶黑边的横纹约40-50个,在头背顶鳞之后多了一对大形的枕鳞。但是在受惊时与眼镜蛇一样能竖起前身扁起的膨颈,发出"呼呼"声,并向前方攻击(图2-7)。

眼镜王蛇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常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林木中、水旁或岩缝树洞内,能上树。白天活动,捕食蛇类、蜥蜴等。卵生。母蛇有护卵习性。眼镜王蛇性凶猛,常主动攻击人畜,其毒液的毒性为混合毒,主要属于神经毒。

(五)蝮蛇又名地扁蛇、土虺蛇、狗屎朴、灰链鞭、烂肚蛇、七寸子、麻七寸等。头呈三角形,有颊窝,吻鳞明显,鼻间鳞宽,外侧缘尖细,背鳞明显,全长约60-70厘米。背面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八字形斑,颞部有一镶黑色边的细白眉纹,躯干背面斑纹较大,一般有2行深褐色圆斑,左右交错排列,有的有深浅相同的横斑。或有分散不规则的斑点,体侧有一列棕色斑点,腹面灰白或灰褐色,杂有黑斑(图2-8)。

蝮蛇分布很广,我国东南沿海水网地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秦岭山地,新疆及内蒙古草原,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平原、丘陵、山区等各种环境都可以生活。常栖息于坟堆、草丛、乱石堆及田野上,多盘曲成团,如狗屎样。属于北方类型的蝮蛇,耐寒性强。以蛙、鸟及鼠类为食,也能吃鱼类、蛇类及蜥蜴。卵胎生。产出的幼蛇吃蜈蚣等节肢动物,其毒液具混合毒。

(六)蝰蛇又名圆斑蝰、古钱窗、金钱豹、金钱斑等。体长约1米左右,头较大,略呈三角形,与颈部有明显区别,体粗壮而尾较短,头背面被着起棱的小鳞片,体背棕灰色,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也有三个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腹面灰白色,有3-5行近于半月形的深棕色斑(图2--9)。

蝰蛇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常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区,活动场所是田野、或在龙舌兰和仙人掌等植物下盘卷成团,日夜都有活动,以鼠、鸟、蛇、蜥蜴及蛙类等动物为食。卵胎生,产领较大,一般一条母蛇能产仔30条左右,多者可达63条。行动迟缓,受惊扰时常发出"吁吁"声,其毒液的毒性以血循毒为主。

(七)五步蛇又名尖吻腹、蕲蛇、白花蛇、棋盘蛇、放丝蛇、吊灯扑、百步蛇、懒蛇、翘鼻蛇及聋婆蛇等。体长1-2米,有的在2米以上。头部明显呈三角形,吻端尖而向前上方翘起。在鼻鳞和眼前窝之间有3个小鳞片,上唇鳞7片,下唇鳞11片,眼前鳞2片,眼后鳞1片,眼下鳞1片,较长。前颞鳞2片,后颞鳞4-5片,体鳞有棱,在颈部22或21行,体中部21行,肛前17行,腹鳞157-171片,尾下鳞62-60对,在前方的单列。肛鳞单片,体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正中有一行20多个方形的大斑块,两侧有八字形暗褐色大斑纹,顶端在背中线相接。眼后到颈侧,有黑色带状条纹,腹部黄白色,有明显的念珠斑(图2-10)。

五步蛇分布于我国的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国外仅越南北部有此种蛇。常生活于山地、树木较多的落叶堆或岩隙间、山路边,草丛中亦有栖息,白天多盘卷不动,头部位于当中,吻尖向上。行动缓慢,很少活动,一旦受到惊动,则猛烈袭击。常于阴雨天气活动。如不受惊扰,一般不会主动咬人。捕食以鼠、蛇、鸟、蜥蝎、蛙类为主。卵生。因其毒腺大,毒牙很长,属管牙类,而且毒性强,毒液为溶血性毒,人被咬后如不能及时治疗,常有生命危险。

(八)烙铁头又名龟壳花蛇、老鼠蛇、恶乌子、金钱豹、笋壳斑、吊树猫、蕲蛇盖、野猫种等。体长约0.7-0.9米,最长可达1.3米。头部明显呈三角形,颈细,形如烙铁,故称烙铁头,头背都是小鳞片,体细长,尾长而末端细,有缠绕性。体背面为淡棕色或棕褐色,背脊上有一行暗紫色波状纹,腹面浅褐色,散以深棕色细点(图2-11)。

烙铁头分布于我国的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浙江、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贵州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常生活于丘陵及山区的灌木、溪边、竹林或住宅区附近,亦可随柴木搬动而进入室内。以鸟及鼠类为食,常于夜间活动,卵生。毒液以血循毒为主。

(九)竹叶青别名刁竹青、小青虫、红眼睛、青竹蛇、青竹标、焦尾巴、绿牙蛇等。体长0.5-1米,头部呈明显三角形,头背面被小鳞片,眼睛红色,体背和两侧都是鲜绿色,腹面为浅绿色,体侧各有一条黄色、白色或红白两色的纵线纹,尾背和尾端都为焦红色。尾巴较短,具有缠绕性(图2一12)。

竹叶青主要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常生活于海拔150-200米的山区溪边及草丛中,山区的竹丛、稻田及住宅旁的瓜棚杂草中也有发现。昼夜活动,夜间活动频繁,以捕食青蛙、蜥蜴、鸟类和鼠类为生。卵胎生。其毒液为血循毒。

(十)海蛇海蛇科与眼镜蛇科一样,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世界上已知有50多种海蛇,我国15种,广西沿海所产的海蛇有青环海蛇、环纹海蛇、淡灰海蛇、平颏海蛇、小头海蛇和海蝰6种。

海蛇由于终年生活于海水中,所以它们的形态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腹鳞退化,体圆柱形,尾侧扁,鼻孔朝上,有鼻瓣,体长小者0.5米左右,长者约3米。除扁尾海蛇外均为卵胎生。每胎产蛇仔数因蛇种不同而异,一般在2-20条之间(图2-13)。

海蛇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诸省区的海洋沿岸近海区。特别是半淡半咸水的河口带,每逢雨季河水猛涨,夹带大量的有机物的河水冲人海水中,此时鱼群集中于人海河口,以鱼为食的海蛇随之增加。海蛇在繁殖时期也常到海河口产仔,进行鱼类捕捞时应提高警惕,当心被海蛇咬伤。海蛇的蛇毒均为神经毒。

怎样找蛇

平时,我们看见许多捕蛇能手,仅带着一些简单的工具到野外觅蛇,可是回来时篓里却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蛇,莫非捕蛇者具有一副能够看穿土层的"火眼金睛",能一下子从蛇洞里把蛇抓出来。事实确是这样,捕蛇能手完全可以凭借他们的丰富经验,能准确无误地知道何处是"蛇家";蛇洞里面住着什么蛇,大约有多少条,是大的还是小的,甚至有的还可以讲出是公蛇还是母蛇。那么奥秘在什么地方呢?

确实是高手啊 ,楼上的楼上还真有意思哈

所有的蛇都有嘴巴也有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