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培训班开班讲话: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0 12:56:31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博士带领一批研究生,作了一个关于中学生心理调查的课题。该课题覆盖了北京、山东、广东、四川、河南、甘肃六个省(直辖市)。其调查结果让人关注。
在接受调查的初一至高三的3000多学生中,躯体问题分数高于正常值的样本比例约为19%;心理焦虑分数高于正常值的样本比例约为27%;人际关系敏感分数高于正常值的样本比例约为31%。强迫、冲动行为分数高于正常值的样本比例为45%。可以看出,行为问题高出约45%,比人际关系、躯体和情绪问题的31%、19%和27%更为严重。
张建新博士不无忧虑地解释说,当行为问题(又称强迫冲动)严重时就会爆发不安全行为,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当高达45%的未成年中学生都隐藏有不安定因素,那已经不是家长和孩子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份调查结果反映,强迫、冲动行为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症状:常有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动作、言语和想法,并伴有焦虑的情绪。这些行为常常带来困扰,尽管努力去抑制这些行为的发生,却无法摆脱它们带来的行为、情感方面的痛苦。
自我特征:过分自律、内心冲动和压抑、可能会突发伤人、自伤的行为。
家庭与环境特征:具有理想主义、且要求甚高的父母,把孩子当成完美的机器人,堆积大量重负,“抹杀”童年快乐,使他们过一种规律而秩序化的生活。
行为机制:当外部要求过强,比如与父母无法沟通、以苛刻的外部行为标准等时,焦虑的压力会迫使青少年产生强迫行为,以缓解焦虑。
依然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健康的反应呢?张建新博士为我们深入分析了原因,他认为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并造成心理问题。
首先,个人生活事件中就常常包含学习压力、异性交往、老师态度、父母代沟、同伴矛盾等,这每一项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一种不和谐甚至紧张的个人生活环境,势必会产生心理问题;
其次,家庭生活中也包含有很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事件,比如住房条件、长期与父母分住、父母离异等。
再次,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影响,就说贫富差距、官员腐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同的阴影,从而影响到心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不和谐,而中学生的心理人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还十分脆弱,哪里经得起大的冲击?
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而出逃、自杀或伤人的范例很多,我们都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很少有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不久前,北京电视台报道一个叫扬扬的孩子,因为无法忍受父母的离异,用她那稚嫩的手写下绝笔书后,跳楼自尽,结束了自己刚刚开始的人生。这种看似故事的现实让人触目惊心。
张博士提到,有很多家长跑过去咨询,为什么他自己的亲生孩子,却要动手打自己,这些无辜而痛苦的父母,总是痛哭涕零又爱恨交加地诉说,是啊,自己的孩子怎么办呢?
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张博士显得很忧虑。他说,我们作这个课题也是为指出这个问题,引起治疗的注意。只要注意它的重要性,总有解决的办法,如果每个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努力培养引导,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笔者采访了十位家长,当被问及是否注意到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时,有七位很愤怒,大概认为这个问题带有人格侮辱的味道;只有两位家长表示平时想过这个问题,但没有足够注意;还有一位家长认为这根本不是问题。看来我们的家长对心理问题不是一般的无知,甚至还将心理问题简单地等同于神经病。
据张博士介绍,一般而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其中中学生这个群体表现得尤为严重,而恰恰是他们最易被忽视。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学生心理问题还处在被忽视的角落。实际上大学生的心理、人格的构建在中学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并且这个阶段也是最容易矫正的时期,我们真切希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