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登录ftp:关于“三民主义”的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22:31:04

很高

三民主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领导人民推翻清王朝,结束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伟大历史功绩。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博大的爱国情怀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孙中山先生是广东人民的巨大骄傲,是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位伟大革命家。

那是孙中山的理论啊!

目前,无人能比!

对孙中山旧三民主义的理解与评价

一、关于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指推翻满清政府,这又被称为“民族革命”。民族主义,首先当然要注意“排满”不是指排斥整个满族,而是要推翻满清政府。除此之外,我们要注意两点:1、这里的“民族主义”不仅仅是为汉族的民族主义,应该看成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发展是民族主义的目的;2、民族主义的矛头是直接指向满清政府的,是要推翻清朝政府,这个是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最大区别。就以上两者的关系而言,推翻满清政府是手段,为中华民族的利益则是目的。

那么,如何理解推翻满清政府与中华民族利益之间的关系呢?为什么我们要赞成推翻满清政府,也就是在改良与革命之间倾向于革命派而不是改良派呢?

我们都知道,近代中国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必然要将反侵略和反封建作为两大任务。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支持一个政府,最关键的标准,就是看这个政府能不能带领中国完成反侵略和反封建这两大任务。

联系一下前面的两个重要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民曾经是对清政府给予了厚望的,希望清政府能带领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希望能在清政府的领导下完成反封建的任务,逐渐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义和团的人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希望能在清政府的领导下完成反侵略的任务。但是,掌握实权的守旧派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表明清朝统治者不可能允许一场真正反封建的改革,不可能自上而下地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封建的任务;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不仅已经没有了带领人民坚决抵抗侵略的决心,甚至已经完全成为了侵略者的工具,清政府已经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侵略的任务了。这样的政府,当然不可能指望通过改良的手段来让它实现质的进步。

所以说,民族主义的提出,将满清政府作为首要打击的对象,把推翻满清统治,看成是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前提。说明革命派已经比改良派和义和团更深入地认识了清政府是当时中国发展最首要的障碍,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但是民族主义的缺点或者说不足,也是存在的。首先,从反侵略方面来看,虽然民族主义看到了满清已经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是帝国主义的工具,但是孙中山和革命派的大多数人,都简单地认为帝国主义国家会承认一个资产阶级的中华共和国,推翻了满清统治以后自然就能解决中国被侵略的问题,结束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实现民族独立。这种错误认识,使包括孙中山再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当时对帝国主义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使他们不可能将帝国主义作为直接斗争的对象,这就决定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反侵略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一缺陷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也被后来的历史发展所证明。

从反封建的角度来说,仅仅进行民族革命,并不能完整地解决反封建任务,所以说,孙中山又提出了民权主义。

二、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指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又被称为“政治革命”。前面已经提到过了,仅仅进行民族主义,推翻满清政府,虽然是反封建的体现,但是如果在推翻满清政府以后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那么就距离反封建的任务太远,因此,政治革命实际上可以说是民族革命的继续。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历来凡是革命,政权问题都是革命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了政权的归属问题,才能确定政权的性质,任何阶级,只有掌握了政权,才能通过它来将自己的意志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国家的各种法律、政策来建立有利于本阶级的秩序,保护本阶级的利益。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推翻满清政府以后由谁来掌握政权以及如何组织政权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国体和政体问题。

建立共和国还是君主国的争论,也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区别所在,民权主义的理论,可以说是革命派一面鲜明的旗帜,其资产阶级性质,使他们划清了与封建势力的根本区别,而共和制的理想,则让他们与改良派泾渭分明。

三、民生主义

一般来说,在介绍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时,往往都比较强调它是孙中山为了解决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弊端而提出的理论,是为了防止贫富分化的理论。但是笔者认为,民生主义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的纲领,其本身的反封建意义却被忽略掉了。因此,笔者在这里重点谈谈对民生主义反封建意义的理解。

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资产阶级可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到这里为止,是否就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必然要是一个国家最有实力的阶级,社会主要财富的占有者,也就是生产资料的主要占有者。政治上的统治权,必然要以经济上的统治权为基础,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存在,占有全国绝大部分土地的封建地主阶级是其基础,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通过对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占有,地主拥有了保证其统治地位的实力。因此,如果不能改变地主阶级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建立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也不可能巩固。因此,前面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虽然从政治上解决了反封建的问题,但是却并没有包含经济上的反封建内容,因此,还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民生主义,正是孙中山试图从经济上反封建的设想。

民生主义试图通过核定地价、土地国有的方法来解决土地问题。按照民生主义的观点,核定地价以后,虽然国家不会立刻剥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也不会强制没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但是由于核定地价以后的土地增值并不归土地所有者占有,所以说,以后土地所有者通过土地获得的收益增长遭到了极大的限制,尤其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经济增长导致的土地所有者获利暴增问题。而当时中国的主要土地所有者,正是封建地主阶级,因此,民生主义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地主阶级通过土地获得的利益将大大削弱。同时,在未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内,资产阶级通过经营资本主义的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农业,可以逐渐增加实力,最后在经济实力上超过地主阶级,成为名副其实的统治阶级。

从上可见,虽然说,孙中山在主观上是想避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弊端,但是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却没有,也很难看到造成贫富分化问题的,恰恰是他要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他把贫富分化归咎于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实际上是将矛头对准了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他没有,也不可能到民族资产阶级身上去寻找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自然也就不可能真正避免欧美社会贫富分化的弊端。

因此,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其说是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不如说是试图用一个相对温和的方法来瓦解封建地主阶级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但是,即使是这么一个相对温和的方法,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因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其前提就是在革命成功初期,不立即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是设法限制它,给资产阶级一个继续力量的过程。但是,既然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并没有被立即削弱,那就表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失去政权以后,仍然在经济上保持了其既有的统治地位。那么,一个有实力而无权利的地主阶级,会容忍一个无实力的资产阶级安稳地掌握政权吗?当然不可能。后来,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就证明,虽然资产阶级一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封建势力马上对资产阶级发动了有力的反扑,中国仍然处在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所以,总的来说,三民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在反侵略、反封建上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实现近代化的主张。但是由于他们力量弱小、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决定了他们在反侵略时不能直接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在反封建时也不能真正认识到直接与地主阶级斗争、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重要性。这从本质上来讲,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表现,也决定了在三民主义知道下的辛亥革命难免要遭到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