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wifi连上但不能用:造成中学生做人素质缺失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05:30:33

当代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的大军。特定时代的家庭生长环境,使许多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具有“天然”的弱点。家庭中没有同龄人相伴成长,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知人际间有“轮流”、“宽容”的需要。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心理,使他们一方面有强烈交往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知如何正确有效,从而产生了种种苦恼,干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途。

当代青少年交往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观念。有这种观念的人在交往中只求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从未想交往的互补性,以使对方在交往中获得一定需要的满足,否定了交往的双向性。当然,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观念,不可能使正常的交往维持下去,结果势必使双方都不能在交往中得到愉悦情感的体验,而出现人际关系的障碍。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观念,还容易使人在人际关系中过度计较他人的一时过失,即使是无意的微小的伤害,也绝不宽容,甚至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竞争意识超前移入中学阶段;使中学生的人际关往中,竞争多于合作,计较多于宽容。这是中学生人际障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观念一旦恶性发作,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如北京大学有一个物理系的学生叫严刚。他绝顶聪明,在美国通过了博士考试后,却买来了一把手枪,因为另一个中国博士生的优异成绩使他受到严重的挑战,由于他原有人格的缺陷,社会适应不良,引起了心理上的严重失衡,他不容忍他的竞争者和有关的老师存在这个世界上,于是开枪打死了他的老师、同学、系主任和一名副校长,最后自杀。这个典型的事件从一个侧面再次印证这句论断;所有的精神障碍都表现有人际关系的障碍。

(2)缺乏人的吸引力。人际吸引力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而人际吸引力的首要条件是交往的互补性。但是由于家庭教养的失误,性格上的缺陷和社会实践的匮乏,有一部分中学生因为缺乏交往中的吸引能力而成为孤独的离群者。然而,这类学生往往不觉察自身的这种不足,却一味地从他人身上找毛病,认为是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意和自己交往。其实这些同学不懂得人际交往活动是一种双身互动的人际动,必须一呼一应,一唱一和。而人际吸引力是要依靠真诚主动的交往尝试来培养的。人的某种才干固然能吸引他人的尊敬、重视,而能够赢得他人喜欢的却是人的品德。在交往中自悲退缩的中学生,不妨变苛求于人被动等待为真诚主动、积极尝试,那么你一定会在一次次成功的交往中获得交往的愉悦体验,也逐渐增强自己的人际的吸引力,为自己的生活播撒一个明媚的春光。然而也有的中学生始终不能勇敢地走进实践的天地,社会技能严重低下,使自己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如,云南大学录取的一名女生,开学前由你亲陪同从家乡绍兴赶赴云南入学。父亲离校后,这名女生在远离家乡的学校,心理和生理上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由于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与同班同学联系,孤独寡欢不合群。在大学的一周时间里,她很少走出寝室,连自己的校园也未走遍,大学生最关心的图书馆也没去看一眼。这名女生说:第一次住寝室过集体生活,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流,感到非常孤独,又加上体质较差,水土不服,面对即将开始的军训更是顾虑重重。于是在军训的前一天,她独自买了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没和老师、同学打招呼,只在寝室里留下一张因身体原因要求退学的便条,就离了学校。就这样, 一个考试成绩较好的新生,进入高等学府才一周便又退学离去了。这个令人遗憾的选择提示广大中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主要的社会技能之一,舍此能力,就无法实现青春的价值。

(3)过度关注人际评价。在人际交往中,中学生都希望获得他人较高的评价,都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赞扬,同时又常常提心受到贬抑性的行为评价。这些心理现象都是人际交往中正常的需要反应。但是如果对他人的评价过度关注,甚至近于敏感,就会产生自责自插的消极情绪。而这种消极一旦产生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交往倾向,一是内向化为抑郁、苦闷、孤独、冷漠的退缩行为;一是外向化为攻击行为,如出走、伤人等。

悄悄作文-见习魔法师二级答得很精彩。我加一点,父母的言行对他们的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在现历史阶段的望子成龙的社会里,可以说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