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移动wifi怎么租:有谁能说一下我国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关信息,并对它有何憧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5 01:40:3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通过几周的小组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整合有了一点了解,当然,作为现在这个水平,是不可能把“整合”全部理解的透彻的。

  我们现在的专家和学者认为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一种观点可以称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另外一种观点可以称为“小整合论”,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这种观点下,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去,包括教学准备、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我认为信息本来就是一门实践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不能把信息技术孤立地来研究,否则它本身就会变得没有意义。要想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它在教学中的效能,就要把它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就我们国家现在中小学的教学体制和高考指挥棒的权威,我们是不可能把传统教学完全取代的,当然也不可能取代,所以让所有的老师都让学生自主发展,不考虑“分数”是不能的。那么,我们就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主体的位置上,那就让它在辅助的位置上去帮助传统教学,使教学效果更优化,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只要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之中的都可以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毕竟首先需要大家接受并使用信息技术,然后才能一步追求使用的质量问题。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信息技术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应用根据不同的视角大致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1.依据使用时间
  应用于预习:例如地理老师在教学各地风土民情时,可先要求小朋友上网预先做一些探索、准备,一来可以建立儿童们的知识背景、二来可建立充学习动机。
  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课堂上数学老师以数学绘图软件画出函数图形,可以省掉画黑板的时间,并且透过计算机储存管理可以方便的印出讲义或作业。
  应用于课堂后的复习:例如老师在教导完一个单元之后,另行设计作业活动,要小朋友通过计算机去完成。
  2. 依据用途
  信息技术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老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例如利用计算机的绘图能力把教学函数的图形画出来。
  信息技术扮演环境角色:例如以互联网络为教学材料,学生在上面搜寻资料,整理心得,与其他人进行在线讨论,分享知识。
  3. 依据使用程度
  教学过程部分使用计算机应用:例如介绍到某一单元时让学生们到计算机教室操作。
  教学过程全部使用计算机应用:包括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甚至评量等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
  4. 依据使用的目的
  给班级提供外界的资源:例如透过全球信息网去收集班级外的信息;利用E-mail或讨论区去与外界的人互动。
  将班级的信息向外界公布:例如学校网页、班级网页将学校或班级的信息上网,供外界的人士、家长查阅。
  学校或班级专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于辅助教学或管理教学的各项计算机应用,例如放置教学软件供学生操作,公布作品等或成绩供学生查阅等。
  5. 依据学习者的分组情况
  个别使用:个人导向的学习设计,学习者自己操作即可完成的学习任务,例如学习者上网到各资源网站查资料。
  合作学习:群组导向的学习设计、学习者与伙伴一起学习、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网络上的专题学习。
  以上各种分法并没有优劣之分,毕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在于改善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目前很多观念与教学模式还不清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每一种事物的模式都不是固定,我们为什么非要把它限制在一种或几种模式中,或者就规定它必须使用哪几种方法去实现呢?这完全没有必要,只要它能发挥它的作用和效能,不管它使用了谁的模式,什么方法,那都没有关系,我们无须给它加一个无形的枷锁,把它禁锢在一个范围之内,让它依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特色就是最优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抛开以前的旧观念,不要找模式去套,而是结合学科的、甚至每一堂课的特点去找到适合信息技术应用的位置,让它成为教师真正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