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增强信号:击筑和击节,什么是筑,什么是节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03:27:38

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形似筝,有十三条弦,弦下边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近代这种乐器已经消亡了,在战国时代筑乃是一种很流行的乐器。

  击筑 远古时代,我国曾有一击弦乐器——筑,《汉书•高帝纪》中对它的形制进行了描述:“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此乐器为先秦时代的古乐器,源于我国南方,其声悲亢、激越,在民间广为流传。《战国策•燕策》记载,荆坷西刺秦王,太子丹易水送别,好友高渐离击筑,荆坷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又《史记•刺客列传》载:高渐离铅置筑内,扑击秦王末中被诛。这两个故事都有筑的记载。令人遗憾和迷惑的是,筑乐器自宋代以后,便失传了。干百年来是只见记载,不见实物。但这一失传之物,于1993年忽然在长沙河西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中发现。文物界称这一发现为新中国40多年以来乐器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学术界称这一筑为“天下第一筑。”

  “击筑”源于《战国策.燕策》。击筑与荆轲有关。
  战国末年,韩、赵两国先后被秦国所灭,燕国的太子丹也被囚在秦国作为人质。他从秦国逃了回来,发誓要报仇。后来,秦国攻打燕国,燕国眼看就要灭亡了。为了挽救危亡的局势,燕太子丹决定让荆轲刺杀秦王。
  可是荆轲来到燕国后并无动身之意,眼看秦兵就要进入燕国,太子丹十分焦急,催促荆轲早日出发,荆轲要求拿将军樊于期的头颅和燕国的地图做诱饵,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于期。荆轲亲自去见樊于期,樊于期听后便拔剑自刎。于是,荆轲带着樊于期的头,把匕首藏在地图里,带侠士秦舞阳一同前去完成使命。
  荆轲动身的这天,太子丹和他的门客们都身着白衣,前来为荆轲他们送行,一直送到燕国南部的易水北岸,然后摆酒高宴,互相诀别,在场的人知道这一分别将再无相见之日,都非常悲伤。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亲自击筑,荆轲和着拍子唱起《易水歌》。在悲壮的歌声中,荆轲扬鞭西去。可是,刺杀未遂,荆轲最后被秦王所杀。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慷慨悲歌之举。北朝庚信的《思归铭》里就有这个典故;“壮士一去,燕南有击筑之悲。”

  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成语出处: 晋·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
  节,古称司节、竹节。满族敲击体鸣乐器。俗称柳节、簸箕、柳条簸箕。流行于辽宁、吉林 、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和北京市。
  早在清代以前,东北的满族民间已将生活用具簸箕用于歌舞伴奏中。到了清代,它又进入宫
  廷音乐。据《清朝续文献通考》、万依《清代宫廷音乐》载宫廷宴用乐器中有“竹节、拍板 各
  十六”,在宫廷表演《庆隆舞》时,有十六位男子跳司节舞。《大清会典》记述甚详:“司
  节十六人,分左右两翼并上,左手持节若箕,右手持圆竹若箸,划作其声,与乐章及各舞相
  为节奏。”当时宫廷用的节是用细油竹编制的,规格尺寸也较民间使用的为小,后帮也略低 。通体涂以红或绿色,背部画有虎面像。
  民间的节,一般多用柳枝编制而成(图),?前沿置一块柳木薄板,两侧帮 由前至后逐渐加高
  并与后帮相连。前宽40厘米、后宽20厘米、前后长30厘米、后帮高8厘米。通体保持原色或
  涂以红色,背部画虎面像。划棍用硬木或细竹制成,长25厘米、直径1厘米,前端划头部分 直径应稍大些。
  演奏时,左手提握节的后帮,将背部虎面朝前,右手执两根划棍,夹握于拇指与食指之间,
  划奏节的面、背、帮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有长、短、圈划等奏法和打、拨、顿等
  演奏技巧。近代,满族民间常用于自娱表演,或边舞边奏,或边歌边奏。近年来,辽宁省还
  将清代的《庆隆舞》发展为男子群舞。节既是伴舞的节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筑类似竹板,而节是有点象梳子,在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钿头银篦击节碎,就是说用银梳子击节都把梳子都击碎了

筑:古乐器名。是一种向弓弦乐器演变过程中的乐器,即过渡性乐器。持棒或弓来演奏。《汉书 高帝纪》中对它的形制进行了描述:“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

筑的形状似筝,有十三条弦,弦下边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近代这种乐器已经消亡了,在战国时代筑乃是一种很流行的乐器。战国末期燕国的高渐离就是一位击筑的名家。

节,应该是一种打击乐器,类似现在的梆子

击节乐器有使用的脚梆伴奏,还有使用牙板、简板、铰子、书鼓之类的,都应该属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