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心得体会大小井: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30 00:09:51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这是自不待言的。同时,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是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保证,历史的经验证明,统一战线理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统一战线是民主建国的政策体现
(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具有民主共识
民盟和民建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与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有一个著名的窑洞谈话,毛泽东问:“任之先生,这几天通过你的所见所闻,感觉如何?” 黄炎培直言相答:“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可以说:民主党派是在党派老一辈领导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取得了民主共识的背景下逐步创立起来的,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与中国共产党一起为了建设一个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
(二)统一战线是达成政治理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民主建国,从其本质上就要求:在建国前,团结一切可团结的爱国力量,积极投入到反内战、保和平的民主斗争;在建国后,发挥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届人士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共同建设民主、文明、富强的国家。统一战线的政策是达成各民主党派政治理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说是各民主党派的立身之本。所以统一战线是各民主党派建立之初在其政治纲领和政治理想中蕴涵的内容,广泛团结民族工商界、知识界、教育界组成政治同盟,表达政治主张,统一战线是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基础。
二、通过参加在共产党领导下民主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实践,实现了民主建国
(一)在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需要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革命领导力量的无产阶级虽然革命性最强,但人数很少;作为革命对象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虽然人数也很少,但掌握着强大的反动国家机器;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再加上民族资产阶——即处于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阶级力量占着绝大多数。因此,无产阶级要战胜强大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就必须同中间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否则,仅靠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
其次,由于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革命的不平衡,要把这种不平衡变为大体平衡,需要很长的时间,积聚雄厚的力量。这又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同盟者,不断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二)在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也是民主党派的需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商业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尖锐的政治斗争,使民主党派逐渐认识到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不可能建立和平、民主、富强的国家,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振兴中华的希望所在,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才能建立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正是基于共同的政治斗争需要,各民主党派和各界进步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与中共密切合作,互相声援配合,共同并肩战斗。
三、在和平建设时期,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实现民主党派参政党的作用
(一)坚持统一战线参政党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在建国初期,民主党派积极宣传中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贯彻《共同纲领》,高举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旗帜,参加政权建设,参与政协协商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经过拨乱反正,纠正了“左”的错误,多党合作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民主党派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民主党派工作的主旋律。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攻坚阶段,无论对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提出了新的要、新的任务。民主党派履职有了新的发展,许多意见和建议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二)偏离统一战线政策参政党作用就无法实现
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偏离甚至抛弃统一战线政策的错误,建国以来由于在指导方针上越来越“左”的错误倾向,导致了反右斗争扩大化,直至发生了“十年动乱”,各民主党派的工作一度陷于停滞,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更无从谈起,期间中国社会陷入动荡,经济建设也受到极大的破坏,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然而,在极端困难的时候,广大民主党派成员仍然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与共产党一道经受了严峻的政治考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过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 上来,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共产党领导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这是对民主党派所作的历史的、科学的结论。
历史的经验教训再一次证明,偏离统一战线政策参政党作用就无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走弯路。
四、在新的历史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
温总理近期多次讲政治改革问题,说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民主、文明、富强国家理想未完全实现,可以预期爱国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统一战线是深化改革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改革已经从起初的“摸着石头过河”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相互交织、盘根错节,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也更复杂,社会矛盾也更尖锐。
如何克服现有改革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分散化、表面化、简单化缺陷,更全面、更深入、更科学地制定政策制度?如何超脱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之上,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利益?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阻力、最大程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最大范围地形成改革动力?
《人民日报》今年2月曾发社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其中“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一语振聋发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政府改革本身就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尊重群众。公共决策要扩大民主,让公众的声音更快捷、更方便、更有效地进入政府的公共决策视野。
笔者认为,当前创新运用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理论仍然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深化改革的一大法宝。各民主党派在多年来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始终与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一支完全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政治力量。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加快推进各民主党派参与政治协商的制度改革,使人民政协真正发挥协调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并且有效地实施民主监督的作用,充当社会的“润滑剂”、“出气孔”、“稳定器”和“啄木鸟”。
(二)统一战线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依靠力量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同样需要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要团结更多的人,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就在线内,只要赞成“一个中国”原则,不管什么人都要团结。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也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广泛团结和联合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不论什么阶层、什么党派、什么团体、什么个人,不管之前有过什么政治立场,甚至曾经支持过“台独”主张,只要在新的形势下其观念有所转变,赞成“一个中国”原则,拥护祖国统一,都要同他们加强联系,共同反对“台独”、反对分裂,努力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政治局面。
(三)统一战线是解决国际争端把握和平发展机遇的手段
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复杂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正在显现,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问题也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外交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杨洁篪外长指出,对一些国际问题,中国倡导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处理国际和地区问题,特别是在处理热点问题上,要发挥中国的大国作用,加强和世界各国、组织的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利益,携手应对挑战。
所以在处理国际问题上,也要善于运用统一战线的思维来解决国际争端,团结大多数与中国友好的国家,通过双边以及多边对话、协商来解决争议,把握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自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统一战线的指导方针,至今已过去了90周年,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团结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结成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成功,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和坚持了统一战线,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方针的正确。

毛泽东,这个神秘的名字,曾经令亿万中国人为之疯狂。知至今日,它的光彩仍然眩目。注定了,它不仅将被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永久争论,而且会永远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中占据浓墨重彩的一页。
正如研究中国问题权威期刊《中国季刊》主编、《毛泽东》作者迪克?威尔逊(DickWilson)所说的一样,毛泽东是近代最后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他从一个农家子弟到世界最大国家的领路者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为他的整个国家和民族所做的一切,都堪称一段不朽的历史。
他除了留下一部分很杰出的诗词和大批的理论著作及评注文章外,还为中国创造了全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这些都保证着中国彻底地摆脱它百多年来的沉沦和卑微,从此开始重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然而,本文无意面面俱到地论述和歌颂他思想的每一部分,而只是就他的军事思想和他所建立的军事制度发表个人见解。
首先是武器的革命方面。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毛泽东在战争上总是强调人的因素。然而,事实却是:即使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毛都很重视迅速地将缴获的敌军武器装备于人民军队,更毋庸说建国后迅速地建立海空军以及在艰苦条件下发展核子弹。然而,重要的还不仅仅是几件先进武器的制造和装备,而是他对武器和人这两个永恒的背逆因素的看法。他重视武器,重视人,更重视的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将这两个因素完美的结合起来。
然后是编制体制的革命。在以毛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努力下,中共建立了完整有效的人民军队编制体制。在这一有效体制的组织下,中共军队不仅能够在抗战后期抗击在华的大部分日军,而且在解放战争中能够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比自己强大数倍的的敌人。
最为重要的是军事思想的革命。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不仅将《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军事思想的精华进行了完美的领会和糅合,而且,结合时代实际加以创新,提出了诸多近乎真理的东西。
在领导层次上,他坚持和强调中共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且在军队中建立了完整的政治工作制度,这样,不仅利于党的地位的巩固,而且一改中国和世界军事历史,第一次让军队有了“思想”,保证了军队的“人民性”。迄今为止,这一制度尽管在中国之外非议颇多,但仍可被中国现实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在军队纪律方面,则形成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八大注意”,还废除了中国传统军队中的打骂制度和严格森严的等级制度,提倡官和兵间的和谐与融洽。
关于正规战争,毛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1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2先取中小城市和农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4每战集中优势兵力,四面围敌,力求全歼。5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打无把握之仗。6发扬勇敢作战、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作风。7力求运动中歼敌,同时注意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据点和城市。8在夺取城市时据敌情强弱相机夺取。9俘敌全部武器和大部分人员以自己。10利用战役间歇休整。
关于游击战,毛泽东提出: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对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诱敌深入等等。值得注意的,在世界军事历史上,毛是第一个将游击战提高到战略高度的人。他通过游击战和农村包围城市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以至于无论是“拉美丛林游击之神”格瓦拉还是非洲诸多从事民族武装解放运动的人都将毛捧若神明。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毛非常重视根据地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改善。这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继续深入,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军事思想最核心的东西其实和毛思想其他方面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在继承和发展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可以说,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现实完美结合的产物。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世界日新月异。战争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态势,从这几年来有世界影响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最近的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战争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陆海空三维空间,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蓬勃而起的新军事革命浪潮。
在此情况下,有些人认为,我们曾经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用弱势的兵力打败了优势的敌人,我们不仅打败了日寇和国民党军队,还和美国人较量了一把,所以我们今后照旧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另一些人则认为,随着军事革命的深入发展,随着新军事革命的成果在局部战争中的运用并取得巨大成效,老一套的东西已经不管用了。
其实,上述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很容易走极端。那么,面对新的形势,在努力实现“打赢”的过程中,我们传统的特别是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代表的军事谋略在新形势下应该怎样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我国未来的军事战略中将扮演什么角色?
有人曾经说过,我们从来不比我们的祖先更接近真理。我认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和精华部分是不会过时的,在今天同样可以焕发出生机。那么我们怎么去继承和发展呢?
主要是创新,因为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是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一脉相承的军事辩证法,处理好人与武器、科技与思想建设等诸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战略威慑与自身实力建设的关系,处理好防御与攻击的关系,等等。是在这些核心思想的指导下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正如空军大校乔良和王湘穗在《超限战》一书中所说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作战的方式和具体手法变了,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的关于战争最本质的东西并没有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地学习古今中外先进的军事思想,当然也包括毛泽东军事思想,然后在新的时代加以创新。
战争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消灭,所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仍然不可抛弃,因为,那不仅是真理,还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本文,那就是:没有不死的理论,但却有不朽的理论。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