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与玛莉第几分钟:董存瑞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9 03:33:12
他的历史情况!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于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上过几天学堂,后因家贫而辍学。抗战爆发后,他的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当上儿童团长。年少的董存瑞机灵聪明,很有骨气,被称为“南山堡的王二小”。1945年春,董存瑞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7月参加了八路军。1946年4月初,在察北重镇独石口遭遇战中,他机智地夺下敌人的一挺机枪而被记大功一次,被部队授予勇敢奖章。1947年初的长安岭狙击战,他在班长牺牲、副班长重伤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自任班长,如期完成了狙击任务,又立大功一次。至牺牲前,他共立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3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勋章。1947年3月,在平北整训期间,董存瑞入了党。毛泽东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后,各战略区的部队纷纷练习城市攻坚战。当年解放军没有飞机,也缺少坦克,攻坚主要靠有限的炮兵和步兵实施爆破。董存瑞带领的班被师、团领导誉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也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的称号。1948年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隆化县城是热河省会承德的拱卫,敌人事先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碉堡,有些特殊构筑的暗堡还被称为“模范工事”。 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临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在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干河道上桥形暗堡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战友又一个个在中途倒下。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木托都滑了下来。此时,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董存瑞由此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六位经典英烈之一。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决定,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毛泽东主席在会上亲切接见了董存瑞的父亲。1957年5月29日,朱德委员长为董存瑞烈士纪念碑写了“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光辉题词。1998年,为纪念董存瑞烈士牺牲40周年,聂荣臻题词:“舍己为国,人之楷模”。张爱萍题词:“为国勇捐躯,万代颂英雄”。

董存瑞 19岁的爆破元帅

国防大学图书馆主任 马祥林

■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

赞英雄 董存瑞

英雄董存瑞,

战场显威神。

爆破称元帅,

勇气更堪钦。

肉身为支架,

打开胜利门。

隆化埋忠骨,

光彩照后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历史上,董存瑞的英名永远不朽。他舍身炸碉堡的事迹传遍了中华大地,为新中国不惜献身的精神也成为一代代人民战士的榜样。

生平

■入伍两年多便立大功3次、小功4 次,荣获过毛泽东勋章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于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上过几天学堂,后因家贫而辍学。抗战爆发后,他的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他13岁时就曾掩护过八路军干部,当上了儿童团团长。年少的董存瑞机灵聪明,很有骨气,被称为“南山堡的王二小”。

1945年春,董存瑞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7月参加了八路军。1946年4月初,在察北重镇独石口遭遇战中,他机智地夺下敌人的一挺机枪而被记大功一次,被部队授予勇敢奖章。

1947年初的长安岭狙击战,他在班长牺牲、副班长重伤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自任班长,如期完成了狙击任务,又立大功一次。至牺牲前,他共立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3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勋章。

1947年3月,在平北整训期间,董存瑞入了党。毛泽东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后,各战略区的部队纷纷练习城市攻坚战。

当年解放军没有飞机,也缺少坦克,攻坚主要靠有限的炮兵和步兵实施爆破。董存瑞带领的班被师、团领导誉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也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的称号。

■隆化战斗打响前,在比武中夺得 “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 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 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

1948年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隆化县城是热河省会承德的拱卫,敌人事先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碉堡,有些特殊构筑的暗堡还被称为“模范工事”。

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临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在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干河道上桥形暗堡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战友又一个个在中途倒下。

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木托都滑了下来。此时,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背景

■兵团司令程子华战后视察隆化中 学时,奇怪地发现许多战士在哭泣

■新中国成立两周年之际,毛泽东邀 请董存瑞的父亲登上天安门城楼 参加国庆观礼

■董存瑞的母亲收到成千上万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因董存瑞是家 里惟一的男孩,信中内容最多的是要求给老人当儿子

董存瑞是一个出身贫苦农家的孩子,从儿童团长、民兵一直成长为主力部队的班长、战斗英雄,所走的正是千千万万农村根据地的革命青年共同的道路,也就是在共产党的教育和领导下追求解放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一场新型的农民战争。党通过给农民土地,引导他们打倒地主老财,打倒帝国主义,从而唤发起冲天的革命精神。董存瑞恰恰是其中光辉的代表。

董存瑞牺牲不久,兵团的程子华司令员率前指人员进城视察战果,在隆化中学前见许多战士哭泣。程司令很奇怪,问他们打了胜仗为什么还哭?战士们介绍了董存瑞的壮举,令身经百战的程将军唏嘘不已。1948年6月8日,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党委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的6连6班为“董存瑞班”,规定纵队所属机关和部队在点名和集会时,静默3分钟以示悼念。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发布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上,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

新中国成立两周年之际,毛泽东邀请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并亲切接见了他。朱德也为其纪念碑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董存瑞的母亲收到了成千上万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因董存瑞是家里惟一的男孩,信中内容最多的是要求给老人当儿子。

5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董存瑞》时,片中的董存瑞高喊出时代强音:“为了新中国,前进!”不过,据当时掩护董存瑞炸碉堡并亲眼目睹他最后时刻的郅顺义回忆,不记得他喊过这句话。据电影《董存瑞》编剧赵寰说:“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处于大反攻阶段,党中央发出‘五一’号召,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为了新中国’那句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虽然文艺作品中有加工的成分,但是烈士的确倒在解放全中国的战略进攻中,他用自己的牺牲为新中国的成立铺平着道路。

故事

■英雄没有留下遗体,爆炸后的现 场只找到一只鞋,棺材中只好装 入一块写有名字的木牌

突击隆化中学,董存瑞的爆破组共用了100公斤黄色炸药,用麻布和麻绳捆扎成均匀的7包。董存瑞托举的炸药包所含药量在15公斤左右,威力能将桥形暗堡炸开。事后,战友们在现场搜寻他的遗体,只确认了一只鞋是他的。四周一些血肉模糊的零散残骸只能和其他烈士的遗骨一同收殓。

1957年春,整修烈士陵园的时候,县里曾组织人挖开烈士坟,因分辨不清哪块遗骨是董存瑞的,只好请木匠做了一个四尺长的棺材,选了一块楠木,用朱砂写下了“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的木牌,藏于棺内。

英雄虽然尸骨无存,但精神风范长留人间。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场上,涌现出许多董存瑞式的英雄。

如解放锦州时,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10连的战斗组长梁士英,用身体堵住了塞进敌地堡的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锦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将锦州西北门命名为“士英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杨根思、黄继光等英雄身上,也闪动着当年董存瑞的影子。

■他是个性很强的人,因批评连队 干部“吃了猪心,失了人心”,险些 入不了党

据战友们讲,董存瑞是个性很强的人。他乐观开朗,爱说爱唱,打仗勇敢机灵,勇于承担责任,是个不可多得的战斗骨干。同时,他也爱向领导提意见,为此还一度差点影响了入党。

有一次,连里改善伙食,炊事班杀了一头猪,用猪心另炒了个菜,给连部送去。恰巧董存瑞看到此事,马上觉得干部搞特殊化不应该,便在民主会上尖刻地批评连队干部是“吃了猪心,失了人心”。

支部大会讨论他入党的时候,有人就说他对领导不尊重,缺乏阶级感情。连长却十分嘉许他的耿直,做了自我批评:“过去条件艰苦,干部还能与战士同甘共苦;现在形势好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放松了。战士们能吃苦,我们干部为什么就吃不得苦呢!”连长说了这番话后,党支部终于同意吸收董存瑞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京青年报》

董存瑞烈士墓初建迁

董存瑞烈士墓建于1975年,由建筑公司的史振邦设计。陵墓位于陵园中轴线的最后边,它的前面是纪念碑,其余三面环绕着苍松翠柏,增加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

烈士墓分为上下两部分。底层是高1米的正方形平台,平台的边长为12米。平台的南东西三面都有3米宽的直角台阶,跨上7级台阶,直上平台。平台的四周是水磨石栅栏。

烈士墓建在平台上。陵墓分为两部分。下边是直径高3.85米的圆柱形墓墙,上边是半径2.93米的圆形窿顶。从远处看,座落在苍松翠柏中的陵墓,显得坚固耐久,庄严肃穆,使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烈士墓采用空心地基层,水砂石栅栏,花岗石砌墙,钢筋混凝土窿顶。表现了隆化人民对英雄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

烈士墓的正面立有一座碑心石。碑心石6米高,上边雕刻着一颗五星。碑心石的中间砌就一块高5米的汉白玉,上面镌刻着”董存瑞烈士之墓”七个金色大字。这七个大字由张逊川先书写,许益智放大拓刻到墓碑上的。

在这以前,陵园里也有一座陵墓,其规模与样式与现在的陵墓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平台上的台阶是八字形的。墓碑的七个大字之上没有五角星,此基是1960年设计并修建而成的,这是为董存瑞修建的第二个墓。

第一个墓是1954年修建的。此墓由青砖石砌成,建在一座低矮的平台上,陵墓的形状与民间的坟莹类似,只不过略大些。墓前立有一块足有坟莹两倍高的墓碑,碑上黑地白字,上书”董存瑞烈士之墓,”与上两个墓碑还不同的是,碑文的上边是白地黑字,上书“永垂不朽”。此墓位于现在陵墓南10米处,因为它处于低洼地段,且已经多次出现裂痕,故被拆除。

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牺牲后,战友们将他的遗骨埋在了他的牺牲地,即现在陵园西南200米处。是一个土坟,事实上是,当时牺牲的八路军战士俯地皆是,而董存瑞不可能留下一具可以让人辩认的遗体。即使留下,在战争环境下,战友们不可能单独为董存瑞修一座坟墓,因此牺牲地的坟墓只是一个象征。

1955年,隆化县人委王凤书、冀兴坡等人奉命去烈士的牺牲地起坟,结果在这里转悠了半天,什么也没找到,他们便堆了一个坟头,前边立上一块牌子,即“董存瑞之墓”。

另外,董存瑞陵墓里究竟有无烈士的遗骨呢?冀兴坡说,陵墓里的棺材里只有一个用红布裹着的木牌,上写”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九个字。棺材由刘起制做的,楠木牌上的字则是他亲自书写的。

存瑞中学的由来

隆化中学是存瑞中学的前身。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隆化县成立了民主政府,10月热西专员署进驻隆化,开始筹划建立隆化中学。在原热河农业科学校隆化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隆化初级中学。委任李衡山先生为校长,派共产党员陆辉同志为副校长。校址选在苔山脚下伊逊河东的原日本官舍院(即现在的存瑞牺牲地纪念 碑前)。共有房舍12栋,70余间,有学生90余人。

1946年9月,国民党军占领隆化,我军奉命实行战略转移,隆化沦为国民党政府统治。1947年5月,第一次解放隆化战役之前,学校被国民党十三军二十一师占据,作为驻守隆化的大本营,全校学生被迫转移到承德热河联中寄学。这次战役隆化没能解放。1947年底,学校由热河省教育厅命名“热河省隆化初能中学”,并在校门两边书写了“顶天立地,继往开来”八个大字。

1948年5月25日,我军第二次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参加这次战斗的我军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和冀察热辽军区炮兵旅。董存瑞在三十二师九十六团二营六连,任六班班长。守城的是国民党军队十三军八十九师二六五团直属队的两个营和四师一个工兵连。战斗在凌晨4时20分打响,下午3时,苔山和城区大部已经被我军攻占,唯隆化中学成为驻守敌负隅顽抗的据点。3时半,我军发起最后总攻。敌人利用隐蔽的桥头暗堡,发出疯狂的火力阻止我军前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董存瑞在郅顺义的火力掩护下,以非凡的勇猛冲到旱河桥梁暗堡下,毅力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响导火索 ,随着天地轰鸣,英雄同敌堡同归于尽。董存瑞的英雄壮举,为我军打通了胜利之路,隆化解放了。

董存瑞牺牲后,纵队党委做出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存瑞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7月10日,中央军委批准,冀热察行署发布决定:“为纪念收复隆化战斗中英勇顽强自我牺牲的人民英雄董存瑞同志,特决定隆化中学改称为存瑞中学,以示永垂。”7月11日,中共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撰写的《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的纪念文章。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追条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1957年5月29日,朱德同志为董存瑞烈士纪念碑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建 造 存 瑞 中 学 院 内董 存 瑞 烈 士 塑 像

1985年,在董存瑞壮烈牺牲10周年之时,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决定在校园迎门处塑造董存瑞烈士像一尊,为此,省财政厅拨专款8千元。存瑞烈士生前部队首长亲自为塑像奠基,塑像由中央美院教师设计和塑造。设计和塑造费3千元。塑像身高2.8米,基座高2.4米,为钢筋水泥结构,周围设有护栏。塑像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有神,左臂挟一炸药包,右臂握拳后摆,左脚朝前跨出,有顶天立地之气概,一往无前之雄威。烈士像周围,松柏长青,鲜花成盛开,象征着存瑞精神永远长存,万代相传。多年来,烈士像前成为学校举行纪念烈士和其他思想教育活动和重要场所,存瑞烈士像成为存瑞中学的重要标志。

1994年,因城镇街道扩建,临街楼房和校门向内移建,董存瑞烈士像整体向后移动近30米。现烈士像在崇宏轩昂的校门,设计别致的科技馆、图书馆的辉映下,更加雄伟。

存瑞中学校十的变迁

存瑞中学命名后,因校舍毁于战火,变成了一片废墟,已无法复课。1950年12月,热河省文教厅决定存瑞中学建校开课。文教厅长周纲会同隆化县政府具体研究,决定暂在隆化镇南街的原怡和德旧烧锅院(即现阀门厂址)建校开学。当时校名为“热河省隆化存瑞初级中学校”,达木林任校长。

1951年3月8日开学后不久,即按文教厅批示甚察新校址,筹建新校舍。新校址选在隆化东门外一片荒地(即现校址),当时这里是纵横的沟壑、杂草乱石、野冢荒丘。1952年,热河省政府拨专款营建新校舍。当年10月,就有新生四个班在新校舍上课。经过几年建设,到1956年,学校已具相当规模,并开始办高中班,自此成为完全中学,不久,被定为省重点中学。

党和国家领导为存瑞中学题词

多年来,存瑞中学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厚爱,有的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看望勉励师生,有的为学校题词名。

1978年,为纪念存瑞烈士献身和存瑞中学命名30周年,存瑞中学扩建了校门为此学校曾派人去北京请中央有关领导题一校名,但一直没能落实。直到1986年5月,时任民政部长,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程子华为存瑞中学题写了校名,当即将程部长的笔迹主大铸在校园正门上方。1994年后迁悬在校园东门上。程子华同时还为存瑞中学题词:“存瑞的光辉事迹,鼓舞着教师们为培养存瑞式学生幸勤劳动者,鼓舞学生在探求知识的道路上奋发前进,激励着毕业生在老山前线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四化建设的新长征的伟大任务,等着你们去奋斗。在存瑞中学教学和学习的同志们,担负着光荣的任务,祝你们成功。”

1992年5月,存瑞中学图书馆即将落成,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杨成武将军应邀为图书馆题写了馆名。

1994年末,存瑞中学新改建的校园正门竣工。1995年元旦这一天,校长贾桂清到北京医院逢望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时任政协副主席的陆定一。陆老应邀为存瑞中学题写校名,经放大,悬校园下上门。当时陆老并同贾桂清校长合影留念。

1997年5月,存瑞中学科技馆落成,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应邀题写了馆名。

存瑞中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改革开放又使她焕发了青春,她将昂首阔步跨入21世纪。

存瑞乡的由来发展和变更

1956年4月隆化县为纪念解放隆化牺牲的英雄董存瑞,决定建立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存瑞乡。存瑞乡以隆化镇为界,下辖:西山、苔山后、煤窑、下洼子、下甸子、于家沟、阿拉营西沟、缸瓦窑沟、9个村。

1958年月撤销乡、镇建制,与撤销的隆化镇、存瑞乡、闹海营乡、四道营乡、哑叭店乡合并,建存瑞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大公社划小公社,隆化镇、四道营、哑叭店从中分出,单独建公社,存瑞公社乘下原1956年的闹海营、存瑞两乡之地,辖山咀、石为窑沟、闹海营、头道营、二道营、西山、苔山后、煤窑、下洼子、下甸子、于家沟、阿拉营、阿拉营西沟、缸瓦窑沟、伊逊河沟、西沟门16个生产大队。

1984年撤销公社体制,恢复存瑞乡名称,生产大队改为村。全乡共有72个自然村,分设16个行政村,121个村民小组,乡政府所在地为下洼子村。

存瑞乡位于隆化镇四郊,乡政府驻地距县政府1公里,南界四道营乡,西邻兰旗乡,北同汤壮举沟乡接壤,东靠十八里汰乡,总面积107.3平方公里。

这个乡四周环山,西有苔山,东北有笔架山,南有大黑山,中间平坦,地势呈北高南低之势,北来的伊逊河从汤头沟乡水泉村入境,直流南下;西来的伊玛吐河从兰旗乡西头营村入境,向东经苔山后村折向南到山咀村与伊逊河汇合,蜿蜒向南。境内两河流域宽阔平坦,土质肥沃。到1988年全乡菜有4267户,17169口人,其中:男8609人,女8560人。

存瑞乡建立后,全乡人民以董存瑞为榜样,为隆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至1988年全乡社会总产值154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43万元,工业总产值308万元,建筑业总产值48万元,运输业总产值75万元,商业饮食业总产值67万元。全年经济总收入1224万元,其中农业收651万元,工业收入50万元,交通运输业64万元,建筑业150万元,商业饮食业77万元,服务业58万元,其他收入174万元,总费用157万元,纯收入1067万元,国家税收10万元,提留5万元,农民所得1052万元,人均收入613元,位居全县第一。

存瑞乡是隆化县主要粮区之一;伊逊河、伊玛吐河流域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适宜农作物生长。全乡共有耕地22770亩,1988年粮食播种面积19800亩,粮食总产7254吨,居全县第一位。主要农作物谷子播种4400亩,产谷1058吨,是全县产谷子最多的乡。由一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新技术,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2800亩,产稻1280吨。全乡林、牧、副业都有很大的发展。闹海营村、下洼子村,下甸子村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逐渐增多,年产量达8750吨,为全县第二个商品菜基地。

乡办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截止到1988年底,全乡共有工矿企业摊点332个,其中乡办企业5家,从业人数1230人,占全乡劳动力的20%固定资产250万元,流动资产130万元,全年总产值308万元,企业收入264万元占全乡经济收入的21.5%。

全乡1988年有林地面积33198亩;其中天然林10817亩,人造林22381亩,四旁植树434907株。苹果、梨红果等果树面积7052亩,年产干鲜水果86吨。林果业总产值130万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25%。

牧业主面:大牲畜存栏1254头,生猪6173头,羊4128只,鸡15593只,蜂8箱,家兔1591只,年可产鲜蛋76730公斤,出售商品猪,2569头,羊199只,家禽2858只,肉牛67头。全年畜牧业产值85万元。电力方面有明显进展:1959年隆化镇近邻的下洼子、石灰窑沟、西山、煤窑、下甸子开始引电入村,照明用户逐年增多。1965年9月大庙铁矿至隆化21.8公里输电线路和隆化35千伏变电站竣工后,高压网电线路从大川逐步幅射到各自然村,继隆化镇之后,成为全县长二个普及高压网电的乡。1974年在阿拉营村建110千伏变电站一座,是全县主网电源。

存瑞乡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88年全乡除县办职业中学座落在下洼子村外,下洼子、闹海营二所乡办中学共有11个班,425名学生,48名教师、下洼子、闹海营、煤窑三个中心校辖18所村办小学,共62个班级,1627名学生、177名教师,小学入学率91%。1962年这个乡就扫除了文盲。

科学技术逐步发展壮大。1985年8月,成立了乡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有会员94人,1989年3月建科技委员会,拥有科技人员209人,其中农艺师、畜牧师、中医师、小学高级教师19人。1986年县农业推广站在下洼子村试验地膜育秧,玉米地膜覆盖、蔬菜地膜大棚等新技术在各村普遍应用,推动了全县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88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613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居全县首位。居民住宅面积22 万平方米,当年新建房屋200间4000平方米,人均13平方米。建成敬老院一座,使孤寡老人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1990年根据省委(1989)2号文件中关于“建立有权威、高效能、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的管理体制”和“给乡镇放权规模过小的乡镇要适当扩大积极稳步地发展建制镇”的要求,为改变一些乡镇,因行政区域不合理造成的责任大、权力小、职能不健全,经济小区难形成的状况。县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县拟定撤销10个乡,扩大三个镇,新建两个镇,合并两个乡。将原三个镇,38个乡,调整为5个镇28个乡。其中存瑞乡被撤销,于1991年1月17日并入隆化镇。

存瑞乡虽然在建立35年后被撤销并入了隆化镇,完成了他的光辉历史使命,但英雄董存瑞的精神却将会永远鼓舞着人们不断拼捕进取,激励着人们再接再厉,奋勇向前,为隆化的发展贡献力量,以新的姿态,跨入二十一世纪。

赞英雄 董存瑞

英雄董存瑞,

战场显威神。

爆破称元帅,

勇气更堪钦。

肉身为支架,

打开胜利门。

隆化埋忠骨,

光彩照后人。

你要炸哪里?新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