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修斯马尔福蛇头手杖:阿Q精神不可取(资料\原因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06:02:54
为什么阿Q精神不可取?
有哪些资料表明?
(请具体些,有说服力的)
是:阿Q精神可取(弄错了,其它条件不变)
SORRY
(不是评论,是完全赞成可取)

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 ----鲁迅

1.初识阿Q

《阿Q正传》揭示了中国近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民的地位、期望和精神弊病。这是我在观看影片《阿Q正传》后的切身感受。

阿Q的遭遇令作者、读者为之深感同情,但他也有整整仇人、要个女人的思想。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的:“阿Q虽有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了一此游手之徒的狡猾。我同情阿Q被压迫、被侮辱的遭遇,也憎恨阿Q的愚昧和麻木。”当我看到阿Q正羞愧自己连一个圆圈都画不回时,我们不得不因了解作者的动情而动情,因了解作者的悲哀而悲哀。

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地扎进了中国人的脑海中。阿Q这个被封建思想挤压变形的典型人物之存在,让我看到了民族劣根性的影子。

2.再识阿Q

中国的孔子已有75代了,华夏文明有五千年之久,而美国建国仅三四百年光景,美国国父华盛顿的后代至多也不过15代。从孔子开始,秦的统一,唐的繁盛,到元的番邦统治,以及后来清政府的腐败,长长的辫子,把中国人揪得疼痛,快喘不过气来。辛亥革命剪断了中国人的长辫子,却剪不断旧式中国农民的愚昧、无知、麻木、自傲、自贱和自负情结。

阿Q头脑中的“要什么就是什么”,正是旧式农民革命“打倒皇帝做皇帝”的封建意识之显现。鲁迅先生用了毕生精力,成功地塑造了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典型形象来揭露整个民族精神上的缺陷和病态。

这种阿Q式的精神安慰法,归根结底是与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密切关联的。这根源就在儒学,在佛教上。自古人们就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地带,故称之为“中原”。近代国人丢失了汉唐明的气势,却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仍以“天朝大国”自居,做着欧罗巴诸国归依我“天朝”的黄粱美梦。只有人家学我们的份,而没有向别人学习的。鸦片战争后,还有不少人怀着“先前比你们阔多了”、“三十年风水轮流转”的自慰话语;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还有很多因所谓“杀头好看”的看客一族,安然地做起“东亚病夫”;半壁江山转眼落入侵略者的手中,某些人还心安理得地做起亡国奴来。或许他们还怀有“过了二十年又是…
…“的想法。

这正是先生的悲哀,国人的悲哀,民族的悲哀啊!

3.三识阿Q

有人说,阿Q先生损害了中国人的形象!这种人实际上比阿Q还阿Q.众所周知,小说《阿Q正传》的最后一章的小标题是“大团圆”,描述的却是阿Q被“革命政府”枪毙的情节:着实令人费解。

阿Q要砍头了,大家都来看,阿Q还在囚车上自我安慰,想必人生都要经过这一劫吧!二十年后投胎转世,还是好汉一条。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枪毙了。这也许是作者认为地“大团圆”吧!?

前不久,轰动全国的电视剧《还珠格格》收视率居高不下,即是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人受儒学和“大团圆情结”的影响,好人们终结连理,坏人们弃恶从善或不得善终,皆大欢喜。中国人就是这样!本以为辛亥革命赶跑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专制,换来了民主与共和,殊不知如此革命只是“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的表面现象。由此,我们不难领会鲁迅先生在此处独妙地运用了反语“大团圆”,以制造讽刺效应,从侧面可见他对旧中国旧社会和民族国民性的深刻洞察。

可笑、可憎、可悲又可怜的阿Q死了,受着中国国民特有的精神奴役死了,但具有阿Q精神的人却流传至今,而且很多。“精神胜利法”也被运用到心理治疗中。像《庄子。秋水》里的河伯先生原以为见到“泾流不大,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当望到“东海而视,不见水端”,才领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河伯这人到有些自知之明,而当今不少人还驾着“四大发明”大言是中国塑造了这个千年,还抱着长城的残垣断砾欣慰不已。

4.永远的阿Q

历史终究是历史,悠悠华夏文明却离不开“阿Q”这样的文明丑角。阿Q不知道他的祖先在哪里,但他的后代却生生不息,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而且还会延续一个漫长的过程。
经过努力,皇天不负苦心人。这是俗话,或许吧。
经过仔细思索,我无论怎么看也觉得起点高的人要登天总是比站在地底下的人群容易。我的感觉没错吧?由于这个想法,我又忆起了阿Q,这才发觉,阿Q精神确实盛行于世。
这个发现是有思想过程的,始于我刚懂得自大可以增加自信——至少表面上可以。虽然说弄不好可能会变自卑也说不定。
人总是不愿承认自己弱小——是啊,谁又希望自己比人弱呢?很多时候,希望是一回事,现实有是另一回事。许多人不可避免地站在了“弱势群体”一边。
由于这是个大众问题,因此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对策也来得特别快,立马出台了阿Q精神。
我这不是夸鲁迅先生哦,一会才有他的事。现在先谈谈这个机会问题。
机会人人有——老话说得好,谁都可能成功。这话没半点错,可惜没说全,虽属好话却也难登真理大堂。这话没说出来的是:机会人人有,但出现几率人人不同,有100%的,也有0.000000……1%都不到的。
世界就是这样,面对现实才是真。虽然未必面对比逃避强,这又是机会几率问题了。
居无定所的机会,微小的几率,再配上阿Q精神刚好三足鼎立,不容易土崩瓦解。
嘿,阿Q,你能否改个名?叫那个啥?对,叫“知足常乐”。哦,这得看你父母的意思——鲁迅先生的意见。哎呀,真晕,鲁迅先生这滑头,唤醒了大批“难民”,害人家睡不好觉,自己却跑到地下舒服地睡他的大头觉去,真是的。
算了,鲁迅先生不出声你老兄不好改名那就别改,反正大家都知道你的名字也就这么个意思。呵呵,我也去睡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