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电视剧百度云盘:上海的地名(上海人回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22:13:12
我记得上海的路名有很多是以全国的地名来命名的,其中的规律是南北走向的为省名,如西藏路,浙江路等等,东西走向的为市名如:南京路,北京路等等.问:广东路是省名,为什么是南北走向的?
说错了,问题是:广东路是省名,为什么是东西走向?

当时人民广场南京路一带是英租界,南京路是一条跑马道,也是英国人在中国筑的第一条路。因为是用于跑马,所以人们称之为马路,这也是马路在中国的开始。现在的人民广场是当年的跑马场,上海美术馆是当年的跑马总会。后来沿南京路又筑了几条马路,南京路被称为大马路,其他一次为二马路、三马路等等,即今天的九江路,汉口路等。当时是以一些沿海或长江沿岸比较开放的城市命名的,英语中广东和广州是一个词,Canton,后来翻译的时候就误翻成广东了。
上海的路名是很有意思的,也有很多学问在里面,楼上的几位都帮你介绍的很详细了。不过我楼上的那位说的可不对,英租界是从外滩到静安寺,英租界的路名也不是按地区方位命名的。

这里有这个问题的详细答复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70862/node70865/

专业志 >> 上海地名志 >> 总述

我是上海人。

因为以前在现在的人民广场东部到外滩是英租界。英租界里的路名是按照中国行政地区方位而定的。但南京路是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广东路当时是租界的边缘地带,就如西藏路一样。所以沿用至今。至于南北、东西方向的路名区别那是在解放后才有的。

上海城市的不断扩大,新建道路和新路名日益增多,1952年以后,市政管理部门继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国省市地名命名的传统,并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命名原则,以需命名道路的方位对应有关省市地名命名。杨浦区地处上海市区的东北,路名就以吉林、辽宁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普陀区地处市区的西北,路名就以陕西省地名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数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长宁区地处市区西南,路名以贵州省地名命名,有遵义路、茅台路、安顺路等。徐汇区以广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苍梧路等。浦东沿江一带以山东省的地名命名,有崂山东路、潍坊路、文登路(今东方路)等。1958年以后在市郊发展吴淞、安亭、闵行等工业区及70年代后期建设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外围的道路名称均根据其所处的方位采用相应省的地名命名。

浦东新区由于待开发的范围大,新建的道路多,仅干道以上的道路就达50多条,1993年,设立浦东新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工作小组,在吸收国内外一些主要城市地名命名的长处和各界意见后,于1994年3月提出了既充分体现浦东开发、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名规划方案。方案体现浦东道路的层次性,通名以大道、路、街,分别用于快速干道、主干道和各建设小区内的道路;专名采用“远东”、“世纪”、“中央”、“迎宾”等词命名。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改变上海城市面貌,在一些棚户区和市区的边缘兴建住宅。这些住宅最初供产业工人居住,称为工人新村,70年代后期新村数量大增,遍及中山环路内外侧和郊县城镇,新村成为上海城市地区使用率很高的居民地地名。每个新村都有一个独立的名称,如曹杨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等。大的新村分成若干个小村,其名称多在专名后加序数词组成,如曹杨新村有曹杨一至九村,田林新村有田林一至十四村。新村的得名大都以所在地区的主要路名命名,但省略“路”字,如曲阳新村以曲阳路得名,甘泉新村以甘泉路得名;有以建造单位命名的,如商业一村、公交新村等;有以居住者的职业命名的,如海员新村;有以所在地旧名得名的,如明园新村,原址为明园跑狗场;有以吉祥美好之词命名的,如友谊新村、阳光新村等。90年代初,由于商品房出现,又有城市花园、共富新村等名称。

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初属农村地区的旧新市区、大场区、真如区、新泾区、龙华区等地区,现在已大部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当初的聚落今大都湮没无存。50年代后期,在近郊建立工业区,使五角场、吴淞、彭浦、北新泾、真如、吴泾、闵行等地相继成为工业化地区,又有不少地名湮没,尤其是1972年动工兴建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1978年动工兴建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共有200余个聚落名称湮没。1993年后,随着规模更大的浦东新区的开发,新区内大量的村落名称正在逐渐消失。农村居住区的总体规划、统一设计,也使农村聚落地名减少,如宝山区罗店镇新建的39个农民新村,拆迁了213个自然村。

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工业布局的调整,原来分布在市中心区的许多小工厂,迁至新的工业区。因此,在共和新路两侧、桃浦、吴淞、吴泾、闵行等地,大型工厂林立,工厂名成为当地的主要地名。在市中心,新建了一批大型文教、娱乐场所,如上海电视台、华东师范大学、新华医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等。对一批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遗址进行保护,产生了一批如“中共一大会址”等纪念地名称。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层建筑名称逐年增多,不少成为上海城市重要标志物和知名度高的地名,如联谊大厦、华亭宾馆、上海商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及浦东新区内的金桥、陆家嘴、外高桥等开发区,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区片名称。地名是现代城市人文地理实体的“包装”,具有形象功能作用。1990年以前,住宅小区命名,用“新村”的多,高层建筑用“大楼”、“大厦”的多,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房地产业兴起,投资者、开发商对物业名称很为关注,出现“花园”、“广场”、“城”等新的通名,在专名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命名习惯,出现如“新世纪”、“太平洋”等名称。

上海的道路,最早出现在原上海县城厢地区(今南市区人民路、中华路内侧),据方志记载,明弘治时城厢坊巷5条,嘉靖时10条,万历时11条,清康熙时25条,嘉庆时63条,同治时80条。上海开埠后,英租界初期修建道路很少,路名也很随便,如“花园弄”(今南京东路东段),因路旁有花园兼跑马场而得名,锡克教堂旁的道路称西[锡]克路(今广西北路)。同治三年(1864年),一个由26条道路组成的英租界干道网已具雏形,南北向、东西向各13条。同治四年工部局通过决议,规定南北向道路以中国省名命名,东西向以中国城市名命名。美租界的文监师路(今塘沽路),是以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名命名的,其后,受英租界影响,也采用中国城市名命名道路。咸丰十年(1860年)后,工部局和公董局为了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军,先后越界筑成徐家汇路(今华山路)、新闸路、麦根路(今淮安路)、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等四条军路,并越界筑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为上海最早的界外马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展后,泥城浜以西地区路名多数以英美殖民者姓名命名,少数以中国地名命名。本世纪初工部局在租界以西、以北地区又越界筑道路38条,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的有29条,以中国地名命名的9条。法租界初期路名以附近设施作专名,也有以法国人名、军舰名命名。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一年辟筑的东西向道路,大都以中国的“江”名命名,如西江路(今淮海中路)等,南北向的道路,以中国的“山”名命名,如寒山路(今济南路)等。光绪三十二年,法租界当局宣布将已筑道路,改为以法国人名及事物命名。民国3年(1914年)法租界再次扩展,所筑道路绝大多数以法人和美、意、比等外国人名命名。早期租界中心地区,道路整齐有序,大马路(今南京东路)、二马路(今九江路)、三马路(今汉口路)等俗称,广泛使用近百年。

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民国临时政府提出了“五族共和”等政治主张。这些政治主张在由闸北市政厅管理的路名上被充分反映出来。与租界北西藏路相邻的四条新筑马路分别命名为汉中路、满州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对原有道路加以改名,如总局路改共和路,新闸桥路改大统路,南川虹路改光复路等,表达了民国初年人们对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的愿望。民国18年(1929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决定在上海东北建设新市区。新市区与外界相连的主干道多用辛亥革命领袖名命名,如中山路、其美路、黄兴路等;东西向干道命名三民路、五权路,南北向干道命名世界路等,反映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张。其他道路分别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九个字为首的词组命名。民国26年11月,日军攻陷上海后,曾一度改成具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地名。民国32年10月,汪伪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对原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越界筑路区域240条路名的更名,大规模更改以西方国家人名等命名的道路,如戈登路改江宁路、哈同路改铜仁路、文监师路改塘沽路等。新的路名,大都以中国各级政区名命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在路名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民国34年(1945年)11月和12月,市政府先后两次公布更改路名公告。基本上仍采用以中国各省地名命名路名的方法,同时又以“复兴”、“建国”等词组和“中正”、“林森”等国民党要人名命名一批地名。

上海开埠后,涌现一大批经济、文化类和企事业名称,其中部分较为著名的也起着地名的作用。汇丰银行大楼、中国银行大楼等成为外滩地区标志性建筑。商业的发展,形成南京路、西藏路、福州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等多条商业街。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大百货公司,中外闻名,成为上海市区起地名作用的商店名称。上海开埠以后建造的一批工厂、企业,成为上海地名群的一个重要部分,如著名的官办企业“江南造船所”,为高昌庙一带的代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在今苏州河南、西康路北端开设“江苏药水厂”,后居民集聚,形成区片地名药水弄。黄浦江两岸是码头、仓库集中地,著名的有公和祥码头、大达码头、其昌栈等。宣统元年(1909年)沪宁铁路通车后设立的上海北火车站,民国5年(1916年)沪宁、沪杭甬线接轨后,成为上海陆上交通的枢纽,“北站”还作为区片名使用至今达七八十年之久。公用事业中的自来水、电力、煤气、邮电等著名单位,也往往成为具有指位性的地名,如建于民国13年(1924年)的自来火桥(今西藏路桥),因桥南侧有英商上海自来水(煤气)房而得名。杨树浦发电厂,烟囱高耸,是从黄浦江进入市区的标志。服务业、娱乐业一直是上海的重要行业,如著名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天蟾舞台、大世界等,都著称一时,起着地名作用。上海是近代教育、卫生事业的发祥地,知名度较高的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仁济医院、广慈医院、公济医院等与人民关系密切,都起到地名的指位作用。

区片地名系指具有大致范围而没有明确界线的地域性名称。有的区片名历史上就已存在,如浦东、静安寺等。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旧的地理实体虽已消失,但地名却流传至今,衍化成区片地名,如徐家汇、曹家渡、老西门、十六铺、提篮桥等。也有闻名当时的抛球场(今南京东路、河南中路口)、日升楼(今南京东路、浙江中路口)等,今天已成为历史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区均延续旧制,为20个市区、10个郊区。1956年,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原有的区划显得太小,不便管理,遂将市属区减少至15个,郊区合并为3个。1958年,江苏省辖的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川沙、南汇、崇明10县,分两次划属上海市,形成今上海市的范围。1964年,市区区划调整为10个区,形成10区、10县的基本框架。1980年置吴淞区,1981年置闵行区,1988年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置宝山区,1992年改嘉定县为区,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置闵行区。1993年初将原川沙县和黄浦、南市、杨浦3区所辖浦东部分及上海县三林乡合并建立浦东新区。至1995年底,上海有14个区、6个县,共20个区县级政区地名。

街道前身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设立的以序数为名的办事处,1960年1月正式设立街道,成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名称,一般以境内主要道路名命名,如黄浦区的南京东路街道;其次为以区片地名命名,如闸北区的北站街道;也有的以新村名命名,如长宁区的天山新村街道;其他有以园林名命名的,如南市区豫园街道。

农村县级以下政区名称,1949年至1953年为区、乡(镇)两级制。1954年撤销区的建制,1956年乡、镇合一,改小乡为大乡。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1984年后,恢复为乡级建制。90年代初,先后撤乡建镇。至1995年底镇级地名已有208个,占乡、镇地名95%。乡镇名称的专名,一般以驻地所在的聚落名为名,如南翔镇驻地南翔;也有以所处的地理方位,如淞南镇在吴淞之南;有以古称加方位词的,如茸北镇;有以岛名,如长兴乡、横沙乡;有以水体名,如石湖荡镇;有以山名,如天马山镇;有以区片、地片名为名,如宝山镇;有以路为名,如祁连镇(以祁连山路)。

行政村名称一般以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的自然村名为名,也有以政治性词语命名的,如和平、民主、爱国、红星等。1958年公社化后,农业合作社改为公社所属的大队,大队成为新的聚落地名。1980年上海市地名普查时,这些以政治性词语命名的大队、生产队名因重名太多,进行了更改。新的大队名一般以所在地自然村名命名,也有以河流、旧小乡、桥梁等名命名的,在不重名的原则下,保留了一些由农业社名沿袭的政治性词语。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专名大多数沿用下来。沿海农场地区,聚落地名的首字大都采用该农场名的首字,如新海农场有新海村、新开村、新阳村等。也有用其他方法命名的,如五四农场内的聚落地名,绝大多数首字为“海”、“青”。

道路名称,1949年5月后,首先对以国民党要人和外国人名命名的路名进行了更改,如“中正路”分别改为延安路、瑞金路、石门路,“林森路”改为淮海路,“魏德迈路”改为邯郸路等。以后,又更改一些残留的以外国地名命名的路名,如将“伦敦路”改名横山路;同名、同音的路名也进行了改动。

上海城市的不断扩大,新建道路和新路名日益增多,1952年以后,市政管理部门继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国省市地名命名的传统,并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命名原则,以需命名道路的方位对应有关省市地名命名。杨浦区地处上海市区的东北,路名就以吉林、辽宁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普陀区地处市区的西北,路名就以陕西省地名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数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长宁区地处市区西南,路名以贵州省地名命名,有遵义路、茅台路、安顺路等。徐汇区以广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苍梧路等。浦东沿江一带以山东省的地名命名,有崂山东路、潍坊路、文登路(今东方路)等。1958年以后在市郊发展吴淞、安亭、闵行等工业区及70年代后期建设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外围的道路名称均根据其所处的方位采用相应省的地名命名。

浦东新区由于待开发的范围大,新建的道路多,仅干道以上的道路就达50多条,1993年,设立浦东新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工作小组,在吸收国内外一些主要城市地名命名的长处和各界意见后,于1994年3月提出了既充分体现浦东开发、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名规划方案。方案体现浦东道路的层次性,通名以大道、路、街,分别用于快速干道、主干道和各建设小区内的道路;专名采用“远东”、“世纪”、“中央”、“迎宾”等词命名。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改变上海城市面貌,在一些棚户区和市区的边缘兴建住宅。这些住宅最初供产业工人居住,称为工人新村,70年代后期新村数量大增,遍及中山环路内外侧和郊县城镇,新村成为上海城市地区使用率很高的居民地地名。每个新村都有一个独立的名称,如曹杨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等。大的新村分成若干个小村,其名称多在专名后加序数词组成,如曹杨新村有曹杨一至九村,田林新村有田林一至十四村。新村的得名大都以所在地区的主要路名命名,但省略“路”字,如曲阳新村以曲阳路得名,甘泉新村以甘泉路得名;有以建造单位命名的,如商业一村、公交新村等;有以居住者的职业命名的,如海员新村;有以所在地旧名得名的,如明园新村,原址为明园跑狗场;有以吉祥美好之词命名的,如友谊新村、阳光新村等。90年代初,由于商品房出现,又有城市花园、共富新村等名称。

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初属农村地区的旧新市区、大场区、真如区、新泾区、龙华区等地区,现在已大部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当初的聚落今大都湮没无存。50年代后期,在近郊建立工业区,使五角场、吴淞、彭浦、北新泾、真如、吴泾、闵行等地相继成为工业化地区,又有不少地名湮没,尤其是1972年动工兴建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1978年动工兴建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共有200余个聚落名称湮没。1993年后,随着规模更大的浦东新区的开发,新区内大量的村落名称正在逐渐消失。农村居住区的总体规划、统一设计,也使农村聚落地名减少,如宝山区罗店镇新建的39个农民新村,拆迁了213个自然村。

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工业布局的调整,原来分布在市中心区的许多小工厂,迁至新的工业区。因此,在共和新路两侧、桃浦、吴淞、吴泾、闵行等地,大型工厂林立,工厂名成为当地的主要地名。在市中心,新建了一批大型文教、娱乐场所,如上海电视台、华东师范大学、新华医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等。对一批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遗址进行保护,产生了一批如“中共一大会址”等纪念地名称。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层建筑名称逐年增多,不少成为上海城市重要标志物和知名度高的地名,如联谊大厦、华亭宾馆、上海商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及浦东新区内的金桥、陆家嘴、外高桥等开发区,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区片名称。地名是现代城市人文地理实体的“包装”,具有形象功能作用。1990年以前,住宅小区命名,用“新村”的多,高层建筑用“大楼”、“大厦”的多,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房地产业兴起,投资者、开发商对物业名称很为关注,出现“花园”、“广场”、“城”等新的通名,在专名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命名习惯,出现如“新世纪”、“太平洋”等名称。

上海的道路,最早出现在原上海县城厢地区(今南市区人民路、中华路内侧),据方志记载,明弘治时城厢坊巷5条,嘉靖时10条,万历时11条,清康熙时25条,嘉庆时63条,同治时80条。上海开埠后,英租界初期修建道路很少,路名也很随便,如“花园弄”(今南京东路东段),因路旁有花园兼跑马场而得名,锡克教堂旁的道路称西[锡]克路(今广西北路)。同治三年(1864年),一个由26条道路组成的英租界干道网已具雏形,南北向、东西向各13条。同治四年工部局通过决议,规定南北向道路以中国省名命名,东西向以中国城市名命名。美租界的文监师路(今塘沽路),是以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名命名的,其后,受英租界影响,也采用中国城市名命名道路。咸丰十年(1860年)后,工部局和公董局为了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军,先后越界筑成徐家汇路(今华山路)、新闸路、麦根路(今淮安路)、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等四条军路,并越界筑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为上海最早的界外马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展后,泥城浜以西地区路名多数以英美殖民者姓名命名,少数以中国地名命名。本世纪初工部局在租界以西、以北地区又越界筑道路38条,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的有29条,以中国地名命名的9条。法租界初期路名以附近设施作专名,也有以法国人名、军舰名命名。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一年辟筑的东西向道路,大都以中国的“江”名命名,如西江路(今淮海中路)等,南北向的道路,以中国的“山”名命名,如寒山路(今济南路)等。光绪三十二年,法租界当局宣布将已筑道路,改为以法国人名及事物命名。民国3年(1914年)法租界再次扩展,所筑道路绝大多数以法人和美、意、比等外国人名命名。早期租界中心地区,道路整齐有序,大马路(今南京东路)、二马路(今九江路)、三马路(今汉口路)等俗称,广泛使用近百年。

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民国临时政府提出了“五族共和”等政治主张。这些政治主张在由闸北市政厅管理的路名上被充分反映出来。与租界北西藏路相邻的四条新筑马路分别命名为汉中路、满州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对原有道路加以改名,如总局路改共和路,新闸桥路改大统路,南川虹路改光复路等,表达了民国初年人们对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的愿望。民国18年(1929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决定在上海东北建设新市区。新市区与外界相连的主干道多用辛亥革命领袖名命名,如中山路、其美路、黄兴路等;东西向干道命名三民路、五权路,南北向干道命名世界路等,反映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张。其他道路分别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九个字为首的词组命名。民国26年11月,日军攻陷上海后,曾一度改成具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地名。民国32年10月,汪伪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对原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越界筑路区域240条路名的更名,大规模更改以西方国家人名等命名的道路,如戈登路改江宁路、哈同路改铜仁路、文监师路改塘沽路等。新的路名,大都以中国各级政区名命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在路名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民国34年(1945年)11月和12月,市政府先后两次公布更改路名公告。基本上仍采用以中国各省地名命名路名的方法,同时又以“复兴”、“建国”等词组和“中正”、“林森”等国民党要人名命名一批地名。

上海开埠后,涌现一大批经济、文化类和企事业名称,其中部分较为著名的也起着地名的作用。汇丰银行大楼、中国银行大楼等成为外滩地区标志性建筑。商业的发展,形成南京路、西藏路、福州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等多条商业街。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大百货公司,中外闻名,成为上海市区起地名作用的商店名称。上海开埠以后建造的一批工厂、企业,成为上海地名群的一个重要部分,如著名的官办企业“江南造船所”,为高昌庙一带的代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在今苏州河南、西康路北端开设“江苏药水厂”,后居民集聚,形成区片地名药水弄。黄浦江两岸是码头、仓库集中地,著名的有公和祥码头、大达码头、其昌栈等。宣统元年(1909年)沪宁铁路通车后设立的上海北火车站,民国5年(1916年)沪宁、沪杭甬线接轨后,成为上海陆上交通的枢纽,“北站”还作为区片名使用至今达七八十年之久。公用事业中的自来水、电力、煤气、邮电等著名单位,也往往成为具有指位性的地名,如建于民国13年(1924年)的自来火桥(今西藏路桥),因桥南侧有英商上海自来水(煤气)房而得名。杨树浦发电厂,烟囱高耸,是从黄浦江进入市区的标志。服务业、娱乐业一直是上海的重要行业,如著名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天蟾舞台、大世界等,都著称一时,起着地名作用。上海是近代教育、卫生事业的发祥地,知名度较高的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仁济医院、广慈医院、公济医院等与人民关系密切,都起到地名的指位作用。

区片地名系指具有大致范围而没有明确界线的地域性名称。有的区片名历史上就已存在,如浦东、静安寺等。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旧的地理实体虽已消失,但地名却流传至今,衍化成区片地名,如徐家汇、曹家渡、老西门、十六铺、提篮桥等。也有闻名当时的抛球场(今南京东路、河南中路口)、日升楼(今南京东路、浙江中路口)等,今天已成为历史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区均延续旧制,为20个市区、10个郊区。1956年,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原有的区划显得太小,不便管理,遂将市属区减少至15个,郊区合并为3个。1958年,江苏省辖的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川沙、南汇、崇明10县,分两次划属上海市,形成今上海市的范围。1964年,市区区划调整为10个区,形成10区、10县的基本框架。1980年置吴淞区,1981年置闵行区,1988年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置宝山区,1992年改嘉定县为区,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置闵行区。1993年初将原川沙县和黄浦、南市、杨浦3区所辖浦东部分及上海县三林乡合并建立浦东新区。至1995年底,上海有14个区、6个县,共20个区县级政区地名。

街道前身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设立的以序数为名的办事处,1960年1月正式设立街道,成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名称,一般以境内主要道路名命名,如黄浦区的南京东路街道;其次为以区片地名命名,如闸北区的北站街道;也有的以新村名命名,如长宁区的天山新村街道;其他有以园林名命名的,如南市区豫园街道。

农村县级以下政区名称,1949年至1953年为区、乡(镇)两级制。1954年撤销区的建制,1956年乡、镇合一,改小乡为大乡。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1984年后,恢复为乡级建制。90年代初,先后撤乡建镇。至1995年底镇级地名已有208个,占乡、镇地名95%。乡镇名称的专名,一般以驻地所在的聚落名为名,如南翔镇驻地南翔;也有以所处的地理方位,如淞南镇在吴淞之南;有以古称加方位词的,如茸北镇;有以岛名,如长兴乡、横沙乡;有以水体名,如石湖荡镇;有以山名,如天马山镇;有以区片、地片名为名,如宝山镇;有以路为名,如祁连镇(以祁连山路)。

行政村名称一般以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的自然村名为名,也有以政治性词语命名的,如和平、民主、爱国、红星等。1958年公社化后,农业合作社改为公社所属的大队,大队成为新的聚落地名。1980年上海市地名普查时,这些以政治性词语命名的大队、生产队名因重名太多,进行了更改。新的大队名一般以所在地自然村名命名,也有以河流、旧小乡、桥梁等名命名的,在不重名的原则下,保留了一些由农业社名沿袭的政治性词语。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专名大多数沿用下来。沿海农场地区,聚落地名的首字大都采用该农场名的首字,如新海农场有新海村、新开村、新阳村等。也有用其他方法命名的,如五四农场内的聚落地名,绝大多数首字为“海”、“青”。

道路名称,1949年5月后,首先对以国民党要人和外国人名命名的路名进行了更改,如“中正路”分别改为延安路、瑞金路、石门路,“林森路”改为淮海路,“魏德迈路”改为邯郸路等。以后,又更改一些残留的以外国地名命名的路名,如将“伦敦路”改名横山路;同名、同音的路名也进行了改动。

上海城市的不断扩大,新建道路和新路名日益增多,1952年以后,市政管理部门继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国省市地名命名的传统,并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命名原则,以需命名道路的方位对应有关省市地名命名。杨浦区地处上海市区的东北,路名就以吉林、辽宁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普陀区地处市区的西北,路名就以陕西省地名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数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长宁区地处市区西南,路名以贵州省地名命名,有遵义路、茅台路、安顺路等。徐汇区以广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苍梧路等。浦东沿江一带以山东省的地名命名,有崂山东路、潍坊路、文登路(今东方路)等。1958年以后在市郊发展吴淞、安亭、闵行等工业区及70年代后期建设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外围的道路名称均根据其所处的方位采用相应省的地名命名。

浦东新区由于待开发的范围大,新建的道路多,仅干道以上的道路就达50多条,1993年,设立浦东新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工作小组,在吸收国内外一些主要城市地名命名的长处和各界意见后,于1994年3月提出了既充分体现浦东开发、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名规划方案。方案体现浦东道路的层次性,通名以大道、路、街,分别用于快速干道、主干道和各建设小区内的道路;专名采用“远东”、“世纪”、“中央”、“迎宾”等词命名。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改变上海城市面貌,在一些棚户区和市区的边缘兴建住宅。这些住宅最初供产业工人居住,称为工人新村,70年代后期新村数量大增,遍及中山环路内外侧和郊县城镇,新村成为上海城市地区使用率很高的居民地地名。每个新村都有一个独立的名称,如曹杨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等。大的新村分成若干个小村,其名称多在专名后加序数词组成,如曹杨新村有曹杨一至九村,田林新村有田林一至十四村。新村的得名大都以所在地区的主要路名命名,但省略“路”字,如曲阳新村以曲阳路得名,甘泉新村以甘泉路得名;有以建造单位命名的,如商业一村、公交新村等;有以居住者的职业命名的,如海员新村;有以所在地旧名得名的,如明园新村,原址为明园跑狗场;有以吉祥美好之词命名的,如友谊新村、阳光新村等。90年代初,由于商品房出现,又有城市花园、共富新村等名称。

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初属农村地区的旧新市区、大场区、真如区、新泾区、龙华区等地区,现在已大部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当初的聚落今大都湮没无存。50年代后期,在近郊建立工业区,使五角场、吴淞、彭浦、北新泾、真如、吴泾、闵行等地相继成为工业化地区,又有不少地名湮没,尤其是1972年动工兴建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1978年动工兴建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共有200余个聚落名称湮没。1993年后,随着规模更大的浦东新区的开发,新区内大量的村落名称正在逐渐消失。农村居住区的总体规划、统一设计,也使农村聚落地名减少,如宝山区罗店镇新建的39个农民新村,拆迁了213个自然村。

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工业布局的调整,原来分布在市中心区的许多小工厂,迁至新的工业区。因此,在共和新路两侧、桃浦、吴淞、吴泾、闵行等地,大型工厂林立,工厂名成为当地的主要地名。在市中心,新建了一批大型文教、娱乐场所,如上海电视台、华东师范大学、新华医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等。对一批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遗址进行保护,产生了一批如“中共一大会址”等纪念地名称。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层建筑名称逐年增多,不少成为上海城市重要标志物和知名度高的地名,如联谊大厦、华亭宾馆、上海商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及浦东新区内的金桥、陆家嘴、外高桥等开发区,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区片名称。地名是现代城市人文地理实体的“包装”,具有形象功能作用。1990年以前,住宅小区命名,用“新村”的多,高层建筑用“大楼”、“大厦”的多,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房地产业兴起,投资者、开发商对物业名称很为关注,出现“花园”、“广场”、“城”等新的通名,在专名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命名习惯,出现如“新世纪”、“太平洋”等名称。
回答者:兮溪 - 秀才 二级 12-12 12:27

--------------------------------------------------------------------------------

不管什么都有例外的呀
回答者:nxhydm - 助理 三级 12-12 13:18

--------------------------------------------------------------------------------

老实说,上海人也不一定知道的呀
回答者:astraly - 童生 一级 12-16 15:00

--------------------------------------------------------------------------------

上海城市的不断扩大,新建道路和新路名日益增多,1952年以后,市政管理部门继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国省市地名命名的传统,并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命名原则,以需命名道路的方位对应有关省市地名命名。杨浦区地处上海市区的东北,路名就以吉林、辽宁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普陀区地处市区的西北,路名就以陕西省地名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数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长宁区地处市区西南,路名以贵州省地名命名,有遵义路、茅台路、安顺路等。徐汇区以广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苍梧路等。浦东沿江一带以山东省的地名命名,有崂山东路、潍坊路、文登路(今东方路)等。1958年以后在市郊发展吴淞、安亭、闵行等工业区及70年代后期建设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外围的道路名称均根据其所处的方位采用相应省的地名命名。

浦东新区由于待开发的范围大,新建的道路多,仅干道以上的道路就达50多条,1993年,设立浦东新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工作小组,在吸收国内外一些主要城市地名命名的长处和各界意见后,于1994年3月提出了既充分体现浦东开发、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名规划方案。方案体现浦东道路的层次性,通名以大道、路、街,分别用于快速干道、主干道和各建设小区内的道路;专名采用“远东”、“世纪”、“中央”、“迎宾”等词命名。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改变上海城市面貌,在一些棚户区和市区的边缘兴建住宅。这些住宅最初供产业工人居住,称为工人新村,70年代后期新村数量大增,遍及中山环路内外侧和郊县城镇,新村成为上海城市地区使用率很高的居民地地名。每个新村都有一个独立的名称,如曹杨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等。大的新村分成若干个小村,其名称多在专名后加序数词组成,如曹杨新村有曹杨一至九村,田林新村有田林一至十四村。新村的得名大都以所在地区的主要路名命名,但省略“路”字,如曲阳新村以曲阳路得名,甘泉新村以甘泉路得名;有以建造单位命名的,如商业一村、公交新村等;有以居住者的职业命名的,如海员新村;有以所在地旧名得名的,如明园新村,原址为明园跑狗场;有以吉祥美好之词命名的,如友谊新村、阳光新村等。90年代初,由于商品房出现,又有城市花园、共富新村等名称。

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初属农村地区的旧新市区、大场区、真如区、新泾区、龙华区等地区,现在已大部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当初的聚落今大都湮没无存。50年代后期,在近郊建立工业区,使五角场、吴淞、彭浦、北新泾、真如、吴泾、闵行等地相继成为工业化地区,又有不少地名湮没,尤其是1972年动工兴建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1978年动工兴建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共有200余个聚落名称湮没。1993年后,随着规模更大的浦东新区的开发,新区内大量的村落名称正在逐渐消失。农村居住区的总体规划、统一设计,也使农村聚落地名减少,如宝山区罗店镇新建的39个农民新村,拆迁了213个自然村。

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工业布局的调整,原来分布在市中心区的许多小工厂,迁至新的工业区。因此,在共和新路两侧、桃浦、吴淞、吴泾、闵行等地,大型工厂林立,工厂名成为当地的主要地名。在市中心,新建了一批大型文教、娱乐场所,如上海电视台、华东师范大学、新华医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等。对一批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遗址进行保护,产生了一批如“中共一大会址”等纪念地名称。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层建筑名称逐年增多,不少成为上海城市重要标志物和知名度高的地名,如联谊大厦、华亭宾馆、上海商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及浦东新区内的金桥、陆家嘴、外高桥等开发区,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区片名称。地名是现代城市人文地理实体的“包装”,具有形象功能作用。1990年以前,住宅小区命名,用“新村”的多,高层建筑用“大楼”、“大厦”的多,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房地产业兴起,投资者、开发商对物业名称很为关注,出现“花园”、“广场”、“城”等新的通名,在专名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命名习惯,出现如“新世纪”、“太平洋”等名称。